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3年底,在德國漢諾威國際農業博覽會上,一臺來自中國的土豆自動收貨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單從外表上來看,這臺機器通體被刷上了大紅色的油漆,外觀可以說是平平無奇,與現場玲瑯滿目充滿科技感的產品格格不入。可是當聽完這臺機器的發明者吳洪珠的
2013年底,在德國漢諾威國際農業博覽會上,一臺來自中國的土豆自動收貨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單從外表上來看,這臺機器通體被刷上了大紅色的油漆,外觀可以說是平平無奇,與現場玲瑯滿目充滿科技感的產品格格不入。
可是當聽完這臺機器的發明者吳洪珠的介紹以后,現場所有相關人員無不嘖嘖稱奇,這是一臺世界上僅有的,可以量產的“土豆收獲機”。
關于土豆的收獲,在整個農機領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題,由于土豆種植在土壤之中,想要在不損傷作物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機械化的收獲,難度十分之大。
盡管在此之前也已經有過收獲土豆的相關機械,但是這些機械往往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實操過程當中并不理想。
不單單會遺落大量作物,更會對收獲上來的作物造成一定的損傷,這也使得在全世界范圍內不少土豆種植者寧愿人工,也不愿意采用機械作業。
而吳洪珠的這款土豆收貨機的出現,可以說完美地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
在了解完機械的運行原理之后,當場就有外商表示感興趣,并與吳洪珠一口氣簽訂了價值高達五百萬人民幣的訂單。
而吳洪珠的名字也因此“一炮而紅”,受到了國內多家媒體的相繼報道,而這也使得吳洪珠的身份逐漸為大眾所知。
沉浸研究十數年,吳洪珠的發明之路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吳洪珠并不是什么科班出生的科學家,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僅僅只有著小學學歷。
之所以會萌生發明土豆收貨機的這個念頭,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他深知這款機器的投入對于農民而言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
土豆是世界四大主糧之一,而吳洪珠的家鄉山東青島膠萊鎮更是我國重要的土豆種植基地。
在這里就有著超過五萬畝的土豆田,能否更好地種植土豆,不僅僅關系到農民們一年的收成,更關系到當地的發展。
作為從小與土豆打交道的農民,吳洪珠深知土豆種植工作的不易,暫且不論從播種到培育的繁瑣過程,僅僅是土豆收獲這一項工作就沉重至極。
土豆收獲的最佳時機往往十分短暫,以往每次到了土豆收獲季節,農民們都要全家出動,用鋤頭一顆一顆的翻土把土豆給刨出來。
一旦遇到雨季,那么對于農民而言無異于是一場災難,很有可能半年的收成全都付諸東流。
當地人并不是沒有想過使用現代機械進行收割,但是苦于市場上并沒有合適的機械和設備,最終只能采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
嚴格意義上來講,吳洪珠的本職工作并不是種植土豆,剛剛參與工作的時候,他先是跟著別人一起開貨車。
在積累一些經驗以后,便在當地開設了一家不大的機械維修店,主要服務于當地村民進行一些農業機械的維修。
時間一久,他發現了一個問題,每次送自己這里修理的機械,要么是收割小麥的,要么是收割玉米的。
而當地最為“流行”的土豆卻從來沒有機械需要修理,通過調查得知,他發現目前市面上沒有合適的設備用于收獲土豆。
這使得吳洪珠的腦海當中突然蹦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什么不能發明一臺專門用于收獲土豆的機械呢?
在之后的日子里,吳洪珠就開始進入了忙碌之中,他先是從網上搜集相關機械圖紙,之后又找來了一臺小麥收割機,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始對機械進行改造。
吳洪珠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發明一款獨立設備的經驗,因此在這項工作的前期進行得十分艱難。
可是慢慢地逐漸熟練掌握機械構造以后,在憑借著自己多年對于土豆種植的理解,吳洪珠慢慢摸清了門道。
起初得知吳洪珠要發明土豆收貨機的消息,周圍的村民都是難以置信的,畢竟在眾人眼里,就連那些大機械廠都沒能做出來的設備。
西關一個小小的農民,怎么可能做得出來呢?雖然大伙都知道吳洪珠正在做的是一件“好事”兒,但是普遍不太看好。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以后,吳洪珠居然還真的從院子里拉出來一臺像模像樣的機械。
根據吳洪珠介紹,只要這臺機械在地里犁上那么一圈,土豆就能夠一顆顆地挖出來,全自動不用任何手工。
看到這個機械,村民們無不表示好奇,當即就有人提出要讓吳洪珠到自己的田地里試一下。
果不其然,隨著機械的開動,一顆顆土豆被連根從地下帶起,僅僅用了不到20分鐘的時間就已經收獲了一大片地。
看著自己的成果,吳洪珠十分滿意,可正當他想要繼續的時候,卻被鄰居叫了停。
雖然土豆都被成功挖出來了,但是吳洪珠的機械挖出來的土豆幾乎有一半都只剩下了半個。
機械在挖土的過程當中,經常會把土豆一起給“攔腰截斷”,這樣的土豆放到市場上幾乎是賣不出去的,只能留著自家吃,看得村民心疼不已。
看到眼前的一幕,吳洪珠自責不已,回到家中以后,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怎么也睡不著,思考是哪里出了問題。
在之后的幾個月里,他又鉆進了自己的修理車間,開始了艱苦奮斗。
之后的日子里,吳洪珠又先后推出了幾次改良版,每次實際操作他都會耐心聽取村民們的意見,并且對自己的機械進行改良。
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等到吳洪珠的第五代機械正式推出時,已經徹底能夠投入使用了,吳洪珠的機械成功了。
“洪珠”誕生,美國俄羅斯爭相購入
吳洪珠成功發明“土豆收獲機”的消息在當地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憑借著這股浪潮,吳洪珠決定立馬開始機械的量產。
爭取早日改善村民們的勞作方式,之后的日子里,他借了一些錢在當地開設了一間小工廠,熱火朝天的開始了生產。
由于機械口碑良好,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吳洪珠就賣出了小三百臺,可就在這時,意外發生。
吳洪珠機械的首秀就遭遇了一場大雨,巨大的機械在泥濘的田地里寸步難行,吳洪珠的土豆收貨機在設計上是考慮到防水的,但是他沒有考慮到被雨水浸染的泥土。
雖然吳洪珠的機械能夠在旱地里當然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到了雨天,泥土混雜著雜草,就會纏繞住機械,使得機器癱瘓,寸步難行……
僅僅一場雨的功夫,吳洪珠所積攢的所有名譽和村民們的信任全都毀于一旦。
得到消息以后,吳洪珠第一時間來到了田地里,他一面對村民們進行解釋。
一面宣布賠償所有損失,并且徹底解決問題。吳洪珠的機械。廠子剛剛開張,還沒有正式盈利,但是吳洪珠卻一口氣賠償了村民將近200萬元。
200萬元,即使放在今天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更別提對于吳洪珠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了。
吳洪珠卻并沒有灰心,他知道眼前的問題只是一個小挫折,只要能夠扛住這個挫折那么自己在未來就能夠徹底翻盤。
在之后的日子里,吳洪珠每日深耕技術、不斷優化產品。
在出售機械的過程當中,他時刻關注著農民們的切身需求,逐漸改良換代。
每天都要幫助村民們進行機械維修和教學,最終在他的努力之下,雨天無法作業的問題順利解決。
吳洪珠的“土豆收獲機”也引起了市場上的熱烈反響,2009年的時候,吳洪珠正式成立了洪珠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總部設立在青島。
截止此時,吳洪珠的工廠已經可以達到每年生產三千臺機械的實力。如果說吳洪珠只是想發一筆小財的話。
那么毫無疑問此時的他已經迎來了成功,但是吳洪珠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僅僅如此。
在談及自己對于企業有什么期望之時,吳洪珠面對記者的采訪誠懇地表示:“我想把土豆機賣到世界各地,我希望在未來只要有種植土豆的地方,就有‘洪珠’牌土豆收獲機。”
隨著相關技術和經驗的積累,慢慢的吳洪珠也不僅僅把目標放在土豆收獲之上,洪珠農業機械有限公司也先后開始了對土豆播種、殺秧上土等機械的研制,逐漸成長為行業內的巨頭。
截止到此時,吳洪珠的農機廠場也談不上多么龐大,但是在土豆種植收獲領域,他們已經赫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隨著國內外媒體的先后報道,吳洪珠和他的土豆收獲機引發了全世界就是這土豆種植者的廣泛關注。
2013年從德國返回以后,很快便有幾個來自俄羅斯的商人找上了吳洪珠的公司,想要親自體驗一下吳洪珠的機械,如果效果可以的話,他們愿意長期合作大量采購。
可還沒等雙方簽訂合同,一批美國農場主幾乎在同時也來到了吳洪珠的公司也提出想要與吳洪珠簽下訂購合同。
在得知吳洪珠的生產能力有限,無法滿足雙方的要求之時,兩撥人居然當場競價。
這起事件給吳洪珠的內心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這倒不是看到兩撥老外在自己面前爭得面紅耳赤,而是他猛然意識到自己的產品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在安頓完兩波客人以后,當天晚上吳洪珠便召開了一場緊急員工大會,正式向所有公司員工宣布:我們的機器已經走向了世界,要著手準備擴大產量。
一晃15年已經過去了,吳洪珠的努力終于迎來了收獲,距離自己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
不斷精進,砥礪前行
時至今日,吳洪珠的公司顯然已經成為了世界范圍內土豆種植領域農業機械的“頭牌”。
但是吳洪珠并沒有因此而志得意滿,他開始不斷的精進自身的產品技術,更好的服務全球客戶。
在經過幾次與外國商人打交道以后,吳洪珠發現全世界各地的土豆種植條件都不一樣,從土壤再到氣候,都對機械本身有著明顯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服務每一個客戶,做到因地制宜,成為了吳洪珠公司現在的首要問題。
吳洪珠意識到,想要滿足不同地區的需求,那么就需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定制不同的機械,而在這方面自己和公司要走的道路還很長。
在之后的日子里,吳洪珠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實地考察了無數塊農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自己的汗水。
一切付出最終都是有收獲的,在經過不斷努力以后,吳洪珠和他的團隊終于開發出了集開溝、起壟、下種、施肥于一體的播種機。
如果單論效率的話,這臺機械完全頂得上傳統方式下四十個人的勞動力,能夠極大地減少農民們的負擔。
2020年11月13日,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青島如期舉行,吳洪珠和其團隊最新產品4U-170LH大型馬鈴薯聯合收獲機從眾多產品之中脫穎而出,引發了全場人的目光,榮獲2020中國農機行業產品金獎。
如今的吳洪珠儼然已經成為了農業機械領域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家,其名下的洪珠農機有限公司已經擁有了每年高達兩億元的產值。
產品遠銷歐洲非洲美洲等上百個國家,獲26項國家專利,影響全球兩億畝土豆種植地,改變了無數普通農民的勞作模式。
但這一切的背后是吳洪珠默默付出的汗水,是其勇于創新的精神。
吳洪珠是幸運的,多年以后,回顧自己努力奮斗的前半生,他終于可以驕傲地宣布,自己實現了當場的夢想。
從西伯利亞的雪原再到南美的山谷,從齊魯大地的平原再到密西西比河的兩岸,“洪珠”農機,已經遍布全球。
參考資料:
《吳洪珠:農機行業的“隱形冠軍”》人民網.
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