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在《人世間》里你讀到了幾種苦?又或者,苦盡甘來,你又讀到幾種甜?白玉蟾詩云:“嗟彼世間人,紅塵徒朝朝”。世間亡形,紅塵煉心,彼文中之世態(tài),卻是當(dāng)下之炎涼……——題記曾經(jīng)有一個時期,為了讓嚴肅作家們的書能更好賣些,出版社就把主意打到了作品的名
在《人世間》里你讀到了幾種苦?又或者,苦盡甘來,你又讀到幾種甜?白玉蟾詩云:“嗟彼世間人,紅塵徒朝朝”。世間亡形,紅塵煉心,彼文中之世態(tài),卻是當(dāng)下之炎涼……
——題記
曾經(jīng)有一個時期,為了讓嚴肅作家們的書能更好賣些,出版社就把主意打到了作品的名字上。于是便有了池莉的《有了快感你就喊》和畢淑敏的《拯救乳房》等。
我清楚得記得有一篇采訪莫言的報道中稱,《豐乳肥臀》也非莫言心儀的書名,只是考慮到出版社銷售的壓力才同意改名。但是后來莫言還特意寫了一篇《〈豐乳肥臀〉解》,說明這書名就是自己有意為之。
這就讓我恍惚了,難道我那個記憶是錯的?如果不是,我又如何證明?于是我盡力翻找資料,想要找到那份報道,卻是一無所獲。而到今天,當(dāng)我在網(wǎng)上看到好些人在寫文章、錄視頻講改革開放前的“幸福”時,我覺得我那記憶的小小“瑕疵”真算不得什么。我不知道這種“現(xiàn)象”是不是心理學(xué)上講的“曼德拉效應(yīng)”,但我知道這種錯亂的根源一定是一種病,病者不自知,知而忌醫(yī),離死不遠矣。
01
談到生死,莊子在《至樂》篇中講了一個故事:
莊子去楚國的路上,看見一具骷髏,便問他為何而死。不但問了,莊子還拿過骷髏,當(dāng)作了晚上睡覺的枕頭。
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何況還枕著一具骷髏。于是,莊子便夢見骷髏問他是否想聽聽關(guān)于死的快樂。骷髏說:“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
骷髏說:“人一旦死了,在上沒有國君的統(tǒng)治,在下沒有官吏的管轄;也不用為四時生存而操勞,可與天地一樣從容無所牽掛,這種快樂,是各國大王也比不了的。”
莊子當(dāng)然不信,便又說:“吾使司命復(fù)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骷髏頓時愁眉苦臉地說:“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fù)為人間之勞乎?”
我讓主管生命的神來恢復(fù)你的形體,為你重新長出骨肉肌膚,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子兒女、左右鄰里和朋友故交中去,你希望這樣做嗎?骷髏皺眉蹙額,深感憂慮地說:“我傻啊?放著超過大王的快樂不要,非要人間的各種勞苦?”
其實這個故事里,“骷髏”即是莊子的“精神”。有人解釋為:
視生為負累,視死為安樂。死亡并不是等于生命消失,而是對種種人生負累、束縛和壓力的解除而使人獲得一種安樂,死亡因此而具有了生命的價值,生命體在生存狀態(tài)下得不到的東西,在死亡狀態(tài)下都可以實現(xiàn),這就是死亡的意義和價值。
但我卻并不這樣認為,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本身、骷髏本身、骷髏的話本身”只是莊子“乘物游心”的“物”而已。其本質(zhì)反應(yīng)的都是莊子“自在、自我、自由”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生與死,也不過是生命存在的一種狀態(tài),而狀態(tài)本身是“無用的”,而精神才是“無用之用”。
而將這一理念集中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莊子》的《人間世》篇(原哲學(xué)界也有叫《人世間》的,此處不作分析)。
02
《人間世》中一共有七篇寓言故事。顏回將之衛(wèi)、葉公子高使齊、顏闔傅衛(wèi)靈公太子、匠石與齊國櫟社樹、南伯子綦與商丘大樹、支離疏、接輿與孔子。莊子通過這七個故事,為我們展示了行走于人世間可能會遭遇的兇險,以及相應(yīng)的應(yīng)對措施。當(dāng)我們把這七個故事的主題與梁曉聲《人世間》對應(yīng)起來分析,或許會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
1.周秉義——“顏回將之衛(wèi)”和“葉公子高使齊”
“顏回將之衛(wèi)”和“葉公子高使齊”兩個故事,都是從“政”的角度講了人在“世間”之難之險之不易。在莊子看來,只有做到“心齋”,忘掉人世間的功名利祿,甚至忘掉肩上所背負的治國安民的責(zé)任,“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才能避禍安身。
但是周秉義能做到嗎?
2.周蓉——“顏闔傅衛(wèi)靈公太子”
顏闔將被請去做衛(wèi)國太子的師傅,他知道這位“太子”是個不知好歹、生性涼薄“之人,于是便向衛(wèi)國賢大夫蘧伯玉求教怎么來當(dāng)這個“師傅”。蘧伯玉一番分析,最后講:“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蚉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人總會犯這樣的錯誤:認為自己給對方的好,對方一定會欣然接受,自己對對方的好意,對方一定心領(lǐng)神會。然而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你的愛可能正是別人所討厭和拒絕的;你的苦心,對別人可能只是負擔(dān),不討厭就不錯了。
周蓉的一生就像是一支離弦的箭,義無反顧、激情澎湃。她從沒想過,她的付出可能只是在傷人傷己。
3.周秉昆——“櫟社樹”與“支離疏”
“匠石與齊國櫟社樹、南伯子綦與商丘大樹、支離疏”三個故事論述的其實都是“無用即是大用”的道理。
莊子通過匠石與齊國櫟社樹這個故事,以櫟社樹為喻,講有材之木遭到斧砍,不成材的樹卻享有高壽,告訴我們無用可以幫助我們?nèi)h害,還有第六節(jié)中,借支離疏這樣一個形體支離不全的人由于自身的殘疾而免于徭役,最終保全自身性命的故事,來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無用于統(tǒng)治者,才可以保全自身的性命。
在一定意義上,周志剛正是那個一開始認為“櫟社樹”無用的“石匠”,而“櫟社樹”無用,方能“大蔽數(shù)千牛”,而周秉昆的“無用”,卻是周家最后的守護。
03
人世間,即為人間吧?古人把神稱為神人、仙稱為仙人、佛稱為佛人,天上地下,有這些人的地方即為人間。而佛教則專指人所住之界域。乃六道、五趣、十界之一,又稱人間界、人界、人趣、人道或稱世間。
《后漢書·卓茂傳》:“凡人之生,群居雜處,故有經(jīng)紀(jì)禮義以相交接。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閑邪?”
而人間即是“俗世紅塵”。
《紅樓夢》第五回:“司人間之風(fēng)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癡。”
也有觀點認為,人間特指的是“民間”。
《后漢書·王昌傳》:“普天率土,知朕隱在人間。”《南史·齊高帝紀(jì)》:“ 明帝 宋明帝 )嫌帝( 蕭道成 )非人臣相,而人間流言,帝當(dāng)為天子, 明帝 愈以為疑。”《新唐書·杜正倫傳》:“朕年十八,猶在人間,情偽無不嘗。”《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俚句》:“又在黎民怨聲里,人間不覺闖王生。”
無論哪一種觀點,都沒有否認人間的“以普通人為主體的特性”。而人間不就是一群人的人生嗎?
我知道我把《莊子》的《人間世》與梁曉聲先生的《人世間》放到一起分析有穿鑿附會之嫌,但兩者難道沒有共通之處嗎?
每一個普通人對于一個國家是不是“無用之用”呢?每一個普通人若想脫離苦海是不是也只有“乘物游心”一個出路呢?而大部分普通人不正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的典型嗎?
佛家講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在《人世間》里你讀到了幾種苦?又或者,苦盡甘來,你又讀到幾種甜?白玉蟾詩云:“嗟彼世間人,紅塵徒朝朝”。世間亡形,紅塵煉心,彼文中之世態(tài),卻是當(dāng)下之炎涼……
王俊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zé)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