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有人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嗎??答案就是:首屆“西藏-北極”賽事正式發車啦!《自駕地理》的一臺媒體車和一臺參賽車也于本月12號從廣州出發了~這場越野人士的“盛宴”,咱們普通人也想參與,怎么辦?很簡單,今天推出的路線:成都-安多,就是為大家準備的
有人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嗎??答案就是:首屆“西藏-北極”賽事正式發車啦!《自駕地理》的一臺媒體車和一臺參賽車也于本月12號從廣州出發了~
這場越野人士的“盛宴”,咱們普通人也想參與,怎么辦?很簡單,今天推出的路線:成都-安多,就是為大家準備的~一樣的路線,別人賽車,咱們可以跟在后面不慌不忙的看風景,想想都是美美噠~
黃線為2017年計劃線路,綠線為未來規劃賽程 / 制作:《自駕地理》
咱們的媒體車:已經停產的路虎衛士90
北緯35°,在中國境內最西端的點是喀喇昆侖山,最東端的點是連云港,每當中秋將近,沿著這條線你便能看第一階梯牧區的深秋,第二階梯農區的仲秋,第三階梯漁區的初秋!
北緯35°跨越中國地勢三大階梯路線圖/ 制作:《自駕地理》
這次行程,咱們先從大成都出發到米亞羅賞3000里紅葉!
攝影@心靈之影
然后過阿壩北上到青海久治,后面便是接近1°C的牧區秋色了!
北緯35°上的秋,到了瑪多附近的草原才漸漸有了人煙,秋天也是牲畜們肥美的好時節 / 攝影@鄭云峰
在久治縣,我們能遇見“天神的后花園”--年保玉則,年保玉則是果洛藏族之發祥地,也曾是格薩爾王征戰馳騁的古戰場!
六字真言的瑪尼石升華了年保玉則的靈性/ 攝影@文星
接下來,北緯35°在青海途經的黃河源&長江源便是本次路線的重點!
黃河源 兩湖一碑&《河殤》
NO.1 | 兩湖一碑
在廣袤的青藏高原北部,有著萬里黃河第一縣--瑪多,散布著大片濕地湖泊,瑪多縣城以上約2萬多平方公里的黃河源區,附近便是黃河源鼎鼎大名的兩湖一碑:鄂陵湖&扎陵湖&湖邊的牛頭碑。
瑪多黃河源牛頭碑 / 圖片@視覺中國
扎陵湖是黃河源兩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除了風光秀美,湖邊還有“唐蕃古道”上最重要的渡口,也是黃河自上游始的第一個渡口—扎陵湖渡。
當年松贊干布就是在扎陵湖渡迎娶的文成公主 / 圖片@《中國國家地理》
誰都知道黃河源在青海瑪多縣城那塊,但到底“黃河是源自約古宗列曲”、“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還是“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這都不是今天的重點~反正約古宗列曲、卡日曲、扎陵湖、鄂陵湖都挨著呢,大伙自己看著辦就行~
黃河源區示意圖 / 制作@《自駕地理》
NO.2 | 《河殤》
黃河文明一直是中華文明的官方正統存在,人類文明的初期,大都是與江河對話的時期,對話越激烈,文明成長越快。中華文明肇始于治水,從此“河”(古黃河的專稱)貫穿了整個文明的歷史,甚至測量國泰民安的指標都是“河”清不清,太平盛世的別稱是“河清海晏”。咸豐黃河改道,天下再一統就是百年后了。
圖為壺口瀑布的排山倒海之勢 / 攝影@相思情韻
還有多少人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紀錄片《河殤》?相信上了40歲的人士還是有大部分看過的,拋開種種因素不提,這部片子對于黃河的一些解讀還是深刻,有興趣的可以私下挖來看看。
長江源通天河&沱沱河&1986年長江漂流
NO.1 | 通天河&沱沱河
從黃河源的瑪多縣往南,翻過黃河源與長江源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之后,很快便會遇見長江的上游、《西游記》提到的通天河。
從空中俯瞰稱多縣歇武鎮直門達村附近的通天河 /攝影@賀大明
只見河流從崇山峻嶺中切開深深的峽谷,如巨蟒般穿行,直門達村是歷史上著名的通天河渡口,直門達古驛站所在地,而這里之所以能渡河,是因為這一河段水流量小、水流平靜。
攝影@三江源人
每到冬季河面上結冰,玉樹藏民都會自發聚集到厚厚的冰面上,進行一年一度的祈?;顒?。在通天河冰面上整齊地刻上“六字真言”,祈禱平安吉祥。
不同于黃河除了源頭,其他都統一稱呼,長江這“小子”從源頭開始,到最東邊的長江口,名字在不斷變化,比如源頭叫沱沱河,到宜賓的岷江口又稱為金沙江,接下來到岳陽又被稱作荊江...
之所以名字這么多,是因為長江流域開發得晚,很長時期人們都不知道長江的源頭在哪里!
不同比例尺地圖下的長江源 / 圖片@《中國國家地理》
就算是有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也只是到了云南麗江的石鼓,再也未能溯江而上,離真正的江源還非常遙遠~到了1946年,因為一本《中國地理概論》,大家對長江的源頭誤會更深了!書中寫道:「長江亦名揚子江,源出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全長一千八百公里,為我國第一巨川。上游于青海境內有南、北兩源,南源曰木魯烏蘇,北源日楚瑪爾」。
既然黃河發源于巴顏嘻拉山北麓,而長江又源出該山之南,于是便有「江河同源于一山」、「長江和黃河是姐妹河」之說,甚至當時中小學地理教科書都是這么寫的,并且介紹5800公里長的長江是世界第四大河,這種觀念現在仍然盛行!
直到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曾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詳盡的考察。由新華社在1978年1月13日公布了這一江源考察的新成果:「長江究竟有多長?源頭在哪里?經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查勘的結果表明:長江的源頭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比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還要長,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尼羅河。」第二天,美聯社從日本東京發出一則電訊:「長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了世界第三長的河流?!?/p>
圖片@中科院遙感研究所
沱沱河的最上源有東西兩支,東支發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南側,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崗雪山的西側,東支較西支略長,故長江的最初源頭應是東支,東支的上段是一條很大的冰川--姜根迪如冰川。冰川融水形成的涓涓細流,便是萬里長江的開始。
而且沱沱河流域已經接近可可西里的邊緣地帶,覺得看風景不過癮的你,可以接著穿一把無人區!或者在終點站唐古拉山鎮北上過五道梁去甘肅、內蒙,亦可南下過安多進藏,接著浪去~
NO.2 | 1986年長江漂流
今日的長江上游的虎跳峽聞名全國,年輕人恐怕已經不知道背后的原因了...1986年的長江漂流,兩個不能不提的人名:美國人肯.沃倫&中國人堯茂書,讓漂流和虎跳峽在國內立馬“火”了起來~
左圖為肯.沃倫,右圖為堯茂書
20世紀80年初的一次偶然機會,西南交通大學電教攝影員堯茂書,在得知美國著名激流探險家肯.沃倫將于1985年親率美國漂流探險隊來華首漂我國的長江后,為了搶在美國人前面,他只身一人劃著“龍的傳人”號橡皮船從長江源頭下水,在人跡罕至的沱沱河、通天河漂流了1200余公里后,不幸在長江上游金沙江通迦峽翻船遇難。
這一年,肯.沃倫率領的美國漂流探險隊因遇到種種困難未能成行,但次年(1986年)來華漂流長江的工作以準備完畢。于是就有了1986年的中國長江漂流熱,在國內引起了極大反響,從此也開創了中國漂流探險運動的先河。
肯.沃倫的“下次是哪條江”號漂流船/ 圖片@《國家地理中文網》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堯茂書就沒有1986年的中國長江漂流探險活動;同時,也正是肯.沃倫先生將漂流這項驚險刺激、快樂的運動帶進了中國,讓國人認識和了解了漂流。雖然他們都已離開了人世,但他們為中國漂流運動的開展做出的貢獻,人們是不會忘記的。
線路推薦
手繪新線路圖
Day 1
成都140km汶川200km阿壩
G4201-S9-G317 <340km 預計時間5.5H>
當日全程泊油路面,一路暢通,注意會車安全。
Day 2
阿壩300km久治縣100km白玉鄉
G317-S209-S302-S101 <里程400km 預計時間8H>
阿壩拐入S209后,路面變窄,過安曲鄉到S302,正式進入崎嶇路面,此時路兩旁已初現秋色,觀賞初秋時,注意行車安全即可。
注:由于在白玉鄉找不到合適的住宿點,如果行程不趕,可以選在久治縣過晚,第二天再到白玉鄉去。
Day 3
白玉鄉80km德昂鄉60km達日縣
S101 <里程150km 預計時間4H>
當日行程全程路況需要注意的是,過了哇爾依鄉之后多彎曲山路,多急彎注意行車節奏。
注:早上起來可到年保玉則景區游覽,中午吃完飯再出發也不遲。
Day 4
達日縣250km瑪多縣
S205 <250km 預計時間6H>
當日全程為高原鄉道,路上偶有積雪,注意防滑,過花石峽拐入國道214,路況變好,注意控速。
Day 5
瑪多150km清水河鎮200km曲麻萊
G0613-S308 <里程350km 預計時間7.5H>
當日行程全程由國道和省道組成,沿通天河行駛,路況不佳,注意行車安全。
Day 6
曲麻萊150km曲麻河鄉150km不凍泉
S308 <里程300km 預計時間7.5H>
當日行程需要穿越通天河和楚瑪爾河流域,繼續穿越雪山濕地,注意行車安全以及行車速度。
注:當晚如在不凍泉沒有合適的客棧休息,那么在這里露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注意防范野生動物,總之視當天天氣情況而定是否需要露營。
Day 7
不凍泉140km雁石坪鎮200km安多縣
G109 <340km 預計時間8H>
當日全程高海拔國道,路面變寬,一路向南過沱沱河,唐古拉山口,需要繼續趕路,夜宿安多縣。
<1986年長江漂流資料參考自《國家地理中文網》>
走過千里紅葉-米亞羅、果洛藏族心中的神山-年寶玉則,便能遇見對國人而言最重要的“一江&一河”發源地-長江源&黃河源!趁著比賽正酣、季節當時,不如跟著大隊伍的尾巴,去賞北緯35°牧區的秋吧~
來源:自駕地理
微信公眾號:drivegeographic
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