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最豪華裝修,一個臺燈都要上萬元!這篇文章值得一讀,轉載分享給大家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奢華裝修。淡男色2022裝修記|我在森林,或許遲到原創反褲衩陣地反褲衩陣地2022-04-0110:01在寫下這篇文章之前、在整個裝修期間
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最豪華裝修,一個臺燈都要上萬元!這篇文章值得一讀,轉載分享給大家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奢華裝修。
淡男色2022裝修記|我在森林,或許遲到
原創 反褲衩陣地 反褲衩陣地 2022-04-01 10:01
在寫下這篇文章之前、在整個裝修期間、甚至遠在買下這個房子的時候,我無數次想到那部紀錄片——《我在森林,也許遲到》。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獨自居住在遠離鬧市的林中小屋,閱讀、寫作、做手工、在森林散步、偶爾回到城市里見見朋友……多年前,當我看完這部紀錄片,我便暗自發愿:這就是我想過的生活。
然而,當我終于找到差不多的小屋,并真正住了進來,我卻不斷遭遇著一系列根本想不到的麻煩與波折——
某一天,家里的電源突然跳閘,并再也合不上。找遍全屋都找不到短路點,絕望之下,我打算鑿開所有墻面一點一點排查。然而,就在等待電工師傅上門期間,我的勤勞拯救了我——當我翻到屋子外圍清掃落葉的時候,愕然看見幾只碩大的山鼠正在啃噬空調外機的管線!走近一看,果不其然,電線被啃爛,導致短路。長期住在城里的人,誰能想到這??
打開柜子,壁虎、螳螂、瓢蟲、臭大姐……隨機出現。
因為山里潮濕、溫差也大,墻面開裂、地腳返潮、裝飾材料脫落、窗戶夾層和電器面板滲入潮氣……是常有的事。
春天來臨時,首先要做的,是在房子四周填埋白蟻樁,不然到了白蟻紛飛的季節,那可不是浪漫,那是災害;天氣轉熱,算好時間,在出梅之后、暴曬之前,要立即請人來做戶外的蚊蟲消殺;秋天山里葉子轉黃,顧不上好好欣賞,每天都要爬上房頂清理落葉,免得排水溝被堵住,令秋雨淹了家;冬季的工作更多:給戶外管道纏保溫膜、為不耐寒的戶外植物搭上簡易陽光棚、提前囤好生活物資(住在此處,過年期間鎮上幾乎沒有營業的商戶)……
住在森林,感知四季的方式,主要是勞作。
因此我懂了:無論住在哪里、房子大小,所有的生活其實一樣——詩意只是偶爾捕捉到的吉光片羽,日常都是辛勤的耕耘和無止的投入。
當然,盡管有許多不便,我仍喜歡住在這里。
我喜歡春天。漫山遍野的樹發出新綠,像一道翠綠的瀑布,從山頂傾瀉而下;山谷里還有許多紫藤,沿著高大的松杉攀援而上,在頂端開出一樹一樹綺麗的花,仿佛紫色的煙霞。
我喜歡夏天。隨時可以一頭扎進泳池,消耗前一晚吃掉的烤串兒、喝下的冰鎮啤酒。一場暴雨過后,激起暴馬丁香和梔子的芬芳,這時便可以出門散步,或許再從鎮上帶回一把烤串兒、一打啤酒。
我喜歡秋天。房子四周的丹桂和金桂齊齊綻放,遠遠嗅見那濃烈的香,便知自己快要到家了。暖和的時候,我常常躺在露臺的椅子上,看書看到迷迷糊糊睡過去,再醒來時,一頭一臉全是桂花。
我喜歡冬天。山里時常下雪,細細碎碎地飄在湖面、落在枝頭、積在山路。這是一年之中最寂靜的時節,我很少出門,呆在家里看書、工作、做簡單的飯菜,最大的享受是對著窗外的飄雪,吃熱氣騰騰的火鍋。
我喜歡清晨。太陽升起之前,會有一陣風吹散山谷中的薄靄,也將金黃松果上的松花粉卷起,飄飄灑灑投入湖中。此時,黑色的、白色的、甚至金色的,巨大的魚,從湖底浮上水面,悠哉悠哉,大口吞食。
我喜歡傍晚。橙色太陽半隱在山巒背后、又映在碧綠湖中,真正是,半江瑟瑟半江紅。而大團大團玫紅、火紅、橘紅、粉紅的云快速升騰、翻涌、四散而去,天空漸漸拉下墨藍色的帷幕,現出滿天星斗。
我喜歡深夜。四野無光,萬籟寂靜,可是并不會害怕。還有魚兒偶然躍出水面的聲音,還有皎皎月色,溫柔照亮這一片小小的森林。
是的,我喜歡這里的四季與日夜。但我更喜歡的是,住在這里,幾乎沒有社交,日子簡單而安靜。
這個家,離人很遠,離自己很近。
BEFORE
我當然沒有能力大興土木、自己跑到山里蓋一所房子。
我只是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了一處成熟的商品房。原來的房主完全把這個房子當成建材倉庫,因為過于破爛,賣了很久也沒賣出去。而我一眼看中了這“倉庫”周圍的樹,所以毫不猶豫接手過來,投入許多精力,把這個毛坯房,裝修成了家。
其實全國各地有很多這樣的小區,只要愿意,你也可以找到一處僻靜的所在。
買到綠植環繞、遠離人群的房子,并不算難。難的是,選擇遠離人群的居住方式,你是否能真正意識到,你需要準備什么、放棄什么——
1,首先最硬的一道坎,便是生活方式。我是一個單身的自由職業者,因此我不必為了孩子上學將全家人的生活圈定在孩子的學區范圍內,同時我可以在家工作。這個先決條件,才讓我敢于買這個房子,并在此生活。
2,客觀和主觀上,你是否是一個需要社交的人?有很多人的工作依賴于社交,無論是攀關系也好,還是通過社交維系人脈也好,參加飯局、派對,和重要的人保持見面,是非常必要的。這完全無可厚非,工作使然。主觀上,盡管也有不少人說自己“社恐”“很宅”“喜歡自己呆著”,但不見人不出門一禮拜和不見人不出門三個月,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而我是一個為了逃避社交大量放棄工作機會、且經常一個月閉門不出的人,旁人覺得我很神秘,但我真的只是獨處的時候最自在。作為過來人,我真心希望每一位在做出“離群索居”這樣的決定前,務必對這個問題三思。
3,你是否仍然把買房當作一種投資?在如今的大環境下,非一二線城市的房產,很難再有可觀的增值空間。尤其是小城鎮的房子,買了幾乎就只能自用。哪怕確實有余裕為自己置辦一處度假屋,但還是回到第一個問題——如果你需要朝九晚六上班、且拖家帶口,連雙休日都未必能保證休息的話,度假屋對于你來說,意義真的不大。
若你在另一個城市一年居住的時間合起來不超過一個月,那還不如每次都住酒店。在另一個城市置辦房產的錢,完全足夠你在這個城市住大半輩子酒店,還不用自己操心。(真要異地買了房,不住的時候,更是需要有人替你管家。不然你難得來住一次,一打開門,可能就需要面對漏水、被盜、積灰、斷電、食物變質、衣物長霉……等好不容易收拾完殘局,得,又該回長期居住地了。)
以上,是我在買這個房之前,反復問過自己的三個問題。我絕對不是什么有錢任性、喜歡就買,之所以拿出這些年辛苦攢下來的積蓄買了這個房,最根本的一點是:我習慣于沒有社交的獨居生活,我可以在此長期自住。
第一次看房,立即被這個擁有兩面落地窗的空間吸引。
現在,這個空間成了我的書房。
設計師
這一次,我依然邀請了北京十上建筑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陳暄博士合作。
而我選擇她的種種考量,也可以解答你關于裝修時是否有必要聘請專業設計師的疑問。
陳暄博士
首先,裝修面積如果超過100平方米、或者想在更小的面積里實現更多居住可能,我真誠建議你聘請一個專業設計師。
我自認是一個裝修經驗十分豐富的人,這些年自己親力親為裝修過好幾次,也因此更加能深刻理解設計師對比我們普通人的更專業之處——假設一個三室一廳的房子,自己裝修很可能就是地板鋪鋪、墻面刷刷、家具買買,然后就主臥客臥書房老三樣了;而找了設計師,在專業規劃和格局調整之下,你的三室一廳,很有可能變成四室兩廳,多出一個你想都不敢想的大投影家庭小影院。又或者變成一個超級大開間,擁有一整面絕美的城市風景。
尤其是,裝修面積越大,需要調整的建筑結構就越多。這種涉及到房屋安全的重大決策,絕對不可以是我們自己或者包工頭一拍腦袋說干就干的,一定要由具有資質的建筑師來為你規劃。
陳暄博士本身就是一位頂尖的建筑師,所以她的設計思路非常開闊,時常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譬如我的這個家,因為進深比較大,往下的樓層只靠單面采光不太足夠。陳博士就在每一層的公共空間都開出了一個長方形的天井,一直到底部,直接從陽光最充裕的頂層引入層層往下的自然光。最妙的是,在底層,她把天井位置設計成一個樹池,種上了大批沙漠植物。這樣,從每一層往下看,都能看到這樣一個小型植物園。這樣既實現具體功能同時又為室內造景的一舉兩得設計,反正我自己想破頭也想不出來。
其次,如果沒有精力和時間盯裝修,找個設計師,就解放了自己。
專業設計師的職責,絕不只是出一套精美的效果圖,而是要動用一整個專業團隊,確保將紙面上的效果圖分毫不差地落到現實里。這包括:設計、施工、監工、軟裝采購、終身保修。
尤其是終身保修這一項,我個人覺得是花錢請設計師的最大好處。以前我自己盯裝修,由于每一項建材、每一套設備、每一件家具都從不同廠家采買,一旦出現故障,就要自己聯系對應的廠家,找到售后報修。如果是房子本身出現了問題,那更倒霉——當初給你裝修的工長可能根本聯系不上了,或者早已去了別的城市發展。就算重新找一個能維修的,新接手的師傅因為不了解原始材料、原始工藝、原始設計,很難做到修復如新。
找了設計師就不同了。我在上一次裝修開啟了和陳暄團隊的合作,也因此結識了項目的執行設計師張拓,他是一個極細致、極負責的男孩,參與設計并全程監理。上一次裝修已經是三年前了,這三年里,家里無論是合葉壞了、燈帶不亮、某處掉漆、甚至只是我想額外添置一個什么東西,我都只需與張拓聯系,由他全權安排維修。更貼心的是,當時裝修用的每一種主材,他都為我保留了一些備份,所以家里無論任何地方需要修補,都能完全恢復。
這一次裝修,由于房子在異地,我更是毫不猶豫聯系了陳暄團隊接手——要我自己弄,我連在當地找施工團隊都不知道去哪兒找,更別提自己盯了。這房子前前后后裝修了兩年,我基本沒有來過幾次,全靠張拓定期出差,全程監理完成。期間運輸建材、協調各項安裝、驗收與返修……工程之大、之繁瑣、之漫長,要我自己干,大概早已崩潰3000次。
所以有時候我真想說:是這個男人,給了我一個家。
執行設計師張拓
最后,挑選設計師的最大原則:他/她是否足夠平和。
別說知名設計師,我們普通人對設計師發怵,主要是怕被他們教育:從品位到做人。
有些設計師一出場,便是一副我懂你不懂、我品位比你好、我給你什么你就接著……的起范兒態度。完全忽略你的意見,把自己的天馬行空凌駕于你的真實需求和個人喜好之上。要么給你一套千人一面的行活兒,要么拿你的家當他發泄創意的畫布,想怎么來就怎么來。
而一個好的設計師,無論他/她見過多大的世面、接過多重要的項目,他/她對待我們哪怕只是45平米小開間的房子,也應當是平和的、耐心的、愿意溝通的。他/她不會一上來就告訴你現在的流行是什么、什么是高級什么是low、你應當怎么怎么做,而是先花很多時間傾聽你的喜好、想法、乃至日常生活習慣,然后根據你的個人特征出設計圖,再和你細致討論。你喜歡的、你特別想實現的,他/她一定給你;而那些幼稚的、浪費的、無用的,他/她會耐心說服你。
這也是我多年前在見過陳暄團隊之后,便立即決定合作的原因——作為一個女性設計師,她太懂得如何溝通了。盡管她有一張出色的履歷,但她在你面前,始終像一個女性好友,愿意傾聽,并鼓勵你按照自己的想法盡量參與。
我家里的家具基本都是我自己挑的,而且很多是遠在裝修開始之前就已經定好的。而陳博士會根據我自己挑選的家具,及時更改效果圖,為它們規劃合適的擺放位置。所以,哪怕借助設計師,我也會覺得,這個家的每一處,都與我自己有關。
AFTER
在進入正題之前,拉拉雜雜寫了很多買房的心路,以及與設計師合作的心得,也是真正希望可以幫助你在置業、裝修前,把準備工作做到最好。畢竟開弓沒有回頭箭,你對自己認知越深、對裝修了解越多,你的家,就越是貼近你自己。
那么,像我這一個喜歡獨處、不愛社交、長期居家的成年人,我理想的家,會有些什么呢?
一個書房,寬且明亮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閱讀,是我成長的養料;寫作,是我謀生的手段。
所以,家里光線最好、戶型最方正、視野最開闊的位置,我留給了書房。
這個用作書房的空間,大約60平米,有兩面巨大的落地窗,且各帶一個小陽臺。
常規來說,這是客廳。但因為我沒有什么客人,所以就改成了書房。
裝修的時候,什么功能對你最重要,就把最好的位置用于那項功能。最好的休憩才有最好的產出,不要拘泥于大客廳小臥室的傳統思路,娛樂、工作、休息、會客,這四大居住功能,對你最重要的,就是家的主體。
因為面積大,我的書房用了一堵裝飾書架作為區隔。前半部分是工作區,后半部分是閱讀區,大概意思就是前店后廠吧。
采光充沛、視野良好的最大優勢,是省錢——室內幾乎無需再過多裝飾,原木地板與四白落地,便足夠了。
作為一個社恐人士,閱讀是我的藥。
所以閱讀區域做了三面環繞的書架,也根據我自己的閱讀習慣,挑選了一張適合半躺閱讀的沙發。
多一句嘴,學會獨處的第一步,是學會閱讀。
如果你能拋開手機,嘗試著用一整段時間讀書,哪怕第一次只能堅持10頁,然后慢慢訓練,直到能一鼓作氣讀半本、讀整本,你會發現,你會越來越平和、自在。
這一切,都可以從為自己在家里創造一處閱讀角開始。
閱讀角的構成要素很簡單:足夠大的書架,適合你個人閱讀習慣的座椅與燈光,一張保溫的毯子,一盞方便搬運的輕巧小茶幾用于隨手放茶放酒放飲料。
一個客廳,自娛自樂
書房區域的另一邊,是客廳。
中間過道那個被墨綠玻璃圍起的區域,便是設計師為樓下各層設計的采光天井。站在邊上往下看,能看到最底層的小小沙漠植物園。
雖然不怎么愛社交,但偶爾還是要接客的。
而朋友和家人真的來做客的時候,我還是那個觀點:專注面對面的交流,減少各自打發時間的娛樂。
也因此,我把客廳和西廚及飯廳放在了一起,做成了一個通暢的社交空間。
客人來了,可以一邊做飯一邊聊天,吃完了便換到沙發區喝酒,喝多了還有一張沙發床可以立即躺平。
我們坐著、站著、躺著,都可以聊天。
整個屋子,只在沙發區,我換了一種淺灰色的墻面漆,主要是為了襯托墻上那幅跟了我十幾年的畫。(如果你看過多年前的淡男色灰黃復式小家裝修貼,你一定知道這幅畫。)
而任何一個沙發區,都一定要有一塊極其耐臟的大地毯。一則,它在平面上劃分了區域,令客廳功能一目了然;二則,如果沙發不夠坐,客人也可以極其自然地坐在地上。
整個客廳區域,沒有電視(減少各自打發時間的娛樂,記得嗎?)。只放了照明柔和的臺燈和落地燈(誰也不想喝得呲牙咧嘴的時候,被無情高流明大燈當頭照射),以及一臺黑膠唱片機。
放點音樂作為背景聲,是令客人放松的不二法門。
一個臥室,盡量簡單
除了閱讀、寫作,我人生花費時間最多的事,還有睡覺。
我始終相信,自己睡好了,世界也會跟著舒展開來。在人生許多傷心、抑郁、不知所措的時候,我會盡快蒙頭大睡一覺(偶爾會借助一點酒精)。只要能睡著,就依然會有力氣面對明天。
所以我的臥室,沒有任何裝飾。
我不能容忍任何多余的東西,讓我從睡覺這件事情上分心。
只有一張舒服的床和床墊(選擇布藝床的原因是,我很喜歡睡前看書,這樣靠著床背不會太難受),兩盞小小的床頭燈(整個臥室連射燈都沒有,睡覺要那么亮干什么?),以及加了強力遮光布的厚實窗簾。
不過有一說一,臥室角落加一把沙發還是很有必要的。
以前我不理解,還說臥室放沙發難道是為了讓婆婆坐在主臥一邊織毛衣一邊觀測你和老公造人。現在我明白了:臥室放沙發,是為了放脫下來的居家服啊!也是為了洗完澡有個地方可以剪腳趾甲、抹身體乳、以及一邊刷手機一邊敷面膜呀!
一個主衛,偷偷用心
無論是否獨居,你漸漸也會意識到:工作、社交、睡眠,這三項是居住的剛需。而洗澡,則是居住的一種享樂。
因為面積允許,所以主衛反而是我花了最多心思布置的區域:我用了黑白撞色映襯窗外森林,挑選了一只可以躺平的巨大浴缸,還放了自己喜歡的藝術品與香薰。
在漫長工作一天后,能不被打擾地泡個澡,的確是一種奢侈。
為客人準備了什么?
想要澄清一點:社恐只是害怕陌生人社交,不是完全沒有朋友。而且朋友數量雖少,但親近程度很深。
所以我還是給爸媽以及親友,預留了客臥。布置同樣簡單,但床墊、床品,均是和主臥一個標準。
有一間風景最好、自帶露臺的臥室,我也留給了客人。
畢竟住在別人的家里,其實更需要睡好。
其他娛樂
這個房子因為建筑配重,自帶了一個游泳池。
這確實是一種全新的體驗,當然維護起來也十分麻煩。
光是泳池設備的操作,幾乎就要去上個培訓班。各種注水、放水、內外循環切換,也不能說復雜,主要是操作起來很惶恐,一個操作錯誤,就可能導致設備損壞,或者水漫金山。
至于日常維護,我如今才懂得了為何《絕望主婦》里,家家戶戶都得聘請一個帥氣的泳池小工。每天打撈落葉、擦拭戶外家具、以及停用之后對泳池內壁的全面擦洗,也是得專門拿出時間來干的。鑒于我不是妖嬈的絕望主婦,所以這些粗活兒都只能自己干了。
當然,拋開辛苦維護不提,平常能游個泳,在池畔曬曬太陽喝喝酒,倒是樂事一件。
而和泳池相連,還有另外一個房間。
看電視、打游戲的宅家需求,便安排在了這里。
通過泳池層,往下則是各個功能區。
對于我來說,最重要的功能,當然是儲酒。
藝術
我購買藝術品,但我絕對談不上什么藏家。
這些年,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收藏一些我喜歡的藝術家作品。和買房子一樣,我從來不會把藝術品當作投資,妄想某一天家里的一張畫能拍出天價。
決定購買一幅畫,就如同讀到一篇好文章,那種內心深處的久久感動,讓你決定將它收藏。任何想要回味的時候,都可以翻出來再看一看。
此次家里最重要的一張作品《踏雪桃源》,來自藝術家王拓。兩年前他在構思影像作品《通古斯》時,我對他說:如果將來《通古斯》落在畫布上,我一定要收藏。去年在他的UCCA大展《王拓:空手走入歷史》后,我拿到了這張畫。
以及,他特別為我在畫中隱藏了彩蛋。
掛在書房里的一幅圓形小畫,叫做《指甲上的月牙》,來自女藝術家Henrietta Harris。
喜歡她作品里縈繞不散的情緒,每一個畫面都是一場對話。
為了呼應森林,家里用了幾組植物主題的攝影及裝置作品,來自藝術家計洲。
學習過多年繪畫的計洲,最終選擇以攝影作為作品的主要呈現方式,他尤其擅長從植物中捕捉動與靜的相對瞬間,以及不為人知的色彩與形態。
墻上兩張小作,名為《交錯的樹葉》與《金銀花》,是彩色銀鹽手工放大的攝影作品。
桌上的攝影燈箱裝置,同樣出自計洲,叫做《綠夜》。
而鶴腿造型的黑色噴漆條案,則是陳暄老師的作品——她不但能建房子、還會自己設計家具。這個藝術家具系列叫做《本能》,我還有兩張鴨爪茶幾。
此前發過微博,被許多人詢問的這盞名為《UP》的落地燈,其實是藝術家譚志鵬的鑄銅藝術裝置。
沒有什么高深的藝術理論,它就是那么直觀、令人愉悅——每當“氣球”點亮的時候,心情也會隨之輕盈起來。
墻上的藝術裝置,叫做《擦鏡子》,是藝術家羅黛詩的作品。
她用古老的青銅鑄造工藝,做出一種特別的顏色和肌理。而作品中被她擦掉的部分,則露出了現代工業制造的偉大發明——鏡面不銹鋼,讓人照見自己。
客廳黑膠唱片機旁邊,是藝術家Jean Jullien和Case Studyo聯合推出的“腦門一亮”限量臺燈——Bright Idea。
這個全木質的小人兒穿著一絲不茍的藍襯衫、黑褲子,搭配兩個燈泡腦袋,分別呈現兩種情緒:一個是無靈感的無奈表情,另一個則是靈機一動的會心一笑表情。
無論陰天還是晚上,寫稿寫累了的時候,只要點亮它的小腦袋,放一張我喜歡的唱片,再倒一杯酒,我就會感覺,我的小世界很舒服,很安全。
寫到這里,我這個家的全貌,也介紹得七七八八了。
我其實一直很猶豫要不要更新這一篇裝修記。坦白說,我的家居風格、我的裝修理念、我的生活方式,可能與許多人的喜好、習慣與認知,截然不同。因此這一篇分享,或許無法成為有效的裝修參考。
但尤其是最近,我想起自己在情緒低落、內心困頓時,最喜歡的一件事,便是去看別人分享生活——無論是家居、美食、萌寵、植物,我都愛看。看著世界上還有人在如此熱烈、認真、愉悅地生活,我仿佛也能從別人家里的一桌一椅、一餐一飯、一貓一狗、一花一草里,借來一些鼓起勇氣繼續生活的力量。讓我不再注視深淵,轉而堅定地看向未來。
因此,也愿我的這一篇文章,對你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我相信很快一切都會好起來。我更相信,自助者,自有天助。
愿你樂觀,祝你平安。
特約攝影:雷壇壇、朱雨蒙
陳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