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說到買重疾險這事,知乎上很多人都有過被坑的慘痛經歷!有的朋友找到我,說自己被推薦了“捆綁型”的重疾保險。捆綁型保險,看似啥責任都有,結果重疾保額卻只有10萬塊。待我講清楚厲害關系時,他才恍然大悟,直呼上當!還有朋友找我訴苦,說不明白為什么自
說到買重疾險這事,知乎上很多人都有過被坑的慘痛經歷!有的朋友找到我,說自己被推薦了“捆綁型”的重疾保險。
捆綁型保險,看似啥責任都有,結果重疾保額卻只有10萬塊。待我講清楚厲害關系時,他才恍然大悟,直呼上當!還有朋友找我訴苦,說不明白為什么自己買的重疾險那么貴呢?
我讓他把保單發來,一看,乖乖,原來是能返錢的“返還型重疾險”。現在,他每年要交2萬多塊錢,交不起;退保吧,損失又太大,不忍心;
最后只能咬牙交錢,日子過得苦不堪言……還有的朋友就更慘了,知道重疾險容易踩坑,于是他絞盡腦汁,好不容易找到某些保險大V尋求幫助。本想尋求高人指點,卻不料“高人”變“商人”,別人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把他這根“韭菜”割了變現……
總之,憑感覺買重疾險,往往不是正在被坑,就是在被坑的路上!為此我結合多年保險專業經驗,和讀者朋友們的踩坑經歷,整理而出的一些實用重疾險避坑建議。
大家在買重疾險時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都在這里了。
1、給孩子買重疾險,為什么不推薦含身故的?
打算給孩子買重疾險的家長朋友們,注意啦!如果有人推薦含身故責任的少兒重疾險,你一定要謹慎了,小心踩坑!
(1)含身故責任的少兒重疾險坑在哪?
為什么不建議優先考慮含身故的少兒重疾險?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身故賠保額的重疾險,價格貴太多。當我們給全家人都買保險時,總保費預算往往就那么多。一旦給孩子的保險買太貴了,大人的保障務必會大打折扣。而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少兒重疾險最好不要帶身故,因為含身故價格真的會很貴。
以某少兒重疾險為例,在其他責任都相同的情況下,含身故(賠保額)比不含身故多交1300塊,即多支出55%的保費,按照交費期20年來算,需要多交幾萬塊錢。第二,重疾、身故賠付本身不可兼得。買含身故重疾險,不僅花更多錢,而且實際患重疾理賠后,含身故或不含身故賠付的保額是一樣的,而且含身故責任的產品,身故保障是不能再賠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花兩份錢,買兩項保障但只能賠一種,真的很虧了。第三,未成年人身故保障沒有杠桿。什么是杠桿?比如我花1千塊買保險,出險時賠我50萬,那么這個杠桿是500倍。而給未成年人投保的身故責任,18周歲前出險是沒有杠桿的。在18歲前,假如身故出險,保險公司也只是把已交保費原封不動退給你而已。
你一共交了1000,它只賠你1000;你交1萬,它只賠你1萬。既然只是賠已交的錢,自然談不上杠桿,也就起不到保障的作用,所以真沒必要。第四,從壽險類產品的意義出發,不適合未成年人投保。壽險是給家庭經濟支柱設計的一種保險,一個家庭里,夫妻二人可以買,小孩、老人不承擔家庭經濟責任,都可以不用買。嗶嗶一句:給未成年人買了壽險的,孩子身故時,賠付也會受監管限制,哪怕買了50萬保額,身故保險金也不一定全額賠付。
所以說給孩子買重疾險,真的沒有必要選含身故的產品,我們重點考慮重疾保障是否全面,要花小錢辦大事:
(2)如何區分含身故責任的少兒重疾險?
只講清楚坑在哪或許還不夠。
因為還有很多家長,并不知道我說的這類少兒重疾險長啥樣,這樣自然沒辦法“精準避坑”。下面,我簡單教你辨認之法——投保時,第一看投保的險種,第二要看產品的保障責任。一般來說,我們不建議投保的,是這兩種產品:第一類:【主險終身壽險】+【附加重疾險】的組合型產品這類組合型產品大多在線下保險公司銷售,盛行于2016-2019年,其中最典型的是這一款某某福:
投保險種有3種,其中51萬保額的就是終身壽險。這類產品雖然已停售,但是大家可以翻翻家里的保單,看看自己有沒有給孩子買過這類保險。如果買了,權當花錢買個教訓,以后買保險一定要格外注意防范,避免踩坑。第二類:強制捆綁身故賠保額的重疾險隨著國家監管的日趨嚴格,上述組合型產品目前已經不允許再賣了。但是,保險公司可是有精算師的,只要把主險終身壽險強制捆綁到重疾險合同中,合二為一,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保險公司正是這么做的。如今他們主推的新款少兒重疾險產品,保障責任長這樣:
可以看到,投保險種確實只有一份主險重疾險了。但是在保障責任中,身故賠保額已經被強制捆綁進去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換湯不換藥的操作,價格很貴,坑你依舊沒商量。
2、能返錢的“返還型”重疾險,為什么不推薦買?
這種號稱“有病賠錢,無病返錢”的保險,從底層邏輯上就完美戳中了中國人渴求“保本”的心理,非常具有迷惑性!
在此,我鄭重提醒大家——重疾險最大的坑,恰恰藏在“返還”這項責任中。
(1)什么是返還型重疾險?
返還型重疾險,指的是保障到期后仍生存,且沒有發生過重疾理賠,就能返還滿期保險金的重疾險。滿期保險金=年交保費X交費年限,說白了就是總保費。
從責任上看,返還型重疾險,既可以提供重大疾病保障,又能提供保費返還責任。但是,這項返還責任,并不是保險公司白送你的,而是需要多交一大筆錢(注意,是一大筆);保險公司拿去投資后,多年后再返還給你的。
(2)返還型重疾險有多坑?
為了方便你理解,下面我會通過舉例子的方式,來講講返還型保險到底坑在哪。以支付寶上的2款少兒重疾險為例:一款是純消費型,叫做【真愛少兒重疾升級版】;
另一款能返還保費,叫做【健康福少兒重疾險(返保費)】。但其實這兩款產品在疾病保障上,不能說很像,只能說一模一樣:
二者的唯一區別在于:右邊的返還型產品,比左邊的消費型產品多附加了一份返還型年金險,滿期可以返還160%的保費;除此之外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再看價格呢?消費型重疾險只需要167.6元,而返還型產品卻貴出了3~4倍,每年要交1100多塊。多花了幾倍的價錢,結果和消費型產品相比,保障期限都是30年,保的責任也都完全一樣。明眼人都知道,放著更便宜的消費型保險不買,反而去買返還型保險,其實就是看中了30年后的保費返還。其實,我們大可不必貪這些小便宜。想想改革開放也才三十多年,想要拿到這3萬多塊的保費返還,你得等到30年之后。
而30年之后的3萬多塊,真的還如你想象中一樣那么值錢嗎?30年,說一句滄海桑田也不為過,靠買返還型重疾險,是發不了財的!除了價格這一因素外,返還型重疾險還有個BUG:萬一你在中途出事申請重疾理賠了,那么到期后也沒得返還了,白白浪費多交的一大筆錢。所以說,返還型重疾險,真的是誰買坑誰!以上,我是拿保30年的少兒重疾險舉的例子,很多人覺得這一千多塊的保費好像還不是很貴啊?但如果換三四十歲的成年人,買返還型重疾險價格最少得一兩萬。可以很直白地告訴你,沒有哪一款保險可以兼顧好保障和理財的!
如果你不是家里有礦,真的就不要考慮這種產品了。
90%的普通家庭,買消費型重疾,就已經完全足夠了。
3、保障責任“大而全”的重疾險,為什么不推薦買?
買保險,很多人都追求一步到位,想一次性把所有該買的保險都買齊。不是說這種需求不對,而是這樣買,真的很容易被坑。比如,市面上有些保險公司聞風而動,瞄準你“保障越多越好”的需求,開發出了一種“大而全”的全家桶產品。
(1)什么是“大而全”的捆綁型重疾險?
簡單來說,就是一款主險合同下面,附加了上十份附加合同的重疾險。
除了重疾險外,還囊括了定壽、長期意外、醫療險等多項險種。多達十幾種保障一次性買齊,你感到便捷了嗎?你想要的安全感有了嗎?但很可惜,捆綁型保險坑就坑在,它給你的安全感是虛假的!
(2)“大而全”捆綁型重疾險坑在哪?
雖然捆綁型重疾險的保障責任多達十幾種,但并不代表這款保險能防備十幾種風險,因為很多保障都是共用保額的!例如重疾、身故、全殘、疾病終末期,你雖然只要賠了其中一樣,其他的就不會賠了。其次,這類捆綁型產品還貴得離譜。因為保障責任多,它每一項責任都收一遍錢,疊加一起,就非常貴;但因為是“全家桶”,你也不方便與其他產品去比較。舉個通俗點的例子:你本來只想買個香蕉蘋果,結果一頓忽悠之下,給了你一個水果大禮包。不僅價格貴的離譜,可能里面還是爛水果,擱你身上你樂意嗎?
另外,擴充一個知識點:目前我國的人身險公司多達89家,每家保險公司,每年都在不斷的開發新的保險產品。所以你怎么保證,你在一家保險公司買齊所有保險,而他家每款保險,都是全行業最好的、性價比最高的呢?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千萬不要貪圖省事,盲目買這種大而全的保險。建議大家買保險還是要多花點心思、多家對比,只有貨比三家才能不花冤枉錢。
如果你擔心看中的保險條款有坑,可以隨時找我,我來幫你排雷~
4、一年期重疾險那么便宜,為什么不推薦買?
支付寶上的健康福重疾險,是知友們平時問的比較多的一類產品。
不僅保障好,最關鍵的是價格非常便宜,和一般的長期產品相比,價格可能只是后者的一個零頭。所以很多人都問我,“一年期重疾險那么便宜,為什么你不推薦我買?”在這里,我需要鄭重提醒大家一年期重疾險可能存在的隱患:1、續保不穩定:大部分一年期重疾險一旦停售,是沒有辦法續保的,比如支付寶上的健康福一年期重疾險,如果在保障期間發生過理賠,就會影響購買其他重疾險;2、保費會越來越貴:一年期重疾險年輕的時候保費很便宜,但是由于它使用的是自然費率,年紀越大,保費越貴。以某一年期重疾險10萬保費的續保價格為例:
如果長期投保,累積下來的總保費,可能比買長期的重疾險還貴不少。所以一年期重疾險只適合沒錢的時候臨時過渡,或者當前重疾保額較低,用來加保,并不適合長期擁有;綜合以上兩點隱患,我認為當我們預算及其有限的時候,可以購買一年期重疾險;但從長期獲得穩定保障的角度出發,還是建議購買長期的重疾險。
5、重疾險怎么賠?是確診就能賠錢嗎?
“重疾險是確診即賠的,只要確診就能馬上賠錢治病!”——注意了,這句話正是保險行業流傳最廣的銷售誤導之一,已經有無數人因這句話被坑了!雖然我一直都強調重疾險非常重要,平時也極力建議大家最好都配置一份重疾險。但是作為一名保險從業者,絕對不應該在大家最關心的理賠上忽悠大家,向大家承諾重疾險根本做不到的東西。這哪里是在賣保險,而是赤裸裸的欺騙!那么,重疾險究竟是怎么賠的呢?賠付方式有哪些?今天我就幫大家解開這個謎題。其實,重疾險的賠付方式跟所患的疾病有關,按照不同病種的理賠標準,重疾險的理賠方式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確診即賠:只要明確診斷該疾病,就能找保險公司申請理賠,這種是賠付方式上最便捷的。而能確診即賠的疾病,只有幾種,常見的有大部分惡性腫瘤(即各類癌癥)、多個肢體缺失等。第二類,實施了約定手術才能賠:光確診大病還不行,還必須先行做了某種手術,才能找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約定手術包括經常聽到的器官移植、干細胞移植、心臟搭橋等。第三類,達到疾病約定狀態才能賠:光確診大病還不夠,還必須達到了約定的狀態,才能找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比如說深度昏迷:它的理賠條件為必須持續深度昏迷96小時。如果持續昏迷時間達不到約定狀態,那么當然是不能理賠的。
總之,重疾險并不是所有疾病都能確診即賠。有的疾病的理賠,會設立較高的門檻,有的甚至看上去非常“嚴格”。其實重疾理賠有門檻,并不是保險公司為難大家。而是能稱為 “重疾” 的,必須是 治愈難、花費高、危害性大 的疾病。
如果得一些小病小痛,就能拿到高額的理賠款,那么大家必定都會去搶著買,賠付率大大上升,保費也會大幅上漲,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大部分人都買不起重疾險。當然,重疾險的理賠門檻雖然普遍較高,但是近些年,保險公司新開發的輕癥、中癥,已經有效降低了重大疾病的理賠門檻,在疾病還處于早期的時候,就能早發現、早治療、早理賠,更加人性化。比如說惡性腫瘤-重度,按重疾是賠 100% 保額;但較為輕度的惡性腫瘤或者原位癌,也可以按輕癥賠,一般能賠至少 30% 保額。而且,輕癥、中癥賠付后合同繼續,以后有重疾,還能繼續賠。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重疾險部分病種理賠條件雖然嚴格,但是并非不能接受。
當然了,如果你對重疾險還有其他任何問題,也可以隨時來找我,我一定會盡我所能幫你解答避坑~
二、第二部分:重疾險·挑選購買篇
對于成功避開以上五大坑的朋友來說,接下來這部分內容,或許更加重要,一定要看仔細了!第二部分,是針對大家在購買重疾險中的問題,提供的一些挑選建議;
包括但不限于附加責任怎么選?保額買多少?怎么繳費比較劃算?……
這些購買中的問題,保證你一次性搞懂!
6、重疾險是保的疾病數量越多越好嗎?
現在的重疾險,很多都保障80種、100種,甚至120多種重疾。如果只看病種數量,很容易會陷入“病種多=保障好”的誤區。其實早在 2007 年,保險行業協會針對 25 種常見重疾制定了統一規范,并要求所有重疾險都必須包含最高發的 6 大重疾。而根據2021年重疾險新定義的要求,重疾險的病種規范再次得到擴充,由原來的25種增加至當前的28種:
根據過往的理賠數據,6 大核心重疾能占到重疾險 80% 的理賠,新定義規定的28種重疾甚至能占到重疾險理賠 95%以上。所以,所有重疾險產品不論病種是多還是少,其實都涵蓋了最高發、最核心的保障,大家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另一方面,病種數雖然越來越多,但也可能含有一些湊數的病種,比如埃博拉病毒、瘋牛病等,這些疾病在我國非常罕見,根本不可能染病。因此并不能說,100 種重疾就一定比 80 種好,因為它們都涵蓋了銀保監會規定的28種重大疾病。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其實是病種質量。重疾方面有過規定,因此條款上各家都一樣;病種質量差別比較大的,可能就在輕癥責任上了。當前很多重疾險都有輕癥保障,而比較高發的輕癥疾病共有12種:
2021年的重疾險新規,只統一規定了最常見的3種:惡性腫瘤-輕度、輕度腦中風后遺癥、較輕急性心肌梗死。
也就是說,還有其他9種疾病并不統一,各家保險公司都有“操作”空間。這樣一來,很可能有的產品涵蓋高發輕癥很齊全,有的產品則缺這少那,產品保障參差不齊。所以,在購買重疾險時,我們一定要多關注高發輕癥,12種疾病涵蓋全不全真的非常關鍵。
保185種疾病,高發重+中+輕癥全覆蓋
7、預算有限時,高保額重要還是保障全面重要?
常常有人問我:我只有XX錢的預算,但現在有兩種方案供我選擇,我該選哪一個?
方案一,是買30萬重疾保額,附加責任我都不要;方案二,是買10萬重疾保額,但身故責任、癌癥多次賠、心腦血管多次賠我全都要;
請容我考考各位,換做是你你會怎么選?是梭哈高保額,還是押注更全面的保障內容呢?其實,這種保額or保障二選一的問題,很多人都遇到過,但遺憾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正確抉擇。
而我的建議是——優先考慮做高重疾保額,附加責任次之。
(1)為什么重疾保額一定要買夠?
重疾險,本質是收入損失險,最大作用是彌補收入損失。
假設一下,生活在北京的老王35歲的老李,因為肺移植一共花費了60萬醫療費用。所幸醫保福利不錯,也有商業醫療險,將費用報銷得七七八八了。可是家里經濟收入全靠老王,但老王已經1年多沒有工作了,還要好好修養一段時間。此時家里的生活開支,孩子的教育費用、房貸車貸該怎么辦啊?可以預見,即使解決了醫療費用問題,可是這個家庭的經濟還是崩潰了。
而重疾險這個時候就可以派上大作用,通常來說:你買的20萬保額,就只賠你20萬;你買的50萬保額,就賠你50萬(現在有產品可以額外賠付)。你買了10份重疾險,就賠你10份重疾險的保額之和。在關鍵時刻,重疾險的保額就是保險公司賠給我們的錢。所以,你說重疾保額重不重要?真的非常重要!
(2)重疾保額該買多少?
有人說:“重疾保額,買的時候都嫌多,賠的時候都嫌少。”我認為說的很有道理。有數據顯示,我國 50% 以上重疾案例,理賠金不超過 15萬,有的甚至只有10萬塊。請試想一下,萬一真的發生了不幸,一份只賠10萬的重疾險,和一份賠50萬的重疾險,兩者起到的作用能一樣嗎?買重疾險,只有選擇盡量高的保額,才能在出險時,獲得更多的賠付,這也是重疾險的意義所在。
重疾險保額買多少合適呢?理論上建議買年收入的3~5倍,當發生重疾時,即使不能工作,也能保證至少3~5年內不必擔心沒錢花的問題。當然,具體買多少還是因人而異的,大家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決定就好。如果非要給定一個數值的話,建議大家重疾險的保額都至少 30 萬起步;如果生活在一線城市,或者期望獲得更好的補償效果,那么建議保額至少 50 萬;有更高保額需求的,也可以多買幾份,80萬、100萬都是可以的。
8、重疾險的附加責任有哪些?該怎么選?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重疾險只保重疾,頗有點“保死不保生”的意味。其實,互聯網保險的變化日新月異,重疾險保障責任越來越豐富了。現在很多產品,都可以自由附加一些可選保障責任,以某重疾險為例:
多達好幾項的可選責任,都能靈活添加,這也意味著咱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權。想要哪一項保障,你就附加上;不想要的責任,你可以不選。更好的把錢花在刀刃上。但是,普通人很難搞明白每項保障責任都保什么,也很難正確的附加這些可選責任。他們普遍認為“保障責任越多,保障越好”,其實并非如此。接下來,我就簡單講一講買重疾險,遇到各種可選責任該怎么選。首先我們知道,重疾險涵蓋的常規責任一般不超過這10項:
根據每項責任的重要性,我將這10項分成了必選、按需選,以及不建議選擇三個等級,下面我挑重點幫大家分析。(1)必選的保障責任:重疾、中癥、輕癥重疾保障是一款重疾險的核心,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不過,重疾的理賠標準可不低,很多人吐槽“人快死了才能賠”。其實重疾本來就是指“會危及生命”、花費特別巨大的疾病,理賠標準高也沒什么毛病。而自打中癥、輕癥責任的出現,重疾險賠付門檻被有效降低了。即使沒有達到重疾的程度,但只要符合輕中癥理賠標準,也能獲得對應比例保險金。總之,中癥、輕癥如今已是必不可少的核心保障,每款產品都應該涵蓋。如果你看中的產品,自帶輕中癥責任,那么不用管;如果輕、中癥責任是可選的,也別猶豫直接勾選上,順便將輕、中癥豁免責任也帶上。
(2)需要按需選的責任
不同的附加責任,保障的內容也不同,自然適合不同的被保人勾選。接下來我就講講,可選責任究竟如何按需選?①特定疾病保障:根據人群分類來選針對男性/女性/少兒/老人等不同群體,保險公司設計了各年齡段易高發的重大疾病的保障。當不幸罹患合同約定的特定重疾時,保險公司在給付基本保險金時,還會額外給付一筆保險金。目前,不同人群分類,常見的特定疾病也不相同:
如果是給孩子買重疾險,自然要附帶少兒特定疾病保障;給男性買,最好針對男性高發重疾,選擇特定疾病保障……總之,在投保重疾險時,要按人群的分類,選擇性的附加。②惡性腫瘤多次賠:成人可選眾所周知,癌癥是非常容易復發和轉移的重大疾病。有數據顯示,在結束治療后三年左右,癌癥復發或轉移的發生概率高達80%!現在不少的重疾險產品,都帶有惡性腫瘤多次賠付的可選責任,供消費者選擇。那么癌癥多次賠責任,誰更需要附加呢?為解答這個疑問,我專門找到了中國人癌癥發生年齡分布圖:
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的患癌概率相對較低(除白血病外),而成年人隨著年齡增加,患癌概率逐漸增加,到老年階段達到峰值。所以單純從數據角度來看,在買重疾險時,更建議成年人附加惡性腫瘤多次賠付。③心腦血管疾病多次賠:男性可選附加這項責任后,對急性心梗、腦中風后遺癥等高發心腦血管疾病,重疾險可以多次賠付。有數據顯示,男性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相對比女性、兒童更高。所以,給孩子、女性買重疾險,一般建議不附加。如果預算較為充足,且當被保險人為成年男性時,可以考慮附加。④身故/全殘保障:預算充足可以選相信不少朋友都在糾結,買重疾險,身故全殘要不要附加?其實,這又是一個跟預算有關的問題。附加身故責任的優點是——即使一輩子都沒有患上重疾,自然身故后也能賠錢;但缺點也很明顯——價格貴了不少,舉個例子:
同一款產品,保障責任也都一樣。就因為附加了身故責任,保費每年貴2580,20年一共多交5萬多塊。我相信,不是每個人都愿意負擔這個差價的。而且還有一點,賠了重疾保險金后,身故保障就失效了。所以建議大家,如果預算不是特別充足,就不要附加身故責任了;如果特別看重身故保障,你也可以買一份定期壽險作為替代。價錢更便宜,而且定期壽險和重疾險出險了可以分別賠付,互不影響。⑤投/被保人豁免:按人群選擇豁免責任指的是發生合同約定疾病后,保費不用交,但是保障繼續有效。一般來說,自己給自己投保,被保人豁免是產品自帶的,不需要我們添加;如果是給父母/配偶/子女買重疾險,投保人豁免是可選的,大家可以根據需求附加。
(3)不建議附加的責任有①滿期返還責任返還責任,簡單來說就是到了約定的年齡,保險公司會把已繳納的保費返還給你。不過滿期返是有前提的,就是沒有賠付過重疾(不包括輕癥/中癥),而且附加返還責任,保費至少貴一半,而且發生重疾時,并不能讓我們賠更多的錢。返還型重疾險可謂保險中的最大陷阱,割韭菜專用,不建議大家選擇。②前癥責任前癥責任在重疾險中比較少見,實用性并不明確。因此沒必要去專門買含前癥責任的產品。
9、多次賠付型重疾險好嗎?該怎么選?
多次賠付的重疾險,一向廣受消費者關注,呼聲頗高。那么什么是多次賠付的重疾險呢?這里我舉了一個例子,能幫你快速搞懂它的原理:
老王買了一份 50 萬保額的多次賠付型重疾險。第 2 年不幸得了甲狀腺癌,順利拿到 50 萬理賠;3 年后,老王又確診了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心梗與癌癥分在不同組,這份重疾險又賠了 50 萬……
相對于單次賠付重疾險的“一錘子買賣”,多次賠付的重疾險保障明顯更好,賠完第一組疾病,還能再賠其他組的疾病。
我用一張圖給大家總結下: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雖然很多重疾險都宣傳重疾可多次賠付,但其實它們也有區別,也能分出個上、中、下三等馬來。——那么,多次賠付型重疾險,如何挑選?怎樣才能買到“上等馬”?要知道,當前的重疾險,無論保 80 種還是 100 種,最高發的就是以下 6 大重疾:
所以挑選多次賠付重疾,不需要過分糾結病種的數量,而要重點關注影響 6 大重疾的獲賠概率的因素,即重疾的分組情況;再就是多次賠付的間隔期之間的區別。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選了兩款代表產品進行對比:
可以明顯看到,A產品的6大重疾分組更加分散,間隔期只有180天;
而B產品相對過于集中,間隔期更長,為1年。比如首次發生終末期腎病,間隔期后再患惡性腫瘤,A產品能賠,B產品不滿足分組要求,不能賠。又或者,首次罹患腦中后遺癥,間隔期10個月后被查出患惡性腫瘤,那么A產品能賠,B產品不滿足間隔期要求,還是不能賠。總結一下就是,多次賠付型重疾險的挑選要注意2點:
第一是分組的選擇。惡性腫瘤是最高發的重疾,因此惡性腫瘤最好單獨一組;并且盡量選擇分組多的,6大高發病種分組比較分散的產品;
第二是間隔期的選擇。盡量選擇多次賠付間隔期短的產品,比如180天的為最佳。
除此之外,目前市面上還有很多多次賠付“不分組”多次賠的重疾險產品。賠付前次重疾后,后續的重疾多次賠付不是以疾病分組情況為依據,而是具體到每一種疾病。
簡單來說,只要是前次重疾之外的其他任何一種疾病,都可以在間隔期后獲得多次賠付。因此,如果大家想買多次賠付的重疾險,建議大家這樣挑選:重疾多次賠不分組>分組較分散且惡性腫瘤單獨一組>分組過于集中或惡性腫瘤不單獨分組
10、重疾險的健康告知重要嗎?會問哪些問題?
買了重疾險,出險了保險公司卻不賠,想想都會感到絕望。但其實,大多數保險拒賠的背后,都是因為最初投保時沒有如實做好健康告知。健康告知究竟有多重要?我們要怎樣正確應對健康告知?
(1)什么是健康告知?
健康告知,是保險公司對所有被保人進行健康情況審查的一種手段。通過這一環節,保險公司能篩選出標體以及非標體,并給出是否承保的結論。而我們買保險時,必須根據已知情況,如實回答問題,這份保險才會有效成立。如果不符合健康告知要求,這份保險你就沒資格投保,即使買了后期理賠也難免產生糾紛。
(2)重疾險的健康告知都問了啥?
重疾險健康告知,目的在于排除患大病的高風險人群。所以一般來說,以下幾類人的健康告知會很難通過,甚至可能被直接拒保:①有重大健康異常的,不能買:比如生大病住過院、做過手術、長期服藥等就醫行為,以及體檢異常,或目前正患有嚴重疾病或癥狀;
②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也不能買:遺傳疾病是十分確定的疾病,保險公司一般也不愿意承保;
③有過保險經歷的:比如被其他保險公司拒保、延期過,或者已經理賠過重疾險的,那么也不能買;
④有可疑騙保傾向的:比如從沒買過保險的人,短時間內突然買好幾份保險,而且都是比較大額的保單,這種情況下同樣不能買;
⑤風險較高的人群:比如喜歡做高風險運動,或抽煙、酗酒、吸毒等可能增加患重疾概率的不良嗜好的,不能買。……等等。
反過來說,只要你健康情況OK,沒啥不良嗜好,通過健康告知并沒有太大問題。
這里再次強調,健康告知直接關系到后續的理賠,請大家一定要重視,做好如實告知,否則很可能被拒賠。
如果你對健康告知把握不好,不知道哪些情況要告知,哪些情況不用告知,可以隨時找我,我整理了不同常見病可以正常投保的產品,還會從專業角度手把手教你做好健康告知~
(3)如何正確做健康告知?
做健康告知的正確態度,總結一下就是“有問必答,不問不答”。簡而言之,如果患有健康告知中提及的疾病或癥狀,那么一定不要隱瞞;如果身體患有某些疾病,但是健康告知中沒問到,你也不必急于告知。一般情況下,完全符合健康告知要求,都是能順利承保的;哪怕因為體檢異常、得過某些病不滿足健康告知要求,你也別想歪主意。建議嘗試一下智能核保和人工核保。
對于部分健康異常的人群,很多保險公司也愿意網開一面。雖然不一定能標體承保,但也是有加費承保、除外責任承保的可能。
11、重疾險交費,是短期交清好還是長期交清好?
其實買保險就像買房一樣,我們購買時,往往有多種交費方式可供選擇:躉交、5年交、10年交、20年交、30年交,等等。或許,很多人不明白以上各種交費方式之間的區別。為此, 專門我整理了一個對比表格:
可以看到:同一款產品,繳費期越長,每年保費越少,但總保費也會更多,反之亦是如此。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我更建議選擇更長的繳費期限。因為每年交的保費更少的同時,意味著杠桿更高,而且重疾險還有一項十分特殊的責任:保費豁免責任。
因為保費豁免只在費期間內生效,所以交費期限當然是越長越好。比如在我們經辦的很多重疾險理賠案例中,有很多都是交費僅一兩年就出險了的。不僅能獲得保險金賠付,甚至還能享受保費豁免,未來20多年的保費都不用交了,真正實現低保費高賠付,充分發揮保險的杠桿作用。不過呢,更長的繳費期限雖然優勢多多,但并非適合所有人,有兩類人更適合短期繳費。
①現金流比較充裕的很多人之所以選擇長期繳費,不是不想快點把費用交清,而是迫于手頭沒錢。如果是手上現金流非常充裕的“土豪”朋友,請直接無視“豁免責任”,選擇短期繳清,畢竟越早交完,是能實打實省下很多錢的。②年齡偏大的,繳費時間有限制一般來說,如果投保年齡偏大,保險公司會對繳費年限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說,42 歲投保重疾險,最長只能選 20 年交。另一方面,如果退休后還沒交完保費,這時收入也稍微低了些,會有一定的繳費壓力。因此,我們建議:年齡偏大的朋友,在投保重疾險時,可以考慮選 10 年、20 年交。早點把保費交完,退休以后也不用再繳費了。
關注深藍保,私信回復【福利】,可免費領取:
《社保手冊》《醫保攻略》《保險方案》《防坑攻略》等超級干貨資料。
幫助大家「認識保險、買對保險」是深藍保的初衷,如果你有任何保險問題盡管私信我,我將用從業5年的經驗給您合適的建議;
通過深藍保投保的粉絲,一旦出險,我們將全程協助理賠。
丁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