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核心提要1.近期社交媒體爆出,治療帶狀皰疹的特效藥伐昔洛韋(valacyclovir),竟然與進口藥的劑量不同:國內醫生開的藥物,劑量是0.3克,每天兩次,吃10天,這與國外的劑量(每次1克,每天三次,吃7天)大不一樣,也就是說,按照國內的
核心提要
1. 近期社交媒體爆出,治療帶狀皰疹的特效藥伐昔洛韋(valacyclovir) ,竟然與進口藥的劑量不同:國內醫生開的藥物,劑量是0.3克,每天兩次,吃10天,這與國外的劑量(每次1克,每天三次,吃7天)大不一樣,也就是說,按照國內的吃法,0.3毫克規格的藥物,每天吃2片,美國要每天吃10片,這兩個同樣成份藥物每天服用的劑量相差竟然達到5倍。
2. 中國市面上同時存在高劑量和低劑量伐昔洛韋,低劑量是用來治療性病的劑量。伐昔洛韋的中國仿制藥明竹欣,由1996年衛生部批準。中國高低劑量的雙軌制,有其歷史原因。
3. 2013年,就有廣州人民醫院的臨床試驗表明伐昔洛韋高劑量有更高治療效果,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中國特色的劑量更適合中國國情”的假設。國內伐昔洛韋的用藥,亟需改革。
4. 最新一款重組帶狀孢疹疫苗安利適已于今年在中國獲得批準,于6月28日正式上市,這是我國批準的首個帶狀孢疹疫苗。
國內低劑量,國外高劑量,同藥劑量相差5倍?到底應該按照什么劑量來吃藥?
帶狀皰疹這一每年困擾近150萬國人的疾病,因疫苗欣安立適 在中國的上市,最近暴得大名。但近期社交媒體爆出,治療帶狀孢疹的特效藥伐昔洛韋(valacyclovir) ,竟然與進口藥的劑量不同:國內醫生開的藥物,劑量是0.3克,每天兩次,吃10天,這與國外的劑量(每次1克,每天三次,吃7天)大不一樣,也就是說按照國內的吃法0.3毫克規格的藥物每天吃2片,美國要每天吃10片,這兩個同樣成份的藥物每天服用的劑量相差竟然達到5倍。
劑量是治療疾病的金標準,只有足夠的劑量才可以達到有效治療。如果按照目前國內延續24年的低劑量,口服0.3克伐昔洛韋,有效藥物的最高濃度只能達到2微克/毫升 (3),達不到抑制帶狀皰疹病毒所需的半抑制濃度閾值。許多業內醫生稱,國內外同藥不同劑量問題的存在,早在2013年即有醫生提出,但至今仍未解決。而更有患者披露,因服用超低劑量的國產藥,而延誤治療的問題,也多有發生。
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在中國,每年會有150萬的人遭遇此龍。
引起帶狀皰疹的病毒,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90%的人,身上都潛伏著這個病毒,而三分之一的人,在50歲以后的某一天,會與帶狀皰疹不期而遇。
皰疹雖然聽上去是皮膚病,但是病毒喜歡感染神經細胞,所以患者就會容易感到疼痛。帶狀皰疹的疼痛,是陣發性的疼痛,先讓你疼一陣,然后讓你稍微歇息一下,然后再來一陣,如此不斷反復。這種痛,像針刺,也像火燒,感覺就是被一條帶刺的火龍纏住了身體。
古人不知道是病毒在搗鬼,但是留下一個說法:只要這“火龍”纏成一圈,人就離死不遠了。這種說法聽起來很嚇人,但也就是嚇唬人。帶狀皰疹確實能疼死人,但中文的水很深,“疼死人”的重點在“疼”,不是“死”。
這是一個自限性疾病,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最終戰勝病毒。如今有抗病毒的藥物,也可以使用藥物來盡快消除疼痛。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就是伐昔洛韋。
但這種國內低劑量,國外高劑量的服用模式,何時存在,為什么會有這個差別?到底應該按照什么劑量來吃藥?
治療帶狀皰疹的伐昔洛韋,國外的高劑量是怎么批準的?
伐昔洛韋是一個前體藥物,進入人體后水解成為真正發揮作用的阿昔洛韋,其作用是抑制病毒的復制。所以,要了解伐昔洛韋是怎么獲得批準的,需要先了解一下阿昔洛韋的治療效果。
阿昔洛韋是一個抗病毒的老藥,發現于1977年,發明者為美國藥理學家格特魯德·B·埃利恩(Gertrude Belle Elion)。埃利恩對許多感染性疾病的藥物研發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在1988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阿昔洛韋也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 。
對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感染,臨床試驗表明在癥狀出現后48小時之內使用,能夠獲得最好的效果(1)。
圖:經過阿昔洛韋或對照治療后,有疼痛癥狀的帶狀皰疹患者比例(圖片來自文獻(1))
但是,因為阿昔洛韋的半衰期非常短,服用的藥物在體內很快被降解掉,所以需要頻繁服用,每天服藥的次數高達5次,這給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因為五個小時左右要吃一次藥,不但白天要記著吃藥的時間,半夜還得上個鬧鐘,起來再吃一次藥。
伐昔洛韋是阿昔洛韋的升級版。伐昔洛韋是前體藥,服用之后在體內轉變成阿昔洛韋。由于伐昔洛韋水溶性更好,是阿昔洛韋的150倍,人體的吸收也更好,是阿昔洛韋的3-5倍,因此服用之后達到的血藥濃度比直接服用阿昔洛韋更高,也就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當然,到底治療效果是不是更好,需要有臨床試驗來證明,這是國際上批準一個新藥的基本要求。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試驗,在13個國家的107個研究中心同時進行,總共入組了1141個患者,分別使用伐昔洛韋和阿昔洛韋治療。其中伐昔洛韋治療又分成了兩組,一組治療7天,另一組治療14天,但兩組劑量都是每次1克,每天三次 (2)。
患者在服用伐昔洛韋之后,體內活性藥物的峰值濃度達到5.73 微克/毫升,而直接服用阿昔洛韋只能達到2.23微克/毫升。
圖:患者服藥之后體內有效藥物分子(阿昔洛韋)的濃度(圖片來自文獻(2))
這里把血藥濃度的峰值專門拎出來說,是因為這個數據很重要。血藥濃度需要達到有效濃度,藥物的效果才能充分顯現出來。
對于病毒的抑制來說,有效濃度就是“半抑制活性濃度”,藥物達到這個濃度,就可以把病毒的復制抑制50%。應該說這只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濃度,如果能大大超過半抑制活性濃度,病毒的抑制就更徹底。
對于帶狀皰疹病毒,活性分子阿昔洛韋的半抑制活性濃度是4.0微克/毫升 (2),但是直接服用阿昔洛韋,最高濃度只有2.23微克/毫升,達不到這個閾值,所以效果不佳。服用伐昔洛韋之后,血藥濃度峰值超過了4.0微克/毫升,理論上就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而臨床試驗的結果也確實表明了伐昔洛韋的治療優勢。不管是阿昔洛韋還是伐昔洛韋,在治療后還是會有一定比例的人仍然存在疼痛的癥狀,但是伐昔洛韋組能讓更多的人解除疼痛。
圖:伐昔洛韋治療之后,有疼痛的患者比例更少(圖片來自文獻(2))
還有一個比較辦法,是看需要多長時間能讓50%的患者消除疼痛。阿昔洛韋達組需要51天,而伐昔洛韋(7天療程)組只需38天,說明伐昔洛韋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疼痛。
鑒于伐昔洛韋服用7天和14天的效果基本一樣,伐昔洛韋服用7天即可,沒有必要超過7天。
需要再次強調一下,在這個臨床試驗中,伐昔洛韋劑量為每次1克,每天三次。伐昔洛韋于1996年被美國 FDA 正式批準用于帶狀皰疹的治療,標準劑量也是每次1克,每天三次,療程為7天。
由于藥物的半衰期比較短,只有2個小時左右,所以一天之中需要服用3次藥物,才能保持有效的血藥濃度。這雖然聽上去還是比較麻煩,但比起阿昔洛韋的每天服藥5次,已經好很多了,畢竟患者可以不用想著半夜起來吃藥。
國內仿制藥的低劑量,其實是用來治療性病的劑量!
從時間上來看,伐昔洛韋是一個老藥,國際發明專利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申請的。在那個時候,中國市場無足輕重,國際上大多數發明都不會在中國申請專利。所以,當伐昔洛韋于1995年1月在英國、愛爾蘭、瑞典、法國等西歐國家上市之后,中國只要有技術,完全可以合法地生產伐昔洛韋的仿制藥,但是只能在中國境內銷售。
中國也確實就這么做了。根據資料,國內最早的一款伐昔洛韋產品,來自四川抗生素工業研究所,商品名為明竹欣,于1996年經衛生部批準正式上市。一家能做仿制藥,意味著其他家也能做,于是許多家藥廠都生產了伐昔洛韋仿制藥。在《家庭用藥》APP上,可以查到目前中國有30個批號的伐昔洛韋,包括片劑、膠囊、分散片、緩釋劑,全都是口服的藥品。在這30個批號中,僅有3個批號的藥品與國際接軌,在說明書中標注使用高劑量治療,即每次1克,每天三次,療程為7天。其余的伐昔洛韋都是低劑量,每次0.3克,每天兩次,療程為10天(其中包括一種緩釋劑,每天吃一次,但一次劑量為0.6克,療程同樣為10天)。
所以,中國市面上的伐昔洛韋,在劑量上出現了雙軌制:既有國際標準的高劑量(每天3克), 也有中國特色的低劑量(每天0.6克)。這個中國特色的低劑量標準,是怎么想出來的呢?
圖:國內目前上市的伐昔洛韋藥品共有30個批號
注意一下,批準第一款伐昔洛韋產品“明竹欣”的,是衛生部,并不是藥監局批準。為什么不是藥監局來批準呢?因為藥監局在當時還不存在。
中國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成立于1998年3月,整合了來自原國家經濟委員會下屬的國家醫藥管理局、衛生部藥政司、以及部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部門。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任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局長鄭筱萸,在2007年因受賄罪被判處死刑。
可見,即便有了專管藥物審批的藥監局,成立之初時的審批也有很大問題,而在藥監局成立之前,藥品的審批就更混亂了。如今要申請一個小分子仿制藥,需要按要求提供相關的申請材料,表明仿制藥與被仿制藥具有同樣的活性成份、給藥途徑、劑型、規格和相同的治療作用。但在1996年時,不會對藥物的等效性和一致性有什么硬性的規定,更不會要求藥物研究所去開展臨床試驗,證明藥物有臨床療效。
鑒于當時的歷史條件,這些都可以理解,但不解之謎是為何連藥品的規格和劑量都改變了?
文獻資料表明,如果按照中國特色的低劑量,口服0.3克伐昔洛韋,有效藥物的最高濃度只能達到2微克/毫升 (3),達不到抑制帶狀皰疹皰疹病毒所需的半抑制濃度閾值。
但作為一個廣譜的抗病毒藥物,伐昔洛韋也能抑制其他病毒的復制。比如導致男性生殖器皰疹的單純皰疹病毒,對伐昔洛韋就比較敏感,半抑制濃度要低2~10倍。因此,在治療生殖器皰疹的時候,可以使用低劑量的伐昔洛韋。在一份發表于1998年的研究報告中 (4),對于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的患者,使用的劑量是一天兩次伐昔洛韋,每次0.25克,治療效果不錯。
所以,國外臨床研究中使用低劑量伐昔洛韋來治療生殖器皰疹,是有合理的原因的,而在1996的時候,咱們的研究人員可能沒有搞清楚生殖器皰疹和帶狀皰疹的區別,把帶狀皰疹當作生殖器皰疹來治療了,因此使用的是低劑量伐昔洛韋,完全屬于抄錯了作業。
在明竹欣等低劑量款伐昔洛韋藥品的說明書中,同時提到對帶狀皰疹病毒和單純性皰疹病毒的治療,二者劑量都是一次0.3克,每天兩次,不同的只是帶狀皰疹要治療10天,單純性皰疹治療7天。
而在所有三種高劑量藥品的說明書里,都清楚地表明了兩種病毒的感染需要使用不同的劑量:帶狀皰疹每天3次,每次1克;單純性皰疹每天2次,每次1克。對于頻繁復發的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每次0.25克,每天兩次。
對于小分子仿制藥,在批準上市前都不需要進行臨床試驗驗證療效。在上市之后,有研究者進行了一個小規模的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試驗,比較了“明竹欣” 伐昔洛韋和阿昔洛韋對帶狀皰疹的治療效果。
在這個非雙盲的臨床試驗中,伐昔洛韋組和阿昔洛韋對照組各30人,伐昔洛韋的劑量就是每次0.3克,每天兩次,但療程是9天 (5)。作為療效評估,該臨床研究考察的并不只是疼痛,還有癢、燒灼感、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皮損面積、潰瘍、紅斑等等癥狀,根據癥狀的輕重打出評分,比較治療前后的評分來比較療效的優劣。在治療后,伐昔洛韋組總積分下降l3分,阿昔洛韋組只下降了l0分,因此認為伐昔洛韋治療后患者癥狀緩解得更好。
明竹欣是首仿藥,還有臨床試驗的結果,因此國內的其他仿制藥,大多是抄首仿藥的作業。
2013年,廣州人民醫院臨床試驗表明,伐昔洛韋高劑量更有治療效果,為何有司知道劑量有錯,但一直將錯就錯?
雖然一開始的仿制藥抄錯了作業,導致后來的仿“仿制藥”也抄的是錯的作業,但是畢竟還有三款高劑量的產品,使用的是國際的標準。這其中的一款是進口藥“維德思”,來自Glaxo Wellcome,即目前的GSK公司(葛蘭素史克公司)。
如果因為國內仿制藥抄錯作業,國外的原研藥進入中國還得入鄉隨俗,按著錯的標準來,那才是天大的笑話!
謝天謝地,這種尷尬沒有發生。
而國內的麗珠集團,也同時生產了高劑量和低劑量的伐昔洛韋。
一個文明的社會,不能只存在一種聲音;但是如果同一個國家同時存在兩種標準,伐昔洛韋的劑量使用有雙軌制,就會讓人感到困惑:到底該按什么標準操作呢?
有的人很自然地聯想:中國的特色劑量當然是更適合中國的國情了!是不是真是這么回事呢?伐昔洛韋的劑量標準的“雙軌制”已經存在了20多年,自然有人早就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
廣州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的方銳華等醫生為此做了臨床比較,研究結果在2013年就已經發表。在這個臨床研究中,帶狀皰疹患者分組接受高劑量和低劑量的伐昔洛韋治療,高劑量使用的是Glaxo Wellcome S.A.的維德思,每次1克,每天3次,療程為7天;低劑量組使用的是麗珠集團的伐昔洛韋片,每次0.3克,每天2次,療程為10天。結果表明,高劑量治療組在止痛時間、止疤時間、皮疹結痂時間等指標上均明顯短于低劑量組, 高劑量治療組的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也大大低于低劑量組(6.45% vs. 28.57%),兩組的療效在統計學上有明顯區別,高劑量組療效更佳。同時,兩組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6)。
嚴格來說,這個試驗并不能證明高劑量和低劑量之間的差別,如果真要較真,必須使用來自同一藥廠的伐昔洛韋。但是基于目前對藥物動力學的知識以及國際臨床試驗的結論,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中國特色的劑量更適合中國國情”這樣一個假設。
如果有人說其他家的低劑量伐昔洛韋可以達到高劑量的療效,那他們自己有義務提供臨床研究的數據來支持這樣一個論點。
廣州第一人民醫院的這個臨床試驗,給有關部門遞了一把刀,按理說應該采取點什么措施,修正一下因為抄錯作業而出現的低劑量用藥?
但是并沒有。如今國內伐昔洛韋的用藥,大部分都是走的低劑量的軌道。
米內網于2014年上半年對石家莊、北京、上海等三個城市的監測數據表明,伐昔洛韋幾乎占據了廣譜抗病毒藥物的半壁江山,主要產品有四川明欣藥業的鹽酸伐昔洛韋片(明竹欣)、湖北益康制藥的鹽酸伐昔洛韋片、山東羅欣藥業的鹽酸伐昔洛韋片(羅乃韋),三者共占據了該類藥物74.11%的市場。很不幸,這三款藥品,都是低劑量的伐昔洛韋。
從1996年到現在已經過了兩輪生肖,國內每年帶狀皰疹新發病人有150萬,24年間應該總共有3600萬人。但是這些人大多錯誤地使用了伐昔洛韋治療性病的劑量來進行治療!有多少國人因此白白承受了更多的痛苦?這是一筆算不清楚的賬。
在廣州第一人民醫院的臨床研究報告中,研究者清楚地表明了這樣一個觀點:不管是從療效還是不良反應的角度來看,高劑量伐昔洛韋的7天治療都優于低劑量10天的治療。如果非要給低劑量找一個好處,那只能是說因為總體劑量較少,可以節省一些治療費用。
但是,如果要較真節省費用的問題,那還不如干脆不要用任何藥物!帶狀皰疹是一個自限性疾病,即便不使用任何治療,大部分人也能夠自愈。伐昔洛韋的療效優于阿昔洛韋,但即便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試驗中,在24個星期后,不使用治療的對照組也大部分都沒有了疼痛。我們可以來再次復習一下這個圖片。
圖:經過阿昔洛韋或對照治療后,有疼痛癥狀的帶狀皰疹患者比例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已經做好了有杠精砸場子的準備。當你說療效的時候,他們會說安全性;當你說安全性的時候,他們會說價格;當你說價格的時候,他們又會說療效。
這種辯論是毫無意義的,每年還是會有150萬國人遭受帶狀皰疹的痛苦。
總之,如果不差錢,沒有理由不使用高劑量伐昔洛韋。
對付帶狀皰疹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就在今年三月,以嶺藥業所屬以嶺萬洲國際制藥有限公司的伐昔洛韋片仿制藥,獲得美國FDA的批準,意味著中國制造的伐昔洛韋,將走進美國人的藥房。數據顯示,美國2018年伐昔洛韋藥物的總銷售額為1.86億美元。
圖:美國FDA關于批準以嶺藥業伐昔洛韋的記錄
不用說也應該知道,以嶺藥業打入美國市場的,必須是(也只能是)高劑量的伐昔洛韋!
中國從落后一步步走向先進,確實背負了很多的歷史包袱,歷史問題不可能像“非典”一樣,突然之間就消失了。
但是,歷史的問題不能一直是問題,總是需要解決的。我們不能把光鮮亮麗的一面來面對世界,把落后留給自己的國民消受。我們發達了,有了先進的藥物,不能只是用來解除老外的痛苦,而對待自己的國民,仍然還是落后甚至的錯誤的觀念來對付。
相信這個問題會引起足夠的重視,會有一個說法。
也相信讀者孜孜不倦地讀到這,應該能夠記住“高劑量伐昔洛韋更有用”這個知識點!這個知識點必須記住,因為從藥品的銷售數據來看,大部分的醫生都不知道,萬一有一天不幸遭遇了帶狀皰疹,如果你不拋出這個知識點,醫生還是會給你開低劑量的藥物!
除非在你遭遇帶狀皰疹之前,中國解決了伐昔洛韋雙軌制的問題。
所以,知識不但是力量,也可以讓人少受點罪。
為了感謝讀者孜孜不倦讀完這篇長文,我還要再獻上一個知識點:其實也可以接種帶狀皰疹疫苗,完全避免這個纏腰龍的出現!
而最新一款重組帶狀皰疹疫苗欣安立適,已經于今年在中國獲得批準,并于6月28日正式上市。這是我國批準的首個帶狀皰疹疫苗。
當然,打了這個疫苗,還是會出現一些短暫的不適,這是免去纏腰龍之痛的代價。
如果打了這個疫苗,雙軌制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也許當科技進化到更強大的維度之時,所有的歷史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參考文獻:
1.Wood MJ, Shukla S, Fiddian AP, Crooks RJ. Treatment of Acute Herpes Zoster: Effect of Early (< 48 h) versus Late (48–72 h) Therapy with Acyclovir and Valaciclovir on Prolonged Pain.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98;178(Supplement_1):S81-S4. doi: 10.1086/514271.
2.Beutner KR, Friedman DJ, Forszpaniak C, Andersen PL, Wood MJ. Valaciclovir compared with acyclovir for improved therapy for herpes zoster in immunocompetent adult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1995;39(7):1546-53. doi: 10.1128/aac.39.7.1546. PubMed PMID: 7492102.
3.Weller S, Blum MR, Doucette M, Burnette T, Cederberg DM, de Miranda P, Smiley ML. Pharmacokinetics of the acyclovir pro-drug valaciclovir after escalating single- and multiple-dose administration to normal volunteers. Clin Pharmacol Ther. 1993;54(6):595-605. doi: 10.1038/clpt.1993.196. PubMed PMID: 8275615.
4.Reitano M, Tyring S, Lang W, Thoming C, Worm AM, Borelli S, Chambers LO, Robinson JM, Corey L. Valaciclovir for the suppression of recurrent genital herpes simplex virus infection: a large-scale dose range-finding study. International Valaciclovir HSV Study Group. J Infect Dis. 1998;178(3):603-10. doi: 10.1086/515385. PubMed PMID: 9728526.
5.余碧娥, 光斗. 伐昔洛韋與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 162 例的比較.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1999;18(4):209-12.
6.方銳華, 楊捷, 莫友. 大劑量口服伐昔洛韋片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 2013;20(1):38-40.
李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