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兩銀子的購買力《水滸傳》里,魯智深、史進、李忠三人在酒店里閑聊,看到賣唱的金家父女。魯智深可憐他們,自己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后,又對史、李二人說借些與俺。史進二話不說,「去包裹里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李忠則磨磨蹭蹭地「去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
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水滸傳》里,魯智深、史進、李忠三人在酒店里閑聊,看到賣唱的金家父女。 魯智深可憐他們,自己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后,又對史、李二人說借些與俺。 史進二話不說,「去包裹里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李忠則磨磨蹭蹭地「去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 「魯提轄看了,見少,便道:『也是個不爽利的人。』 」
小小一幕,便把明朝不同階層的經濟狀況展現得一清二楚。 表面上看,史進豪爽,李忠小氣,高下立判。 但史進家是大財主,出逃時帶了全部家當,十兩銀子不算什么;魯智深是中階軍官,五兩銀子也算是將近一半的月薪;而李忠呢,是一個練武賣藝的平頭百姓,這二兩銀子搞不好就是他十天半個月的辛苦錢,白銀不好賺啊!
一張紙值一千個銅錢,當我傻子嗎?
白銀在晚唐初露貨幣化苗頭,到北宋成為通用的定價參照,主要用于帝王賞賜、政府開支、百姓課稅,以及對官員行賄。
僅就賄賂而言,很容易看到白銀的優(yōu)勢。 試想,你要賄賂一個官員,是推著一車銅錢好呢? 還是懷揣一袋銀錠好? 前者招搖過市,估計不是膽大包天的官員還真不敢收。
同樣的,在錢莊還沒有問世的時代,一個北京商人帶十萬貫錢到廣州做生意,真是無法想象的艱辛。 于是市場呼喚一種體積小、價值大,又不輕易貶值的貨幣,而從宋朝起開采量就大增的白銀,自然脫穎而出。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將北宋政府的用銀方法全部繼承下來,但不準民間流通,而是大力推廣所謂的「大明寶鈔」。 老百姓不是傻子,他們不會相信一張紙上寫「一貫」,就真的值一千個銅錢。
在市場流通中,「一貫」的紙幣,實際上購買力通常不足面額的一半。 明朝中葉,紙幣信用徹底破產,甚至到了「新鈔一貫,時估不過十錢,舊鈔僅一二錢」的地步,以至于「積之市肆,過者不顧」。 搞得以集權著稱的帝國政府,也不得不向經濟規(guī)律低頭。 正統(tǒng)元年(一四三六年),剛剛即位的明英宗,或許是出于收買人心的考量,宣布廢除祖宗之法—禁銀令。 從此以后,白銀成了市場上的主要貨幣,銅錢、紙幣降為輔幣。
一兩銀子搬到現代值多少?
與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作為貨幣的白銀,主要被鑄成元寶。 元寶上刻有產地、重量、經手官吏、工匠姓名等,通常有五六十字。
船形元寶便于纏在腰間,使「腰纏萬貫」的說法成為可能,如果真在腰上纏一萬貫銅錢,土豪也得累死。 最為常見的五十兩元寶,面額太大,所以平時交易只用《水滸傳》中好漢買酒的「散碎銀子」。
銀錠上傳達的信息非常重要,因為市場上流通的元寶都是合金,含銀量不同。 如清朝北京有松江銀,上海有二七寶銀,長沙有用項銀...... 全國總計約有一百多種銀錠。 后來為了方便流通,康熙朝制定了作為單位的"虛兩銀"—紋銀,純度為千分之九三五. 三七四。 不過,所謂「一兩」在各地的重量也不同,一般而言,明清時期一兩銀子重三七. 三公克。
在銀元進入中國之前,想要花銀子,得先驗成色,再秤重量。 花起來也很復雜,破整的時候,商人們還得用大剪子剪,用小秤秤過。
將白銀換算成人民幣,通常是以米價為中介。 不同時期,各地區(qū)的米價差異頗大。
根據史學家黃冕堂在《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中搜集的資料顯示,一石米的價格,明朝從兩三錢~一兩,清朝則從五六錢~二三兩,都很常見。 明清時期一石約合0.1立方米,一立方米大米約為800公斤。 而現今中國米價大致一公斤五元人民幣,如果用明嘉靖年間均值0.8兩一石、清乾隆年間均值1.5兩一石的米價來計算,一兩白銀在明嘉靖時期相當于五百元人民幣,在清乾隆時期相當于兩百六十七元人民幣。 這幾百年間,白銀購買力下跌了幾乎一半,這是由于明隆慶帝開通海運后,南美、日本的白銀源源不斷輸入中國所導致。
張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