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從淺,新零售商業評論編輯“每個人頭上都是一棟別墅。”現代社會,脫單不重要,脫發才可怕!20歲的大學生因為脫發嚴重,向輔導員請假去植發,上了微博熱搜榜第八;27歲貴州民警在微博上發布了6年發量“禿變”對比照引發關注,網友戲稱歲月蹉跎讓他
作者:從淺,新零售商業評論編輯
“每個人頭上都是一棟別墅。”
現代社會,脫單不重要,脫發才可怕!
20歲的大學生因為脫發嚴重,向輔導員請假去植發,上了微博熱搜榜第八;
27歲貴州民警在微博上發布了6年發量“禿變”對比照引發關注,網友戲稱歲月蹉跎讓他從林志穎秒變郭德綱;
去年雙11開搶不到30分鐘,天貓國際直營進口防脫發洗發水全線售罄。
半個月前,雷軍在直播帶貨首秀中表示,有人質疑他是假程序員,因為程序員的頭發都掉光了。他回應稱:“我當時可是很好的程序員,我們現在都要小心保護頭發,因為植根頭發很貴很貴,每個人頭頂上都是一棟別墅。”
隨后,網絡段子層出不窮,“你頭頂上的‘別墅’還在嗎?”“我愿意用這一頭秀發換一套別墅住”……
據統計,中國每6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存在毛發疾病,國內患者數量超過1.8億人。其中,脫發疾病占比95%,這一煩惱使植發這個曾經的小眾市場,搖身變成了一個不可小覷的大市場。
有數據預計,到2023年,全球植發市場規模將達到238.8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復合增速將達到24%。
植發之旅
如果說頭發是男人最后的尊嚴,那植發便是守護男人這點兒尊嚴的最后的“武器”。只是,這條守護之旅其實并不好走。“我幾乎踩過最終選擇植發的人所有該經歷的路和坑,”韓森僑向零售君感慨。
大學時期,韓森僑先于同齡人面臨著脫發困擾,最早是前額M型脫發,再到發際線整體上移。一開始,他留長了前額的頭發,通過側分的發型來遮蓋日漸上移的發際線,但治標不治本,“脫發是慢慢撕開口子的過程,越掉越多。”每次洗頭,他都要心痛地數著毛巾上掉落的發絲。
于是,韓森僑開始不斷嘗試各種生發產品。買各類網紅品牌生發洗發水;喝中藥;在洗頭水里加醋、啤酒;買生姜往頭皮上抹;工作后還被種草了某日系生發涂抹劑,連上班期間都不忘定時“打卡”涂抹頭皮,可謂是為頭發操碎了心。最后,錢花了不少,脫發現象卻愈發嚴重。
如今,像韓森僑這樣“奮斗”在生發護發路上的人不在少數。艾媒咨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植發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中提到,2019年中國約有2.5億脫發人群,女性化、年輕化趨勢明顯;性別方面,男性約1.63億人,女性0.88億人。
零售君了解到,脫發女性中,更多是發際線上移、發縫稀疏或者整體稀疏,出現禿頂現象的人群并不多。而在1.63億男性脫發患者中,絕大部分是雄脫(雄性激素脫發),伴隨脂溢性皮炎,雄脫又稱遺傳性脫發,這是一種由于雄性激素形成的雙氫睪酮DHT持續攻擊毛囊而導致毛囊萎縮造成的脫發現象。一旦毛囊萎縮壞死,任何外部治療都無濟于事,最直接有效的改善方法就是植發。
說到植發,本質是個“拆東墻補西墻”的過程。具體來講:取人體后腦部位毛囊作為發源,分離成單株或多株毛囊單位,再通過精細的顯微外科技術,把毛囊單位移植到缺發的部位,如頭部、眉部等,讓其在新的部位存活并自然生長,從而達到修補局部毛發分布密度的目的。
目前國內多以FUT(毛囊單位移植)和FUE(毛囊單位提取)技術為主。
其中FUT適合脫發面積較大或者嚴重者,缺點是術后供體區會留下一條掌紋大小的疤痕;FUE適合脫發面積小的患者,愈合快,無疤痕,這是當前被最廣泛接受和采用的技術。
以最普遍的FUE技術為例,植發以“株毛囊”為收費單位,一次正常的毛囊移植手術,種植的單位數量在500~4000之間,根據市場售價不同,單株收費從幾元到上百元不等。
去年,韓森僑入職上海生命樹醫療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在公司做了植發手術。“比起去專科植發醫院,我更看重操刀醫生的資質和水平。”
韓森僑回憶起手術過程:術前溝通中,醫生建議最好同時植M型前額和鬢角區域,這樣能更好地修飾臉型,“當時一共取了2417株毛囊。”術前,花了一個多小時設計發型;術中,醫生手工在采發區一株一株提取毛囊,然后再一株一株種植,這場手術共進行了7個小時、前后7名醫生參與到手術中。
“一根頭發二三十塊錢,術后洗頭發會特別注意,記憶中沒怎么掉。”上海科植倍信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院長刁永峰告訴零售君,衡量植發是否成功有三大標準:
其一,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操作是否仔細,有沒有損傷毛囊;整個過程是否始終保持毛囊在濕潤、低溫、恒溫的環境中;術后有沒有嚴格遵醫囑,這些可以保證毛囊的成活率。
其二,種植密度和種植方向是否和原生發做到銜接及協調。
其三,包括發際線設計在內的審美,也決定了植發長好后是否自然,以及及符合患者的臉型比例。
科植倍信是2018年在上海成立的一家專科植發機構,創始人之一的張博恩因遺傳脫發困擾,早在2008年便做了植發手術。據他回憶,“在那個年代,我算是最早接觸FUE技術的患者,那時候取發還都是全手動,不像現在醫生可以用精細的機器來輔助提取毛囊”。回國后,他與創始人何恒宇共同創立了科植倍信,主要業務涵蓋植發和頭皮洗護產品。
如今,植發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不僅如此,需求激發市場,市場反推需求。地鐵上、短視頻平臺上、小區電梯內,隨處可見植發廣告,在市場的強教育下,越來越多的人對植發漸漸從認知發展到了接受。
2017年,中國有植發需求的人群平均年齡為34歲,90后需求量大幅上升,占比達到36%,即將趕超占比39%的80后。
艾媒商情輿情數據監測系統顯示,“植發”這一關鍵詞的網絡傳播熱度始終保持在高位,平均指數在500以上。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中國脫發群體的龐大數量及植發需求,帶動了植發行業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
遍地開花
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植發在國內萌芽,上海新華醫院是我國最早開展毛發移植的醫院。
大麥(原名:科發源)醫療集團院長李興東指出:植發在中國真正發展起來還是在2010年。
從時間線上看,2010~2014年,植發相關企業的年注冊數量不超過14家。2015年之后,國內植發產業開始走入上升通道,根據企查查提供的數據顯示,近五年植發企業年均注冊量已突破76家。
植發熱潮興起的最主要原因是植發技術的成熟。但植發不僅是技術與科技結合,更是一門手藝活。
零售君了解到,一臺毛發移植手術通常需要移植2000~3000個毛囊單位,用時長,動輒六七個小時,需要多位醫護人員之間相互配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與此同時,低行業準入壁壘也使得植發成為了民營植發機構快速擴張的法寶,一時間,中國市場上植發機構遍地開花。其中:
雍禾植發、碧蓮盛、大麥(原名:科發源)、新生、瑞麗詩、中德植發等全國連鎖巨頭占據市場份額的35%;地方性專科植發醫院,憑借龐大數量占據市場份額的30%或以上;剩下的市場份額屬于醫美醫院和公立醫院,其中整形美容機構為25%,而公立醫院占比較少,為10%。
企查查大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植發相關企業共計411家,其中深圳以15%的占比高居城市排名第一,西安、鄭州、合肥、北京緊隨其后。
入局者眾多必然帶來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植發變禿發”“理發店做起了植發生意”“簽存活率保證書,后期無明顯效果”……此前界面新聞對照廣州多個植發機構官網掛出來的醫生名單進行查詢,發現有部分醫生查不到執業醫師資格信息。
中德毛發移植整形醫院院長徐霞曾遇到一個沈陽的患者,在初次植發失敗后,又接連做了六次修復,造成后腦部位毛囊資源虧空,再無挽救的余地。
每個月她都會接診三十多例植發失敗的患者,他們面臨著成活率低、種植“雜草叢生”等各式各樣的問題。
對此,刁永峰給出建議:大機構有大機構的優勢,小機構也有小機構的特點,患者在選擇時,主要要看手術醫生以及團隊的從業經歷,看看醫生過往手術案例是否可以滿足患者的期望,同時看一下醫院的資質、環境、醫護人員的狀態,等等,再做判斷。
花式過招
植發市場如此火熱,市場想象力究竟有多大?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發布的《全球植發市場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植發市場規模將達到238.8億美元,而2017年中國植發行業市場規模達到97億元。未來幾年植發及相關產業的潛在市場空間或達500億~1000億元。
200億的植發市場規模不僅吸引了從業者紛紛入場,資本也關注到了這塊“大蛋糕”。2017年9月,雍禾植發宣布獲得來自中信產業基金的控股投資,融資金額在3億元左右,投后估值約在5億元;2018年初,碧蓮盛植發獲得華蓋醫療基金5億人民幣戰略控股投資……
隨著資本入局,以雍禾、碧蓮盛為代表的一批植發機構走上了快速擴張之路。
一方面,他們加速部署線下分店,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碧蓮盛、大麥植發全國分店超過30家,新生植發醫院多達70多家……與此同時,各家同時打響了廣告轟炸戰,App、網站、地鐵站、電視、公交站牌、樓宇等處隨處可見植發廣告。
一位植發連鎖機構品牌部負責人告訴媒體,廣告投放規模擴大了至少3倍,“以前,一個城市大概投放幾百塊廣告牌,現在都是幾萬塊。”
另一方面,為了應對同質化競爭,提升競爭壁壘,各家開始深入探索毛發產業鏈的布局。
雍禾植發在與中信產業基金達成戰略合作后,開始了全產業鏈布局。2017年,雍禾植發收購史云遜健發中心,布局防脫市場。史云遜是養發、護發、植發一站式毛發服務平臺,有助于雍禾植發圍繞毛發市場展開的多元化商業模式的探索和打造。
同時,雍禾植發也開始了對假發品牌的收購洽談,并將開展毛發干細胞等生物技術研究,打造自己的防脫閉環。其創始人張玉曾表示,不排除切入頭皮養護市場,打開“養發+護發+植發”的全產業鏈市場。
去年9月,科發源正式對外公布旗下“科發源微針植發”品牌更名為“大麥微針植發”,放眼全球市場。創始人李興東表示,他希望資本只是參股而非絕對控股,因為資本和醫生有天然的“隔閡”,需要看到植發行業的醫療本質和發展瓶頸。
據悉,未來3年,大麥植發要在海外新增20多家大麥微針植發機構,目前已啟動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籌備工作,在全球合作10余家一流科研類機構和組織等。
碧蓮盛亦有圍繞“頭發”拓展產品和服務,進行全產業鏈布局的計劃,如增加養發、護發、假發、藥品等業務。
北京雍禾植發副主任醫師陸俊峰曾說,年輕人脫發速度比過去提前了20年。隨著大腦的利用開發越來越高,再加上飲食、工作、環境等因素,200年后人類就沒有頭發了,植發行業會將隨之消失。
不知道兩個世紀以后會不會真如陸俊峰所言,未完待續……
* 文中韓森僑為化名
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