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健康中國,營養先行,營養是國民素質的物質基礎。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國民營養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仍面臨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國民體質和營養狀
健康中國,營養先行,營養是國民素質的物質基礎。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國民營養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仍面臨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國民體質和營養狀況得到改善,身高、體重都有所增長,生長遲緩、營養不良等情況明顯減少;另一方面,隨著國民脂肪和優質蛋白攝入量的增加,居民超重和肥胖問題日趨嚴重,成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多發的主要原因。
動物蛋白攝入多,但微量營養元素缺乏,導致營養不均衡,國民營養過剩與不足問題并存,營養失衡成為目前國民營養健康的主要問題。
從飲食健康層面看,我國已經完成了從吃飽到吃好的轉變,未來順應食物結構變化趨勢,讓人民群眾吃得更健康,應該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落腳點。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多位代表提出建議,提倡動物蛋白+植物蛋白的“雙蛋白”攝入,尤其是鼓勵增加以豆奶為主的大豆蛋白攝入,發力大豆精深加工產業,助力國民營養均衡發展。
1 營養失衡問題待解
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膳食、營養狀況有了較大改變。
2020年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居民體格發育與營養不足問題持續改善、居民健康意識逐步增強、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慢性病防控工作仍面臨巨大挑戰。
“當下國民的營養問題已經由不足轉為過剩,而膳食的不科學、不合理系其主因。”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原副司長、國家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張志強對國民營養現狀如是解讀。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鄭奎城表示,目前,我國居民面臨著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食物選擇搭配不合理、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其中,營養不均衡成為居民膳食營養改善中的突出難題。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不合理膳食是中國人疾病發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也提出,膳食不平衡的問題,已成為慢性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
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在于,蛋白質攝入的不平衡。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引導合理膳食,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具體提出,強化雙蛋白工程等重大項目實施力度,以優質動物、植物蛋白為主要營養基料,開展雙蛋白工程重點產品的轉化推廣。
而目前,與動物蛋白相比,我國居民對大豆蛋白等優質植物蛋白的認知與攝入均存在不足。
調研數據顯示,我國四成以上居民對大豆及其制品中的蛋白含量有認知錯誤,六成以上居民對大豆及其制品的營養價值認知模糊。《2016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我國居民每人每天攝入25-35g大豆及大豆制品,但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約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類制品,消費量不足,處于較為嚴重的失衡狀態。
“除了提供蛋白質以外,大豆還能夠提供維生素、黃酮類、卵磷脂、礦物質等元素,這都是人體所需要補充的營養元素。”在齊齊哈爾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郭成宇看來,植物蛋白的補充與攝入對人體營養均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加強“雙蛋白”均衡飲食
我國是最早食用豆制品和豆奶的國家,早在漢朝我國祖先就飲用將小豆子研磨而成的豆奶。豆奶更被冠以“國民營養、東方飲品”的稱謂。
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由于國內缺少對于豆奶營養知識的普及,國人對豆奶的熱情降低,對豆奶的營養價值認識不足。
事實上,豆奶不僅可以作為重要的植物蛋白補充飲品,還具有低熱量、低脂肪、高膳食纖維等明顯優勢,其營養價值不可替代。
鄭奎城表示,大豆蛋白為植物蛋白中為數不多的完全蛋白質,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優質高纖維。適量大豆及其制品攝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發病風險。
而豆奶作為植物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可取之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食品科學技術室研究員、副主任黃建稱,大豆在以整粒作為食物形態時因纖維包裹等問題消化率偏低,加工成豆奶(豆漿)、豆腐或大豆分離蛋白時消化吸收率可大大提高,尤其豆奶的吸收率可以達到75%。
從品類本身來說,豆奶不僅含豐富的蛋白質,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且植物蛋白中不含膽固醇,還能與國人常見的乳糖不耐受體質相適配。可以說,這些優點都與當下健康趨勢非常匹配。
“我國患有乳糖不耐受的兒童比例占很大部分,大多數集中在7-8歲。”鄭奎城建議,關注學生中的乳糖不耐受群體具有必要性,建議繼續推廣豆奶等優質植物奶的“學生飲奶均衡計劃”,借鑒以往推廣經驗,鼓勵國內規模大、實力強的生產企業發揮帶頭作用,增強政府部門與企業層面的配合,并聘請專業的營養人才,指導學生膳食結構。
“每天兩杯奶,一杯豆奶、一杯牛奶,讓中國人更健康。”國家公眾營養改善項目辦主任于小冬對國民營養及營養產業有著深刻洞察,從雙蛋白攝入均衡的角度,他提出了“豆奶和牛奶”的組合建議。
從近幾年學界的研究看,“豆奶和牛奶”的組合也已得到了重視。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國家食物與營養監測評價中心主任王靖系統分析了“雙蛋白”攝入的優勢所在:“可以顯著增加支鏈氨基酸釋放,提高抗氧化能力,增加骨骼肌含量和力量,抑制炎癥反應,促進造血和免疫重建等。因此,以豆奶為典型代表的大豆蛋白和植物蛋白食品,對于國民營養健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
鄭奎城提議,要加強“雙蛋白”均衡飲食理念的引導工作,積極開展學生營養健康的普及教育工作,將“雙蛋白營養均衡”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此基礎上,推廣豆奶等普及性強的大豆蛋白和植物蛋白食品,提倡“豆奶等植物蛋白和牛奶等動物蛋白的均衡食用”。
3 豆奶產業需龍頭企業帶動
可喜的是,近幾年我國豆奶產業的發展速度有了很大提升。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4-2018年,中國市場包裝豆奶飲品年復合銷量和銷售額增長分別為9.3%和12%,遠超牛奶的1.1%和4.6%。到2020年,豆奶整體市場規模已穩定在250億元,成為我國植物基營養飲品中最大的細分市場。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消費者對豆奶認知的缺失主要源自于豆奶產業化發展的滯后。相較于牛奶產業產業化、標準化建設,通過市場教育不斷提升國民對牛奶營養價值認知,豆奶產業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長期處于傳統手工作坊、家庭作坊式的發展模式,產業化發展受限,難以占領消費者心智。
不過近些年,隨著國內一批龍頭企業、龍頭品牌的發力,豆奶的產業化發展步入正軌,中國的豆奶產業已從無統一標準、生產工藝簡單的1.0時代,過渡到包裝進化、有添加劑、保質期短的2.0時代。
2017年左右,中國食品工業中興起過“豆奶熱”,大量企業涌入并推出相關產品,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現代化豆奶產業的基本盤,諸如豆本豆等龍頭品牌憑借鮮明品牌定位、豐富營養價值、先進科技屏障等優勢已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當年,豆本豆就憑著天然、無添加、綠色營養高品質等品質,重新定義了豆奶的營養價值,也改變了消費者對豆奶的固有認知。
隨著豆本豆的強勢入局,豆奶行業直接進入了3.0時代,在營養價值、產業鏈建設、創新發展等方面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不久前,豆本豆全新上市豆本豆有機全豆奶,選取了最優質有機原料,采用最先進全豆生產工藝,在無添加的情況下,激發出了大豆的“原生膳食纖維、植物蛋白、γ-氨基丁酸”等“三重原生營養”,重新定義了豆奶的營養價值標準。
除了不斷推出高質量、多品種的新產品外,豆本豆在整個產業鏈上的高質量布局也帶動了豆奶產業的更新換代。
在選料上,豆本豆有機全豆奶采用世界僅存的三大寒地黑土之一“松嫩平原”種植的有機大豆。相比普通大豆,這種大豆風味更濃厚、營養價值更高。豆本豆還建立了專屬大豆農場,對專屬大豆農場種植過程實施嚴格管理,兩年一季種植模式,確保鎖住大豆每一滴營養。而且,每一盒豆本豆有機全豆奶,都有認證機構頒發的專屬有機“身份證”,一盒一碼,全程有機可追溯。
在技術創新上,這款新品憑借整豆滅酶、膳食纖維微米化處理等技術在內的全豆工藝的創新應用,在不去豆皮和胚芽的狀態下,進行全豆滅酶、全豆研磨,不僅全面鎖住了膳食纖維等多種原生營養,還保留了大豆原有的豆香味,讓豆奶口感更飽滿、更濃醇香甜。
值得一提的是,憑借“專注植物營養”的品牌定位、高知名度明星代言、配合立體化、高密度的品牌傳播,豆本豆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豆奶產業已經進入到了品牌化發展階段。
豆本豆品牌已經實現了從種業開發,到種植、加工和終端消費的全產業鏈閉環模式,提升各環節的價值水平。
“只有大企業才能起到龍頭帶動作用,帶領整個產業的升級。通過市場暢銷的高附加值產品持續帶動大豆全產業鏈升級,建立促進大豆產業發展的新引擎。”郭成宇認為,大企業具有足夠的資金、技術,且有實力發展創新,對產品質量要求更為嚴格,從行業的角度看,需要更多的大企業帶領整個豆奶產業的發展壯大,從而帶動整個大豆產業鏈價值的提升。
可以說,隨著眾多大企業的涌入,豆奶產業逐漸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資訊)
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