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阿呆爸1上個月,我帶我爸媽去體檢了。抽血、心電圖、B超,還要背著一個背帶做24小時的心電圖監測。樓上樓下的,又要空腹、尿檢,又要預約排隊,前后折騰了兩天才算完事。第二天下午,做完最后一項派特CT,走出體檢中心大門,我爸問我的第一句話是:
文/阿呆爸
1
上個月,我帶我爸媽去體檢了。
抽血、心電圖、B超,還要背著一個背帶做24小時的心電圖監測。樓上樓下的,又要空腹、尿檢,又要預約排隊,前后折騰了兩天才算完事。
第二天下午,做完最后一項派特CT,走出體檢中心大門,我爸問我的第一句話是:
這次體檢花了多少錢?
此前,我已經和老婆商量好了,如果爸媽要問多少錢,我們就說兩千塊吧,不高不低,剛剛好。
但是當我爸真的問起的時候,我猶豫了,最后還是決定告訴他真話:
一個人一萬多,你和姆媽加起來三萬。
三萬!兩個人有點驚了,仿佛自言自語,又好像在跟我說話:
怎么這么貴啊?去年都要不了這么多啊。早知道這么貴就不做了。我們一年都掙不了三萬了。
說說停停,停停又說說,一路沒有歇。
2
當年他們為我花錢,現在輪到我為他們刷卡了。
在我小時候,我爸媽還是挺舍得為我花錢的。
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可能就是:
只要你需要,對學習有幫助,再貴也給你買。
記得有一年,我們縣城流行一款球鞋,藍黑面,塑料釘底,非常漂亮,我羨慕了很久。
但是一雙要13塊錢。我想了很久,還是猶猶豫豫告訴我媽了。過了一個星期,我就穿上腳了。
但那時候農村,掙錢真的太不容易了。(當然現在也不容易,但比三十年前機會要好多了)
記憶里,我媽每年冬天還要上山砍柴。
早上八九點上山,下午三四點下來。背陰的深山泥路上,進出都是冰渣。沒有保溫杯,也沒有熱飯。
而一個冬天砍下來,幾千斤木柴也就幾百塊錢。
?
在家能不開燈就不開燈,鞋子破了補補再穿。主動買水果、去飯店、旅游,那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要學費、生活費,后來又買房、成家、養娃,各種花錢的地方很多。你開口了,只要他們有,絕對不會拒絕。
人生前三十年,真要一筆筆算錢,可能還是我爸媽在貼補我。
3
照社會學大師費孝通的說法,中國人的傳統家庭模式,是一種反哺模式。
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贍養父母,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俗語就是養兒防老。
我們子女長大了,講點良心,反哺父母一代,盡心盡力就好。我也是從大學畢業以后,手頭寬裕了,才有意識做一點。
每年一次的體檢,大概是從十年前開始的。最開始是在網上買那些打折的套餐卡,去XX賓、XX慈做。一般也就一兩千塊錢。
六七年前起我爸心臟不好了,高血壓、肝囊腫、肺結節,毛病挺多。我就換到三甲醫院的體檢中心了。一般也就三四千塊就搞定了。
這一次這么貴,花了三萬(實際上是兩萬七),主要是因為加了派特CT,篩查了一下癌癥。這玩意太貴了,單個就要七千塊。
至于到底有沒有效?我真不知道。也就是求個心安吧。
4
很多人為父母花錢,為了父母安心,會故意打個折扣,往低了說。
這一次我不想這樣干。
因為有太多次回老家,上一次我買回家的水果、牛奶,原封不動放在櫥柜里,硬生生就放過期了。
昨天的剩菜,今天熱熱還在吃。油鹽還是很重。洗澡還是不開暖氣。感冒了,還是硬抗。
他們不是不知道剩飯剩菜“有毒”,水果牛奶要多吃。
而實在是在他們成長、養家的年代,沒得吃,沒有養成習慣。現在年紀大了,再做改變,幾乎不可能。
現在我想通了。
想讓在匱乏環境里長大的父母,認真對待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這個東西一萬塊、兩萬塊、三萬塊……。
他們就會本能地反應:太貴了,不能浪費。
5
我告訴我爸體檢花了三萬,他聽了會不會有心理負擔?
我估計多少會有的。
那最好。有了這個顧慮,他們下次也許就會少吃點剩菜剩飯,少點油鹽煙酒了。
他們說“早知道這么貴就不做了”是真的心疼錢,心疼大手大腳的兒子。
其實我也心疼,我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當年爸媽掙錢難,現在我掙錢也不容易啊。
但是一想到人生百年,不過俯仰之間,大家父母子女一場,你盡心了,我也自然要盡力吧。
今天本來沒想寫這篇文章。但是早上送完我爸媽上高鐵之后,我發現他們給我的兒子,也就是他們的孫子枕頭下塞了兩千塊錢。
估計是昨天晚上偷偷出去找了自動取款機。
這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金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