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格格"為滿語音譯,大約相當于"小姐",不過此名稱平民百姓不能用,它僅限于對清代皇族女兒的稱呼:皇帝的女兒封為公主, 稱固倫格格;親王女兒封為郡主,稱和碩格格;郡王女兒封為縣主, 貝勒女兒封郡君,都稱多羅格格;貝子女兒稱格格.電視連續(xù)劇《還 珠格格》的名稱,有杜撰之嫌. 正宮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稱固倫格格,品級相當于親王;嬪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稱和碩格格,品級相當于郡王;親王之女封郡主,稱和碩格格;郡王之女封縣主,稱多羅格格;貝勒之女,封郡君,亦稱多羅格格;貝子之女,封縣君,稱固山格格;鎮(zhèn)國公、輔國公之女,封鄉(xiāng)君,稱格格。 "阿哥"也是滿語音譯,其意為"哥哥",它有兩個義項.一是 清代滿族宮廷稱皇子,可按排行稱阿哥,如大阿哥,二阿哥等.二是 旗人的貴族稱兒子,此處尤須注意"阿"讀四聲,"哥"讀輕聲. 貝勒,貝子在滿語中原意是對男子的尊稱,后來發(fā)展成為對貴族男子的通稱。依清例,滿洲男兒都是旗兵。所以每旗都有很多個姓。例如正黃旗就不單是愛新覺羅一姓。反之同一姓也分布于不同的固山之中。和碩是指城或國(等同于漢朝的國,不是國家是王國)。多羅是指漢人的鄉(xiāng)。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制。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并規(guī)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yǎng)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例如,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倫長公主,后改為“永寧長公主”,復改為“溫莊長公主”。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見上表。“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
王妃亦為藩王妻妾。
每位藩王可擁有一名正王妃,一名尊王妃,兩名側(cè)王妃,侍妾不限。王妃品級共分十等。正一品: 正王妃(一名) 正二品: 尊王妃(一名) 正三品:側(cè)王妃(兩名) 正四品:庶王妃 正五品: 正王嬪 正六品: 側(cè)王嬪 正七品:貴王嬪 正八品:庶王嬪 正九品:正王妍 側(cè)王妍 貴王妍 正十品:藩王侍妾 清 三個福晉:嫡福晉、側(cè)福晉、庶福晉,福晉乃是音譯詞,意為夫人。順治十七年(1660)規(guī)定,親王、親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晉,側(cè)室則稱側(cè)福晉。亦用以封蒙古貴族婦女。康熙時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后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福晉一詞專稱親王、郡王及親王世子的正室,側(cè)室稱側(cè)福晉。為了強調(diào)福晉的嫡妻地位,又稱其為嫡福晉。皇子的妻妾稱謂又有庶福晉。嫡福晉與側(cè)福晉都是由禮部冊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見于《大清會典》。庶福晉地位比較低了,相當于婢妾,不入冊,也沒有冠服。庶福晉則只是別人對她們的客氣稱呼,是沒經(jīng)過朝廷冊封的。庶福晉僅僅比自己所在府中的婢女侍從略高一等而已。康熙四貝勒是胤禛,以后的雍正皇帝。
康熙爺時期是大清的初期,當時對于爵位的封賞相當嚴格,親王和郡王沒有十足的功勞是不會加封的,貝勒和貝子的加封也很嚴格,胤禛在康熙三十七年才加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才加封的親王,可見大清前期貝勒還是比較高的爵位。
乾隆十六年,定制世襲七品為恩騎尉,這樣,正式確立了清代的世爵制度,分為九級二十七等,它們是: 公爵,分為一到三等,超品。
侯爵,分為一等侯兼一云騎尉,一到三等侯,超品。伯爵,分為一等伯兼一云騎尉,一到三等伯,超品。子爵,分為一等子兼一云騎尉,一到三等子,正一品。男爵,分為一等男兼一云騎尉,一到三等男,正二品。輕車都尉,分為一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一到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騎都尉,分為騎都尉兼一云騎尉,一到二等騎都尉,正四品。云騎尉,正五品。恩騎尉,正七品。一云騎尉在清代俗稱“半個前程”。清朝貝勒排在親王郡王之后貝子之前。
robots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