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時隔三年,又到廈門來了,這是我第四次到廈門。2014、2015、2016,我曾連著三年跑來廈門。2015年,鼓浪嶼日光巖上的視角這次是陪家里關系親近的舅媽來的。舅媽生于河南,長于陜西,在秦始皇定都的咸陽城里,一過就是大半輩子。作為一個生活于
時隔三年,又到廈門來了,這是我第四次到廈門。2014、2015、2016,我曾連著三年跑來廈門。
2015年,鼓浪嶼日光巖上的視角
這次是陪家里關系親近的舅媽來的。舅媽生于河南,長于陜西,在秦始皇定都的咸陽城里,一過就是大半輩子。作為一個生活于秦嶺山脈之下黃土高坡之上的陜西人,舅媽對海、對海濱城市,有種莫名的向往。臺州她來過多次了,看慣了黃不拉幾的東海,前幾日,她突然問我,聽說廈門很美?
我說,是啊,很美。
椰樹海風,浪花濤濤,星光點點,人間煙火。
在我心里,廈門宛如一位溫婉恬靜的女子,不嚷不鬧,不爭不搶,值得向往。
于是,有了這趟行程:
臺州—廈門:住中山路
廈門:中山路—鼓浪嶼—曾厝垵—云水謠土樓
廈門—福州
福州:三坊七巷
先從廈門城區,逛吃起來吧!
中山路
從臺州站出發,約莫4小時30分鐘后,我們到了廈門北站。從冷颼颼的動車車廂里踏出來的那一刻,我們與濕熱不期而遇。
在廈門城區的3晚,我都將酒店訂在了位于廈門最繁華的步行街中山路上的金后酒店,酒店位于中山路的盡頭一側,出門便是燈光斑斕、人潮洶涌的街道,一眼望不到頭。
放下行李,我帶著兩位老太太出去覓食——陪著娘娘們出門有一好處,就是完全由你說了算,她們,只管跟著走。
我決定去吃在動車上看了一路的蔡瀾先生寫得《旅行食記》里提到的開在廈門市中心的“宴遇”,據說,是個“走年輕人路線……很受當地人歡迎”的餐廳。
穿過一排排騎樓,繞到一條小路上,我們跟著導航走了10多分鐘,就找到了餐廳——位于一熱鬧的商場四樓。
花了383元,吃了廈門土筍凍、蔥汁拌面、老鍋酸湯魚撈粉條、新疆紅柳枝安格斯小牛肉串、小青龍麻婆豆腐和一份造型奇特的免費水果后,我們肉足飯飽地開始在中山路上晃蕩。
蔡瀾先生推薦的餐廳,還是很好吃,而且,菜品的擺盤頗具創意,餐廳的環境也有幾分情調。
再沒有比廈門更體貼的城市了。
長長的一條中山路,處處飄散著食物的味道:咸腥的烤魚片、香甜的水果茶,還有奶香、麥香、油炸香…操著各種地方口音的游客,走過兜售牛軋糖、鳳梨酥、肉脯的店鋪前,總有熱情的店員遞上食物,“小姐姐,來來來,嘗一嘗,嘗一嘗不要錢”。
“早知道,就不用再特意去花錢吃飯了。”我媽嚼著免費的果干,說。
中山路是熱鬧的,卻很奇特地給了我一種“生人勿進”的感受,那一排排雪白的南洋騎樓建筑,在流光溢彩中散發著柔和又高冷的氣質。騎樓之上,黑暗的窗棱緊閉著;騎樓之下,緊緊相連的店鋪燈光耀眼,連成一片。你可以感受它,卻走不近它。
快走到酒店時,我看見左邊小巷里有一家賣四果湯的小店鋪,便走過去,買了一碗。西瓜、菠蘿、芋圓、燒仙草、椰果、紅豆……再淋上幾勺糖水,就成了。倒沒有什么特別,但在這溫悶的夜晚喝上一大口,還是蠻涼爽解膩的。
夜里12點,酒店之外,中山路安靜了下來,我拉上窗簾準備去睡。
但手機一響——臺風“白鹿”在明后兩天將會影響廈門。我心里一沉,因為出發前我就已經定好了明天上鼓浪嶼的船票和島上的兩晚住宿,心懷忐忑但還是抵不過舟車勞頓的辛苦,我還是很快便沉沉睡去了。
第二天上午,在去廈鼓碼頭趕輪渡之前,我砸吧著嘴,就想吃一碗沙茶面。沒仔細找,就在酒店對面的南望齋坐下了。事實證明,這樣的店不要隨意進,真得是又貴又不好吃。
菜單上45元一碗的“海鮮沙茶面”說是“獨家熬制沙茶湯”,滿滿一大碗看起來食材豐富、鮮香誘人,可實際呢,海鮮倒還算是新鮮,但作為沙茶面靈魂的沙茶湯淅淅瀝瀝,面條更是毫無嚼勁,更過分的是連個正兒八斤的碗都沒有,就盛在一口一次性碗里,毫無儀式感。要不是因為那么貴,我應該會棄店而逃。
匆匆扒拉了兩口,我們就趕路去了。
曾厝垵
倒是順利上島了,但因為臺風“白鹿”,輪渡停航,我們在鼓浪嶼上困了三天兩夜。從鼓浪嶼回到廈門城區的當晚,我們在中山路附近的第一醫院站點上車,坐公交車去了曾厝垵。
一路上,光影斑駁,很是夢幻。
曾厝垵,曾經就是廈門普普通通的一個小漁村,但現在,它是“中國最文藝的漁村”。來曾厝垵幾次了,除了一次比一次擁擠,文藝,我是真沒感受到——亮亮的巷子很深,店家賣力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吵得人腦仁疼。
這里儼然就是一縮小版的中山路。只不過道路逼仄,所以游客和臨街的一家緊挨一家的店鋪距離拉得很近很近,顯得無比熱鬧和喧嘩。芒果、椰子、魷魚串、炸雞排、烤生蠔、燒仙草……總之,你能想到的食物,這里幾乎都有;你想不到的,在這里仔細找,應該也有。
曾厝垵對面,是海。
這次我沒去,但依稀記得,前幾次去時,那片海、礁石和沙灘滿足了我對浪漫的想象。如果時間充沛,你還可以租輛自行車環島騎行,聽著浪濤,感受海風輕柔地撫摸。
花生湯與姜母鴨
離開廈門前,我們從中山路走著,去吃前一晚跟團去云水謠的導游推薦的“陳伯花生湯”。
“喜歡吃甜品的注意了…這家花生湯開了很多年了,本地人都會去吃,我有時候半夜還會跑來吃…有興趣的可以來嘗試一下。”她這么說。
有興趣,很有興趣,必須來。
第二天一早,便找來了。
離“陳伯花生湯”十幾米,有個不起眼的逼仄的小巷,嵌著一家名為“王家小廚”的店——頗有幾分“掃地僧”的意思。于是,我走進去,買了一份15元的海鮮沙茶面——比起那份45元的,這碗海鮮沙茶面的沙茶湯醇厚濃郁多了,面條也絲絲分明,很有韌性。
“陳伯花生湯”的陳伯,出生在漳州,早年便做著挑擔賣花生湯的小生意,因為食材純粹、手藝精湛,很快聲名遠播,傳遍鄉野,大家便親切地喚他“陳伯”。
他家的招牌花生湯,是花生、雞蛋、桂圓干的完美結合。白白胖胖的花生被精挑細選出來后,文火慢熬6-7個小時,湯成乳白,顆粒飽滿、香氣四溢。一勺舀起喝下,只覺得花生綿軟,湯汁細膩,桂圓干更加了幾分香甜。末了,我還打包了一份。
匆匆趕回酒店的路上,遠遠就聞到姜母鴨的香氣。許是時間尚早,店家只將店面的卷簾門開了一半,但我聞著那股子食物獨有的香氣,看著眼前的幾口砂鍋,就不肯走了。
“來半只,老板!”回過神來,我說。
老板應聲,開始一套麻利的操作。從一砂鍋中剪出半只鴨子,成小塊,放入另一口砂鍋中,澆上幾勺裹著醇濃姜味的湯汁,細細熬煮片刻,成了。
姜去腥,給鴨肉增添了幾分銷魂的味道,肉油而不膩,絲絲分明,著實好吃啊!
從廈門回來,我月半了。微笑。
關注我,我們鼓浪嶼見啊。
【這個豆子不宅家】 兩件生平事:新聞、旅行。新聞是職業,旅行是愛好。請關注我吧。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