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圖為:宜昌市夷陵區展示民俗活動。圖為:鐘祥市大口國家森林公園晨曦。森林旅游,蔚為時尚。我省37家國家森林公園、57家省級森林公園、2家國家生態公園以及眾多的山區、林地為森林旅游、康養提供了廣闊天地,正在形成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全省去年森林旅
圖為:宜昌市夷陵區展示民俗活動。
圖為:鐘祥市大口國家森林公園晨曦。
森林旅游,蔚為時尚。
我省37家國家森林公園、57家省級森林公園、2家國家生態公園以及眾多的山區、林地為森林旅游、康養提供了廣闊天地,正在形成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全省去年森林旅游與休閑服務業接待游客1.37億人次,產值達到549.3億元,比2015年357.01億元增長53.86%。
繼神農架林區、羅田縣、黃陂區、夷陵區之后,今年鐘祥市、通山縣又榮膺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夷陵區去年森林旅游接待人數突破565萬人次,實現總收入50.7億元。鐘祥市去年森林旅游接待游客850萬人次,總收入達50.5億元,占該市國民生產總值12.8%。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如何開發森林旅游,迎接四方賓客?記者為您探訪。
1 雙手雕琢“對節人家”
深秋時節,鐘祥市客店鎮南莊村的對節白蠟樹在風中沙沙作響,金葉灑滿一地。
一對“夫妻樹”并立生長,20多米高,數人合抱。盡管樹干中空,外圍支撐起整個樹體,卻依然枝繁葉茂,生命力頑強。抵近細察,讓人驚嘆。生態專家測定它們已生長1800年之久,是整個鐘祥市,當然也是世界上的對節白蠟樹之最。作為國家一級古樹,省政府掛牌保護。
這樣千年以上的對節白蠟樹,該村有7棵。“天上有北斗七星,南莊有對節七樹”,客店鎮女干部胡倩作為導游向我們介紹。
走在村里的石板道上,穿行在鳥鳴啁啾的密林間,我們仿佛穿越到幽遠的古代。
號稱荊楚第一泉的“珍珠泉”,泉水清澈,流入池塘,流經山坡,再轉出村外,匯入嘩嘩的溪流之中。
磚瓦房不加改造,只是墻面略加粉刷,修舊如舊,三三兩兩錯落在林中,古樸自然。院子里曬著香菇、杏仁,還有不知名的土特產,供客人選購,或是作為農家樂食材。
不來不知道,來了才了解到該村歷史底蘊深厚,許多故事離奇曲折,引人入勝。
“泄天機仁愛普度眾鄉親,遭懲罰肉身幻化對節樹”,講述了該村柳舒氏將獨創的紅薯磚制作技藝傳給眾鄉鄰,幫助大家度過荒年,卻遭受天罰,化作對節樹的傳奇。還有“躲兵患徐遵財曾家沖養豬度日,托奇夢五爪豬娘娘廟絕處逢生”“口無遮攔娘娘廟灶里藏玄機,隔墻有耳駱永東佛門得金碗”……
非但如此,該村的諺語更是古樸形象,率真在理,如“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郎中開藥方”“遇事莫惱,長生不老”“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娘家的飯香,婆家的飯長”“親不過父母,近不過夫妻”“癢要自己抓,好要別人夸”……村民將諺語鐫刻在木板上,釘在墻上,或是做成木牌,掛在行道樹上,供人欣賞回味。
悠遠的古韻、靜謐的風景、純樸的民風,引來游人觀光賞景,年輕的伴侶來此拍照留念。村里開了多家農家樂,食材都是田里、院里生長的地道米菜,不要多少成本,一年純收入在5萬元左右。
過去“手拿金碗沒飯吃”,單靠務農養家糊口,如今這些對節白蠟樹變成旅游景觀,換來真金白銀,正如他們自己所說:過去是“背簍去,籃子來,有女不嫁南莊臺”;現在是“對節樹,泉水來,游客最愛南莊臺”。
記者手記 南莊村地處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內,生態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千年以上的對節白蠟樹成為獨特的旅游資源。村民在政府的號召、支持下自己動手開發,又多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渠道。
客店鎮組織瓦匠、木匠等藝人到十堰櫻桃溝、廣水桃源等地學習參觀,提升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引發村民積極主動參與創建景區的氛圍。
“不砍樹,不填塘,不挖山,不拆房”。就地取材,舊磚舊瓦做庭院圍欄,舊檁條做成燈桿。就地造景,尊重村莊的自然肌理、空間形態,保留鄉村的原汁原味,鄉情、鄉音、鄉味濃烈。
“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客店鎮打造全域旅游,“農房變客房,田園變游園”,發展農家樂200家、農家小果園60家、露營野炊地10多處,去年旅游收入達到4.2億元。“美麗鄉村是我家,農村不比城里差”,鄉親們說。
2 返鄉打造“三峽奇潭”
乘車行進在宜昌市夷陵區上洋村的鄉村公路上,夾道的櫻桃樹、核桃樹依然沒有枯黃,掩映著白墻黛瓦的民居,寧靜安詳。
“你要是在春天來踏青,兩邊的櫻桃花盛開,景色美極了。這里有十里櫻桃花長廊、千畝田園花海、十八奇潭景點。今年3月份,‘繽紛四季,鄉約夷陵’鄉村游活動就是在這里啟動的,也是三峽奇潭生態觀光園開園的日子,中外游客,男女老少,人山人海,熱鬧得很。”陪同采訪的夷陵區林業局干部周楊介紹。
“風景很美,但鄉村還未脫貧。這個村里在外從事房地產建筑的商人劉祖海回鄉投資,如今景點建設粗具規模。”他說,森林旅游是非常好的綠色產業,不破壞自然環境,又創造健康快樂,能帶動一方致富。
游客中心旁邊的千畝田園花海基地,幾十位農民工正在換栽新的花苗。劉祖海的妻子秦姜艷向我們介紹觀光園的發展歷程。
過去人們編成順口溜說,“上洋、上洋,兩條枯崗。山上無林,地下無礦。振興上洋,沒有希望”。4年前,村支書找到劉祖海,請他回家鄉,發展鄉村旅游。劉祖海2015年開始建設基礎設施,現已投資了9000多萬元,還將繼續投入。
鄉村發展旅游,老百姓受益。千畝花海每年換3季,60多個村民固定參與除草、管理等工作,每天每人獲得七八十元工資。過去村里只有一家餐館,現在一下子冒出了70多家農家樂,民宿也有十幾家,節假日生意特別好,平均每家年純收入有二三萬元。過去櫻桃不好銷,現在游客多了,價格翻了好幾番。
拓寬了公路,建了停車場、賓館餐廳;修好了步行道和峽谷棧道;添置了觀光車、卡丁車;除了田園花海外,還建立了采摘基地、兒童游樂園等,旅游態勢一年比一年興盛。今年不僅啟動鄉村旅游活動,8月份又舉辦了鄉村音樂節活動,這里已成為登山戶外運動協會、戶外志愿救援協會以及戶外健身組織的活動基地,游客截至10月底達到9萬多人次。
站在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水榭邊,秦姜艷躊躇滿志地說,下一步將建度假小屋、別墅、賓館和療養院,利用溫泉,打造康養小鎮,目前正在規劃之中。“這里靠近城區,來客只要半小時車程,有區位優勢;海拔700米左右,屬于半高山山區,不冷不熱,適合度假;民風淳樸,人文環境好,游客一定會樂不思蜀、流連忘返的。”
據了解,整個項目規劃面積1.5萬畝,總投資4.78億元。喀斯特地貌的“西溝十八潭”植被豐厚,怪石矗立,瀑布飛懸,奇潭連環,溪水清澈,是天然的地質、生態博物館,還流傳牧童化龍的悠久故事。目前已建有成龍湖、天龍石柱、千級棧道以及亭臺榭橋等設施景點。
記者手記 “故土難舍,鄉情難忘”,劉祖海投資森林旅游、康養業,反哺家鄉,帶動父老鄉親脫貧致富,源自根深蒂固的故土情結,是一種美德。
鄉村貧困,是因為交通不暢,信息不通,人才不多,資金缺乏。其實,鄉村的青山綠水就是稀缺資源,有了資金投入建設,面貌會加速改變。
投資森林旅游業,需要資金多,投資周期長。但一旦見效,后期投入就會相應減少,而利潤則源源不斷增加,從長遠來看,是值得投資的潛力股。
我們有理由相信,上洋康養小鎮一旦建成,這個過去“通訊靠口、安全靠狗、交通靠走”的貧困山村,將蛻變為宜居宜養的人間天堂。
工商皆本,義利兼容。愿劉祖海這樣返鄉創業的領頭雁越來越多。
3 聯姻筑就田園綜合體
3年前,記者來到鐘祥市大口國家森林公園采訪,寫下了《大口,一方有故事的森林》,其中談到林場與匯源集團合作。那時項目剛剛啟動,只有幾臺推土機在農田里平整土地。
如今,一個嶄新的田園綜合體竣工,全新的景觀設施映入眼簾:嶄新的柏油旅游公路直達“中國匯源農谷體驗園”,巨大的智能玻璃溫室里,種植著熱帶、亞熱帶特有植物,奇花異草,爭香斗艷,琳瑯滿目。公路兩邊坡地原來的農作物不見蹤影,代之以各種果樹。鄰近體驗園的是匯源果蔬創意農場,成片的溫室大棚栽種著各種花草、果蔬。游人可以帶小孩來游玩,盡情選購喜愛的盆景,學習果蔬栽培知識,體驗采摘瓜果的樂趣。
旁邊多棟度假小屋正在建設之中。
項目營運經理魏關國告訴記者,集團投資了10億多元建設這1120畝園區,有智能玻璃溫室、五谷六畜體驗區、親水嬉水區、傳統美食體驗街、科學示范研究中心等。周邊還建了萬畝蜜桃基地、千畝泉水柑橘基地、果汁工廠等。項目以“農”為魂,集優質水果種植、果漿果汁加工、旅游觀光度假于一體,實現三產、農旅融合,打造田園綜合體。
他順便提到,長嶺村村民受聘于公司,負責管理、管護。
林場場長徐洪成介紹,這一合作項目帶動了鐘祥旅游產業發展,成為“三產融合”的重要示范點,并給長嶺村這個場帶村帶來了實惠。該村232戶920人,年純收入10萬元以上的占了一半,5-8萬元的占了80%以上,可以說是鐘祥第一村。
村民的收入來源于土地租賃、管護等勞務。土地流轉費每年每畝1000元,有的村民一家有50-60畝,僅此收入就有五六萬元。土地流轉后,公司栽種桃樹、葡萄、柑橘等,一家管護100畝,一年收入就有3萬多元。村民打零工每天收入80-130元。
林場面貌也是煥然一新。職工過去住的是土坯房,現在則是四合院,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完備。職工安居樂業,守護好、管理好生態資源,讓更多人感受到森林旅游之美。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
長嶺村3年間收入實現大步跨越,得益于林企聯姻,引進匯源工商資本,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典型實例。
其實,森林旅游、農業觀光等產業是新興行業,只要充實內涵,做好品牌,提升服務,匯集人氣,不難贏利。宜昌國貿集團收購三峽大瀑布景點后,投資近2億元,依托森林資源建設景區,實行低成本商業營運,只有70名員工,去年卻賣出5600萬元門票,純利潤將近4000萬元,被稱為全省最賺錢的景區,還帶動了周邊眾多村民脫貧致富。
鏈接
何為森林旅游
森林旅游100多年前起源于德國,其后流行于美國、日本與韓國等發達國家。
回歸森林,呼吸新鮮空氣,享受天然美食,開展探險、滑雪、攀巖、攀樹等健身運動,或漫步峰巒溪澗間,欣賞山光水色、奇花異草,人們怡然自得,洗滌心靈,消除疲勞,放松身心。這就是森林旅游。
森林乃自然療法的“天然醫院”,發展原生態的森林旅游、康養,德國國家醫療費用總支付因此減少30%,亦即國民健康指數總體上升30%。(文/圖 記者 劉自賢 通訊員 張君 朱永杰)
此稿件為延展閱讀內容,稿件來源為: 湖北日報。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
關注新華網公眾號
下載新華炫聞客戶端
金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