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在農村生活的老爸老媽忙著采摘瓜蔞,基本上隔2-3天就得到地里采摘一次,將采摘回來的瓜蔞去皮取籽,清洗干凈然后晾曬,曬干后會有人上門收購。這樣的操作流程,可以說是大部分農產品的生產銷售方式,大部分農民也習慣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
最近,在農村生活的老爸老媽忙著采摘瓜蔞,基本上隔2-3天就得到地里采摘一次,將采摘回來的瓜蔞去皮取籽,清洗干凈然后晾曬,曬干后會有人上門收購。這樣的操作流程,可以說是大部分農產品的生產銷售方式,大部分農民也習慣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方式,在家門口就可以把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中藥材等變現,的確方便不少。
去年藥材商到我們村里收購瓜蔞時,按照大粒、中粒、小粒的規格來收購,給出的收購價分別為20元/斤、16元/斤和13元/斤,不出現較大自然災害的話,一畝地還是有希望獲得4000-5000元的毛收入,大部分村民都減少了稻谷的種植面積,主動擴大瓜蔞的種植面積,而且紛紛買大粒瓜蔞的苗。不過,今年在賣瓜蔞籽的問題上,也出現了一些糟心事,前段時間瓜蔞籽價格每斤降了1-2元,之前還收20元/斤的,如今只有18元/斤,小粒的瓜蔞籽只有12元/斤,降價的原因跟個別村民有關。
80斤稻谷換來1600元的投機取巧“神”操作
對咱農民來說,很清楚的明白,80斤稻谷如果想要獲得1600元的收入,那相當于稻谷價格要達到20元/斤,很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因為普通的早稻、中晚稻價格能夠達到1.5元/斤就很不錯了。在我家河對面的幾戶人家,與其他人家相比,也算是種植瓜蔞的大戶,基本上都是20畝以上,有一戶人家在賣瓜蔞籽時,用標準的麻袋裝好,一袋80斤,或許是覺得瓜蔞價格還可以,有人卻用一袋稻谷當做瓜蔞籽來賣,收購商沿路收瓜蔞籽,到家后發現還有一袋陳稻谷,這才發現損失大了,就算80斤稻谷100元,相當于損失了1500元。由于沒有證據具體是哪家收購的,也只好吃啞巴虧,換來的結果就是收購價下調,并且收購要求越來越嚴格,極少數人破壞了規則,卻讓更多的村民為這樣的小聰明買單,可以說得不償失。
缺斤短兩與以次充好只會讓彼此受傷害
在農產品銷售環節,中間商起到橋梁的作用,農民可以通過中間商快速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中間商直接到田間地頭收購,對末端市場就一清二楚,可以說農民與中間商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不過,彼此也存在博弈現象,比如中間商收購糧食、瓜蔞等時,很多人會在稱上花心思,明明有100斤重,到商販手里卻成了90斤,那10斤就是凈利潤了,很多農民在出售瓜蔞、糧食時,也不知道哪個稱量工具是標準的,只能憑經驗、感覺來操作。當然,少數農民也有自己的想法,就像我們村里,有的村民在賣瓜蔞時,表面上都是曬干的大粒瓜蔞,里面卻裝著沒曬干的,還有不少雜質的瓜蔞籽,也同樣賣了20元/斤,這就形成了以次充好,僅單次交易來看,獲得了超額的回報,可實際上卻是輸的一方。
彼此信任的規則需要共同維護
這次,村里個別人耍了小聰明,讓他自己獲得了短期收益,不過瓜蔞籽的市場收購價卻整體下降了1-2元/斤,真正的老實農民跟著遭殃,而且這種信任一旦失去了,那是需要很長時間來彌補的。原來我們村里每到瓜蔞采收季節,就會有4-5個商販上門收購,經過這次教訓后,有的商販直接不敢來了,還有的商販只到自己熟悉的人家收購,原來馬馬虎虎過得去地方,如今也很仔細。對于咱農民來說,辛辛苦苦種地不容易,如果在關鍵時刻耍小聰明,最終受罪的是大家,這是非常不可取的。當然,商販在收購時,也需要誠實守信,做到童叟無欺,不缺斤少兩,彼此之間建立信任,這樣整個農產品市場規則才會形成良性循環。
農村基層農產品交易環節急需建立標準
從目前來看,商販從農戶手中收購農產品時,往往沒有統一的標準可言,給出收購價的高低,農民的話語權相對較弱,規格要求也是買方說了算,有時中間商還會趁機壓價,這就出現種植戶的基本利益難保障。當然,少數農民搞些小動作,卻讓更多的村民跟著遭殃,這也是不合理的。如果建立一套標準,將買賣雙方的交易規則進行細化,每個環節可追溯,一旦其中一方出現不誠信現象,可以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這樣可以避免一人作怪,多人跟著受傷的現象。如今不少地方提倡農產品可追溯,但這種操作在實際運用中存在一點的盲區,零星農戶和流動的中間商,其交易環節很難無縫銜接,彼此之間的信任有時也是脆弱的。
總之,農民在將農產品變現環節,少不了中間商的撮合,如何在無形的規則中各盡其責,還需要進一步磨合,不可一時動了惻隱之心,最終都沒有贏家。恍惚之間,想起了一句老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物欲橫流的當下,更是要守住底線,更是不能忘記純樸、善良的秉性,做一個真正的老實人。
高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