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CT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檢查身體方式,檢查之前需要造影劑輔助,檢查過程也是在封閉的房間中。如此小心謹慎的檢查過程,讓很多人對CT檢查避之不及,多數人認為CT對人體傷害太大,頻繁操作會致癌;也有很多人認為CT是檢查惡性腫瘤的“神器”。對于CT,我
CT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檢查身體方式,檢查之前需要造影劑輔助,檢查過程也是在封閉的房間中。如此小心謹慎的檢查過程,讓很多人對CT檢查避之不及,多數人認為CT對人體傷害太大,頻繁操作會致癌;也有很多人認為CT是檢查惡性腫瘤的“神器”。
對于CT,我們應該持何種態度,CT做一次傷害很大嗎,一年之中可以做多少次CT呢?看完這篇文章,相信會解答大家的疑惑。
CT致癌?別被誤導了
做CT時,有輻射這一點是肯定的,但并不是說做一次就會致癌。像吸煙會導致肺癌一樣,一年只抽一支,患肺癌的概率和不抽煙的人群沒什么區別。無論是CT還是其他物質,拋開輻射劑量就談效果,就是誤導廣大群眾。
輻射劑量的單位是西弗(sv),但西弗是個很大的單位,在醫學上常常用毫西弗(msv)表示輻射劑量,與毫米和米比率相同,1000毫西弗=1西弗。
據我國輻射防護標準規定:年劑量當量限制,全身均勻照射50毫西弗/年,眼部晶體150毫西弗/年,其他單個器官或組織500毫西弗/年。由此我們可以推算出,單個器官或組織每周能接受的最大輻射在500/50=10毫西弗/周左右。
一般情況下,單次CT對某個器官或組織造成的輻射劑量在2-15毫西弗之間徘徊。但是絕大部分在10毫西弗之下,根據現有的研究來看,是十分安全的。還需要注意的是CT檢查部位不同,所受的輻射劑量也不同。檢查腹部的時候產生的輻射劑量一般來說會大于檢查頭部的輻射。
當受到的輻射劑量很大,單次輻射量或周積累量已經超過每周的100毫西弗,確實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損傷,引起各種不適癥狀,還會增加患癌的風險。如若是大腦處接受的輻射量大于安全數值,可能就會損傷大腦細胞、神經系統等;另外肝臟、腎臟等器官接受的輻射量過大,也會導致一些腎臟的問題。
但一般情況下,醫院并不會如此頻繁地要求患者做CT檢查,所以CT還是一種較為安全的檢查方式。
CT是個啥?為什么會有輻射?
CT的全稱叫作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為什么計算機掃描會有輻射呢,這就要牽扯到CT的成像原理了。
X光大家都知道,原理是X射線通過不同的組織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影像。就像是骨折的時候拍一個片子,就能明顯地看出骨頭損傷的情況,然后判斷是否需要手術之類的治療。
但人體某些器官對X射線的吸收不明顯,前后重疊的組織病變僅憑借X光很難發現。為了解決這種情況,CT就被研發出來了。
CT的成像原理是,X射線在體內一層又一層的照射,得到很多張身體不同層次的X光片,然后在計算機的協助下,把組織、骨骼的每一層情況整合到一張圖中,最終得到患處橫截面的圖。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在做CT的過程中,X射線就像盲人的手,一層一層地把身體結構“摸清楚”,而電腦的作用就像畫筆,把X射線“摸”出來的情況完完全全給畫了出來。
做一次CT,就相當于被X射線掃描很多次,所以也就會有輻射啦。
CT產生的輻射和X線相比,到底是多少呢?
做一次CT相當于拍100多次X光?
CT的輻射量有大有小,最小的是0.6毫西弗,最大的是15毫西弗,但沒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很難正確的了解做一次CT對正常人到底有什么不良的影響。今天給大家把其他方面的輻射和CT比較一下,幫助大家認清CT的輻射到底有多少。
CT可以說是X線檢查的增強版,所以用X線和CT比較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和CT相比,進行X線檢查時輻射會小很多,胸肺照射一次X線受到的輻射大約有0.6毫西弗,CT則有8毫西弗;胸肺X線照射一次相當于0.05毫西弗,胸肺CT一次則有6毫西弗。
也就是說,腹腔和胸部的一次CT相當于12-120次X線檢查,當然這個數據并不能代表所有的CT檢查,僅是相當于個例,方便大家比較。
坐飛機20小時左右,身體接受到輻射量約為0.08毫西弗,相當于連續乘飛機84天,輻射量就可以達到8毫西弗,相當于做了一次胸部CT。各種安檢口泄露的輻射量也在0.001毫西弗每小時左右,普通乘客可能沒什么感覺,但安檢員每年受到的輻射量大約有2毫西弗。
生活中也有很多輻射,如空氣中的氡元素、抽煙等,但在正常情況下,一年中總共接觸到的輻射量在2毫西弗左右,相當于做了一次頭部CT。除此之外,我們還無時無刻在受大自然的輻射,這種輻射量和區域有很大的關系,每年在1-2毫西弗左右。
和生活中的輻射相比,CT產生的輻射還是挺大的,但是某些疾病的診治,還是離不開CT,那么一年之中能做幾次CT呢?
CT能查病,一年能查幾次?
CT有輻射,但還得做,因為有些病,就CT“看得清”。
臨床上,CT可以協助檢查腦梗塞、腦腫瘤、顱內瘀血等腦部問題;也可以診斷心臟腫瘤、心包積液等心臟問題;還可以對胰腺、肝臟、膽囊、腎上腺、腎臟等器官進行診斷;也是判斷卵巢、子宮、宮頸、直腸腫瘤的重要手段。
CT能檢查的病很多,但檢查過程中往往伴隨著電離輻射,所以不能經常進行CT檢查。
一般來說,一年3-5次左右還是比較安全的,但這個數值并不是絕對的,需要醫生結合患者情況進行判斷。
檢查項目不同,也會對次數有影響。一次多個部位進行檢查,輻射量肯定要比一次一個部位大。除了部位外,平掃、增強、造影掃描,方式不同,每年能接受的最大檢查次數也不同。
本就從事一些經常接觸輻射的工作,CT檢查的次數要少于普通人。如安檢員,長時間受安檢門輻射的影響,能接受CT檢查次數也要少于正常人;飛行員長期執行飛行任務,檢查次數也要相對減少,但可以定期地進行其他方面的檢查,如血常規,預防輻射對身體產生了影響。
綜合來說,正常人一年做1-3次CT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還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減少CT帶來的輻射。
如何減少CT的輻射?事先做好準備
雖然CT釋放的輻射是無法避免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方法,減少CT帶來的危害。
配合檢查,避免多次檢查
進行檢查之前,需要將自己的身體狀況準確地告知醫生,以便醫生準確地調整造影劑的劑量。
在進行檢查時患者應該配合醫生指示,不要亂動,以免引起虛假成像導致診斷不準確。進行檢查之前,需要將金屬的佩戴物摘除,防止這些金屬物干擾成像,導致偽影的產生。
如果做的是腹部檢查,檢查前應該禁食,以防食物殘渣干擾成像效果;檢查肝臟或者膽囊時,患者應空腹;檢查盆腔時,患者還需要憋尿進行檢查。
對于非檢查位置,應主動要求進行防輻射保護,減少其他部位所受的輻射量。
檢查結束后,還可以通過喝綠茶,吃青菜、蘿卜、藻類食物等減少輻射帶來的損害,緩解輻射癥狀。
最后的話
CT確實有危害,但危害并不大,一年正常接受3次左右CT檢查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其次,除了患者外,操作儀器的醫護人員也是CT輻射的受害者。他們雖然每天呆在特制的房間中,但一天數十個小時在儀器周圍活動,即使儀器每天僅泄露出一點輻射,長期下來,對身體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降低CT的輻射,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十分難。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后肯定會出現一種比CT更有效、輻射更小、價格更便宜的檢查方法。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