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牧心圖/網絡這應當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都感到咋舌的事情:坐擁億萬家產,承諾死后將99%的遺產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的股神巴菲特,他的長子霍華德·巴菲特卻在美國的一個叫奧馬哈北部小城,當了大半輩子農民;與次子彼得、女兒蘇西一樣,這輩子幾乎沒有得
文/牧心
圖/網絡
這應當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都感到咋舌的事情:坐擁億萬家產,承諾死后將99%的遺產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的股神巴菲特,他的長子霍華德·巴菲特卻在美國的一個叫奧馬哈北部小城,當了大半輩子農民;
與次子彼得、女兒蘇西一樣,這輩子幾乎沒有得到過父親巴菲特的任何資助,次子彼得還因為還不上房子的貸款,不得已將大房子賣掉,置換了一套小公寓。
是因為巴菲特摳門嗎?當然不是, 要知道,巴菲特是世界知名的大慈善家,并承諾死后將99%的遺產捐獻給慈善機構。這樣的“大善人”,自然不是摳門的,但為何對孩子卻如此,甚至在兒子彼得買房子的時候直接拒絕了他的借錢請求呢?
這要從巴菲特的教養方式說起。
01 想花錢?自己賺
巴菲特有3個孩子:霍華德、彼得、蘇西。在3個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巴菲特一家也只是美國普通家庭中的一份子,家庭條件一般,巴菲特也沒有什么名氣。
與其他的美國家庭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巴菲特在自己家里安裝了一臺十美分硬幣的老虎機(一種DB的游戲機),你以為巴菲特要教會孩子們學習賭博?
正相反,他安裝老虎機的目的是讓孩子們認識到賭博的危險,同時也是為了讓孩子們慢慢地培養掌控自己零花錢的能力。因為他每次都會給孩子們十美分的硬幣,隨后孩子們因為玩老虎機,這十美分又會回到巴菲特的手里。
漸漸地,孩子們知道了,想要拿到錢,就要靠自己干活和勞動,因為巴菲特總是這樣教導他們:“我的錢都是干活掙來的,所以不會白白給你們,你們也應該努力掙錢,至少力所能及。”
耳濡目染的教導+以身作則的示范,三個孩子都在很小的時候便懂得了通過勞動獲取收入的道理。于是為了掙一點零用錢,三個孩子都搶著干活:清理草坪、倒垃圾、擦窗戶、取報紙……
這與國內大部分家長的做法簡直截然不同,包括我自己,總是期望著賺更多的錢去滿足孩子們的需求,不管是不是剛需,卻忽略了對于孩子們正確認識勞動與金錢的關系的培養。
02 兒子想當農民?巴菲特:甩手去干!我買地,租給你!
還有一個故事。
巴菲特的長子霍華德,自嘲自己是一個“樸素的大老粗”,對任何職業都提不起興趣和熱情,卻發現自己唯獨在干農活時非常的快樂。
他甚至覺得,農業就是他天賦的職業,讓他感到平靜。
那個時候,霍華德都已經30歲,過了而立之年,大學都沒讀完,還有4個繼女和一個未出生的孩子要撫養。
若是在國內,30歲了,妻女要養,卻告訴父親:我想去當農民,沒有地,需要租,沒有錢,需要借。恐怕老父親會氣得一口老血都要噴出來,畢竟,在中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但巴菲特卻說:OK,甩手去干!沒地,我買!不過,我可不是直接給你用,我買了歸我,我租給你,你要付租金給我,還要根據你每年的收成以及每年的體重,給我一定的“提成”。
不僅不生氣,還支持兒子喜愛的事業,并且沒有直接“授之以魚”,而是通過商業合作的方式,與兒子之間獲得雙贏。
看到這個故事,也就不難理解巴菲特經常在公眾場合提到的那句話:要為自己喜愛的事業工作。
他喜歡投資,就一輩子在投資方面工作;兒子喜歡當農民,就在農業上發揮天賦;小兒子彼得喜歡搞音樂,巴菲特雖然沒有給予金錢的資助,卻無比贊賞孩子的才華和選擇。
03 小兒子要借錢?巴菲特:這可是會損害我們的父子關系!
說到小兒子彼得,更是不容易。買房子,父親不給錢,自己貸款買;做巡回演出需要一大筆錢,父親卻說:“你先去籌到90%的錢,剩下的10%,我再借給你。”
彼得厚著臉皮跟人借錢的時候,面對別人質疑和不解的眼光,彼得只好跟人解釋說:我爹除了做慈善事業很大方外,從不輕易給人一美分。
巴菲特還曾跟兒子們這樣說:“金錢會將我們純潔的父子關系變得復雜”。
在中國人看來,這真的是一個不可理喻的父親!
然而最后的事實是什么呢?
小兒子彼得通過自己籌來的錢,和父親借給他的那10%,成功地策劃了大型音樂劇,以此為契機,事業也得到了發展,其配樂還獲得了美國電視界的最高榮譽“艾美獎”。彼得終于靠自己的努力擁有了自己的專業級別的音樂工作室,換了大別墅,搬出了貸款買的小公寓,成為了音樂界的“沃倫·巴菲特”
而當了大半輩子農民的大兒子霍華德,也慢慢地拓展了自己的事業,擁有了總面積達1900英畝的農場,年收入超過了100萬美元,走訪了非洲54個國家,也做起了幫助兒童的慈善事業,還出版了暢銷書《40個機會:在饑餓的世界尋找機會》,以至于巴菲特說:為你驕傲!
巴菲特的女兒也是如此,通過自己獨立自主的工作,獲得了經濟和人格的獨立,也做起了慈善事業。
04 巴菲特:我捐上千個億,留幾十萬美金給孩子,足夠了
巴菲特曾在公眾場合表達,他打算給自己的3個子女“留下足夠多的錢,讓他們感到自己能夠做任何事情,但卻不會多到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夠無所事事度過一生。”
然后巴菲特又補充了一句:“至于多少錢呢?幾十萬美元聽上去比較合理。”
因為他認為給孩子們提供“一生享用不盡的糧票,僅僅因為他們投對了胎,”這樣做“非常有害”是“反社會行為。”
巴菲特的教育方式,無疑是成功的,盡管看起來有些“不近人情”,卻讓自己的孩子們真正獲得了獨立自主生存的能力,在這個不確定性的世界,獲得了確定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意義。
巴菲特雖早就是億萬富翁,卻仍然住在上個世紀50年代買的老舊房子里,堅持在一個叫奧馬哈的美國四線小城安身立命,與當農民的兒子在一起。
這實在是讓國人咋舌的事情。
不得不承認的是,巴菲特的教育理念、教育觀念,是先進的,是成功的,是國人想嘗試,可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嘗試的。
我們的父輩,以及我們有了孩子的這一輩,總是希望把最好的留給孩子,掙足夠的錢,給孩子足夠好的條件和教育。
但我們卻忽略了:
我們也是獨立的個體,也要有自己的需求,也不要忘了滿足自己的渴望和需求,而孩子們呢?他們更是獨立的個體,老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深遠的“謀略”,應當是放開手,鼓勵孩子自己去干,鼓勵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才敢、能力,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缺乏格局與大的胸懷的教育,必然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的命運。
現在,巴菲特寫給兒女們的31個忠告,也是巴菲特此生教育子女的先進的理念,全部寫在這本《巴菲特給兒女的一生忠告》里了,全書寫了31個真誠的忠告,比如:不輕易負債、要膽大心細、不盲目跟風、抗住誘惑的攻擊、個人最大的成功是靠自己努力的成功等等……
這是巴菲特傳授給兒女們的人生智慧,其實就算成年人看了,也有巨大的收獲。將這些忠告和理念,潛移默化地慢慢地傳授給我們自己的兒女,也希望他們能夠“站在巨人的智慧的肩膀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現在,點擊下方【看一看】,只要花38元,一頓午飯的錢,就可以將巴菲特的教養子女的全部智慧帶回家。這些智慧,將會啟發你我,作為新時代的父親母親,應如何去培養一個精神富足,能力超群的孩子!
點擊下方鏈接購買哦!將世界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回家!
丁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