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很多朋友都在說:男性其實比女性更漂亮!所以這篇文章的觀點錯了...我寫了這么多字,就是為了論述:其實女性更漂亮...所以,不要只看個標題就憑本能地做出回應,否則我寫個標題就夠了。簡單說明一下:關于漂亮或美,最好不要按照主觀的審美標準去定義,
很多朋友都在說:男性其實比女性更漂亮!所以這篇文章的觀點錯了...
我寫了這么多字,就是為了論述:其實女性更漂亮...所以,不要只看個標題就憑本能地做出回應,否則我寫個標題就夠了。
簡單說明一下:關于漂亮或美,最好不要按照主觀的審美標準去定義,否則你覺得雌性智人的乳房或雄性孔雀的尾翼很美,而另一個人卻覺得這只是一坨肉或一撮毛簡直丑陋至極....那就沒法展開有效討論了。請采取一種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的視角,即,美就是相貌或身體裝飾作為擇偶的信號(只要是拿它用來行之有效地吸引異性,它就是美的)。
本文目錄:
一、人類的特殊之處
光彩奪目的雌性智人
二、爭取父愛
智慧的代價
三、一夫一妻制規則下的女性競爭
父愛是稀缺的
四、美的泛化
美的中庸之道
五、生理不夠,化妝來湊
文化取代基因
六、智慧與美貌的共生
集美貌、野心與智慧于一身的物種
一、人類的特殊之處
光彩奪目的雌性智人
這個問題有一個隱含的語境:對于多數動物而言,雄性更漂亮,而雌性則是相對暗淡的一方。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雄孔雀的尾巴、雄雞的雞冠、雄獅的鬃毛、雄鹿的犄角等等。當然,美或不美對于不同的欣賞者而言或許是因人而異的,但我們至少可以說:雄性總是更顯眼的一方。雄性身上總長著奪人眼球的裝飾物,要么顯得英姿颯爽,要么顯得五彩斑斕,而雌性總顯得灰不溜秋、平平無奇,相比于它的雄性配偶,一點都不夠漂亮。
左雄右雌;A:山魈(Mandrillus sphinx);B:孔雀魚(Poecilia wingei);C:環頸蜥(Crotaphytus collaris)
如果我們撇開文化成見和性別偏見來看,人類男性也很漂亮,并且也很愛美。男性有“憂郁的眼神、稀疏的胡茬子、神乎其神的刀法,還有那杯dry martini”,所謂“顏如宋玉、貌比潘安”形容的就是男性的美貌。確實,男人們也很在意自己的發型、須髯、肌肉線條、衣著和用具,男人們也在爭奇斗艷,這和其他雄性動物似乎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
人類男性也很美
但是,這個回答不夠中肯的地方在于,它沒有解釋人類的特殊情況——為何人類的女性比男性更加漂亮?我們不得不承認,相比于人類男性,女性有更美的容顏和身姿,并且女性還更愿意進一步美化這些特征。(或者我也可以再保守點說:人類女性相比起男性,不像其他動物的雌性顯得那樣暗淡。)
這似乎并不是出于筆者作為男性的偏見而得出的判斷,就連女性自己也會覺得女人總體上比男人更漂亮、更愛美。這也體現在男女擇偶的標準中,相比于男性,美貌更是女性用于吸引異性的手段。一項橫跨37種不同文化的調研表明,在擇偶過程中男性普遍比女性更看重對方的相貌,男性在擇偶時把對方的美貌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女性則認為對方的美貌并不是必要的標準。可見,男女擇偶標準的差異也能反過來說明,女人比男人更漂亮。
正在走秀的女模特
即便拋開生理構造的層面,我們來看一看女性在“愛美”方面的投入。在今天“花錢變美”的消費市場上,女性的消費額度遠遠超過男性。這一方面無須多言,無論是在服裝、美發還是各種化妝品市場,女性的消費額度遠遠超過男性,更別提美甲、豐胸和整容等市場了。
不得不承認,在愛美這件事上,人類男性無法與女性媲美,于是,問題就在于:為何與很多動物不一樣,人類卻是雌性比雄性更漂亮、更愛美呢?
一本書的封面圖:一個人類女性與一只雌性黑猩猩
先簡單概述:雄性更漂亮的物種是“正常情況”(較少的道理就能解釋清楚),而人類這么一種雌性更漂亮的物種是“例外狀況”(需要附加額外的解釋)。
對于“正常情況”的物種而言,為何雄性更漂亮,其原因可根據Robert Trivers提出的親代投資理論來解釋,即,對下一代投資較多的一方是選擇方,對下一代投資較少的一方是被選擇方。選擇方在婚配這件事上相對謹慎、挑剔,而被選擇方則要為了爭取配偶展開同性競爭。
雄性為了獲取繁殖的機會要進行激烈的同性競爭
顯然,在多數哺乳動物中,雌性對下一代的付出更多,而雄性較少。雌性的配子(卵子)養分多且數量稀缺,而雄性的配子(精子)養分少且數量豐富。并且,雌性在撫育下一代的過程中投入也更多(妊娠、分娩、哺育)。對于多數雄性動物而言,并無“父愛”一說,與其稱它們的身份為父親,不如說是精子提供者,交配完成以后便拂袖而去,余下的所有生養后代的工作全都由雌性獨立完成。
可想而知,在這種設置下,雌性一方作為選擇方會更加挑剔、更加審慎,因為它們握有更多繁殖資源足以讓它們擔當評委的角色,于是,雌性會審慎地選擇基因優質的雄性作為配偶。相應地,雄性一方作為被選擇方,同性之間為爭取配偶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因此雄性更加好斗,并且會演化出各式各樣的求偶策略。長得好看,便是雄性的求偶策略之一,相比之下,雌性無須長得漂亮,大自然從不做無用功,因為無論怎樣都有雄性愿意提供精子,反倒是雄性之間需要爭奇斗艷——唱個歌、跳個舞、比個美、打個架,讓雌性來挑一挑。
雄孔雀向雌孔雀求愛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長得好看的優勢并不僅僅是讓雌性覺得“賞心悅目”而已,在自然選擇的邏輯下,美貌是結果,不是原因,長得美往往是基因優質的一種信號。雄孔雀的尾巴、雄雞的雞冠、雄獅的鬃毛、雄鹿的犄角等等,往往是更旺盛的雄性激素的產物,而雄性激素分泌水平直接影響了雄性的生殖健康(即便以縮短雄性的壽命為代價),進而影響后代的適應性。
當然,雌性在進行性選擇的時候,并不需要自覺意識到這些信號與優質基因的關聯,它們可能只是單純地喜歡而已,最終自然選擇的剪刀會為它的偏好做出裁判。裁判出的勝者,它們子孫后代中的雄性便會遺傳這種美貌的特征,它們子孫后代中的雌性便會遺傳對這種特征的偏愛,這就是達爾文所言的性選擇的作用。
上述是“正常情況”,我們再來看人類這種“例外狀況”。其實,親代投資理論在人類這里并沒有失效:同樣,人類也是女性相對更為挑剔,男性中也存在著相對更為激烈的同性競爭。但是,例外在于,為何偏偏是人類的雌性更加漂亮、更加愛美?(或者至少不像其他動物的雌性相比于雄性那樣暗淡)這便是人類的特殊之處,問題就在于怎么解釋這一例外狀況。
要解釋這一人類的特殊之處,我們須找出人類其他特殊的地方,并推測諸種特殊現象之間的關聯。
二、爭取父愛
智慧的代價
當然,我們首先想到的人類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人類比其他物種更聰明,所謂聰明也就是腦容量更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僅現代的人類比靈長目下的親屬物種有更大的腦容量,另外對古人類的骨骼化石研究發現,從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到智人(Homo sapiens)的演化,人類祖先的腦容量經歷了持續且明顯的提升過程[Campbell, 1974]。人類更大的腦容量可以作為本文推理的重要基石。
人類腦容量的演化
人類巨大的腦袋造成了一個后果:母親必須在胎兒大腦發育完成之前就進行分娩,否則直立行走的(因而骨盆較小的)人類女性必定要難產而死了。其實要不是有現代科技的幫助,難產一直是造成婦女死亡的重大因素。如此看來,偷食智慧之樹的果實的確導致了女人“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
因此,不同于其他動物,人類幼兒在出生后兩年左右的時間處于一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廢人狀態”,需要母親寸步不離地照顧日常起居才能存活。
生養成本極其高昂的人類幼兒
在度過了“廢人狀態”之后,人類幼兒還要經歷10來年的撫養才能自食其力。更重要的是,人類因為有了發達的大腦,使得人類的生存優勢體現在對于文化的后天學習,對孩子的教育也成了一個頭等大事——哪些果子能吃、哪些不能吃、不同的獵物該怎么捕獲、不同的工具如何制造與使用、部落里的大小禮節等等,這些關乎生存的知識都需要家長口傳心授。如此繁重的撫養和教育幼兒的任務,單由母親一方進行便是力所不能及的了。
我們試想,如果男方在“播種”以后就撒手不管的話,首先這女方就很難在挺著大肚子的時候順利活下去,即便生出了孩子,母親也不可能獨自一人把孩子撫養到成年。直到科技發達的今天,單親媽媽獨自帶孩子都還是一個難題,更何況在遠古時代,當時如果沒有父親的照顧,孩子大多沒等到自食其力便夭折而亡,人類也就后繼無人了。所以,人類幼兒如果要健康成長,必須要有父愛的投入。
但是,剛剛我們也提到了,大部分哺乳動物是不存在父愛的,那么,為了使得人類男性在“播種”之后依然常伴左右,對于人類女性而言就有一個適應性的任務:演化出能夠“拴住孩子他爸”的習性。
解決方案是,隱性的排卵期。
人類女性何時排卵是一個“玄學問題”
絕大部分哺乳動物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過著無性的生活,只有在發情的時候(也就是雌性排卵期的時候),雌性身體會發出信號(比如腫脹的紅屁股),到這時候才進行交配。比如,我們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只在雌性撅起腫脹的紅屁股時高頻交配,少部分靈長目動物的發情期特征雖然不明顯,比如長臂猿,但雄性或總能通過某種信號感知到雌性“面露桃花”,從而它們的交配行為也多集中在排卵期前后。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可謂百發百中、效率極高。
處在發情期中的雌性黑冠獼猴(Macaca nigra),美得很明顯
然而,人類卻很奇怪,隨時都可以有性欲,全天候都能行那事,但是,除非是在女性排卵期行那事才有生殖意義,人類大部分的性行為都是沒有生殖意義的。
問題就在于,不同于絕大多數哺乳動物,人類女性的排卵期是隱蔽的,毫無征兆,不僅男人看不出來,就連女人自己也覺察不到。當然,現代的夫妻為了生孩子,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測量排卵期,從而“掐著點”行周公之禮,但是我們要知道,女性只有在排卵期才會“中彩”這事,直到上個世紀才被科學家搞明白,對于生活在漫長的狩獵-采集時代的人類祖先而言,他們生孩子完全只能看心情辦事,而其中多數嘗試都沒有生殖意義。
這難道不很浪費生命嗎?畢竟,體力是有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大自然從不做無用功,這需要有個解釋。
每個人的周期都不一樣,并且,每個人的周期都是有波動的,所以“算日子”并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更別提同一部落的女性還有“周期共振”的現象。
在此,我們來做一做反證法。試想,如果我們的女主角也像雌性黑猩猩那樣,排卵期的時候身體會發出顯眼的“廣告”,這就會造成,男性配偶只愿意在女主角排卵期時瘋狂和她行那事,然而,待到女主角褪去發情期征兆之后,這女主角身上就好像印著大字:“你此時在我身上耗費再多精力也無濟于事”,此時男性便會拂袖而去,尋找下一個“紅著屁股”的異性了。這樣的話,女主角豈不是虧大了?萬一這男人還留下了種,人類孩子這么難養,我們的女主角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可如何是好?
但是,如果人類女性的排卵期是隱性的,這就造成,男人若要想繁衍后代,必須和女伴長相廝守、恩恩愛愛,朝朝暮暮地行那事,因為既然不知道何時是排卵期,多買點彩票總能提高中獎的概率。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日子久了也就有了相依相伴的情愫,于是,人類伴侶之間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只有“一夜激情”,還有天長地久的愛情。
人類夫妻
此外,女性的隱性排卵期還起到一個作用,那就是使得男伴為了避免“頭頂泛綠”而不得不終日守在女主角身旁。試想,如果是顯性排卵期,在女主角發情期特征褪去之后,男伴大可離家而去,把老婆獨自留在家中,他此時根本不用擔心“隔壁老王”乘虛而入,反正自己老婆此時“土壤貧瘠”,縱使隔壁老王萬般耕耘也是毫無收獲。而一旦女性的排卵期不被察覺之后,“孩子他爸是誰”就成了一個“玄學問題”,縱使當初自己和老婆一度卿卿我我,但“中彩”可是一件不能保證的事情,誰知道哪天自己出差的時候老王乘虛而入,而恰巧那一天老王走了運摘得了頭獎那可是一場災難,畢竟,“頭頂泛綠”是男人們的噩夢,這意味著一個男人所付出的父愛投資其實是在為競爭者培育基因。于是乎,為了避免“頭頂泛綠”的狀況,人類男性演化出了性嫉妒以及對女性的占有欲,男人們不得不終日守在妻子身邊,相依相伴,以此了斷猜疑之心,讓男人自信自己就是孩子的生父,放得下心對孩子投資父愛。
綠云罩頂是男人們的噩夢
隱性排卵期的設置是讓男人顧家的一種策略,該理論最初由生物學家Richard Alexander和Katharine Noonan提出,稱作居家理論[Alexander & Noonan, 1979];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隱性排卵期的設置是早期人類女性為了應對男性殺嬰現象而演化出的應對策略[Hrdy, 1979];此外,也有學者認為,人類群居環境中的偷情所帶來的演化優勢使得隱性排卵期得以可能[Benshoof & Thornhill,1979; Schor?der, 1993];還有學者認為隱性排卵期的設置是社會合作得以形成的必要條件[Etkin, 1954]。但無論是哪種理論都承認,撫養人類幼兒對父愛的需求是隱性排卵期不可或缺的演化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有學者推斷人猿科(包括人類、黑猩猩、倭黑猩猩、紅毛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等)的共同祖先是有排卵期征兆的,之后人類脫離了其他人猿科動物的演化路徑,演化出了隱性排卵期[Sillén-Tullberg & M?ller, 1993]。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能夠表明,人類祖先究竟演化到哪個階段才演化出了隱性排卵期(畢竟這很難在骨骼化石中體現出來),但如果承認人類頭顱大小與排卵期征兆之間有緊密關聯,我們據此可以推斷,頭顱尚小的南方古猿的排卵期是顯性的,直到后來人類祖先演化到直立人(Homo erectus)階段,人類腦容量的激增使得自然選擇更傾向于人類向隱性排卵期演化,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直立人階段,人類社會的婚配方式開始向一夫一妻制演化[Benshoof & Thornhill,1979]。
三、一夫一妻制規則下的女性競爭
父愛是稀缺的
人類的婚配方式是一夫一妻制,或者說,總體上一夫一妻,少部分男性多妻是人類的婚配方式。其實,人類男女在體格上的二態性差異也能映證這一點,雌雄之間體格差不多的物種(難分雌雄)一般采取一夫一妻制,比如企鵝、長臂猿;雌雄之間體格差異大的物種一般采取多偶制,比如大猩猩、象鼻海豹;人類介于其間,男性的體重比女性多出15%左右,可以說人類社會主要是一夫一妻制,附之以部分男性部落首領娶多個妻子。(這種二態性也反映在兩性的平均壽命的差異上,人類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稍長一些)
一只碩大的雄性象鼻海豹,和它一海灘的嬌小的雌性配偶
當然,另一方面看,現代世界里的絕大部分文明都設有重婚罪,嚴格的一夫一妻制越來越成為現代人類的唯一選項,鑒于現代人類男女在體格上依然遺留有二態性差異,我們可以推測,在人類祖先進入智人階段之前,人類社會經歷過從多偶制向一夫一妻制的演化。
為何人類的婚配制度會向一夫一妻制演化?當然,其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如果要指出一個關鍵因素的話,與隱性排卵期一樣,其根源于人類不斷擴張的腦容量,可以說,人類向一夫一妻制的演化和向隱性排卵期的演化在時間上可能是同一段進程——發達的大腦需要父愛投資,并且,父愛是稀缺的。
我們設想這么一種情況,人類部落中有一個又高又帥又富的男性,部落中的所有女人都愿意嫁給他,哪怕只是做小老婆,我們假設這男子秉持著博愛精神,樂意照顧所有孩子,但問題在于,他真養不過來啊!畢竟,之前也說了,人類幼兒的撫養成本極其高昂,這還真不是更善于打獵的活計就能搞定的。
我們在古裝劇里經??吹焦糯耐豕F族妻妾成群、兒孫滿堂,可是要知道,這都是農業革命、階級分化之后的產物。而且,在科學革命之前,由于醫學尚不昌明,三分之一的幼兒都活不到成年,即便在王公貴族家里也是這樣[Roser, 2018]。在人類浸淫更久的狩獵-采集社會里,即便是一個部落首領,家里養活好幾口子人都是非常吃力的事情。人類不像大猩猩,大猩猩采取的是后宮制,一個雄性首領占有群落里所有雌性,它是群落里所有幼崽的父親,但是雄性大猩猩從來不過問養孩子的事情,養孩子的事情全都交給孩子他媽,畢竟,大猩猩幼崽比人類幼兒好養活多了。
與人類相反,像老鼠、細菌、昆蟲等生物,它們壽命短、性成熟早,它們采取的策略就是以量取勝,一生就生一大窩。
所以,對于人類而言,明智的策略是,與其生養一大窩子女,不如精心照料有限數量的子女,這種策略體現在人類的婚配制度上就是,父親少娶一點小老婆。由于人類的孩子撫養成本很高,所以總體上的一夫一妻制對于人類的繁衍是有適應性的。
父愛的稀缺性在一夫一妻制的設置下表現出來:有的男性的父愛相對充足,他多金又有愛心,有的男性的父愛相對匱乏,他貧窮且不負責任,那么,在一夫一妻制的游戲規則下,為了撫育更難生養的人類幼兒,女性會盡量選擇更優秀的男子作為孩子的父親,由此,展開了女性之間的同性競爭。
說到這,我們回過頭來再看Trivers的親代投資理論,其實,親代投資理論也可以這么表達:如果兩性中的某一方對下一代有所投資,那么這一方就有所挑剔,另一方就存在同性競爭。只不過,對于大部分只作為精子提供者的雄性動物來說,它們投資的父愛相比于母愛太少太少了,所以就顯得這些物種雌雄之間的二態性特別明顯:雄性為爭奪繁殖機會顯得特別有存在感,而雌性特別安于做一只“安靜的女子”。但是,親代投資理論也能解釋這么一種物種:雌雄兩性對下一代都做出了各自的投資,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雌雄兩性也都有各自要挑剔對方的地方,雙方性別內部也都存在著各自的同性競爭。這一點在諸如鳥類、魚類、昆蟲綱的一些動物中也有體現[Amundsen, 2000]。
帝企鵝的雄性和雌性為撫育后代都付出了很多
人類就是這么一種雌雄兩性都參與親代投資的物種,母親對孩子投資母愛,父親對孩子投資父愛,雖然總體上還是母親的付出相對更多一些,但父愛對下一代的成長也功不可沒。
人類男女兩性都參與親代投資造成的后果就是,男女雙方對彼此都有所挑剔,雙方也都有各自的同性競爭。首先是女性挑剔男性,這毋庸多言,所以男性之間為了爭取愛情要爭風吃醋甚至大動干戈,但是另一方面,人類男性并不像雄性黑猩猩那樣對異性完全來者不拒,人類男性也會挑剔,不同于很多其他物種更多只有雌性進行性選擇,人類男性也進行性選擇,尤其對于掌握更多資源的男性而言,人類男性也會拒絕與自己不中意的女性結為夫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女性之間也存在著同性競爭,女孩子之間爭奇斗艷、比拼外貌,便是女性的同性競爭的產物。
人類男性也會挑剔配偶,圖為報名富豪相親會的女士們
這么看來,行文至此便可圓滿終結了,由于存在女性的同性競爭,我們自然就可以推知女人因此開始爭奇斗艷,然而并不!如果我們追求智識上的勤勞,我們需要問:為什么偏偏是相貌?上文雖然點出了女性之間也存在同性競爭,但沒解釋為何非要在相貌上進行競爭,畢竟,有一些其他物種也存在雌性的同性競爭,但那些“姑娘們”選擇的賽事項目是體型大小、力量、速度、歌喉等等,比如雄性沙蜥(Lacerta agilis)和雄性蟾蜍(Bufo bufo)都偏愛與體型更大的雌性交配[Olsson, 1993; Arntzen, 1999]。問題就在于,為何人類的姑娘們偏偏選擇在容貌這個戰場上開戰呢?自然選擇不做無用功,前文也說了,美貌不是原因,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需要進一步的解釋。
雄性蟾蜍偏愛體型更大的雌性
前文提到,女性隱形排卵期的設置是為了爭取父愛,但是這并不等于說,女性的同性競爭就是比拼誰更能或更不能隱藏自己的排卵期,道理很簡單,因為所有女性都是隱性排卵的,在發情這一方面,并不存在某些女性比另一些女性更勝一籌的情況。但是,我之所以在前文花費很多筆墨敘述隱性排卵的設置,是為了接下來要闡明:排卵期特征的消失促成了人類女性開辟了容貌競爭的賽場。
四、美的泛化
美的中庸之道
對于多數顯性排卵的雌性動物而言,排卵期的到來會引發生殖部位充血腫脹,在大自然的安排下,這在雄性看來便是如花似玉的美貌,這種發情期特征其實就是一種吸引異性的擇偶信號,雄性黑猩猩一看到發情期母猩猩的紅屁股,可以說就好像人類男性看見了超模穿上了性感小內衣,其撩人程度堪比人類世界的任何情趣用品。
一只雄性黑猩猩正在“欣賞”雌性的充血部位
這么看來,隱性排卵期對于人類女性而言,隱去的就是一種彰顯美貌的高強度的擇偶信號,那么如此這般,是不是大自然就無情地奪去了人類女性的美貌了呢?并沒有,俗話說,上帝關上一道門的同時也為你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試想,如果隱性排卵期的設置只是單純地消除本來人類女性在發情期應有的擇偶信號,使得女性永遠處在一種“相貌平平”的狀態,從而讓男人完全沒有欲望,就像雄性黑猩猩看見沒有發情期特征的雌黑猩猩,簡直就像看見了一個“哥們”一樣毫無性趣,如果是這樣的話,人類女性發情期特征的消失就意味著人類要絕種了!為了不致人類絕種,人類女性的體征的演化采取了一種中庸之道:使得人類男子面對性成熟的女子時,雖不至于像雄性黑猩猩見到雌猩猩的紅屁股時那樣完全不能自持(否則人類無心操持其他事務也面臨著滅絕),但也維持了一種穩定且長期的情欲。
據說,女人在排卵期的時候會更漂亮一些。上圖其中一張是在排卵期,另一張不是,反正我是看不出來有什么區別...
這種中庸之道反映在了人類女性的生理體征上,相比于人猿科下的所有親屬物種,人類女性有最大的乳房、最小的腰臀比(腰圍除以臀圍)、最細滑的皮膚、最稚嫩的面容等等。
如果上述評判有人類主觀視角的嫌疑的話,人類女性與雌性親屬物種更直觀的區別體現在:不像其他雌性動物的排卵期特征只是周期性的,人類女性的性表征(sexual ornaments)是永久性的。就拿乳房來說,其他雌性靈長目動物的乳房僅在孕期與哺乳期才會膨脹,而人類女性在青春期以后,即便在非哺乳期也會有凸起的乳房。這些性表征就好似一種折中了的、永久的發情期特征。如此看來,我們既可以說,人類女性的發情期特征是隱去的,也可以說,人類女性一直處在一種半發情的狀態,隨時都可以享受性愛。
人類女性排卵期的隱去,開啟了另一條演化路徑:人類女性變美了,或者說,女性的美泛化了。這種泛化不僅僅是時間上的泛化,即,人類女性的美不僅僅集中在排卵期前后,而是泛化于整個周期;這種泛化也是指空間上的泛化,女性在面容、皮膚、身姿、嗓音等多部位的美化,取代了原本集中的、單一的排卵期特征,成為了吸引異性的擇偶信號。
男性普遍對于以下女性的性表征有所偏愛:稚嫩的面容、挺拔的胸部、較小的腰臀比[Jones, 1995; Singh, 1995],并且,對于女性容貌的審美,不同文化的男性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Cunningham et al., 1995]。可見,男性人類祖先的性選擇發揮了作用,使得女性的性表征得以演化出來。
人類演化就像一場選美比賽
男性對女性美貌的性選擇,同時也促成了女性的同性競爭,這也就是說,男性所偏愛的性表征的信號強度——女性的胸部大小、腰臀比大小、面部的稚嫩程度、皮膚的光潔程度等,在不同的女性之間是有差異的。男性會偏好更稚嫩的面容、更挺拔的胸部、更小的腰臀比,由此,女性同性競爭使得女性的性表征得以定向演化。
實際上,凸起的胸部、稚嫩的面容、較小的腰臀比、光潔的皮膚等,這些女性的性表征得以形成的共同的機械近因都是雌激素的分泌。研究發現,人們(包括男和女)對于女性外貌的評價與被評價女性的雌激素分泌水平高度相關[Law Smith et al., 2006],也就是說,對男性來說更可欲的女性的性表征都是較高雌激素的產物,雌激素分泌水平較高的女性會被認為是更美的女性。
拿臉來舉個例子,男人擇偶時普遍喜歡女性化的面容,所謂女性化的面容是相對于男性化的面容而言的——男女兩性在面容上的差別也是性激素造成的。女性的臉的總面積比男性小,下半部分所占的比例相對更?。ㄋ^瓜子臉),眉骨更窄、眼睛更大,嘴唇更厚、臉頰更平且有更多脂肪堆積。從女性的角度來說,這些差異都是女性在青春期時雌激素分泌的產物:雌激素的分泌抑制了面部骨骼的進一步生長,由此使得女性臉部總體面積更小、下頜骨更小、顴骨更平整同時也有更多脂肪的堆積、眉骨受到抑制因而顯得眼睛更大。其他吸引男性的女性性表征都符合與雌激素分泌水平的正相關性。
計算機模擬出的理想的白人男女的臉
男性之所以會進行這般性選擇是有其演化的適應性的,因為雌激素分泌水平直接反映了女性的生殖健康程度——它決定了卵泡的大小、排卵的概率、卵子的質量,受精以及著床的質量等等,因此可以說,女性的性表征是辨識女性繁殖價值的真實有效的信號[Thornhill & Gangestad, 2008]。
此外,女性基于雌激素分泌的性表征還指向另一個根本的擇偶線索——女性的年齡,因為女性的年齡也關聯到女性的繁殖價值,女性的性表征能夠用以辨識女性的年齡。
人類多數文化中的男性普遍偏好年輕的女性[Buss, 1989],不過,這種偏好在其他雄性靈長目動物那里并非是普遍現象,比如,雄性黑猩猩就更偏好年長一些的雌性,因為這些雌性已經通過生育幼崽證明了它們的生育能力,雄性黑猩猩對于剛過青春期的雌性興趣不大,因為它們的生育能力較低[Muller et al., 2006]。人類男性之所以更偏愛妙齡少女,這一特殊之處同樣也是緣于人類幼兒要經歷漫長的撫育期,同時也因為人類一夫一妻的婚配制度,所以,為了實現同一個女性能盡可能多地生育出相對更難生養的后代,男性在擇偶時考慮的就不是女性的此時此刻的生育能力,而是剩余繁殖價值(residual reproductive value),即,對方在未來還能生養多少個子女,這么看來,剛剛步入性成熟的女性具有最高的剩余繁殖價值,此時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分泌也達到了峰值,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雌激素分泌水平也開始下降。為了有效識別出女性的剩余繁殖價值,就需要一個反映雌激素分泌水平變化的信號系統——堅挺的胸部相比于下垂的胸部、稚嫩的面容相比于中性的面容、細滑的皮膚相比于松弛的皮膚,就是男性用于分辨女性年齡的性選擇信號。
男性普遍偏好稚嫩的女性臉龐
總而言之,緣何容貌成了女性同性競爭的戰場?原因在于:人類女性隱去了排卵期征兆后,女性用以彰顯其繁殖價值的信號泛化了,泛化為一些基于雌激素分泌的永久性的性表征,這些性表征構成了男性進行性選擇的信號系統,畢竟,一個不能讓參與者有效辨識配偶繁殖價值的系統是會被自然選擇淘汰掉的。由此,開辟了女性在容貌方面的同性競爭。
其實男性也有很多性表征,以及基于此的同性競爭,由于本文更多專注于女性的美貌,所以男性基于自身外貌的同性競爭在此不做敘述。
那么是不是說,女性在容貌方面的同性競爭僅止于生理體征?當然不是,人類的玩法更為復雜,正是由于有發達的大腦,人類建構了文化,這種文化就體現在對復雜工具的使用,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化妝術。
五、生理不夠,化妝來湊
文化取代基因
人類進入文明史以后,人類的生存優勢越來越體現在對于文化的學習,而且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成為一種人造的文化環境,自此,文化開始取代基因成為自然選擇的對象。過去,一個獵人需要身強體壯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獵人,他能夠憑借優異的體能從而收獲更多的資源用以父愛投資。而現在,一個精于寫代碼的程序員可能手無縛雞之力,但憑他手中嫻熟運用的Java語言,他也能為自己的孩子掙足奶粉錢。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人類的美貌之上,過去,必須長得美才是真的美,現在,生理不夠可以靠化妝來湊。
當然,男人也化妝,這里的化妝說的是廣義的,不僅僅是描眉畫眼,也指一切通過使用工具的方式讓自己變漂亮的行為,正如本文開篇所言,男人在這方面的投入也不小,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女性在化妝方面的投入要遠遠超過男性。
男人也化妝,但投入程度還是遜色于女性
化妝并不只是人類進入消費社會以后的產物,雖然消費社會進一步強化了女性對“花錢變美”的投入,但有證據表明,早在狩獵-采集時代,人類就開始化妝了??脊艑W家在非洲多個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中都發現了紅赭石(一種鐵的氧化物),有學者推斷這就是早期人類祖先用于涂抹身體的顏料[Watts, 2010],這一風俗在當今的納米比亞辛巴族的婦女身上仍然流行。人類用化妝的方式讓自己變美可能有非常久遠的淵源。
涂上了紅赭石的辛巴族婦女
人類為什么要化妝呢?當然,直觀地回答,是為了變得更美。上一小節我們提到,研究發現,人們對于女性外貌的評價與被評價女性的雌激素分泌水平高度相關,但是,如果被評價的女性是帶著妝來接受評價時,并沒有呈現出雌激素水平和外貌吸引度的明顯相關性,由此可以推斷,女性化妝的作用是修飾一些不夠女性化的特征,或者也可以說,使得一些女性性表征顯得更加女性化。
涂唇膏
確實,我們回想一下女性通?;瘖y的慣用方式:使得嘴唇顯得更豐滿、眼睛顯得更大、皮膚顯得更光潔、胸部顯得更挺拔、腰顯得更細等等,還記得上一小節提到的基于雌激素分泌的性表征嗎?這些化妝的慣用方式都是將性表征進一步夸張化,或者說,使得擇偶信號的強度進一步夸大。
另外,在上一小節提到了,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與青春期后的年齡成反比,由此也可以推斷,化妝也就是將自己偽裝成剛剛性成熟的樣子,化妝大多是要顯得自己更加年輕。
“更顯年輕態”
確實,化妝是有收益的。根據調研,人們會認為化了妝的女性比起化妝之前顯得更美、更可愛、更富有魅力、更可信賴[Etcoff et al., 2011]。
所以說,化妝依然是男性選擇-女性同性競爭的產物,其實質,依然是在比拼女性性表征的信號強度,只不過,在此多加了一個維度——人類會使用復雜工具。化妝就是人類通過使用工具的方式來夸大性表征的信號強度。我們都知道,化妝術現在已經被人們戲稱為“神奇的”化妝術了,意指它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網絡上關于初次見到約會對象卸妝后的段子已經不勝枚舉,其對信號強度的夸大可見一斑。
接下來問題來了,既然上一小節提到了,女性生理上的性表征是一種信號系統,而一個不能讓參與者有效辨識配偶繁殖價值的系統是會被自然選擇淘汰掉的,那么化妝的問題就在于:它干擾了擇偶信號系統的真實性——繁殖價值較低的女性與繁殖價值較高的女性無法有效區分開來?;瘖y相當于一種作弊,也就是通過隱秘的手段提高自己的成績,那么這會不會造成,長此以往,如果作弊的人多了,擇偶信號系統就會奔潰掉,兩性之間無法建立信任,擇偶市場就會陷入混亂,人類就會成為一種不具演化適應性的物種?
其實并沒有,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如人類在排卵期特征隱去后又演化出了新的信號,現在,為了解決化妝對真實信號的干擾問題,人類對虛假信號亦有反制的方法,人類社會永遠處在一種互相博弈中的過程之中,所謂的反制方法其實就是旨在解決擇偶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我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全社會共有10個男人和10個女人,我們讓男女兩方各自打分,得出每個人的繁殖價值,然后給這10個男人和10個女人從高到低排序,分別是1號男士、2號男士、3號男士……10號男士,以及1號女士、2號女士、3號女士……10號女士。我們假定婚配制度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那么婚配結果將會是:1號男士會和1號女士在一起,2號男士會和2號女士在一起……10號男士會和10號女士在一起。
這時候,我們假定第10號女士掌握了一門獨門秘技,叫做化妝術,能夠提高自己的顏值,從而讓男士們對她的評分有了提升,于是她的名次從原本的第10名上升到了第9名。這也就是說,原本排名第9的女士由于10號女士的強勢插入而降了一個名次。如果9號女士并不知道10號女士使用了什么神秘魔法,那10號女士的作弊也就成功了,但是紙終究包不住火,過段時間以后,9號女士也發現了神奇的化妝術,也開始給自己化妝,那么,化了妝的9號女士的排名一躍上升到第8,擠掉了原本的8號女士……依次類推,終有一天,所有的女士都開始化妝了。
“軍備競賽”的后果可能是“武器常規化”,從而導致各方勢力回歸均衡。確實,在現代社會的禮儀文化下,女性出門化妝似乎已經成了標配,化妝的女士成了多數,不化妝的反而成了少數。當大部分女性都化妝的時候,化妝作為虛假信號的作用就被取消了。這就相當于本來是閉卷考試,少數打小抄的人會因此獲利,但如果改成開卷考試了,打小抄這種作弊方法本身也就沒有意義了。反正大家都化妝,每位女士的顏值都提高了,大家也都審美疲勞了,其結果就是任何人的名次都沒有提高。
“軍備競賽”也會使得一些“大國”主動裁軍。在多數女性都化妝的情境下,不化妝反而成了另一種展示價值的奢侈信號。“我今天沒化妝”成了一些女性的口號,言下之意,這說明她天生麗質,無需修飾就很美,這樣反而能加分,當然,前提是這位女士真的是天生麗質型的,才能經得起釋放這種自殘式的奢侈信號?,F在市面上的各種森女風和素顏風,從適應性的角度來說,其實是在炫耀自己的天然美貌。男士們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在化妝常規化的情境下,男士們有時候會偏愛那些不化妝或者化淡妝的女士。在電視相親節目里也經常設有一個環節,男嘉賓可以查看女嘉賓的素顏照,這也是對新信號的把捉,或者說,是對虛假信號的反制。
“軍備競賽”有時候也會導致“戰備升級”。既然大家都化妝,化妝作為一種作弊的手段已經失效了,那么有些人就會采取新的作弊手段,整容就是一種新的手段。整容的作用在于,把可以擦掉的化妝品換成了擦不掉的化妝品,以此讓被夸大了強度的信號更不容易被人識破。當然,當化妝升級為整容以后,整容本身會不會成為未來的一種常規化手段?目前尚不明確。
人類社會對于虛假擇偶信號的反制,除了化妝的常規化以及釋放奢侈信號之外,還有一種重要設置,那就是談戀愛。人類應該是所有哺乳動物中唯一會談戀愛的物種,也就是說,在生育之前預設一個兩性交往的階段。人類兩性并不會在初次約會后就立即生孩子,畢竟投資開發人類幼兒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這可不能沖動行事,因而人類兩性會在生育之前經歷一個談戀愛的階段,談戀愛的過程也是雙方互相審視彼此信號真實度的過程。在戀愛過程中,一旦發現對方達不到當初約會時的預期,立即啟動“無理由退貨”程序,所以,并不是所有有情人都會終成眷屬,有些戀人會在生育之前選擇分手。在談戀愛的過程中,即便雙方初見時反映繁殖價值的信號被夸大和扭曲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朝夕相處,總能得到一些糾正。
即便在兩性初次見面就洞房的文化中,比如中國古代,依然會在生育前的進行信號審查,只不過進行審查的是媒人和家長,這相當于一種通過第三方背書的方式解決信號不對稱的問題,所以即便在當今這個崇尚自由戀愛的時代,人們還是偏愛由熟人介紹的婚戀對象。
總之,化妝作為一種美化身體的手段,依然是在比拼性表征的信號強度,只不過是通過使用工具的方式夸大了原本性表征的信號強度。對此,為了不致使擇偶信號系統崩潰,人類社會也設置了一些反制措施。
當然,正如本小節一開始所言,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以后,文化開始取代基因成為自然選擇的對象,而文化所涉維度太多太龐雜,并且其中可能還牽涉到文化本質的哲學思考,而這就是另一個大話題了,我們就說到這兒吧。
六、智慧與美貌的共生
集美貌、野心與智慧于一身的物種
行文至此,算是大概回答了為什么人類女性更漂亮的問題了??偨Y一下:由于人類具有更大的腦容量,使得撫養人類幼兒需要父愛的投資,因此促成了隱性排卵期和一夫一妻制,女性為了爭取父愛而展開了同性競爭,而排卵期征兆的隱去促成了女性展現繁殖價值的信號泛化為永久性的性表征,這便開辟了女性在容貌方面的同性競爭,這是女性美的生理基礎,在此基礎上,人類對于復雜工具的使用使得化妝術應運而生,化妝術依然是在比拼性表征的信號強度,只不過是以夸大信號強度的方式進行的,而這種夸大并沒有使得擇偶信號系統崩潰,因為人類社會也設置了一些應對虛假信號的反制措施。
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只著重探討了女性在容貌方面的同性競爭,當然,這并不是說女性的競爭只存在于容貌方面,并且,也不是說不存在男性的同性競爭,只不過,男性的競爭性總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課題,人們總是習以為常地認為“雄心”只屬于雄性。女性的競爭性一直是被讀者甚至是學界長期忽視的課題,我推測這也是由于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像很多其他物種一樣,人類女性也是安于進行性選擇而無涉競爭的存在。但是,自然選擇也賦予了人類女性善于競爭的野心,此外,本文前半部分敘述的隱性排卵期的演化也表明,除了同性競爭,女性和男性之間也存在著競爭關系。所謂的“雄心”并非只專屬于雄性,至少在人類這里并非如此。
當然,本文談及的女性的美貌和野心的演化,歸根結底,如果允許我找出一個關鍵要素的話,都關聯到人類發達的大腦。女性的美貌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許可以說,人類是一種集美貌、野心與智慧于一身的物種。
李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