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了。在南方地區,尤其是在農村或者說宗族觀念比較強的城鎮,很多人都有修祠問宗的想法。但引起爭議的,往往是女性在族譜和宗祠修建中的表現,或者說,是當地宗族對他們的要求。其中很常見,爭議也非常大的一點,就是“修祠堂
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了。在南方地區,尤其是在農村或者說宗族觀念比較強的城鎮,很多人都有修祠問宗的想法。
但引起爭議的,往往是女性在族譜和宗祠修建中的表現,或者說,是當地宗族對他們的要求。
其中很常見,爭議也非常大的一點,就是“修祠堂時,外嫁的女兒是不是必須出錢?”。
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先從祠堂的意義說起。
祠堂的意義是什么?
祠堂是父系社會關系為主下,所產生的一種姓氏文化,祠堂的作用有很多。
一般來說有祠堂也必會有族譜,族譜會記載著自己姓氏各代的祖先。后人可以從族譜上追溯自己祖先來自哪里,在傳統的祭祀節日,通過祭祀祖先,表達著對祖先的思念及感恩。
祠堂也有記載著家風、家訓,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
雖然在法制健全的現代農村,有些處罰可能已經過時,但良好的家風,有助于培養出三觀正的族人。百千年傳承下來的家風,舊則舊矣,總有其可取之處。
而由宗族家風帶來的約束,使得后代族人心有敬畏,為人處世方針以遵紀守法,不違祖訓為準則。祠堂也是族人舉辦結婚、喪事、過壽等重大酒席的場所,利于族人之間的感情維護,也利于族人團結、互助。
出嫁的女兒,也一定要出錢修建嗎?
在傳統的祠堂文化當中,是由男性為主導,祠堂里所放的先人牌位,都是屬于同氏姓的男祖先,出嫁的女兒,她們在百年之后,是不入祠堂的,并且在族譜上也不會有過多的記載。
有人可能會問,這不是重男輕女嗎?
其實并不是,出嫁的女兒,她們雖然不能入娘家人的祠堂,但她們可以跟隨著自己的丈夫,受到后代的供奉。
雖然現在有些地方早已破除了,女人不能入祠堂、不能入族譜的封建講究,但出嫁的女兒其實沒有必要在娘家人入祠堂。
想想母親的兄弟后代,一般也沒有給自己姑姑祭祀的習俗。
另外,祠堂不單是體現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也代表著后代對祖先的情感表達,更是象征著親情之間的團結。
再者
一個祠堂的修建,整個家族的男丁捐贈出來的錢,都不足于支撐修建所需要的費用,那就說明,這個家族的人丁并不興旺、或族人普遍不富裕、或祠堂的修建盲目地攀比,追求豪。
這樣的祠堂,有違傳統祠堂所存在的意義,因為它已經給后代造成了經濟上的壓力。
祠堂的修建,或許該這樣做
祠堂代表著整個家族曾經的榮耀輝煌,誰不是名門之后呢,往上數幾代,自己家族肯定會有一個輝煌的人,是家族人的榜樣。
但隨時間長了,每個家族、每個家庭所面臨的情況都不一樣。
修建祠堂應該要量力而行,如果能力有限、卻好大喜功大修特修,只會給族人增加經濟上的負擔,祖先也不需要自己的后人,用這種方式,修建祠堂。
不論后人條件如何,祠堂的捐錢金額方面,應該是要以自愿為主,而不是強制分攤,更不能連出嫁的女兒都不放過。很多地方都會為認捐設置紅榜,設置排名,確實是個可取之法。
最后
現在農村祠堂的存在與迷信、重男輕女無關,祠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祠堂是國人對祖先敬仰的一種體現。想對祠堂進行修建,是要根據家族的情況,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去攀比。
同對其他族人的認捐原則一樣,關于對于出嫁女兒的約束,沒有必須性。女兒有心有力有富裕,隨自己的意愿捐了便是;如果沒有能力或者不愿意,那也不能強行道德綁架,強迫出錢出力。
有能力愿給便給,沒能力不愿出就不給。自愿并不違背修建宗祠的本意~
各位朋友,你們那邊修祠立宗有什么講究呢?不妨在評論區交流下哦~
記得關注→【族譜網全媒體號】←每天才能收到推送哦
丁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