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經歷90多天“閉關”,山水掩映之中的長陵肅穆依然。5月3日上午9點,明十三陵長陵景區迎來恢復開放后的第一批游客。游客們多半來自京津冀區域,其中,自駕旅行者又占多數。他們跨越百里,平均行程2小時。來到這里,不只放松心情,更是為了感受這一隅莊嚴
經歷90多天“閉關”,山水掩映之中的長陵肅穆依然。5月3日上午9點,明十三陵長陵景區迎來恢復開放后的第一批游客。
游客們多半來自京津冀區域,其中,自駕旅行者又占多數。他們跨越百里,平均行程2小時。來到這里,不只放松心情,更是為了感受這一隅莊嚴。游客與景區彼此間的“正式感”,為這個“五一”假期增添了一份值得回味的記憶。
當日,明十三陵中恢復開放的還有定陵景區除展室、地下宮殿以外的全部室外區域,此外,之前于4月4日恢復開放的神路景區繼續向游客敞開大門。游客預約成功后,攜身份證到現場,掃入園碼和健康碼、測體溫后方可進入景區游覽,全程都有景區工作人員提供服務。
給游客一個準備萬全的明長陵
講述人:王穎
(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
5月2日下午5點,明十三陵長陵和定陵景區將于次日恢復開放的消息一出,就引來關注。幾小時內,通過“明十三陵”微信公眾號,以實名制網絡預約方式,購買長陵景區門票的人數已過千。我們全員守在后臺,仿佛已經看到了“真愛粉”開啟行程。靜候之余是興奮,興奮之余更有責任在肩。
盡管目前北京已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官方佩戴口罩指南也建議在室外開放區域可不佩戴口罩,但我們景區疫情防控還是絲毫沒有放松,消毒頻次和重點部位衛生監控一點不減。長陵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防護工作十分龐雜,景區200多名工作人員全員上崗保障環境安全,全程戴好口罩,既要做好旅游服務,也要做好安全導引,對景區重點入園通道及辦公區域做好衛生清潔、消毒和通風工作,對護欄、垃圾桶等定時定量進行擦拭或噴灑消毒。開放區域每天消毒4次以上,對游客中心、閘機口、景區內展柜等區域每小時消毒一次。
此次長陵恢復開放最為特殊的是祾恩殿,它是景區的核心建筑,整體建筑的木構件全部是金絲楠木,殿內的60根金絲楠木大柱更是舉世無雙。為了讓游客能夠感受明朝建筑的特色及殿內專題展覽的文化魅力,我們將殿前三扇門和殿后一扇門打開,南北通透,清風穿堂而過,整體上符合相關部門對景區有序有限開放的要求。另外,我們限制進殿人數,祾恩殿總面積1956平方米,按照每人4平方米的要求可容納400多人,我們目前是殿內人數不超過100人。由于祾恩殿地面鋪設地毯,我們為大家準備了一次性鞋套,疫情期間最大限度保障游客安全。
正常開放的祾恩殿似是波瀾不驚,經歷了疫情的長陵景區已是新面貌。我們希望以最新型全面的服務,與游客們對話。為此,疫情期間,我們的學習非但沒有停止,還按下了加速鍵。往年的培訓,一般安排在11月至次年3月的淡季時段,今年疫情突至,對于景區待客量確實沖擊很大,但也給了我們一個難得的培訓期,大家集中充電,業務、歷史知識雙管齊下,覆蓋到每個工作人員。5A級旅游景區服務要點和最新標準、明史等以往導游比較熟悉的知識,現在是全景區共學共享。我們想要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保潔員都能解答游客的一些景區知識性問題。
疫情還帶來一個變化,也是景區與游客的雙贏——預約系統的搭建。以前,我們在線購票的業務是與攜程、驢媽媽等平臺合作,現在我們推出自有預約購票平臺,提前掌握客流情況,就更方便預判管理。目前,為確保游客健康安全,景區按照日最大承載量和瞬時最佳承載量30%進行流量控制。長陵景區日最大承載量是7300人,瞬時最大承載量是2400人,從首日客流量來看,接待空間還很大。我們已經在線看到了大家的游覽意愿,希望大家今后通過微信公眾號跟我們進行更多互動。
靜候,我們靜候。
不便線上預約購票的游客怎么辦?
講述人:高蕾
(明十三陵長陵景區售票員)
對于疫情前后的游客量變化,我們這個崗位應該是最清楚了,往年這時候我們一坐到座位上,就是一整天票不離手、手不停發?,F在,我們按照疫情期間工作要求,暫時關閉窗口售票。采取預約購票后,我們的工作位置也不一樣了,從原來的窗口內走出來直接面對游客,解答大家關于掃碼入園的各種疑問。
5月3日是開放的第一天,游客量不算多,但前來問詢怎么掃碼驗證的游客真不少。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位游客,他剛走到我面前時,就特別著急地比劃著,一會兒指著景區售票處,一會兒指著我所站的掃碼指示牌,我很快意識到這是一位聾啞人士。好一番“溝通”,我才明白了他的意思,幫他在線完成了實名預約。后來我想,他入園后可能還有諸多不便,便又拿紙把所有游覽注意事項寫了下來,做成方便隨身攜帶的信息條交給他,這才稍稍放心指引他去檢票口。
疫情期間,現場購票只是補充。老人、殘疾人士等都可免費入園,其中不便線上預約的游客群體,在到景區現場提交情況說明后,可從窗口完成實名認證。我們會為特殊群體開通人工服務。
目前來看,大部分游客非常適應線上預約購票,整個流程十分順暢。景區自主開發的預約購票系統在疫情期間上線后,將長久地為游客提供便捷快速的線上服務。由此,我也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工作重點和方向,售票員這個崗位已經被改變啦。
“骨灰粉”:開著直播和“老鐵們”聊開了
講述人:鄭先生
我家住在明十三陵長陵景區所在的北京昌平區,來景區比較方便。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對這個景區是太熟悉了,疫情發生前,我每個月至少要來3次。
可能你會覺得這頻次太高了吧?其實,我不僅是以游客身份來這兒,也常常以“非專業導游”的身份帶著朋友來參觀,可以說我是這兒的“骨灰粉”了。前年我就開了快手號,專門直播分享文物、歷史相關的知識。這不,你看我現在就做直播呢,正是午間休息時間,“老鐵們”都活躍著,大家七嘴八舌提了不少問題,有的還在線給我補充小知識。
“還在防控期間,你這就搶了頭籌,啥感覺?”
“聽說你還約上了故宮?說來聽聽?!?/p>
“老鄭,你身后怎么還有人跟著?不是不讓組團嗎……”
這次過來,我確實是從故宮轉場來的。知道長陵開放的消息,我第一時間就預約了。今天讓我特別自豪的是,直播中,有一小波游客被吸引過來,要跟著我游長陵,還跟我的“老鐵們”聊上了。當然,我們首先強調保持安全間隔距離!
大家可能都覺得,旅游就是要大家一起逛才帶勁兒,在那種與人的交流當中看歷史、說故事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它們是活生生的、還在發展的?,F在特殊時期,聚集性活動就先罷了,咱不急,往后機會多的是!
新“粉絲”:必得親臨,才知乎啊
講述人:劉先生
我的專業是考古,畢業后進科學出版社工作了幾年,一直是考古方向的圖書編輯。若說古建筑、古陵墓相關的文字,我真是看了不少,考古類書籍絕大多數是知識性的,并不是《盜墓筆記》那樣好讀的,或者直說吧——比較枯燥。
這次來到明十三陵長陵景區,是我的“五一”假期首站,行前依例細察了介紹和歷史典故,但親臨實地,還是被眼前的明樓、寶頂、祾恩殿的金絲楠木,還有皇家服飾和玉器震撼到了,真是太壯觀了。
整個景區視野非常開闊,涼風習習,觀覽體驗極好。腳步慢了,心沉下來,曾經看過的文字突然“活”過來,歷史與現實的碰撞就在眼前,這才是“知乎”的即視感!
記者手記
5月3日,記者從北京市區驅車前往當日恢復開放的明十三陵長陵景區,發現城中交通順暢,進入高速口路段反而有些小擁堵,人們出去走走的渴望和熱情可見一斑。坐在車上,了解一下交通情況——畢竟“行”是旅游的重要環節。這才得知,北京已有序放開公共交通滿載率限制,逐步恢復受疫情影響的地面公交線路、省際長途客運及旅游包車業務,對于省際長途客運及旅游包車業務,也將逐步啟動恢復計劃。
疫情期間升級服務、人員充電,給明十三陵長陵景區帶來不少變化。停車場分區良好,排布規整、空間較大,能夠實現“進得去、出得來”。在目前景區不接待組團游的情況下,加之自駕游本也已經成為京津冀周邊游的主要出行方式,景區停車場的吞吐能力同樣體現了景區的綜合管理能力。在這一點上,首日開放的明十三陵長陵景區顯現出了較高的水準。
與此同時,有待升級改進之處是:一、隨著全國各地游客的到來,各個景區迫切需要統一使用通用健康碼替代本地區的健康碼。二、景區自主開發的預約購票系統還可進一步優化,方便實現“進得去、出得來”。比如,可在系統內增加“改簽和退票”按鈕。目前,完成預約購票的流程后,在系統內無法找到訂單,只有一個二維碼作為憑證,這樣的話,預約之后改變主意、想“出去”的游客就得費一番周折了。鑒于“預約游”將成為文明旅游的新常態,經過“五一”小長假期間的首次檢驗,各景區的預約系統都有必要在游客反饋基礎上進一步迭代。
燕語呢喃,繞柱而行,有了少許游人的點綴,明長陵此刻于厚重之中多了些靈氣。與許多景區相比,明十三陵長陵景區行程上遠了不少,人們穿過大半個北京城,專程前來觀瞻這樣一個寧謐的人文景區,令人感慨:沒有什么能阻擋熱愛文化、樂于行路之心。而這正是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后,文旅行業需要的嶄新心態。
責編:李揚
陳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