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茅臺有多搶手想必不用天眼妹多說了,之前天眼妹還寫過一篇有關茅臺倒賣的文章(空盒都能賣高價?茅臺倒賣背后到底多暴利),背后的暴利簡直讓人瞠目結舌。不過大家知道嗎,其實一些茶葉的難搶程度也堪比茅臺,而且很多搶到的人也都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炒的。比
茅臺有多搶手想必不用天眼妹多說了,之前天眼妹還寫過一篇有關茅臺倒賣的文章(空盒都能賣高價?茅臺倒賣背后到底多暴利 ),背后的暴利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不過大家知道嗎,其實一些茶葉的難搶程度也堪比茅臺,而且很多搶到的人也都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炒的。
比如有著“茶葉界小茅臺”之稱的大益茶,在一些人眼中,玩大益茶也就像炒茅臺一樣,只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茶葉炒起來竟然比茅臺還要瘋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那究竟什么是大益茶呢?
天眼妹發現,其實大益茶就是云南大益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普洱茶。
在電商平臺上也可以搜索到,感覺雖然偶爾有高價茶,但整體價格并不算貴。
不過據一些“炒茶圈”的人士稱,那些真正用來“炒”的茶,都不是你能輕易買到的。
而且不只是大益茶,隨著某些普洱茶品牌以及相關“明星”普洱茶產品成為“期貨”,圍繞所謂的“金融茶”展開的博弈也在小范圍內盛行開來。一部分人認為它是價值的體現,另一些則認為這就是一場騙局。
那究竟什么是“炒茶”?“炒茶”又為何能如此火熱呢?
三萬炒到上百萬?“炒茶”究竟有多瘋狂
實際上,將普洱茶作為投資的現象,早在2006年就開始了,到2013年左右達到頂峰,作為普洱茶消費大省及普洱茶集散地的廣東地區“表現”尤為突出。
當時還曾流行過這樣一句話,“存錢不如存普洱茶”,一時間,“存茶”變成了金融投資的一種手段,吸引著大量人員與資金的參與,甚至一度延續到了現在。
和股市一樣,炒茶有自己專門的網站,還有小程序、App,在上面你不僅可以看到升跌指數,還可以看到像炒股常見的大盤指數、K線。
而且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以一款叫做“88青餅”的茶葉為例,你敢相信一件茶葉可以被炒到1500萬嗎?
按照上述提供的規格來計算,這款茶葉每件有84片,而每片又是357克,84*357=38,120克,也就是說38,120克就能賣到1500萬,折合近400元/g。
要知道這款茶葉在90年代的時候,還只值0.025元/g。
當然,上面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其實天眼妹從“運營研究社”了解到,那些常見的、收益比較好的茶翻個五到十五倍一般都沒什么問題。
在如此暴利的誘惑下,很多人也開始入局,炒起了“期貨茶”。
而所謂期貨茶,就是一些賣家自己還沒貨,就先放出風聲,說自己能弄到茶,但是現在已經都定出去了;如果還有人想要的話,自己有渠道弄到。但前提是你得先交錢,還得付全款,我跟你約定個日期,到了約定時再給你茶。這樣賣家就能因此獲得大量的流動資金。
在利益帶動下,連茶葉紙箱都成了搶手貨,巔峰時期,連一個裝“滄海茶”的箱子,都能賣五到六千元,這比茅臺盒可貴多了啊。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種方式看著就很容易被騙啊,可當利潤足夠大時,總有些人愿意為此冒這個風險。
而且天眼妹從“紅星深度”了解到,據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相關期貨指數顯示,截至2020年末,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國內可以上市交易的期貨商品種類中,并不包含普洱茶。
在業內人士看來,“金融茶”是以極個別品牌為首的、以普洱茶為介質的類金融模式的炒作,一種市場內部形成的買賣圈子。多位法律界人士指出,“金融茶”的炒買方式風險極大,對于參與投資普洱茶“期貨”的人來講,也已經背離了正常經銷和消費需求。
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沉迷于炒“金融茶”。
據天眼妹了解,在廣州芳村有一片全國規模最大、商鋪最集中、輻射面最廣的茶葉集散地,同時也是國內著名茶品牌的孵化地,甚至還被稱為“茶葉華爾街”。整個片區包括23家茶葉批發市場及8處茶葉經營戶集結地,占據全國普洱茶交易量的80%。
跟普洱茶云南原產區的鮮葉交易氛圍不同,這里就是典型的“金融茶”的匯集地。人們除了賣茶、喝茶,最重要的就是“炒茶”。每天芳村各大普洱茶交易平臺上,上千種普洱茶猶如一支支股票在行情網上漲跌起落,而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家、炒茶客、藏家則在線下進行交易。
魚龍混雜的“炒茶圈”
“運營研究社”也總結了炒茶的基本流程,一般而言,資本炒茶會先人為制造出“供需不平衡”,比如在市場上大量收購一種茶,之后再制造噱頭,突出這種茶的價值性和稀缺性。
更厲害的還在后面,有些資本會通過“左手倒右手”的形式,來制造出茶葉價格暴漲的假象,最后當市場上的價格已經被炒到很高后,在不打破整體供需關系的情況下,把囤積的貨物慢慢出手,就可以獲得最大化利潤。
而當資本收割完畢,很可能就到了那些“普通玩家”被割韭菜的時候了。
除此之外,“炒茶圈”還存在著諸多亂象,之前天眼妹就看到過把普洱茶當“期貨”,結果后來茶商無法對照單子交貨,一夜損失過億的新聞。
據“掌上東莞”報道,當時有人在一家名為“心葉茶軒”的地方購買了千羽孔雀、軒轅號、滄海等普洱茶用于投資,為了方便二次買賣賺差價,就一直把茶葉寄存在心葉茶軒的茶商手中,只是約定了在一個時間來把貨拿走。
目前炒茶的火熱也使得普洱茶上下游產業鏈都變得非常火爆,在很多茶葉市場上,買賣茶葉甚至不用卸貨,貨在車上就可以進行數次轉手,而這也使得茶葉交易市場出現了很多“以次充好”的騙局。
甚至還有人借著炒茶搞起了“知識付費”,比如有些公眾號會以“炒茶”為噱頭,發布付費文章。
以上面這個公眾號為例,據“運營研究社”初步計算,目前,該號已發布200篇左右的付費文章,售價在8 - 98元之間,購買人數從30到100人不等,按照平均收費30元每篇有50人購買來看,光這一個賬號就可以賺到45w左右。
而且類似的賬號還有很多,價格甚至還有更高的。
看似暴利的炒茶背后,很可能是由一個個泡沫堆積起來的,而且據盈科律師事務所的邱律師稱,“這種炒買方式不是不受合同法保護,而是風險極大:一是,因為證據缺乏,導致維權失敗;二是,即便勝訴后,往往跑路的商家沒有足夠的財產支付欠款,很容易導致勝訴判決成為一紙空文,買家仍然是輸家。”
所以大家投資一定要謹慎啊,不要被暴利的表象沖昏頭腦!
最后,大家平時有做什么投資嗎?收益如何?留言跟天眼妹說說吧~
參考資料:
1.三萬炒到上百萬,誰是普洱“金融茶”最后的接盤俠?| 紅星深度
2.比「炒茅臺」還瘋狂,60斤茶葉賣1500萬,扒一扒魔幻“大益茶” | 運營研究社
3.崩潰!東莞一些茶商一夜損失過億!跟這波操作有關 | 東莞日報
丁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