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農村小院里,一個穿著樸素,神情悠然的女生拉著羊兒出去喂食,輕聲哼著歌,一邊走著一邊隨意地割著林間小草。走累了她就坐在石頭上,拿起旁邊的草料喂給羊兒吃。見羊兒吃得歡快,女生時不時伸手摸一摸它們的頭。完全想象不到的是,這個放羊的女生,竟然是中國
農村小院里,一個穿著樸素,神情悠然的女生拉著羊兒出去喂食,輕聲哼著歌,一邊走著一邊隨意地割著林間小草。走累了她就坐在石頭上,拿起旁邊的草料喂給羊兒吃。見羊兒吃得歡快,女生時不時伸手摸一摸它們的頭。
完全想象不到的是,這個放羊的女生,竟然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
她就是石嫣,她本可以選擇留在國企做高管,也可以選擇留在高校進體制,無論哪種選擇都是非常不錯的。然而,她卻選擇了最令人意外的一條路,與田地相伴,這又是為何呢?
熱愛農業,確定未來方向
1982年5月7日,石嫣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從小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父母工作穩定,家庭條件算是不錯的。
當時的中國,三農問題正是熱點,石嫣的父母經常對她談起年輕時曾下鄉勞作,大家一起勞作掙工分的日子。
也就是這樣,石嫣開始對田野生活,對農村產生了興趣。但是在那個年代,生長在城市的孩子總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田野,更別說親身到田野勞作了。所以,她關于農業的知識大多都是從書本、手機或是電視上看到的。
為了深入了解這個領域,高考填報階段,石嫣填報的第一志愿就是河北農業大學。
2002年7月,石嫣順利考上了河北農業大學,在本科學習期間,石嫣系統地學習了基礎的農業知識,因為心中熱愛著土地和農業,她一心撲在學習上,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與此同時,她對于自己的未來一早就規劃好了,本科學歷是不夠的,她想要跟著導師進一步學習,掌握更多更新的農業理論。
大一到大三,她一有空就會泡在圖書館里,因此她讀了非常多的知名三農專家的書,其中溫鐵軍的《第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是她最喜歡看的。
其中對于復興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農業以降低經濟危機的講解,在石嫣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而這顆種子只等有足夠的知識養分、豐富的實踐經驗澆灌就可生長發芽。
大四期間,她努力學習,積極參加研究課題,優秀的專業成績讓她有了保研資格,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溫鐵軍導師。
在聯系導師時,石嫣真誠地對溫鐵軍講了自己在本科期間的研究,以及對農業問題、農業經濟方面自己的感悟等,最終如愿成為溫鐵軍的學生。
研究生期間,石嫣一直跟著導師學習研究,溫鐵軍特別強調“實踐的務實精神”,這也是石嫣深感敬佩的地方。
在石嫣看來,溫鐵軍的身上沒有作為教授的架子,他務實隨和,經常組織學生到田間去,與農民積極交流,有時還會請教一些實踐上的問題,言辭間也并沒有高高在上。
下鄉調研時,他從不允許學生喝酒,他也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的。在溫鐵軍身上,石嫣看到了學問與做人相結合,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也學習到了作為一個農業人更應該樸實平穩。
溫鐵軍不僅是石嫣學習上的引路人,更是她人生的導師。
石嫣也和溫鐵軍一樣,穿著樸素,一雙眼睛笑起來彎彎的,但是每到與人談論起農業時她的眼神就會變得堅定自信,全沒有同齡人的張揚。
跟石嫣同齡的很多女孩子,更多的是在意自己的外表,就連石嫣父母也經常告訴她,雖然學習的是農業,生活中還是可以將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石嫣卻想著,自己需要專注到研究上,平時要和導師下鄉,穿得漂亮一看就不像做農業的,而且那些衣服也不方便。
同學聚會時,大家談論的也大多是一些買了什么衣服,有一個同學說她的男友給她買了個限量包,價值兩萬多。
石嫣卻是想到一個農民要多久才能賺到兩萬,這兩萬元對于農民又是何等珍貴,她在心中感嘆,而在現在的某些人眼里卻只是作為炫耀的物品。
石嫣相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除了每天的上課、實驗室研究,在2年時間里,她和其他研究成員一起調研了十幾個農村。
這段經歷讓她對中國的農村田地使用問題更為了解,也讓她對中國農村發展問題形成了基本觀點。
赴美務農,農園雛形形成
研究生畢業后,2008年4月16日,她受國家資助前往美國學習,也是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為什么說她是去美國務農呢?而她又為什么放棄進入校園,選擇為期6個月的農耕生活呢?
因為石嫣在抵達美國之后,并沒有像我們所想的直接進入校門,而是來到了明尼蘇達州的一個農場——“地升農場”。
在出發之前,石嫣就已經調查好學校、農場等,在綜合考慮后做了決定,既然是想研究美國農場的新型經營方式,在學校里可能很難接觸到這些,不如去農場實習,應該會有更大的收獲。
同時,她在研究生時期所做的一個計劃——“社區支持農業”農場,也可以在農場實習期間,根據實踐思考如何讓計劃落地。
2008年4月18日,26歲的石嫣來到地升農場報到。和大家想的美國高度機械農場不同,這里沒有自動化大型機械。
地升農場處在一片平原,房子周圍圍著一圈圍欄,遠處是一片農田,只有一對夫妻經營,再加上三個實習生,農場的機械也很少,全靠自己播種,澆水,收割。
地升農場建立之初就強調有機環保的理念,他們想要這里成為一個新型的農場,沒有大家平時吃菜所擔心的化肥問題,禁止使用化肥、農藥、催熟劑等化學藥物,所有農活都要親自動手。
石嫣想著,目前國內提倡有機生活,而有機生活是可持續的、健康的,最根本的基礎就是支持有機農業。那該如何實現有機生活、實現可持續發展呢?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等都不甚清晰。
2008年5月,石嫣在這個農場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答案。在地升農場,石嫣拋棄了過去有些小資的生活方式,真正地進行耕種,自給自足。
一到農場,她就被農場夫妻帶到溫室,去認識農場所有的農具,了解所有瓜果蔬菜的種植培育方式,這是石嫣在學校里沒有見過的,也正是她缺乏的田間耕種的經驗。
剛到地升農場時,農場還沒有應季的蔬菜供應,吃慣了中國四季都有的各樣蔬菜,石嫣本想前往超市購買蔬菜,但被農場夫妻阻止了。
在農場的人看來,到什么季節就該吃什么季節的產物,而反季節蔬果違背了蔬菜水果的生長規則,他們寧愿吃罐頭也不會去吃,于是,石嫣打消了去超市購買蔬菜的想法。
新型農場并非只做蔬果生產,更是一種生活理念,順應自然規律,不過度消耗成本,減少對資源的消耗,這種生活與石嫣的理念不謀而合。
在農場實習期間,石嫣早上7點過就起床開始一天的忙碌,剛開始學習溫室種植和室外種植技術,從播種到采摘,從澆水到除草都要她親力親為。
再到自己制作小型機械,一直會忙到晚上五點半,每天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忙而充實。
正值夏天的時候,外面艷陽高照,石嫣頂著烈日除草、施肥,本來白嫩的雙手因勞作而粗糙變黑,汗水滴入土地,浸透衣服。
從小嬌生慣養的石嫣經過辛勤勞作更能體會到農民的艱辛,對農業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2008年10月13日,石嫣結束了在美國的務農生活,回國。父母、導師、朋友看見石嫣都大吃一驚,曾經白皙清秀的女孩子竟然變成了一個黑瘦黑瘦的農村丫頭。
看著石嫣手掌上的繭,摸著略顯粗糙的女兒的臉頰,石嫣母親嘆了口氣,問她這次的收獲怎么樣?石嫣明亮的雙眼中全是高興和堅定。
“在農場生活的時候,剛開始有些難,但是就是因此,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有機生活,我們追求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我所堅持的健康是什么。如果我不親自去培育這一次,所有的理念只是空中樓閣,無法變成現實。”
生態可持續理念:推行CSA模式
石嫣想在中國建立第一個CSA農場,她和父母表明了自己對未來的規劃,她想在中國推行生態健康的生活,讓更多人參與到真正的有機生活中。對此,父母一開始并不同意,也完全不理解她一個高材生為什么去當農民,但是最終沒有辦法阻止她。
而CSA就是社區支持農業,旨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即消費者先預支給農民一年種植可獲得的利潤,這一年種植的風險由農民與消費者共同承擔,而農民則需要采用生態可持續的種植,科學、專業地保障食品的安全。
談及引進"社區支持農業"的初衷和困難,石嫣說到,目前轉基因食物越來越多,人造食物泛濫,食品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中國民眾開始更多的關注到食品質量。
瓜果中的農藥化肥市場監測超標,催熟劑、打蠟已經隨處可見。在整個農業體系中,為了增加收益,只能通過大量使用化肥來增加產量。
同時,中國人的消費觀念里,可以買高昂的化妝品、服飾、其余的一切,除了食品,在普遍人認識中食品應該是廉價的,這也就導致了農民要想獲得利益,只有量產。
而按照自然規律,一顆種子開花結出的果實是有數量限制的,要想量產只能使用催熟劑催熟,這樣才可以多收獲幾輪,同時,使用化肥就導致了現在蔬果中普遍存在的化肥超標現狀。
農園建立,堅持13年獲豐收
回國后,石嫣開始著手籌備建立CSA農場,第一步就是招募,與有些人的大肆宣傳不同,石嫣的招募只在老師和朋友中"口口相傳"。
2009年1月,在溫鐵軍以及其他朋友的幫助下,憑借對人民大學研究基地的信任,就在鳳凰嶺腳下,石嫣承包了近200畝的田地,建立了"小毛驢市民農園"。
“小毛驢”也是有典故的,在傳統農業耕種模式中,小毛驢是一個典型的標志。“小毛驢”一直把有機生活、生態健康以及可循環作為根本的宗旨。
她通過科學和專業的管理,對農場進行了嚴格的垃圾分類,包括爛掉的菜、吃剩的食物以及動物的糞便,這些留著都是天然的有機肥。
農場這里所有的蔬菜全部使用農家肥,種菜澆的水全部用從屋頂收集的雨水,禽類的飼養采用自然飼養法。
和普通的棚舍飼養不同,在特殊設計的棚舍內以鋸末和農作物秸稈等為墊料,以生物界的生態循環為理論基礎,充分發揮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發酵糞便污物,這樣的棚舍飼養既無惡臭、無污染,同時可以節約飼料、節省勞力。
現在,距離小毛驢市民農園建立已經有13年了,談及這13年所遇到的困難,石嫣坦言,“農園剛建立時,大家對這種CSA模式不太理解,也并沒有多少人參與進來。
只有溫鐵軍老師和一些相信我的朋友加入,剛開始比較困難,現在堅持下來了,更多人開始認可這種農園模式。”
石嫣堅持了13年,從開始的不被認可,到現在更多人相信農園,選擇加入農園,她的年收入已經高達800萬。
與此同時,有機生活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不僅是物質生活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石嫣自己夢想的實現。
在其他人眼中,石嫣有著很高的成就,她發表了20余篇論文,成為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
2016年3月16日,石嫣更是當選了“全球青年領袖”。
令人沒想到的是,石嫣一直以“農民”作為自己的職業,她在新浪博客上曾講到自己從業10年遇到的一次尷尬。她去銀行開通手機銀行,柜員要求石嫣填寫的單子上有職業一項,石嫣在這欄填寫了農民。然而,柜員卻說沒有這一選項,選一個其他的吧。
需要修改職業內容,這不是第一次了,很多次石嫣去參加活動,主持人介紹她時都是這位是博士,現在在經營自己的農園,從沒有人說,這位是莊園農民。
與醫生、主持人、教授這些人不同,農民這一職業似乎是難以啟齒的,是不入流的。但石嫣卻一直堅信自己就是一個農民。
她現在和同齡人聊天時,總感到有些格格不入,因為他們的思考是從理論到理論,就像過去在學校時的自己。
而現在自己建立農園用心經營,深耕農田,親身堅持了十多年之后,已經擺脫了空談理論,更加務實,更好地為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石嫣堅定地走在推行CSA模式的路上,致力于實現生態可持續,讓中國人改變觀念,過上真正的有機生活。石嫣已經看清前進的方向,而這條路也一定值得她走下去。
2021年8月,石嫣來到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的后沙澗村,一個典型的北方農村,這里簡樸遠離喧囂。
傍晚炊煙裊裊,落日余暉之下,農忙人停下一天的工作,在田間嘮嘮嗑,伴著晚霞回到院子,在這里更能感受到內心的沉靜。
而石嫣在這里繼續推廣她的CSA模式,為幫助當地農民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End——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