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域鑒雜項鑒定專家王杰老師文房雜項專場竹雕筆筒里的垂釣圖,潛藏的是文人的隱逸之心;低垂眼眸的無量壽佛,為眾生而思;手握蓮蓬,搖響的是蓮舟采蓮女歌聲;打開金漆鏤花的佛龕小門,又是否真能證悟佛理?本期專場域鑒特別為您帶來數件奇珍異藏,與您共同賞玩
域鑒雜項鑒定專家王杰老師 文房雜項專場
竹雕筆筒里的垂釣圖,潛藏的是文人的隱逸之心;低垂眼眸的無量壽佛,為眾生而思;手握蓮蓬,搖響的是蓮舟采蓮女歌聲;打開金漆鏤花的佛龕小門,又是否真能證悟佛理?本期專場域鑒特別為您帶來數件奇珍異藏,與您共同賞玩佳器,一起泛舟湖上,垂釣江邊,傾聽幽幽梵音。
拍賣方式:域鑒APP
開始時間:2020-03-21 20:00:00
結束時間:2020-03-23 22:00:00
專場拍品預覽
【規格】:約長25cm,寬21cm,總高44.3cm
【品相】:額頭上方有1圓孔,帶1條裂,一耳開裂較深,頭頂有1條約5cm的創傷,脖子開裂嚴重有補,器面有一些掉彩,耳垂有些許磕損,器身有些許刻痕
【拍品描述】:此件清代·西藏風格銅鎏金佛頭,無肉髻,兩邊墜垂耳,臉型如鵝蛋,圓潤修長,面敷金粉,光彩熠熠。佛祖眉心白毫相,眉目細長,鼻梁纖細,微啟朱唇,含笑俯視著蕓蕓眾生。整個佛頭造型碩大,以捶揲工藝塑造,沒有過分的精雕細琢,點到即止的刻畫,讓佛的神態顯得極為生動而不顯做作,放到近前凝視端詳,只覺心中的凡俗塵囂俱盡,合掌低頭,虔誠之心頓生。
此件銅鎏金佛頭是帶有濃厚的西藏風格,是從藏傳佛教中衍生而出。西藏地接中亞,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西藏佛教藝術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吐蕃時期,人們重視以本土審美標準塑造佛像,但從七八世紀至十二三世紀,西藏的金銅佛還是以模仿斯瓦特、克什米爾、東北印度和尼泊爾等外國作品為主,大致在13世紀左右才逐漸形成了本土的藝術風格。
【規格】:口徑8cm,高13.8cm,底徑8cm
【品相】:底部有一些天然裂紋,口沿及底足略有不平,并有1小失肉,器面帶有一些黑色印記
【拍品描述】:此件晚清民國·竹雕垂釣圖筆筒,圓口,筒身,底足內凹,形制周正,器面光滑細膩,外壁雕刻垂釣圖。竹雕也稱竹刻,是以竹為材質雕刻而成的工藝品,清末古玩收藏家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寫道:“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此件竹雕筆筒,紋樣精美,所繪為一赤腳坐于河邊,戴著斗笠垂釣的老者,身前抱一魚簍,釣竿斜伸于水面,保持一定的高度。身邊是幽幽竹枝一叢,洞石與豐草,環境分外幽靜,更覺內心閑適,更可愉快地垂釣。垂釣圖為傳統題材,如姜子牙的“愿者上鉤”,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有的是表示等待賢明之君,有的是表達隱逸之情,情致悠然,釣者不在釣魚,而在于心境的錘煉,故而往往備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規格】:30.4x2.0mm,重5.1g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永通萬國·錢幣,永通萬國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連同布泉、五行大布并稱北周三大美泉,是為“北周三品”之首。其鑄造工藝不僅在南北朝、乃至世界鑄幣工藝史上,都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箸篆,“永通”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北周三品”之首。當時以一枚兌換折一錢五萬枚,堪稱虛值大錢之冠,民不樂用,流通時間不長。由于實行的虛價貨幣政策,所以“布泉”“五行大布” “永通萬國”三種錢幣后來亦逐漸減重。
【規格】:高7.8cm,底徑4.7cm
【品相】:全品
【拍品描述】:此件清晚·銅無量壽佛坐像,頭戴寶冠,面容寧靜祥和,五官立體,胸飾瓔珞,身著窄袖袈裟,下擺衣紋流暢,宛如垂于水面。無量壽佛雙手于腹前結禪定印,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此尊造像,器面金光粼粼,質地細膩,紋飾線條流暢清晰,姿態優雅,頗具藝術審美價值。
無量壽佛在藏語中稱為“策巴美”,他是阿彌陀佛的報身相,也是祈求長壽的本尊。他的身體紅色,頭戴寶冠,身穿天衣,佩戴各種珍寶飾物,盤腿跏趺而坐,雙手放在腿上而捧著一個長壽甘露瓶。在藏傳佛教中,無量壽佛常常和同樣為延壽本尊的白度母、尊勝母被歸為一組三尊并列,或在唐卡、壁畫中呈品字形排列,稱為“長壽三尊”。
【規格】:直徑5.2cm,高3.7cm,重30g
【品相】:器面有1條小裂,1條劃痕,1小失肉,器身使用痕跡較多
【拍品描述】:此件清晚期·木蓮蓬把件,整器形如一只小蓮蓬,帶葉柄,蜷于蓮蓬之后,形制可愛,包漿老道,撫之溫潤怡人,足盡把玩之歡。蓮蓬枯褐色,眼內有八顆蓮子,表皮黝黑,正是老蓮枯瘦形狀,搖之振振有聲,極為有趣。蓮,自古以來都是圣潔、清凈的代表,蓮花開,落而蓮子生;蓮子是“連子”的諧音,一個蓮蓬里包含了多個蓮子,古人寓意為“多子多孫,子孫滿堂”。
【規格】:長12.6cm,高6.4cm
【品相】:一角有磨損,一角有1道劃痕
【拍品描述】:此件民國·黃花梨筆架,形似山巒,高低起伏,兩邊對稱,器面帶斑駁紋理,凹凸不平,更似山面形貌,頗具風致。色澤黃潤,明暗有致,彌漫著一股古雅氣息。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也稱筆枕,屬文房常用器具之一,為中國書寫毛筆字時擱筆的文具,多為古人在書寫繪畫構思或暫息時借以置筆,以免毛筆潤濕污損他物。是中國文人案頭的必備之物,歷來受到中國文人墨客的重視和喜愛。有人以形容牡丹的“姚黃魏紫”,比喻深色名貴硬木“黃花梨”和“小葉紫檀”,此器便是采用備受贊譽的名貴木材黃花梨木所制,德國人艾克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一書中指出:“老的花梨木家具的木料,無論其顏色深淺,通常都指明是‘黃的’,以形容所有真品共有的色澤。這種色調帶有如同金箔反射出來那種閃閃金光,在木材的光滑表面上灑上一片奇妙的光輝。”因而使得很多人都十分著迷,一件黃花梨木的文房器,總是給人一種豐富的古典韻味,若收藏于室,真有古色添香之妙韻。
【規格】:煙膏盒:口徑5cm,高5.1cm,底徑5.3cm;筆筒:口徑6.3cm,高11.5cm,底徑6.3cm
【品相】:煙膏盒器面斑駁脫彩;筆筒底部不平,脛部有2處掉漆,脛部有一道1.6cm裂紋
【拍品描述】:此件清晚期·銅刻桐蔭仕女煙膏盒,器呈橢圓筒狀,蓋面及底足皆平整,器面略顯斑駁滄桑舊跡,紅中微泛黃光,包漿自然,光暈幽幽。蓋面刻文字“清香味美”,腹身刻詩句“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沈浮千古事,誰與問東流。”并點明時間“壬寅仲冬月”。另一面則繪桐蔭仕女圖,最早源于中國最早西洋畫,康熙時期所繪。此器描繪的是仕女閑坐于桐蔭下彈琴的場景,線條流暢優美,頗具文雅之氣。煙膏盒是盛裝鴉片煙膏的器具,作為器具匠作之物,的確是有水準的美品,猶能體現人的工巧才智。但煙膏盒印證了國人的一種恥辱和傷痕,是衰落與不振的象征,也是中國走向近代世界的一道門閥,正所謂“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見此物不僅是欣賞工藝之美,也能回溯歷史舊跡,起到一個警醒自身的作用。
清晚期·銅陰刻人物紋八方筆筒,款識:秀文,呈八棱柱體,開一圓口,內圓外方,臥足。外壁施陰刻工藝,近口沿處和脛部兩道復線弦紋內飾花卉紋,器身八面飾八幅人物圖,八位人物身處崇山峻嶺間,神態各異,喜形于色,栩栩如生,構圖緊密卻頓生清幽空曠之觀感。整器銅質沉厚,包漿古舊,寶光內蘊,色澤渾然天成,輪廓疏朗而細節豐實,于濃處渾厚積韻,于淡處飄逸蕭散。置于案頭,質樸雋永,有秀雅清潤之氣,時添佳趣。
【規格】:口徑4.9cm,高2.5cm,底徑4.9cm
【品相】:底部有一點小缺皮
【拍品描述】:此件晚清民國·喜上眉梢銀香盒,使用錘疊加鏨刻工藝,花卉蓋盒側面八方皆繪花卉一叢,蓋面則繪花鳥,又有梅花,是謂喜上眉梢,寓意極好。此件蓋盒,工藝精美,水準較高,是古代女子用來盛放胭脂水粉的器物,無論是從制作水平還是人文內涵上來看,都很值得人們用來收藏賞玩。
【規格】:70x77mm,厚7mm,重34g
【品相】:器身有一些小失肉和包金脫落現象
【拍品描述】:此件清代·銀包金手鐲一對,呈半圓形,管狀,銀胎包金,光澤明亮,包漿老道,光暈幽幽。銀為過渡金屬的一種,是古代就已知并加以利用的金屬之一,是一種重要的貴金屬,另外,銀具有誘人的白色光澤,較高的化學穩定性和收藏觀賞價值,深受人們的青睞,因此有“女人的金屬”之美稱,銀手鐲中也有一些微量元素,因為體積較小,所以能從皮膚內滲透進身體,進而可以起到微量元素的殺菌、促進血液循環作用。在我們常看到的電視劇中,也有以銀筷試毒的例子,所以說戴銀手鐲可以養人。此件銀包金手鐲,不僅顏色漂亮,凸顯貴氣,更能對身體健康起到積極作用,故而非常值得收藏。
【規格】:15x15x33mm,重20g 18x11x30mm,重14g 9x54mm,重10g 14x5x27mm,重8g 16x8x40mm,重18g 27x10x34mm,重32g 25x11x58mm,重43g 19x19x63mm,重55g
【品相】:一只底部邊沿有細微小磕,有些許劃痕,刻字“子仁刊”;一只底部邊沿有細微小磨損;一只側面有刻字,側沿有細微小磕;一只底部邊沿有細微小磕;一只有1失肉,帶一點雞骨白
【拍品描述】:此件民國·各式閑章八枚,鈐印:得心應手、壽、金石壽、 仁者壽、 陶情筆墨、大雅、美意延年、以文會友,寸心千古。朱文結篆凝麗,方六圓二,形制秀雅,質地凝潤,氣息淵雅,或雕鳳凰,或雕瑞獸,雕琢線條皆一絲不茍,條條分明。
閑章指鐫刻姓名、齋室、職官、藏書印等以外的印章。從秦漢時的吉語印演變而來,除刻吉語外,還常刻詩句、格言、自戒之詞等,宋元以后風氣頗盛,名謂“閑章”,其實不“閑”。到了近代,閑章便發展成為中國書畫藝術不可或缺的部分。閑章的內容十分廣泛,且意趣盎然,書畫家或自擬詞句,或擷取格言、警句于閑章,以示對人生和藝術的感悟。
【規格】:長31.5cm,底徑5.5cm
【品相】:器身有1條約11cm的老裂,刻字處有1塊重皮,底部及口沿有些許破皮現象,器身有一些劃痕
【拍品描述】:此件民國·竹刻詩文型壁式花插,底部呈橢圓形,一管裂出兩管,造型極為奇特,后有一孔未透,用于懸掛于墻壁上,作插花之用。竹筒節節分明,恰恰九節,寓意極好,筒身刻詩文,書法字體流暢優美,龍飛鳳舞一般,極具藝術美感。花插屬陳設用品,內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狀。清代宮廷陳設中花插樣式較多,其中象形花插較為普遍,用料也較為廣泛,瓷、玉、木比比皆是。古代插花方式多種多樣,瓶花、盤花、碗花、缸花、筒花等等,而此件壁式插花,主要是用于裝飾墻壁,既節省空間,又起到添芳著彩之妙用。竹制的花插本身帶著自然之味,又因年月已久,更顯古典雅致,若插花懸掛于壁,必然是古色古香,回味悠長。
【規格】:165x36.5cm,水墨紙本,立軸
【品相】:有一些破損,折痕較嚴重
【拍品描述】:款識:鐘聲遠度僧歸早 花葉微翻月上遲。翰濤仁兄大雅屬正。弟陳伯駒
注:對聯詩句出自《彭古香集圣教序》,描述的是暮色降臨,山寺鐘聲遠遠響起,白日開放的花朵也收起花瓣和葉片沉入夢鄉,月光緩緩落下來,一片幽寂,此時所謂禪心便如平靜的水面,靜無波瀾。
【規格】:長49.4cm,寬23.9cm,高1.9cm
【品相】:茶盤邊沿有數條裂痕、一處小磕、幾處小損傷
【拍品描述】:此件清代·紅木茶盤,取紅木做材,色澤深沉,盤面方正勻稱,器身除弦紋外別無他飾,木紋肌理明顯,紋路瑰麗天然,古樸大方。茶盤又稱茶船,即放置茶壺、茶杯、茶道組、茶寵乃至茶食的淺底器皿,亦為置放家具、文玩等用途的案頭小型家具。茶盤是茶具里不可或缺的配角,若無它,壺、杯、公道等就是再琳瑯滿目,也只有各自為營、杯盤狼藉之尷尬;若有它,收納方便又巧于展示,不論是茶器紛至迭來,還是幕天席地而坐,因陋就簡,都是一場關于茶文化的好戲。
【規格】:總高31cm,底座12.9x9.1cm
【品相】:冠帽上有1處失肉,手、足、衣擺皆有些許損傷,紅漆有剝落現象,挖空處附近有些許損傷,衣服上有一些按壓造成的損傷
【拍品描述】:此件清代·鎏金木雕文官像,文官是相對于武將的稱謂,此文官像帶方形底座,頭戴冠冕,垂耳闊面,面目祥和,寬袍大袖,一派大儒形象便躍然而出。整件木雕打磨光滑細膩,漆紅色,表面鎏金,雕工精細,衣紋線條流暢,塑像造型形象頗為嚴正有法度,極富張力。此木雕鎏金文官坐像寥寥幾筆,就雕刻出一個文官儀態巍峨,從容不迫的姿態,獨具魅力,確是一件罕見的古代木雕佛像藝術精品。
【規格】:口徑5.5cm,高25.2cm,腹徑16cm,底徑10.5cm
【品相】:底部有1條裂,直裂到脛部,邊沿有些許小磕,底面有1條約6cm的裂痕,脛部有些許破皮和粘漆現象,腹部折沿處有細微小磕,腹身有補,紋飾處有細微小磕
【拍品描述】:此件清末·銅菊花紋花瓶,敞口,細長頸,垂腹,底承圈足,形制秀美,器面黝黑如墨,端莊典雅,風姿動人。素凈純黑的銅胎瓶體上雕刻著菊花紋,兩朵菊花貼向花瓶,形成拱形雙系,顯得格外別致優雅。菊花紋是漢族傳統寓意紋樣之一。菊花,在中國古代又名節華、更生、朱贏、金蕊、周盈、延年、陰成等別名。菊花是我國的傳統花卉之一。古人認為菊花能輕身益氣,令人有長壽之征。菊花還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隱逸者",并贊它風勁逾遠,霜寒色更鮮。故常喻為君子。菊和蘭都是文人極喜愛的花,將菊花紋樣賦予多種多樣的含意。此器盡管樸素,以菊紋裝飾便覺精美,盡管質地硬朗,以菊紋鑲飾便覺氣息古雅,多了幾分柔美氣息,因此作插花之用,更富意韻。
【規格】:長41.3cm,寬30.7cm
【品相】:邊沿有3處磕、幾處小磕,邊沿有一直徑3cm修補
【拍品描述】:此件清代·祁陽石巧雕山水亭臺紋插屏,呈長方形,規格適中,由上佳祁陽石,采用浮雕技法,巧雕山水亭臺紋,石質精良,細滑而沉,溫潤清涼,肌理瑩透。以紫褐色為背景,精琢淺綠色石層。畫面遠處天水相間,萬壑爭流,一葉扁舟飛流直下,到層巒疊嶂、山崖陡峭間,在怪石磊落,松柏蒼翠,垂柳依依,密林環繞之中,亭閣林立,屋舍儼然,有背柴山民,鑿開一道崎嶇山路,溝通巇嶮。畫面絢爛古雅、蒼秀雋永,左上方鐫刻“狹去上欲窮深 屋舍猶未見 仙凡覺異音 淵明當擱筆 五字作何唫”陰文、“乾隆庚寅仲春御題”陰文款。
插屏又稱硯屏或臺屏,古人將其置于硯端以障風塵,多以玉、石、漆木為之,屏心常見鑲嵌大理石、彩瓷等。硯屏之用,因古硯屏存世無多,難以詳考。時至清代,宮廷和上層階層的居室內,廣泛地應用插屏與掛屏等家具,作為室內陳設的一部分,主要起的裝飾目的,故往往不吝成本,極盡精工之能事,而其設計與制作又與不同的場所與位置緊密相聯,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風尚。
【規格】:長28.7cm,寬12.9cm,高44.6cm
【品相】:兩角有斷裂,小門內側有1條長劃痕,1塊金屬片已掉落,龕內底面有細微小損傷,小門上方兩角有裂痕,背面有1小孔帶飛皮,自帶的一些傷痕,器面有些許破皮和裂痕
【拍品描述】:此件清·潮州金漆鏤花木雕佛龕,器呈方形,承底座,形制典雅大方,氣派非凡。佛龕內部以描金勾出屏風形狀,上繪山水人物圖,下繪博古圖,繪工流暢清麗,瀑布飛湍、小橋流水、拾級而上,意境幽遠,給人分外閑適愉悅之感。外部劃分窗格幾欄,雕花鳥、博古器物等紋飾,底座綴嚴整典雅的回字紋,下描纏枝花卉,邊角裁切雕卷葉紋,線條秀雅流暢,富有靈動之美。整器雕工細致,木色的黑紅與漆金相輝映,古樸之中又盡顯輝煌大氣,富麗典雅卻又不失肅穆莊嚴。
佛龕,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閣子,如佛龕、神龕等,一般為木制,中國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龕式,小龕又稱櫝。龕原指掘鑿巖崖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記載,一一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其中有無數化佛。
【規格】:長32cm,寬18.2cm,高8.4cm
【品相】:一足邊角有裂,已粘補,座面有2缺肉,1微小圓形印痕
【拍品描述】:此件清·王世襄舊藏紅木架,架面以八個圓形木板拼成,圓板內凹外凸,呈橢圓狀,底呈六足。質地細膩,色澤紅潤,撫之怡人,足部微以雕飾,且以傳統榫卯工藝制成,極為別致。整器簡雅,帶著一點恰到好處的裝飾,既凸顯古代工藝之巧,又帶著一種不飾繁縟的簡約美。
王世襄,字暢安,男,漢族,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38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國文系學士學位。1941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碩士。1947年3月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2013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3033號拍品。
【規格】:長31.7cm,寬22.9cm,高13.6cm
【品相】:蓋頂沿有1破皮現象,里面一小蓋有2裂痕,1蓋缺失,鎖失效,2蓋面拉環缺失,木質有細微磕損
【拍品描述】:此件民國后期·廣作檀香木嵌螺鈿博具,長方形,蓋呈盝頂形,盒底四角有平足。盒身及蓋面皆以檀香木浮雕刻繪花鳥、瑞獸、亭臺樓閣等紋樣,盒內蓋面亦雕花鳥,材美工精,雕工疏密有致,細膩精妙,堪稱匠心獨具。盒面邊沿黑白線紋鑲飾,嵌以螺鈿。所謂螺鈿,是指用螺殼與海貝(主要是夜光貝,也稱夜光蠑螺)磨制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的總稱。廣作家具通常非常精美,雕工精湛,并將螺鈿工藝發揮到極致,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藝術價值極高。
博是古代一種爭勝負、賭輸贏的游戲。先秦時期已經流行,漢時尤盛。博戲在我國起源很早,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戳辱之。”可見博的出現,最遲不晚于商代。博戲在春秋戰國之際就已成為人們喜愛的娛樂活動。《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陸博蹹踘者。”《史記·滑稽列傳》也記載:“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由此可以想象出戰國博戲之熱鬧場面。
【規格】:長32.5cm,寬12cm,高48.1cm
【品相】:有些許金彩剝落現象,1足有些許松動,器身有些許細微小磕損,背面有2細微小孔
【拍品描述】:此件19世紀初·歐式銅鎏金人物鐘,通體金光璀璨,十分耀眼,濃郁醇厚的鎏金,給人金碧輝煌之感。白色琺瑯表盤,雕花指針,羅馬數字時標。座鐘雕刻細致精巧,華麗富貴。附鑰匙。座鐘上方一棵椰樹矗立,葉片低垂;一側是盛開的花卉,花叢旁邊放著水壺和鐵锨;另一側立著一名男子,曲肘握拳放于胸前,一手搭涼棚眺望遠方,雙腳交叉,人物造型線條流暢,姿態隨意而閑適。鐘表周圍銅鎏金花飾裝點,鎏金閃爍,細膩精美,基座鎏金雕刻花卉紋,花葉曲卷自然,頗具張力,顯得極為生動。此座銅鎏金西洋鐘雕塑得動感華貴,結合鐘體巧妙精準的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高高的多層次基座裝飾著不同的花卉紋樣,富麗堂皇而優雅,將整座鎏金雕像鐘烘托得氣勢不凡。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李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