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被罷黜,從此之后,慈禧太后就成為大清朝最有話語權的人,即便是光緒帝也受制于慈禧太后,可以說慈禧太后雖然沒有稱帝,但和皇帝也沒有什么區別了,至少已經處在權力的最頂端。既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被罷黜,從此之后,慈禧太后就成為大清朝最有話語權的人,即便是光緒帝也受制于慈禧太后,可以說慈禧太后雖然沒有稱帝,但和皇帝也沒有什么區別了,至少已經處在權力的最頂端。
既然是大清朝如此貴重的人物,所有的一切自然都應該以她為先,當整個大清國的利益與慈禧太后個人的利益起沖突的時候,應該以慈禧太后為先,這樣的一位強勢的女人對自己的壽辰自然看得極重,尤其是六十大壽。
慈禧太后
不料,正當慶典籌備緊鑼密鼓進行之中,1894年7月,日本艦隊在黃海挑起甲午戰爭。8月1日,中日互下宣戰書。眾所周知,慈禧的頤和園,是挪用了海軍經費建成的,所以后來有人作詩諷刺說,北洋水師的鐵艦全軍覆沒,倒是頤和園的石頭船永不會沉。
在民間六十大壽也算是一個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壽辰,更不用說是如慈禧太后這樣處于權力最頂層的人了。
1894年陰歷甲午年十月初十是大清帝國掌權者慈禧太后的60歲生日。為了舉辦隆重的慶典,她一年前就已著手籌備。
慈禧晚年的行事作派,處處刻意模仿乾隆。乾隆晚年營建了寧壽宮,以備將皇位傳給兒子嘉慶之后,做太上皇時養老居住。慈禧也于1889年55歲時,宣布撤簾歸政給已經大婚親政的光緒皇帝之后,搬入寧壽宮居住。
乾隆過生日時,要去圓明園慶賀,并在沿途大擺排場,慈禧也計劃去頤和園風光一回。慈禧的具體計劃是,到了60歲生日那天,早上先在皇宮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賀,然后大排鑾駕,浩浩蕩蕩,出皇宮西華門,走北長街,折向西安門大街,經西四路口,往北沿西四北大街,經新街口,出西直門,直奔頤和園。然后在頤和園內聽大戲,開大宴。
為此,慈禧命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擔任慶典總辦,按照當年乾隆的氣派,除將皇宮、頤和園妥為籌辦外,還要在西華門至頤和園的幾十里大道旁,沿途點綴景觀,搭建經壇、戲臺、彩殿、牌樓,組織僧道念經,戲班演戲,夾道歡迎,供她途中觀覽,這就是慶壽“點景”工程。西四路口的兩座轉角樓,就是在這次“點景”工程中營建的。
建此樓作用,一是可以遮掩后面不夠美觀的民居,二是增添喜慶氣氛,三是可以在樓上制高點設置警戒。
不過,無論是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都沒有考慮別的事情,而是繼續按照這一預想進行布置,首先就是修繕頤和園,而修繕頤和園的費用挪用了海軍經費,更是要在頤和園中布置點景,廣收貢品。這是一項大工程,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巨大的,而不久之后就爆發了甲午戰爭。
有意思的是,戰爭初期,光緒帝主戰,而慈禧太后也主戰,她很支持大清強大起來,但同時,她又要大辦自己的六十大壽,這就產生了矛盾,畢竟這都是花錢的事。戰爭費錢,而且是相當費錢,因此隨著戰事的擴大,主戰的一些大臣開始上書要求壓縮慶典的規模,后來戶部又要求暫停頤和園的修繕工程。
慈禧曾因戶部拿不出錢訓斥眾臣道:
“十幾年里我何嘗睡過囫圇覺,這才換得個同治中興!這不是為的江山社稷又是為了什么?就說這萬壽慶典吧,知道的人說我該享享福了,不知道的罵我窮奢極欲!誰個知道?我這也是為了江山社稷的一片苦心!”
“尋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壽,辦得風光熱鬧,左鄰右舍就會說這老太太好福氣有面子,這戶人家在那一帶就做得起任!百姓如此,國家更是如此!如果連我的生日都辦寒磣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沒地方擱!又怎么個體現我中國河清海晏國泰民安?”
“這樣一來,不但洋人瞧不起,連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 就欺負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這樣就會出事兒,祖宗的基業就會毀于一旦!這些道理你們是真不懂假不懂還是不想懂?我看你們是不想懂!也就是說你們 做兒子的孝心做臣子的忠心都讓野貓子叼吃了!
這可是觸及到了慈禧太后的利益,她很是生氣,說出了一句相當霸氣的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strong>
頤和園的修繕工程不能停,錢就那么多,因此只能在戰事上做文章,慈禧太后希望戰爭盡快結束,支持避戰求和,并開始尋找各種理由,打擊主戰派,希望能夠讓六十大壽如期在頤和園舉辦。當然,慈禧太后也并不是只考慮自己,她還是刪減了慶典中很多鋪張浪費的項目,當慶典真正進行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比最初的設定縮減了很多。
慈禧放生時的神奇現象
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伴隨著一個個城市的淪陷中而到來,到了11月7日,即陰歷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受賀,大宴群臣。雖然外面戰火連天,但頤和園內一派祥和。臣子們將早早就為慈禧太后準備的壽辰禮物獻了出來。
畢竟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禮物馬虎不得,臣子們很早就開始為此做準備,而身為最懂慈禧太后的李蓮英,自然更是早早為慈禧太后準備了稱心的禮物。李蓮英知道,慈禧太后最不缺的就是金銀珠寶,如果自己也送這一類的東西,很難讓慈禧太后高興,不如別出心裁,送一些特別的禮物。
到了十月初十這一天,在慈禧太后受賀完成之后,李蓮英服侍著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游玩。李蓮英對慈禧太后說:“外面戰事不斷,老佛爺不如在今天這樣的特別日子進行放生活動,這樣老佛爺的善舉必然會感動上天,相信戰事很快就會停止的。”
慈禧太后覺得李蓮英說的很有道理,于是就被李蓮英服侍著去放生頤和園中的鳥兒,不過,讓慈禧太后奇怪的是,那些鳥兒出了籠子之后并沒有飛遠,而是又都飛回了籠子中。看到此情此景,慈禧太后詢問身邊的李蓮英是怎么回事。
李蓮英趕緊跪下來,說:“恭喜老佛爺,您的慈悲讓鳥兒都舍不得離開您,自愿留下來陪伴在您身邊?!贝褥笠恍χ弥?,她并不相信李蓮英說的話,認為這是李蓮英特意安排的。而李蓮英也知道慈禧太后沒有那么好糊弄,于是他又說:“老佛爺如果不信,奴才陪您再去放生魚兒試試。”
慈禧太后倒也由著李蓮英折騰,他們來到了湖邊,李蓮英將魚缸中的魚都倒進了湖中,結果讓慈禧太后感到奇怪的是,那些魚兒原本是要游走的,不知為啥又都回到了岸邊,似乎想要上來。李蓮英趁機說:“老佛爺這下相信奴才了吧?魚兒也不愿意離開您呢,這說明您平日的慈悲感化了它們。”
這確實讓慈禧太后畢竟驚奇,畢竟鳥兒確實可以訓練,但很少聽說魚兒也能被訓練出來的,不管怎么說,慈禧太后對這次的放生很滿意,李蓮英放鳥鳥不飛,放魚魚不走,確實取悅了她,讓她的心情瞬間就好了很多,一掃連日來戰爭帶來的陰郁心情,在這一點上李蓮英功不可沒。
也因此,李蓮英被賞戴二品頂戴花翎,這樣的頂級榮耀是過去的太監想都不敢想的,而慈禧太后卻為李蓮英打破了雍正帝留下來的規制,這不能不說李蓮英是真的很懂慈禧太后,也確實肯花心思。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放鳥鳥不飛、放魚魚不走的情況呢?難道真的是慈禧太后太過仁慈以至于鳥兒、魚兒都不愿意離開慈禧太后嗎?這恐怕是沒有人會相信的,即便是慈禧太后本人再怎么自信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其實,這件事說起來也很簡單,鳥兒也好,魚兒也罷,都是李蓮英早就訓練出來的。比如那鳥兒,籠中的鳥兒并不是在大自然中捕得之后才養在籠中的,而是從小就養在籠中的,實際上它們對于藍天的渴望并沒有那么強烈。
在籠中的生活多好,下雨了淋不著、下雪了凍不著,餓了有飯吃,渴了有水喝,無聊了還有人來逗逗它們,這樣的鳥兒即便長大了,也不愿意走出那籠子,誰不愿意舒舒服服呢?李蓮英正是抓住了它們這樣的心理對它們進行訓練,其實訓練的時間也并不長,就是在慈禧太后大壽到來之間的月余時間里。
李蓮英命人放生這些鳥兒,真有想要在藍天翱翔的因為沒有訓練過也只能撲棱幾下子,而大部分都沒有真想著離開,畢竟籠中還有好吃的好喝的等著它們。那些很配合的鳥兒,李蓮英自然給予必要的獎賞,那些不太聽話的就被關起來,餓一餓,如此反復,時間一長,大家都不愿意走了。
魚兒也是經過訓練的,慈禧太后的生日是十月初十,這個時候其實已經進入冬天,湖中的水有多冷相信大家都知道,即便是九月也是很冷的,李蓮英就是利用這個溫度來訓練魚兒。他提前購買了大量的觀賞魚,好吃好喝的養在魚缸中,然后在九月份開始練習放生。
湖中的水自然不比魚缸中的水溫度適中,所以當魚兒習慣了魚缸中的好溫度,一旦被放進冷水中,它們本來以為遇到了更廣闊的水域,卻沒想到很冷,所以游了一會就回頭往溫度略低的岸邊游,而岸邊,李蓮英派人在那等著,等魚兒游回來就將它們重新放回魚缸中過舒適的日子。
經過數天的訓練,魚兒們就都知道進了冷水中就趕緊回游,還能重新回到溫暖舒適的水域中去,所以當慈禧太后大壽,李蓮英再次放生的時候,魚兒們根本不愿意走,而是又回到了岸邊,等著人們將它們帶回魚缸中。
不過,關于慈禧太后放生這件事,也只是野史的說法,只能聽聽,當不真的。
六十大壽的巨額開支
在慈禧生平的幾次慶壽大典中,此次的60慶壽大典最為隆重。據《皇太后六旬慶典》記載,慈禧大辦60壽誕,各類開支相當驚人。那么,慈禧到底耗費了多少金銀為自己慶壽呢?各位讀者,貧窮可能限制了你的想象,且讓小編一一道來:
一、為了迎接慈禧60壽誕,慶典處為慈禧置辦新衣,由當時著名的蘇州、杭州、江南三大織造府承制。他們用各種高檔綢、緞、皮、綿衣物及面料制成各色繡緞龍袍達數百件,共計耗銀231000余兩。
二、慈禧為了增加慶壽的喜慶氣氛,令人從京郊頤和園至紫禁城一路所經道路兩旁搭建樓臺殿閣、戲臺、牌樓等點設景物,總計60段點景,共計耗銀2400000兩。
三、慈禧乘坐的轎輿是金輦轎輿,60大壽專制,共耗銀76913兩制成;此外,慈禧還備有各類乘轎8乘,耗銀12500兩;還有光緒帝、后妃嬪乘坐的各式乘轎,耗銀15000余兩。
再一個就是慈禧乘坐的黃漆車,光緒帝乘坐的朱紅漆車,后妃嬪乘坐的黃油車共11輛,以及慈禧的役使宮女使用的青車30輛,修理舊車90余輛,耗銀78900余兩,以上共計耗銀183000余兩。
四、慈禧舉辦60壽誕前夕,令人提前把紫禁城內外裝飾一新,張燈結彩,架設彩殿、彩棚,增設陳設鋪墊等等,耗銀866610兩,僅頤和園一項就耗銀460878兩,共計耗銀1327488兩。
五、養心殿、太極殿、體和殿、東西六宮以及頤和園等處的修繕,耗銀約414000余兩,僅慈寧宮一處工程就耗銀350000余兩,共計耗銀約764000余兩。
六、慈禧在慶壽當日,還要上皇太后徽號,光由江蘇織造府繡刻的玉寶、玉冊,就耗銀1923兩。工部打造盛裝印璽的金箱1個、金印池1個、金錢1個,耗金243兩,加上打造的各類首飾、器皿等物品,共計耗金、銀386000兩。
七、慈禧慶壽活動,最隆重的莫過于朝賀、筵宴及演戲等場面,開支相當驚人,共計耗銀62973余兩。
八、慈禧生平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戲,不論是宮中還是京郊頤和園,慈禧都設有多處戲臺,并置辦各類臺衣、道具等物品,又高價聘請有名的戲師來給自己唱戲,以上共計耗銀520000兩。
九、慈禧極好虛榮,愛講排場,她在慶壽期間到處拈香拜佛,舉行各類宴賞活動,加上上千的儀仗隊,耗銀28390余兩;還有儀駕、騎駕等項耗銀4580余兩,壇廟大祀時官員穿戴的專制朝服用銀11800余兩,總計慈禧儀仗隊等項耗銀150000余兩,黃金364兩。
十、慈禧慶壽期間,還對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等人加以賞賜,共賞賜如意100柄,瓷瓶500件,朝珠840掛,銅手爐1000個,各類蟒鍛、絲綢5600余正等,共計耗銀2897000余兩。
隨便一按計算器可知,慈禧置辦60壽誕,總共揮霍掉的白銀、黃金不下于一千萬兩。
怎么樣?是否如小編所言,貧窮限制了咱們的想象!
慈禧執意大搞慶典的背后
為搞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占用海軍經費,是甲午海戰慘敗一個重要原因?,F在一個智力平平之輩都能明白的道理,為什么當時的統治都卻沒看到呢?難道當時的人與現在的人智力有這么大的差別?當時的高智高的人遠不如現在普通智高的人?
難道僅因為腐敗,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空前的危機。如果當時知識層、官僚層多數人都意識到嚴重的生存危機,慈禧太后一伙人還能搞大壽慶祝?何況甲午戰敗還有可能危及她的政權及性命,這只能說明當時她沒有意識到危機或對危機的嚴重性認識不夠。
其實則不然,很多歷史學家都這樣認為,慈禧搞六十大壽的主要目的是來掩飾大清王朝內心的虛弱。大清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了將近200多年,到19世紀末,已經是油燈枯盡,盡管有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及張之洞這樣優秀的裱糊將來維持,以茍延殘喘,但大清已經氣數已盡,誰也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
慈禧在中日甲午戰爭吃緊的時候,大搞六十花甲慶典,無非是一種掩飾和自欺欺人,泱泱大國,對外可以軟弱無能,對內是決不能手軟。盛大慶典是為滿足帝后們的文化娛樂需要。在繁忙的政務之余,在宮闈內永無休止的爭斗間隙,他們也需要暫時的麻痹與休憩。
在中國的社會中,逢旬壽時(即滿10年的生日)往往比平常的來得隆重。即便是作為普通國人而言,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然而與逢旬壽更有不同的,尤以60歲的更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
所謂60者為一個花甲也,距離古稀之年早已是轉眼即現的問題。因此論祝壽的規模與形式,超之過往恰恰也是屬于情理之中。
當然作為封建社會里頭的帝王而言,能長壽已經是日思夜盼的了,若是能耐耗到60年仍然是“光潔如新”,“青春常駐”者。俺看,曲指數之真可謂廖廖矣。然而在大清帝國的國君里頭,論長壽者可真是大有人在。
想當年康熙大帝,“十全老人”的乾隆,雖則已經年過花甲,但可真謂老當益壯,福如東海。能長壽者當然是要值得和懂得慶賀,更何況是帝王乎?康熙大帝的六旬整壽和乾隆爺的八旬整壽因此就舉辦過一次規模諾大的“萬壽慶典”活動。轉眼之間,大清帝國入主中原已經多年,是時光緒20年(1894),這一年,正好就是慈禧老佛爺的60大壽。
僅就慈禧作為皇太后而言,操辦一次規模盛大并隆重的60慶典活動是人之常情,完全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蓡栴}是慈禧的60大壽正值國力衰微內憂外患之時,在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理應收斂私欲,同仇敵愾,奮起抗敵;還是為逞一己之貪欲,而置國家與民族的利益于不顧?然而老佛爺選擇了后者,她的60大壽非比尋常,竟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
毫無疑問,一場規模宏大的六十華誕慶典,極大增強了清王朝統治政權內部的凝聚力,潤滑了各級政府和各部門之間長久以往的各類摩擦。否則,以慈禧太后的智商,也不會舉全國之力操辦如此空前絕后的盛典。
至于民間,由于賦稅加重,以及西方列強暴政經濟的沖擊,民間各商號倒閉過半,部分地區民不聊生。迫于壓力,社會各界卻不得不含淚向慈禧六十華誕發去賀電,以表忠心。
六十大壽慶典的國際影響力
日本趁清政府大修土木之際,一舉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最終斬獲山東半島和臺灣以及澎湖列島,威逼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獲軍費賠償白銀二億兩(后因西方列強紅眼病發作,日本退讓,實際只收取賠償白銀三千萬兩)。
關于日本選擇慈禧六十華誕開戰這個時機的原因,據《李文忠公電稿》記載如下:“今年慈圣慶典,華必忍讓。倘見我將大舉,或易結束,否則非有所得,不能去也?!?/p>
嗚呼哀哉!考究至此,吾,不能言矣。
丁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