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判金上回說到,日本的金貨體系全面轉移到了大、小判金體系,其中大判金最開始由尾張的大傻瓜、后來的日本戰國三杰之一的織田信長,在安土桃山時期鑄造。本能寺之變1582年,本能寺之變,信長公的一生如夢幻泡影一般落下了帷幕,猴子豐臣秀吉成為了繼承者。
判金
上回說到,日本的金貨體系全面轉移到了大、小判金體系,其中大判金最開始由尾張的大傻瓜、后來的日本戰國三杰之一的織田信長,在安土桃山時期鑄造。
本能寺之變
1582年,本能寺之變,信長公的一生如夢幻泡影一般落下了帷幕,猴子豐臣秀吉成為了繼承者。此后,豐臣秀吉逐步統一日本,隨即也掌握了原來各個大名領地上的礦山。1588年,天正16年,豐臣秀吉命將金礦山出產的金沙,交由京都金匠后藤家,鑄造規格統一的橢圓形大判,即天正大判,同時規定了統一的重量,大約為165克,相當于十兩,所以天正大判在金幣表面用墨色標為“拾兩”。
1860年,萬延大判金,112克,成色0.36,經歷不斷改鑄,成色已大為降低
此后,到了江戶時期,后藤家又在慶長、元祿、享保、天保、萬延年間,鑄造了五種大判金,加上天正大判,總共六種。大判金自始至終都由后藤家的金座鑄造,而小判金則由后藤家在江戶的分家莊三郎鑄造。
1584年,天正十二年,經過小牧·長久手一戰,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發現無法輕易吃掉對方,好在老狐貍能忍,德川家康臣服于豐臣秀吉。隨即,豐臣秀吉把德川家康從其根據地三河國移封到了關東地區,即江戶地區。
德川家康為了在其領地內發行貨幣,于是請求秀吉,希望京都金座后藤家,能派其一個兒子到江戶為其鑄造判金。秀吉同意后,后藤家也只能遵命,但是后藤四郎愛子心切,并不想派自己的親兒子去偏遠地區,于是他把徒弟山崎莊三郎收為干兒子,賜后藤姓氏并改名光次,派給了德川家康。
后藤莊三郎到了江戶后,開始鑄造武藏判、駿河判,這兩種判金重量17克左右,大約是一兩金沙,差不多是大判金的十分之一,因此被稱為一兩小判。
1819年,文政小判金,13.1克,成色0.56
至此,后藤家分為了京都的后藤本家,和江戶的莊三郎家,京都的本家鑄造大判金,江戶的莊三郎家鑄造小判金,壟斷了后來德川幕府時期的金幣鑄造。
慶長金銀
1600年,慶長五年,關原合戰以德川家康的勝利而告終,日本的權力中心從大阪的豐臣家轉移到了江戶的德川家。很快,德川家康便將豐臣家掌握的日本礦山直轄化,控制在了自己手里,同時整備了在江戶、京都、駿河等地的金座和銀座體制。1601年,德川家康廢止了以往的金銀通貨,發布了樣式、成色、重量統一的金銀貨幣,作為全國通用貨幣,史稱“慶長金銀”。
1608年,慶長大判金,165克,成色0.71
1601年,慶長小判金,17.6克,成色0.84
慶長金銀中的金幣,鑄造于京都、江戶、大阪的金座,慶長大判延續了之前的規則,重44.055匁,1匁=3.759克,約為165克,成色為含金67.2%,含銀29.4%。慶長小判,重4.73匁,約17.7克,成色為含金85.7%,另有一分判,四分之一小判。銀幣則多在伏見銀座鑄造,用匁、分作為單位,為十進位制,一匁=十分,流通的主要有丁銀、豆板銀,沒有固定的重量,使用時需過秤。
德川三貨制度
慶長金銀制度確立后,又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到了1636年間,德川幕府又將貨幣制度逐步完善,在金銀的基礎上,增加了銅錢,形成了金、銀、銅(錢)三種通貨的貨幣制度,史稱德川三貨制度。
1828年,文政二分金,6.56克,成色0.49
金貨,計量貨幣,采用四進制,一兩=四分=十六銖。大判金標十兩,但成色不固定,因此不能當十兩用,要看具體含金量,小判金則成色固定,因此可以當一兩金幣來兌換,1枚小判金=2枚二分金=4枚一分金=8枚二朱金=16枚一朱金。
銀貨,初期為稱量貨幣,比如丁銀、豆銀等,后期則也出現了計量貨幣,比如1765年的“明和五匁銀”,按金1兩兌換銀60匁的比例計算,折合12枚換1枚小判,還有1772年的“明和南鐐二朱銀”,銀幣表面首次出現了“8枚換1兩小判”的文字,更加使銀幣成為了金貨的輔助貨幣,并作為計量貨幣開始流通了起來。
錢貨,計量貨幣,也就是銅錢,1636年,寬永十三年,在江戶鑄造,稱為寬永通寶,一枚銅錢為一文,一千文=一貫。而天保通寶當百錢,顧名思義當100文,所以40枚天保當百錢兌換1枚小判金。
寬永通寶
天保通寶當百
三貨之間的兌換比例一般是:金一兩=銀五十匁=錢四貫文。
三種貨幣對應當時日本三種不同的社會階層,判金主要用于將軍賞賜、大名進獻或武士上流社會之間的互相贈與,不作為老百姓的流通貨幣使用,因此主要在武士階層流通,而德川幕府時期,日本的權力中心在江戶,武士階層作為統治階層也主要活動在此,金貨也就主要在江戶等東日本地區多見。
銀貨,使用者主要是手工業者和商人階層,他們主要從事貿易活動,大買賣需要大額交易、小買賣則小額即可,因此作為稱量貨幣的銀貨,可切割,用多少就絞下來多少,十分方便,因此受到這個階層人們的喜愛,而德川幕府時期,大阪作為商業中心,九州作為海外貿易的窗口,銀貨在西日本流行開來也就不奇怪了。
銅貨,使用者主要就是農民了,他們作為當時日本社會的最底層,能接觸到的交易額度都很小,僅適合使用銅錢,除非發達了,否則都見不到金銀幣。另外,武士階層、商人階層也不是天天做大買賣,他們也有柴米油鹽,因此也會用銅錢進行小額支付,因此銅貨在日本全國通用。
德川三貨制度一直延續到江戶幕府后期,隨著日本國門被美國人佩里撬開,日本的貨幣也迎來了近代化的挑戰。
張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