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央視知名欄目《百家講壇》上,曾有過這樣一位特色鮮明的講師:他面容清正,精神矍鑠,一頭濃密的黑發使他看上去比實際年歲年小了些,一對外斜的招風耳則加深了觀眾對他的印象。他說起歷史的時候如同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語氣沉穩,語速平和,邏輯清晰,再加
在央視知名欄目《百家講壇》上,曾有過這樣一位特色鮮明的講師:他面容清正,精神矍鑠,一頭濃密的黑發使他看上去比實際年歲年小了些,一對外斜的招風耳則加深了觀眾對他的印象。
他說起歷史的時候如同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語氣沉穩,語速平和,邏輯清晰,再加上他那從容質樸又不失嚴謹的態度,令聽過他講課的不少人都發自內心地感到如沐春風。
他既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也是一個德藝雙馨的名人,他是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王立群。
一代“名嘴”的成長之旅
1945年,王立群出生于安徽省霍山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齊魯大學英文系的畢業生,母親也曾就讀于女子師范學校,父母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且都擁有先進的理念。
在那個年代,王立群儼然算是書香世家的后代了,他父母的涵養與眼界以及杰出的教育方式,必不可少地為其學業的成功帶去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小學的時候,王立群就已經是同學間的優秀學子了。1958年,王立群小學畢業,他夢寐以求能去公立學校讀書,可限于家族成分,最終他只是去了一家私立中學,這難免會讓他感到有些遺憾。
好在有善解人意的母親對他進行了貼心的安慰,令他明白優秀與否并不完全取決于所在學校的條件。
也讓他意識到自我努力與內心強大的重要性,從而樹立了更為堅定的學習信念。也成為了王立群在日后的學習道路中支撐他勇渡難關的精神力量,陪伴他走過了漫長的人生旅途。
1965年,王立群報考了清華大學的土木工程系。但因為一些特殊情況,他沒有及時去學校報到,而是成為了開封市某小學的一名代課教師,還在那里待了七年之久。
愛好廣泛的王立群,會給孩子們教授多種課程,除了語文、數學這類學科類課程,他還教過書法、美術、音樂這類素質類課程。
甚至有這樣一起軼事,說當年王立群為了給小學生上音樂課,硬是用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腳踏風琴。從中也可以看出,在學習方面,王立群確實有著出眾的天賦。
在小學教了7年后,王立群又在中學教了七年。
這也使王立群逐漸從一個意氣風發的青春少年變為了一個行事穩重的成熟男人。十多年教學生涯的打磨,令王立群的學識積累更為豐富,學習追求也更為遠大。
因不符合1977年恢復的高考招收條件,故1978年國家恢復招收研究生時,王立群不多猶豫就報考了河南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文學專業。
盡管他有著良好的文學素養,但畢竟是以高中畢業生的身份來考取研究生資格,壓力還是不小。
于王立群而言,考研的壓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沒有教材,這會導致他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來找書本和資料,甚至有可能會搞偏考題方向;
沒接受過大學教育,這意味著他在本科理論上會有所欠缺,考研的難度會比那些上過大學的要大;
沒有充足的時間,因為他要兼顧工作、學習還有生活,有時候難免會手忙腳亂。
三重壓力疊加,使王立群的考研之路可謂是難上加難。但好在他有著過人的頭腦,也甘愿付出超人的努力,最終成功地考入了自己理想的院校。
其中,王立群政治課的分數高達91.5,這是他當年考得最高的一門。
和王立群順利成為重點大學的研究生一樣,順利成為《百家講壇》的主持人,也是使得他的事業大獲成功的重要進程。
眾所周知,央視的《百家講壇》是一檔涉及文化、歷史、經濟等多個領域的講座式欄目,有易中天,閻崇年等知名人物,而王立群主講的是歷史欄目。
王立群跟歷史頗為有緣,就連最初促使他對古代文學產生強烈興趣的書籍,都是《史記》。他研究生畢業留校講課后,講課的內容就有《史記》,他后來在《百家講壇》所錄制的節目里,比較多的也是對《史記》的解讀。
或許對王立群來說,《史記》既是給他的人生起到顯著幫助的智慧典籍,也是他用來征服一干聽眾與學生們的知識“武器”。
在《百家講壇》,王立群憑借他扎實的史學功底和淺顯的描述用語,使得他講述的內容受到了無數歡迎,被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
連《百家講壇》的制片人聶叢叢都對王立群贊不絕口。
“我覺得歲月留給他的,不單單是學問歲月留給他的除了學問沉淀下來,還有一些精神、情懷、他的歷史觀,所有(的一切)他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一個個體。”某檔訪談節目中,聶叢叢這樣夸獎道。
病痛也澆滅不了他培育學生的熱情
王立群不僅是一個聲名遠揚的優秀講師,更是一位辛勤耕耘的人民教師。他的才學令人佩服,他的成功令人羨慕,這些都是使他倍受尊敬的原因。
而更令人們對他肅然起敬的,是他對自身事業的熱忱與堅守,即便病痛盤桓,身體欠佳,也依舊阻止不了他工作的積極性。
常年以來,王立群堅持辛勤工作,甚至曾多次超出了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負荷,這必然會造成他的積勞成疾。2008年,王立群因病住進了北京阜外醫院,并先后做了兩次心臟支架手術,心臟搭了6個支架。
病發之前,他還一直以為自己身體不錯,結果做了檢查后才發現他的身體已經非常危險了。那時候王立群還在《百家講壇》錄制秦始皇系列的節目,為了不讓工作人員擔心,王立群都沒跟節目組的人透露過自己的病情,直到錄完最后一期,他才低調地進行了手術。
等《百家講壇》的工作人員知曉的時候,王立群都休養一段時間了,這令大家又愧疚,又欽佩。愧疚的是大家沒有及時發現他的情況并給予他照顧,欽佩的是哪怕在如此難受的情況下他依舊堅持工作。
住院期間,王立群不顧自己的身體還沒痊愈,哪怕是躺在病床上,也要指導他當年帶的學生完成論文。
其中在當時準備博士畢業的一名學生清楚地記得,那會兒他得知導師住院后就心急如焚地前去探望,趕到醫院時,導師才完成了一項4個多小時的手術不久。看著導師憔悴的面色,聽著導師關懷的語言,這位博士生感動不已。
“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加倍努力,不辜負老師的指導與期望。這就是王老師的敬業精神,這就是王老師的言傳身教和人格力量。”那天在醫院跟王立群的近距離溝通,令這名學生畢生難忘。
出院后沒多久,王立群就重新返回了他熱愛的講臺與講壇。于他而言,這就是他發光發熱的美好舞臺,只要還有力量,他就要站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之間,傳授知識,講述故事。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驕傲。
受王立群感召,不少被他帶過的學生也在后來逐漸成長為各自單位的重要骨干,為團體的發展做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
除了王立群的敬業精神,他在講課時的出色表現也深入人心。曾經有某位在鄭州剛參加工作后不久的同學,為了更好的前途,報考了漢語言文學的自學輔導,某次有幸碰到了輔導站的老師請王立群教授來講課。
那學生本以為沒什么稀奇,可當看見王立群在課堂上因滿腹經綸而自然流露出的精彩描述后,看見王立群靈巧地將各種典故融入相對應的知識后,看見王立群明明學富五車卻不輕易賣弄的翩翩風度后,那個學生被徹底征服了。
“我想,如果能在河南大學的課堂上,天天聆聽王立群先生講課,那簡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希望有那么一天,我還能睜大眼睛、豎起耳朵、坐在臺下,再聽王立群先生講一次課。一個好的老師,確實能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那學生深情地回憶道。
觀點犀利引爭議
由于王立群所從事的是歷史和古代文學領域,而這兩個領域又時常存在著各種爭議,王立群本人自然也不可避免的,有時會被置于輿論的中心。
2007年,王立群在《百家講壇》解讀《史記》中的某段內容時,將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原本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稱為是“欺騙世人兩千多年的愛情神話”。
不久后,王立群還在博客上發表了相關的文章,認為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是別有目的,是為了財色兼收,還說司馬相如對感情并不忠貞,有“包二奶”的嫌疑。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不管在歷史上到底如何,到底也是流傳了千年的愛情美談,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愛情。王立群這樣解讀這段感天動地的經典伉儷,自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爭論。
不少名人,如號稱“巴蜀鬼才”的魏明倫等,都公開對王立群的觀點進行了反駁。還有卓文君老家的“文君文化研究會”的十幾位文史類專家,針對王立群發起了“倒王運動”。
他們千方百計地搜羅了大量史實資料,以此來證明王立群的觀點是有偏差的。甚至有些媒體猜測,王立群教授是為了“走紅”,才故意說這些話來造勢的。
對于外界的質疑,王立群自然有他的一番道理。他認為,反駁他的人是因為沒有看到相關的文獻,沒有仔細閱讀史書。
對此,王立群舉出《史記》《漢史》等正史中對于司馬相如經歷的記載,以及《解嘲》《史記索隱》等古典文獻中對司馬相如的描寫評價,來證明司馬相如就是對卓文君“騙財騙色”。
對于文人們的激烈反駁,王立群以真憑實據來證明自己言論的合理性。對于個別媒體的惡意揣測,王立群也沒有過多回應。或許在他看來,幫觀眾認識到歷史的真相,比他本身走不走紅更有意義。
“美麗的愛情人人都想要,揭穿近乎殘酷,但歷史的真實卻更為我所愛。”王立群如是說道。
由于漢字“去簡還繁”的說法多次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也引起了國內的廣泛關注。2009年,王立群在自己的博客里發表了他個人的看法。
在王立群看來,以“美不美”來規范漢字讓人想不通,漢字要美,更要實用!一旦漢字的“整容之風”盛行,漢字就會被一直改動下去。
他覺得簡化字應該更利于大眾的學習與記憶,太多的繁體字會給不少群眾的識字過程帶去困難。同時,他認為由修改漢字所引起的電腦字庫的變更會耗費巨大的經濟成本,不劃算,也沒必要。
當然,作為一名專業的古代文學專家,王立群也不是完全反對“去簡還繁”,部分異形字得到恢復,會更有利于大家的使用這種情況他就是肯定的。
王立群發的那篇《漢字要穩定,不要折騰》的博文,在當時吸引了接近20萬的點擊量和幾萬條評論,大多數網友都贊同他的觀念。就連一些學者,如張頤武、錢文忠等,也大方地對王立群的看法表示了支持,稱漢字的改革應該遵從民意。
還有一次影響較大的發生在2013年,當時有個名為王根權的學者,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上發表了一篇《“焚書坑儒”一場曠日持久的彌天大謊》,引起了軒然大波。
文中有個觀點更是令許多網友覺得奇葩,“所謂‘焚書’之事應該解讀為:秦始皇三十四年,國家進行了一場教學課本改革,收焚了‘天下’所藏之‘《詩》《書》《百家語》’這些過時的不適用的教學課本。”
對此,王立群也發表了他個人的觀點,他比較贊同“焚詩書”、“坑術士”這類說法,因為他早在先前解讀秦始皇的時候就說過《史記》里記載的秦始皇賣掉的不是儒生,而是術士。
除了以上三次較為著名的引發爭議的事件外,身為文史界名人的王立群,多少還有其他一些令他飽受關注的言論這都來源于他常年的嚴謹治學,由此可見,對于自己專注的領域,王立群是非常仔細,非常認真的。
同時他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不會因為某些權威的批判或某些言論的抹黑,就輕易地改變自己。
教授去哪兒了
到目前為止,網上能查到的有王立群教授在內的近期的社會活動寥寥無幾。
比較著名的,就是他于2020年10月參加了江蘇徐州舉辦的首屆漢文化論壇,于2021年8月接受了中華讀書報的采訪。
在那次訪談中,王立新向中華讀書報透露,他在媒體上花的時間并不多,他有時一次剪幾集視頻,“有時間發一集,或者隔幾天發一集。”。
他對于自己當時的生活狀態比較滿意,說自己“除了晨練必不可少,偶爾玩玩啞鈴,其他時間就是讀書和寫作”。
“我覺得目前的生活節奏很好,時間可以自己掌控,一般不接受采訪”
他的新浪博客停留于2017年3月10日的那篇《宋詞,就是你坐在這里,它就是整個世界》,知網上能查到的他的最新期刊還是他2019年12月15日所發表的《王立群妙品古詩詞》。
王立群教授去哪兒了?
雖然,在現在的網絡媒體上,很難再看到王立群的蹤跡,但王立群個人的抖音和微博,仍舊保持著更新。
最近一條的抖音是他于2022年2月16日所發布的《胡亥如何說服李斯讓自己繼位》,而他最新一條的微博則是他于2022年2月15日所分享的,他發表在《中華讀書報》上的《不斷推進史學的大眾化》。
或許,他仍舊活躍在他教學數年的校園之中,孜孜不倦地給學生們傳授知識。或許,年事已高的他需要更多時間休養身體,除了定期撰寫文章和錄制視頻外,他會給自己更多時間放松清閑。
但無論他怎么度過現在的歲月,大家都相信,他依然會保持自己對古代文學和歷史的喜愛,流連在那些風格各異的詩詞歌賦中,徜徉在那些精彩絕倫的歷史事跡里,感受古人的情思,學習古人的智慧。
而那些看過他講史的觀眾和那些聽過他上課的學生,也都會從他曾經的傳授過程中得到啟發,不僅學到更多知識,也懂得更多道理。
當人們因為跟著王立群學習使自己的生活或人生有了更多意義時,得知這一切的王立群,也會由衷地感到欣慰吧。
參考文獻
1.《母愛家風 | 名家王立群話家風:牢記母親教誨 名利面前自帶免疫》--澎湃新聞
2.《王立群:接受的歷史,未必是記錄的歷史》--澎湃新聞
3.《王立群 溫潤之魅》--南方人物周刊
4.王立群--河南大學新聞網
5.《王立群反對先例整容”:先例一開將沒完沒了》--中國新聞網
6.《王立群《百家講壇》上稱司馬相如“包二奶”惹爭議》--搜狐新聞
7.《錢文忠贊同王立群觀點:漢字“整容”還須慎重》--中國新聞網
8.《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說法》--京華時報
9.《王立群不認同“焚書坑儒”新解》--京華時報
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