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養娃的方式有很多種,日夜攻堅打怪守娃是一種,云淡風輕順應娃自然成長也是一種。但現在流行一種很不科學的養娃方式,那就是花錢買安心。怎么買?動不動就帶娃去醫院做“健康檢查”,常規和非常規項目各來一遍。但這些家長可能有所不知,有些檢查做了就等于白
養娃的方式有很多種,日夜攻堅打怪守娃是一種,云淡風輕順應娃自然成長也是一種。但現在流行一種很不科學的養娃方式,那就是花錢買安心。
怎么買?動不動就帶娃去醫院做“健康檢查”,常規和非常規項目各來一遍。但這些家長可能有所不知,有些檢查做了就等于白花錢!
寶寶是否缺鈣?頭發為何變黃?身高體重水平低于同齡小朋友等等問題讓爸媽很緊張,最常見的解決辦法是跑醫院做骨密度、微量元素檢查。那么兒童骨密度檢查真的有必要嗎?
骨密度檢測,是個啥?
是個對于生長發育正常的娃來說,沒必要做的項目!
不滿意?那……行吧,來解釋一下。
骨密度,反應的是骨骼的「單位面積」里礦物質的含量。骨密度檢測在我國被納入了40歲以上人群的常規體檢內容。
骨密度檢查是通過數據來判斷骨骼生長發育狀況及衰老程度,但此檢查一般只針對60歲以上的老人和有復發性骨折、骨骼畸形、可疑骨質疏松、懷疑性早熟的情況下做骨齡測試的寶寶,健康的寶寶根本不需要做。
①目前國際上并沒有兒童骨密度測量的標準數值。
②每個醫院的儀器不同,測量部位不同,操作手法不同,測量的結果都會不同。所以并不能準確反映骨鈣代謝的情況。
③成人和孩子骨組織的成分本身就是有差異的。
3歲以下生長高峰期的寶寶,骨骼處于拉長、增粗的過程,骨骼鈣化不完全,骨組織中水分含量高礦物質含量自然偏低。
骨密度低,并不代表娃缺鈣,而是說明娃正在長身體,是生長旺盛的標志!
寶寶的骨密度偏低才是正常的,一般寶寶做骨密度測試沒有意義!
因為寶寶和成人的骨骼不一樣。對于健康的兒童來說,如果沒有反復骨折、骨畸形、X線提示骨量減少等情況,不需要常規進行骨密度檢查。換句話說,正常生長發育的孩子是沒有必要做這樣檢查的。
我們成年人的骨骼早就完成了生長發育,一段時間內,骨密度是穩定的。通過骨密度檢查,可以較為明白地確定是不是骨骼健康,有沒有骨質疏松,然后再進行相應的補鈣。(這里順便說一句,尤其是媽媽,因為要經歷生育喂奶,鈣流失快,平時就要注意補鈣。也要提醒家里的外婆、奶奶,更年期后骨質流失更快,要趁早發現,及時補鈣。)
但是,寶寶的身體還在不斷生長發育中,生長旺盛,骨骼自然也在不斷生長。他們的骨骼中肯定有一些縫隙的,這樣才能吸收更多鈣質滿足骨骼的不斷生長。所以,正常生長的寶寶測骨密度,基本一測一個準——骨密度偏低。
所以,根據寶寶的骨密度檢測偏低,來判斷缺鈣,是完全不靠譜的套路。
對于健康寶寶來說,如果不存在
進行常規的骨密度檢測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遭罪又花錢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既然沒用,為什么還給孩子查?原因我們不說,大家看完這些就明白了。
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少受點折騰。
無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利益、知識更新等種種因素造成了很多時候家長不得不給孩子查骨密度的窘境。
能拒絕的話當然最好,如果實在不行,咱心態放輕松,別因為一個不靠譜的檢查結果而把自己嚇壞了。
畢竟,后面小祖宗還有一二三四五六八……n件事等著你操心呢!
還有哪些檢查不推薦做?
母乳檢測!沒意義
母乳分析源于歐洲,主要用于檢查母乳中的蛋白質、脂肪、乳糖、熱量和總固體含量等指標的一項檢查。但是在國外,這項檢查只針對于早產兒麻麻。
母乳檢測美其名曰可以檢測出母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判斷母乳的營養是否能滿足寶寶的生長需要。但實際上,同一位母親在同一天的不同時候、甚至同一次喂奶的開始與結束,母乳的組成也都不相同。而且,母親的飲食構成與身體狀況,對于母乳的組成也有一定的影響。
更不靠譜的是,根本沒有“標準母乳”的指標存在,又何從比對和分析某一位媽媽的母乳,營養成為含量是否合格呢?
其實,并不推薦正常的足月生寶寶的麻麻做這項檢查,因為其實在初乳、過渡乳、成熟乳、晚乳這個過程里,母乳的營養成分會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而自行做出調整,每個階段的母乳都是為寶寶量身打造的。根本不用擔心寶寶吃到了營養成分不做的母乳。
更何況母乳成分比例可能會隨著媽媽飲食,情緒,用藥,運動……而發生改變,做母乳分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天的不同階段做出來結果可能都是不同的,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為了寶寶而去做這個檢查。
關于母乳檢測,兒科專家們是這樣評價的:
@張思萊醫師
這種母乳成分的檢測一點意義都沒有,母乳中成分是很多的,大約上百種,還有一些我們未知的成分,很多成分的功能還不清楚,更何況母乳成分每天也不是恒定的,與母親飲食的質量關系也很大,通過化驗其中的五項沒有什么指導意義。
@兒科醫生崔玉濤
母乳成分檢測技術目前并無國家標準,且不說檢測是否準確,如果母乳中蛋白質偏低,應提示母親增加蛋白質攝入種類和數量,而不是推薦添加配方奶。母乳檢測不應是忽悠添加奶粉的工具。
哺乳期媽媽是寶寶口糧的擔當者,媽媽吃得好,寶寶的營養就不會差。想要擁有“合格”的母乳,不是要靠檢測,而是該均衡自己的飲食。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哺乳期的媽媽這樣吃:
每餐飲食都該包含谷類、肉類、蔬果。
每周最好吃2次海魚,以提高母乳中DHA的含量。
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喝湯時將上層的油撇掉。母乳中過多的脂肪會讓寶寶拉肚子,反而丟失其他更多營養。
盡量吃得清淡,以免母乳中鈉含量超標。
幽門螺旋桿菌檢查
寶寶肚子疼最好給查查幽門螺旋桿菌?這個聽起來好像挺靠譜,但其實也是一個坑!因為早在數年前,歐洲醫學家就發現功能性腹痛與寶寶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沒有任何相關性。
而國內醫學也達成共識:幽門螺旋桿菌很少會在兒童期引起癥狀,不建議把幽門螺旋桿菌檢查作為常規檢查項目。
因此,對于臨床上考慮診斷為功能性腹痛的孩子,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指南,都不推薦常規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感檢查,這也能避免過度治療。
但要引起注意的是,當直系親屬患有胃腸腫瘤、寶寶患有反復性缺鐵性貧血時則建議檢查。
基因檢測!純屬謊言
就在上周,我家娃爸帶兒子到某體檢中心做了“基因檢測”,號稱通過檢測孩子的唾液,就能預測出孩子未來容易生哪方面的疾病,孩子未來可能有哪方面的天賦優勢,孩子的性格氣質類型等。我一聽就知道,娃爸又被忽悠的當了冤大頭!
身邊有娃的朋友問了一圈,網上的信息檢索了一遍,原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天賦基因檢測,簡直火得一塌糊涂。
但孩子的成長從來都不會只受基因影響,更多受到后天成長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即使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賦,也需要后天不斷的努力才能有更大成就。
基因檢測的危害,不僅僅是浪費錢財那么簡單,對孩成長的危害在于給了家長一個“期待”。當家長通過檢測了解到孩子有某方面的測試后,就會無意識的把孩子往這一方向培養,很可能就會錯過了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喜好。
更可怕的是,父母難免會對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只要孩子稍不如意,就會更加感到失望和挫敗。這種心態下育兒,我倒是可以預測,孩子一定長不好!
拿個夾子夾夾手指頭就能知道微量元素是否缺乏,那我門口抹點泥巴,泥巴里的元素能不能檢測出來?
微量元素!純屬扯淡
有人說炸你真搞笑,我想說?難道不是嗎?
不推薦理由:不管是測血液,測頭發還是夾手指頭,都存在很大的不準確性,都不能反映孩子是否缺乏微量元素,比如我剛才說的抹點泥巴。
《臨床兒科雜志》就曾刊文稱:微量元素檢查不適用于對個體微量元素的營養判斷,只適用于研究目的以及對人群的營養狀況監測。
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微量元素檢測的采集方法和環境對化驗結果影響大,會導致測驗數值不準確。
1、頭發檢測
頭發的生長和新陳代謝是需要時間的,那么用于檢測的頭發很可能是幾周前、甚至幾個月前的頭發,即便結果顯示很多元素都缺乏,也只能反映寶寶之前的身體狀況,而非當下。微量元素本身在血液中就“微量”!而我們生活的整個環境中也都充斥著這些微量元素,說得更直接一點,甚至寶寶頭發上殘留的洗發水,都會影響檢查結果。
2、指尖血檢測
采手指的末梢血,扎一個小針眼,然后將血擠出來,在擠得過程中,會將組織液也混入血中,將血液稀釋,化驗結果數值一定會偏低。所以,通過監測血液中的鈣元素含量,并不能準確反映出人體內鈣元素的實際情況。
3、靜脈血檢測
抽血前,消毒時使用的碘酒、酒精本身就含有微量元素。擦拭后,看似干燥揮發了,但是血還是會沾到碘酒或是酒精,從而影響的數值。
并且,目前的微量元素檢查,只能用于研究目的,以及對人群營養狀況的監測,不適用于對個體微量元素營養狀況的判斷。國際上對于微量元素的檢測結果并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并不能說某個數值就一定是有問題或者正常,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只能作為醫生的參考之一。
早在2013年,國家衛生紀委通知:除了針對兒童疾病必須的檢查,不得將微量元素作為體檢項目進行檢查,特別是對 6 個月以下的寶寶。在普通的體檢、就醫、打疫苗時,讓孩子檢測微量元素屬于違規操作,可以舉報喲!
現在的寶寶真沒那么容易缺這缺那的。尤其是生長指標正常,我們就更加可以放寬心。平時只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參加戶外運動,就不用擔心。
寶寶的身體在不斷成長,成人的標準不能隨便搬到寶寶身上,就像吃藥分兒童藥和成人藥,醫學檢測也一樣。
所以,寶寶一般只需要按年齡做常規檢查就好啦,而這些檢查在社區醫院里基本大多都是免費的。育兒是個長期系統工程,遇到寶寶健康問題,盡量先不要慌,越焦慮越容易掉進各種坑。
一句話結論
鈣:沒有一個單一指標,可以直接判斷是否缺鈣。
鐵:看的是血紅蛋白(Hb)和血清鐵蛋白,不關血清鐵的事。
鋅:只看血鋅、發鋅都不靠譜,需要結合膳食情況、生長發育水平和血漿鋅含量綜合判斷。
鈣枕禿、出汗、睡眠不好,都不是缺鈣的典型癥狀,微量元素(鈣雖然不是微量元素,但也經常被檢測)、骨堿性磷酸酶及骨密度檢測也不能診斷孩子缺鈣。
正確方法:
判斷孩子是否缺鈣,應該結合體內維生素 D 的水平,同時根據飲食情況來綜合分析。
目前,沒有任何特異、敏感和穩定的評價方法。
也就是說,應該是檢測血清或血漿中 25-(OH)D,同時做膳食回顧。
食物來源:奶和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綠色蔬菜,魚蝦貝類,黑白芝麻等。
如何保證不缺鈣?
對 1 歲以內的嬰兒來說,保證奶量(6~12 個月,600~800 mL),注意常吃上面說的高鈣食材,每天 400 IU 維 D,就不會缺鈣,不需要補充。
1 歲后的孩子,奶的攝入量減少(1 歲后,360~480 mL),鈣的推薦量有所提高。
繼續保證奶量,吃高鈣食物,每天 400 IU 維 D。
如果不愛喝奶或繼續母乳喂養(母乳中鈣雖然吸收率高,但含量很低),可能有缺鈣風險,可以小劑量補充(每天 100~200 mg)。
鐵80% 以上的貧血都是由于缺鐵引起的,缺鐵性貧血也是 2 歲以下嬰幼兒中最常見的貧血類型。
正確方法:
微量元素檢測查的是血清鐵,而根據 WHO 診斷貧血的標準(海平面地區),血紅蛋白(Hb)才是診斷缺鐵性貧血最常用的指標。
6 個月~5 歲兒童,Hb < 110 g/L 即診斷為貧血。(通過手指血檢測的血紅蛋白只能作為篩查,如需進一步診斷一定要取靜脈血復查)
當然,即使血紅蛋白的值在參考范圍內,也不代表一定不缺鐵。(因為缺鐵性貧血其實分三期,血紅蛋白數值下降是第三期,但在之前體內的鐵儲備已經受到影響)可以檢測血清鐵蛋白,了解體內鐵的儲備情況。
食物來源:紅肉、動物肝臟、血制品,豆類及豆制品,蔬菜,菌藻類等;富含維 C 的食物可以促進鐵吸收。
如何保證不缺鐵?
0~4 個月:
儲備充足,無論何種喂養方式都不需要額外補鐵。
4~6 個月:
隨著月齡的增長,寶寶體內儲存的鐵逐漸耗盡,缺鐵性貧血的風險也相應增加。
因此,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出于預防性的角度,從 4 個月開始為寶寶補充鐵劑。
純母乳喂養:從 4 個月開始,每天補充 1 mg/kg 鐵,直到開始添加含鐵輔食(例如含鐵米粉)。
混合喂養:如果奶粉比例小于一半,也建議每天公斤體重補充 1 mg 鐵。
完全奶粉喂養:配方奶中已經強化了鐵(每 100 g 奶粉含鐵 4~12 mg),保證奶量的基礎上不需要額外補充。
6 個月后:
6 個月添加輔食后,優先保證含鐵豐富的食材,每天有紅肉或其他富鐵食物(肉禽魚生重 50 g/d),每周吃 1~2 次動物肝臟。
若已經發生貧血,遵醫囑服用鐵劑。
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我國《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出院后喂養建議》,早產兒生后 2~4 周開始需根據體重每天補充元素鐵 2 mg/kg,直至矯正年齡 1 歲。
鋅鋅缺乏的癥狀很多,但大部分都不是典型癥狀。目前,對于鋅缺乏沒有特定的臨床癥狀和生化特征改變,也沒有非常準確的評價指標來評價。
正確方法:
判斷寶寶是否缺鋅,單憑微量元素檢測的并不靠譜,需要結合膳食情況、生長發育水平和血漿鋅含量來綜合判斷。
食物來源:魚蝦貝類、紅肉、動物內臟、谷類、干果類等。
如何保證不缺鋅?
簡單來說,不缺鐵就不會缺鋅啦。
因為鐵和鋅在食物中是「哥倆好」,通常含鐵豐富的食物鋅含量也不低呢!
所以保證孩子每天有動物性食物的攝入,保證每天有紅肉,每周有肝臟。
其實說來,原則也很簡單,就是不要只相信單一的檢測結果,任何診斷結論都應該結合孩子的膳食和生長發育情況。
所以好好吃飯,吃正確的飯,非常重要喲!
育兒的路已很辛苦,但是我們的心態可以輕松一點,心情再愉快些,寶寶感受到這樣的輕松和愉悅,才會更健康快樂??!
媽媽們也可以來說說,寶寶還做過哪些檢查,最后發現沒必要?
何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