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求助,上小學的孩子,吵著要一雙兩千多的特定品牌的運動鞋,但家里條件并不好,她不想讓孩子跟人攀比,又不知道該怎么拒絕孩子。孩子追求名牌,家長要不要支持?01孩子追求名牌的原因,是有跡可循的孩子也和成年人一樣,有的孩子對品牌很
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求助,上小學的孩子,吵著要一雙兩千多的特定品牌的運動鞋,但家里條件并不好,她不想讓孩子跟人攀比,又不知道該怎么拒絕孩子。
孩子追求名牌,家長要不要支持?
01孩子追求名牌的原因,是有跡可循的
孩子也和成年人一樣,有的孩子對品牌很敏感,有的孩子則完全無感。孩子對品牌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
我以前有個同事,是品牌的狂熱愛好者,每次跟她聊天,都能聽到很多一線大品牌的名字。她總能在不經意間說出各種品牌的名字,就好像去菜市場買菜一樣自然。
舉個小例子感受一下,“我昨天跟我老公逛街,他偏要給我買兩件巴布瑞的風衣。”“我前天給我的卡地亞手表換了塊電池,花了兩千多。”“我那塊歐米茄的手表,居然還漲了三千多塊錢,買奢侈品就是保值。”
她會繪聲繪色地跟我們描述她5歲兒子對品牌的執著和挑剔,“我兒子穿鞋子只穿耐克的,她小姨不知道給他買了雙阿迪,他死活不穿。”
孩子對品牌最初的認識來源于父母,或者是和他朝夕相處的人。如果父母對品牌執著,孩子也會成為品牌的代言人。
除了受家庭的影響,孩子對某個品牌的突然迷戀,也可能源于他偏執的崇拜。
比如孩子喜歡某位明星,某個運動健兒,他可能會愛屋及烏,想要偶像代言的或穿過的品牌。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孩子對某品牌產生了特別的情感,家長要做的,不是粗暴的制止孩子,而是要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品牌。
02 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品牌,而不是盲目崇拜
品牌代表的是什么,社會地位,還是消費能力?
品牌似乎是社會地位或消費能力的象征,特別是沒有消費能力的人,對品牌會格外執著。
就像剛參加工作的人,看到職場精英的干練得體,會很想擁有職場精英穿的衣服,或者是包包,似乎職場精英的強悍,是因為這些著裝給他們帶來的自信和勇氣。而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初見客戶時的青澀,談判場合中的怯場,都是因為缺乏一個大牌包鎮場子。
可隨著工作經驗和履歷的增加,有一天青澀的職場新人也成了某個行業的半個專家,他們就會發現,真正的職場精英,他們的干練能干不是靠衣服包包鎮場子的,是他們自身的履歷和氣質,連帶他們的著裝都那么熠熠生輝。
所以,想借助品牌提升品味的,很多時候都是無用功,當你足夠強大足夠優秀,即使穿的是媽媽納的千層底,依然阻擋不住內在的光輝。
那追求品牌有意義嗎?當然有,任何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文化內涵,你可以喜歡它的宣傳語,喜歡它的歷史,喜歡它的設計,這些都是你可以追求它們的理由。但這些理由里,唯獨沒有攀比和虛榮。
03 孩子喜歡名牌,家長可以有條件“放縱”
回到開頭的問題里,孩子就想要某個品牌的昂貴的鞋子,該怎么辦?
孩子可能是喜歡鞋子的顏色性能,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同學有,他的朋友有,所以他也要有,這是基于攀比。讓孩子想喜歡它的理由,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他有想買他喜歡的東西的權利,但前提是這個東西是他真的喜歡,而不是因為攀比,或盲目的崇拜。
我家孩子有次上完足球課跟我說,他想要一雙體育老師那樣的鞋子,因為體育老師踢球很酷。我會告訴他,體育老師踢球很酷,是因為他經過了長時間的訓練,不是因為那雙球鞋,體育老師才厲害的。
這時候孩子就會明白,體育老師的鞋子并沒有什么魔力,真正讓體育老師那么厲害的,是經年累月的練習。之后帶孩子去買足球鞋,他就不再執著于要體育老師同款了。
孩子對某個品牌情有獨鐘,孩子想買一雙貴的運動鞋,只要在家庭的承受范圍內,也不是不能原諒的行為。
如果孩子想要的鞋子明顯超出了父母的承受力,比如全家一個月的收入只有5000塊,買一雙鞋子就要5000塊,買了鞋子就會影響家庭正常的生活,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個情況跟孩子說清楚。
他要買這雙鞋子,我們全家的生活水平就會降低,伙食費減半,其他的零食衣服鞋子都買不,需要節衣縮食才能應對。
如果孩子真的想要,那就不妨吃草一兩個月,滿足一次孩子奢侈的愿望,讓他知道,他有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權利,同時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只苦自己,一定要讓孩子跟著受苦,他才會知道他想要的奢侈品對家庭,對自己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通過有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讓孩子明白,消費是取和舍的權衡,孩子可以追求他想要的東西,但也要因此付出一定的代價。
孩子也有自己的小社交圈,他也可能會因為追求外在迷失自己,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品牌著裝這些外在的支撐,比不上內在的涵養和氣質。
當孩子攀比盲目追求品牌時,我們要鼓勵孩子對美的追求,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你可以追求你想要的東西,前提是你知道自己為什么追求,也要能承受追求的后果。
如果實在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那就給孩子樹立一個美好的目標,為實現目標一起努力。在努力的過程中,孩子就會發現,他努力的過程比追求名牌本身更有意義。
王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