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自古以來,行軍打仗得勝之后便要論功行賞,以嘉獎將士們在沙場上拼命掙得的功績。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按照各位將領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時期所做出的的貢獻,我黨也開始“論功行賞”——授銜。從大元帥開始一直到列兵,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應得的嘉獎。那么元帥、大將
自古以來,行軍打仗得勝之后便要論功行賞,以嘉獎將士們在沙場上拼命掙得的功績。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按照各位將領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時期所做出的的貢獻,我黨也開始“論功行賞”——授銜。
從大元帥開始一直到列兵,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應得的嘉獎。
那么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之間到底有和區別?他們的待遇又有怎樣的不同?
軍銜制度的建立
軍銜是一種明朗化的區分軍人等級的稱號,它對于明確軍人之間的領導、指揮、隸屬關系,促進軍隊的統一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且軍人的軍銜根據其職務、勞績或戰功授予不同等級,高低銜接,級級節制,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對維護現代軍隊的紀律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軍銜作為軍人身份、地位、榮譽和待遇的標志,對于激發軍人奮發勤勞、向上進取、英勇作戰的精神,提高軍隊的戰斗力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國家層面而言,它是一種上自最高統帥下至基層士兵的完整的軍人等級體系,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軍事制度。
而從具有軍銜的軍人來說,它是國家授予他們用以表明其身份、榮譽、地位和待遇的一種稱號。
在四百多年前,意大利的雇傭軍中出現了今天被稱作軍銜名稱的一些軍事術語,如下士、中士、上尉、少校和上校等等。
后來在法國的軍隊里也使用了這些基本的軍事術語,作為軍人的職務名稱,還逐漸推廣到西歐的其他國家。
后來資本主義逐漸發展,以及近代常備雇傭軍日益成為西歐各國的主要軍事力量,所以上述曾經是區分職務的軍銜,逐漸從職務中分離了出來,成為和職務相輔相成的軍銜等級稱謂。
軍銜制度逐步走向完善,相繼成為世界各國軍隊所采用的,成為一項國際性的軍事制度。
我國建立軍銜制度,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1903年6月份,清政府為了統一軍制,編練全國的軍隊,在北京“特設練兵處”,作為督練新軍的中機關。
1904年12月,練兵處會同兵部參照當時朝廷文官的等級,再融合西方各國的軍營規章制度,向朝廷擬上奏,建議按照西方軍官軍銜的制度規范軍隊。
第二年的八月份,練兵處上奏《陸軍軍官軍佐任職等級暨陸軍人員補官體制摘要章程》,提出了軍官授銜的標準、條件、程序和要求等。
四個月后清朝廷便批準頒布實行,從此以后,清朝陸軍的官制改革開始實施,軍官也按照三等九級來評定軍銜等級。
中國清末最初的軍銜制度,歷時6年多,直至1911年才最終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
當時的軍銜等級與國際上通行的基本相符,但在稱謂上極不一致,沿用了八旗軍的一些舊稱謂,呈現出明顯的滿清特色。
清末建立的軍銜制度,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軍官之外另設有軍佐官銜,軍佐按專業分為十一類,即軍需、軍醫、制械、馬醫、測繪、軍法、書記、稽查、軍樂隊、司書生、司號,軍佐銜最多的設三等八級,最少的設一等二級。
辛亥革命以后,隨著中華民國的成立,清朝廷的軍銜制度被廢止,清軍的軍銜制度也被廢止,盡管清末實行的軍銜制度時間不長,與國際上通行的軍銜制度在稱謂上也不一致,但它畢竟開創了我國軍銜制度的先河,為后來軍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一系列法令隨之而來,其中《軍事制服令》便是關于建立新的軍銜制度的法令。
這個法令規定軍官新的軍銜分為上、中、初三等,稱謂分別是將校、領、尉;另外額外有軍官一級。
軍士分為兩級,即一等目兵、二等目兵,兵也分為兩級,即一等兵、二等兵。
1931年4月13日,國民政府公布了《陸空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第一次對空軍的軍銜做了明確的規定。
在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一些規則,在軍銜上沒有新的變化,但規定軍官軍佐銜稱之前必須冠以本軍種的字樣,以明確軍官軍佐屬何軍種,如陸軍上將、海軍中將、空軍少尉等等。
在國民黨軍銜逐漸完備的同時,共產黨的軍隊亦在不斷壯大,并且住進發展出了適合人民軍隊的軍事制度。
在建國之后,還細分出了大元帥、元帥,而我黨的軍事制度,既有對我國歷史上優秀的軍事思想和科學制度的繼承,也有在斗爭中自身的創造與發展。
我軍的軍銜沿革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總政治部在1937年8月1日指出,我軍將開始規范軍官等級制度。
1939年5月,八路軍總司令部頒布《建立等級制度的訓令》。
這次擬定的軍銜等級,為6等16級: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到最低新兵等級。
在這時,我軍接受軍銜的只是少數人,這些人大多都是需要和國民黨人有或多或少的工作接觸,或者進行統一戰線方面工作的軍人。
經常和國民黨打交道或搞統戰工作的人。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后,遠東紅軍向我軍提出,要求我軍派出負責人前往北方去配合他們的軍事活動。
當時蘇聯的軍隊指揮員是有軍銜的,考慮到工作的方便,于是臨時決定,給我們準備派往蘇聯的這六位人員授銜,彭真、陳云、葉季壯為中將軍銜,伍修權為少將軍銜,段子俊、莫春和為少校軍銜。
1945年,我黨和國民黨簽訂了“雙十協定”,在協定中規定,我黨和我軍參與工作時,政府需要按照我黨原有的整編制度發放相應的補給。
于是,出于需要,第二年中共中央在一份關于軍隊整編的指示中指出,中共以及地方人員在于國民黨人員進行合作工作時,也應該擬定軍銜,以保證在合作中我們能夠保證自己的權益。
隨后新四軍和山東軍區政治部便頒發了有關于軍官階級的規定,對“我軍官軍士兵階級區分”做了明確的規定。
但這次授銜工作開展后不久,蔣介石便發動了內戰,故而也未能在全軍成功實行。
這一耽擱便一直到了建國后,我黨才有時間與精力再次考慮規范軍銜的事宜,到1952年的冬天,開始正式著手研究軍銜制的問題。
1953年初,中央軍委起草了關于解放軍軍銜的草案,但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實行,一直到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布相關指示,不到一個月,會議便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
這套軍銜體制,在中國傳統軍銜等級體系的基礎上,還參照了一些其他國家的軍銜制度,總的來說,是一套和國際接軌的軍銜制度。
1955年的2月份,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公布的《軍官服役條例》和有關評定士兵軍銜的文件規定,軍銜設6等19級,和1953年的條例草案相比較,減少了兵種元帥和準尉兩級。
除此之外,大元帥和國家元帥的軍銜稱謂均冠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余不變。
確定的詳細軍銜等級設置如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軍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
軍銜制從1955年9月正式實施,全軍的官兵從1955年9月至1956年初陸續授銜,且這是屬于“東方型”軍銜,即設置大將、大尉而不設置準將,這是和“西方型”軍銜的區別。
而我軍軍銜等級設置規格也比較高,在上將之上還有著大元帥、元帥和大將這三級。
不僅是三級之間的差別,所有軍銜的等極差都是由我國當時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由于長期處于戰爭狀態,武裝斗爭一直我黨的首要任務,我軍許多高級軍官經歷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在長達數十年的的戰斗生涯中,不管是對抗戰事業還是對解放事業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特別是一些戰功卓著的開國元勛,授予高銜也是人民的民心所向。
在設置軍銜的同時,中央也對他們的等級作出了一些規定,在全國實行行政級別工資制,行政級別從一級到二十四級,每個月的月工資最高等級為590元,最低為45元,這個薪資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末期。
按當時中央的有關規定:元帥是行政二級到三級,月工資是536元和478元;大將是行政四級,工資是425元,自大將以上可算作黨和國家領導人。
上將是行政五級,工資是382元;中將是行政六級和七級,工資是355元和310元,自中將以上都是高級將領,可配備警衛、秘書、勤務員等;少將是行政八、九、十級,享受部長級醫療待遇,工資是277元、252元、217元。
從元帥到準尉,從國家元首到辦事員共劃分為 24 個級別, 工資從 45 元到 594 元不等。
而在這次授銜過程中,除了毛主席自愿降級降薪之外,還有大將許光達也曾兩次給中央軍委主席毛主席和周總理寫信、打電話,申請降銜、降級。
他在信中寫道,相比那些入黨參軍早,資歷深、戰場上英勇,戰功卓著的上將比,自己都深感不如,更不要說和大將比,所以誠懇地申請,授予他上將軍銜即可,大將軍銜另外再尋功勛卓著的軍人。
革命先輩對于名利之豁達,他們的奉獻精神,很難不讓人感到敬佩和感動。
在1964年,中央辦公會議討論同意軍銜制薪金改革小組提出的《關于取消軍銜制度的意見》,認為1955年制定的軍銜制度存在許多不利因素。
于是在198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被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宣布實行,并且士兵軍銜制度同時立法。
在新公布的軍銜制度中,做出了一些改變,元帥、大將和大尉被取消,以一級上將為最高軍銜,軍官軍銜設置三等11級,三等將官、校官和尉官。
海軍和空軍軍官分別在軍銜前冠以“海軍”、“空軍”,專業技術軍官,在軍銜前冠以“專業技術”。
元帥和大將成為了特殊戰爭年代榮譽的產物,在和平年代自然就不再設置了,這是出于時代的考慮,而這一次的軍銜改革,更加符合新時代兵種發展的要求。
軍銜是榮譽的象征
雖說軍銜制度進行過重新的制定,但是1955—1965年和1988年開始,兩次實行的軍銜制度都屬于永久軍銜性質。
在授予軍銜時,除了毛主席和許光達將軍的請求之外,其實還發生過許多趣事。
我們細數這些事情的時候會發現,共產黨人優秀的革命品質,舍己為人的思想道德覺悟,對名利錢財的淡泊之心,不管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都是貫穿始終的。
即使革命前輩們本人低調,我們也不應該埋沒他們的功績,為新中國的成立而奮斗過的革命先輩,永遠是我們尊敬和懷念的對象。
參考文獻
《我軍軍銜發展回眸》
《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紀實(上)》
《我國軍銜、工資級別制度的由來與趣聞》
《我國軍銜制度的歷史沿革》
何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