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無銹缽山核桃“我們必須第一個進入中國!”這是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一段時間里的口頭禪。1978年,成立不到6年,剛剛憑借一則成功廣告打動美國人的耐克,迎來了他們品牌生涯的關鍵抉擇:“要不要進入中國市場?”彼時,絕大多數的高管都反對這一計劃
文 | 無銹缽 山核桃
“我們必須第一個進入中國!”
這是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一段時間里的口頭禪。
1978年,成立不到6年,剛剛憑借一則成功廣告打動美國人的耐克,迎來了他們品牌生涯的關鍵抉擇:“要不要進入中國市場?”
彼時,絕大多數的高管都反對這一計劃,同這個跨越1萬公里的冒險計劃相比,踏實經營好當下的美國市場,無疑是更加理性的選擇。
最終,面對不確定的前景,公司的討論會議上,年輕的菲爾·奈特用反反復復的兩句話,打消了所有人的猶豫:
“中國有10億人,20億只腳?!?/strong>
“沒有一個品牌為他們穿上鞋子?!?/strong>
在那封寫給中國政府的信里,菲爾·奈特滿懷希望的規劃了耐克的商業前景,他相信,隨著合作的加深,耐克每個月將在中國賣出10萬雙鞋,10年后,這個數字會變成100萬。
事實也的確如他所料,依靠著中國市場貢獻的龐大利潤,耐克在全球市場的業務,開始收獲長足的發展,截至1996年,這一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飆升至43%,將阿迪、銳步等一系列品牌踩在腳下。
即便是在中文社交網絡上被瘋狂抵制的2020年,大中華區依然是耐克最大的海外市場,營收占比超過17.8%。
在此同時,今天,李寧、安踏等成長中的本土品牌,不得不耗費成倍的時間和精力,去對抗耐克在數代人腦海中所留下的印象。
為什么說中國“沒有品牌”?
相似的情形也在眾多行業里發生著。
今天,同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相對應的,則是品牌輸出端的乏力。
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中國實現制造業增加值達3.85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29.2%。與此同時,中國的自有品牌市場規模,僅為1萬億元,不足美國市場的八分之一。
琳瑯滿目的零售賽道里,真正有能力走向全球的品牌,其實屈指可數。長珠三角洲各式各樣的現代化工廠背后,大批優質產品只能被冠以“白牌”的形式低價銷售。
對此,奧美廣告公司前全球CEO夏蘭澤(Shelly Lazarus)曾經說過一句非常不留情面的話:
“中國沒有品牌,有的只是商標名稱?!?/strong>
回望過去,中國品牌為何遲遲無法登上國際舞臺?
一個繞不開的原因,是殘酷的國內競爭。
在大多數產品領域,成百上千家公司瘋狂“內卷”,已經是中國市場的一大特色。
在中國,2010年前后,光是獲得生產許可的汽車及其他機動車公司有150家,自行車廠家也在500家以上,與此同時,眾多行業的高端品類均已被外國品牌占據,這也進一步壓縮了本土企業的利潤空間。
可以說,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國內品牌都只能勉強自保,無力向上拓展。
另一個層面的原因,則是在于品牌能力的缺失。
長期以來,中國零售商習慣于僅承擔終端分銷職責,欠缺自有品牌開發所需要的市場調研、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品牌戰略等能力。
而在零售業更發達的歐美,情況截然不同。
例如沃爾瑪,從1980年代起開始發展自有品牌供應鏈,目前自有品牌SKU占比約30%,主打的是惠宜(GreatValue)和沃集鮮(Marketside)。通過嚴控研發和供應鏈成本、節省中間環節費用提高毛利,將自有品牌價格做到比同質產品低25%左右,但仍能貢獻更高利潤。目前沃爾瑪自有品牌貢獻收入30%,但利潤貢獻近50%。
相形之下,國內的零售品牌在這些“硬功夫”上,無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商業沒有絕對,對比國際零售品牌普遍重視的供應管理能力,本土品牌同樣有著追趕的機遇。
這之中,過去幾年里,在海外“攻城略地”的名創優品,就是其中的代表。
誰創造了曼哈頓的“東方潮流”?
在紐約曼哈頓島的西南端,作為這座城市最具創意的商業街區之一,從清晨到深夜,曼哈頓SOHO每日迎接著來自全球各地的時尚買手。
這個曾在19世紀被鋼鐵建筑包圍的城區,如今已浸潤著藝術與商業氣息?!都~約時報》曾將這里SOHO區評為“定義紐約商業的新空間”,在部分學者眼里,SoHo區是城市不斷更新自我的案例,“SoHo效應”是學者們為其貼上的標簽之一。
在曼哈頓SOHO區,新老品牌的迭代成為了一種常態。有毫不起眼的時尚買手店成為知名品牌,比如Opening Ceremony;也有早已成名的品牌屢屢碰壁,比如J.Crew。在曼哈頓SOHO區,對大多數渴望來到這里的零售品牌而言,你必須習慣這種“自主更新、不斷換血的模式”。
2022年2月26日,在曼哈頓SOHO的一處街角,一條長長的隊伍林立著,手拿購物袋的粉絲有序地排隊進入店內,這條隊伍不時引來周圍匆匆而過的行人的張望。
對于寸土寸金的SOHO區而言,排隊、購物與討論并不算一件稀奇的事情。但對于這家中國品牌而言,來到這里,是一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事。
這家入駐SOHO的中國品牌正是名創優品,打著“$10’N Under十美金”的概念,這一品牌的布局已經徐徐展開。
隨著名創優品曼哈頓SOHO店的正式營業,這不僅僅是名創優品在北美地區的第110家$10’N Under十美金品牌概念店,同時也是首個入駐曼哈頓的中國品牌。
熟悉“名創優品”的大多數人都了解這個品牌的創業故事,一個出身平凡的湖北人南下創業,在連續創業的過程中,憑借著對線下零售生意的熟悉,做出不平凡的一番業績,將生意遍布全世界。
但對不熟悉它的人來說,比起理解“十美金概念店”的商業模式,普通的海外消費者更容易被它的設計、商品與文化所吸引。這家“名創優品曼哈頓勢能店”在店鋪設計上邀請了著名的GH+A Design Studio,這家曾服務于奔馳、杜卡迪等品牌的工作室在740平方米的店鋪內展開了他們的藝術設計。
據了解,店內精選名創優品旗下10大品類超3000款產品,構建出了一個“好看、好用、好玩”的新消費場景。
顯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家“十美金概念店”的四周,隨處可見的各個大牌、奢侈品店,名創優品不僅需要拿出自信,更需要找到與海外消費者的相處之道。
名創優品摸到的法門是“興趣”。葉國富曾將名創優品實踐總結為“興趣消費”理論——隨著Z世代成為主流人群,年輕人開始愿意為情感價值買單。
2022年2月22日,一場以“LOVE 2GETHER”為主題,橫跨多國的巴士巡游正式開啟,印刻著名創優品“MINI FAMILY”家族成員MINI PEN形象的“22號巴士”將從紐約開出,陸續在美國、墨西哥、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國家陸續發車。
這些在全球奔跑著的“22號巴士”不僅是一場節日營銷,同樣也隱喻著名創優品的全球化戰略已初見成效。據名創優品最新財報顯示,名創優品目前已經進入美國、法國、意大利等10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門店數量已超5000家,其中,海外店鋪數量已達1877家,保持著較為穩健的開店速度。
正如葉國富自己所說,目前名創優品的全球化已跨過了“快速占領全球市場”的第一階段,目前已進入到“打造市場本地化樣本,細分深耕經營升級”的第二階段。
名創優品“護城河”仍在
然而,同名創優品的“漸入佳境”相對應的,則是市場猶豫和逡巡的態度。
3月3日,名創優品公布了2022財年第二財季的財務報告。財報顯示,名創優品該季度整體業績超預期。報告期內,名創優品總營收達27.7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國內營收20.5億元,同比增長12%;海外營收7.2億元,同比增長55%。
財報甫一發布,美銀美林、高盛等券商機構隨即給出了“買入”評級,相較于投資機構的熱情,另一邊的行業和媒體,態度則多少有些冷淡,連帶著這一企業的股價也隨之下挫。
同一份財報和業績,為何會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根源就在于,兩者對于名創優品的未來價值,產生了分歧。
悲觀者認為,截止目前,名創優品共計擁有門店5045家,距離此前“百城千億萬店”這一目標足足差了一半。
然而樂觀者則認為,名創優品的潮玩新業務TOP TOY繼續保持高增長,與此同時,相較于門店的數量,名創優品的支撐門店擴張的核心價值沒有改變,這一品牌的未來依然值得期待。
換句話說,不是開一萬家店的才叫名創優品,而是只有名創優品,才能開出一萬家門店。
一直以來,新零售的“門店魔咒”,都讓品牌望而生畏,做直營店繞不開高投入、高成本,做加盟店又難免品質參差,這一點,已經由便利店、鴨脖和奶茶等昔日風口,為我們所揭示。
相比之下,名創優品是業內為數不多兼顧品質和成本的品牌,隱藏在業績之下的數據是,今天,名創優品能夠對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超5000家門店保持穩定的供貨,提供超過8000個核心SKU的美好生活用品,利用全球超900個供應商網絡系統,采取因地制宜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模式,保障不同市場擁有一致的產品服務的同時,又有著市場特性。
這正是品牌供應鏈能力的成熟且穩定的體現,某種意義上,支撐名創優品過往高速擴張的,也正是這種能力。
回望過去,高效的供應鏈管理,使得名創優品從設計、生產到運輸、銷售用時更短,成本更低,實現門店鋪開;反過來,不斷增長的門店數量又助推了供應鏈端的規模優勢,進一步降低了品牌開店的成本。
在此基礎上,另一個沒有被關注到的細節是,名創優品是國內零售品牌中,極少數用數字化科技“武裝到牙齒”的品牌,依托數字化中臺對供應鏈和門店的優化,名創優品得以更進一步降本增效。
或許投資者看重的,其實從來不是名創優品具體的門店數量,而是支撐名創門店價值的價值內核。
疫情等不可抗力或許可以改變一個品牌的擴張、營收、利潤,然而無法改變品牌的“護城河”。
這也是為什么,拋開營收數據,在缺乏品牌的國內市場里,名創優品能夠收獲的用戶追捧,在沃爾瑪、耐克、蘋果等一眾品牌,依托卓越的供應鏈能力縱橫中國市場的時候,名創優品是為數不多“用魔法打敗魔法”,將門店逆勢向全球輸出的品牌。
相較于沐浴著美國東海岸陽光的“鞋狗”,中國質造需要的,其實是更多像名創優品這樣的“潮流”,來不斷拉近工廠到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拉近文化IP和粉絲之間的距離,拉近美好生活同年輕人之間的距離。
王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