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對于直腸病變,尤其是惡性腫瘤的篩查,醫生們往往采用腸鏡和直腸指檢兩種方式來進行檢查。在進行這兩種檢查的時候,都需要患者將肛門暴露在醫生的面前,尤其是直腸指檢,還需要醫生的手指深入檢查。在門診,大多數的患者都吐槽過:醫生,咱能不能不做這些讓我
對于直腸病變,尤其是惡性腫瘤的篩查,醫生們往往采用腸鏡和直腸指檢兩種方式來進行檢查。在進行這兩種檢查的時候,都需要患者將肛門暴露在醫生的面前,尤其是直腸指檢, 還需要醫生的手指深入檢查。在門診,大多數的患者都吐槽過:醫生,咱能不能不做這些讓我“尷尬”的檢查呀!
不過為了診斷需要,臨床上還真就沒有能夠完全取代這兩個檢查的方法:直腸指檢簡單可行,價格便宜;腸鏡檢查準確性高,還能做后續的治療,都是消化內科或胃腸外科必備的診斷技能。
本文將詳細地把這兩種檢查給大家介紹一下,在大家了解它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相信就不會如此“抵觸”這守護我們腸道健康的“哼哈二將”了。
守護腸道健康的“哼哈二將”
現直腸病變的“哼哈二將”,指檢又經濟實惠
其實把腸鏡和直腸指檢放在一起比較未免有些“委屈”了腸鏡這價值數十萬一套的設備,但是僅從檢查直腸病變的意義來說,二者都具備相當有特色的病變檢出能力,稱之為“哼哈二將”,守護我們的腸道健康也并不為過。
直腸指檢顧名思義就是醫生用手指伸入患者的直腸,通過觸感查看病情。直腸指檢除了醫生的勞力和技術成本外,幾乎沒有額外開銷。并且因為是通過醫生的手指直接感觸病變,因此它還有一個比腸鏡更有優勢的能力:感受病變的觸感。
腸鏡就是冷冰冰的一條有韌性的鞭子,而指檢則可以讓醫生切身地感受病變的大小、邊界、質地和觸感。比如在區分腫瘤的良惡性時,腫物的活動度和質地是很重要的一個鑒別條件,活動度好、質地軟的病變一般都傾向于良性的;而觸之不動、手感僵硬則更考慮是一個偏惡性的腫瘤。而內鏡就無法通過這種“實地探查”在第一時間接收到來自病變的反饋,有時候僅憑觀察確實難以辨別。
有數據顯示直腸指檢可以直接發現約75%的直腸癌,而且檢查費用低,經濟又實惠。就憑借這身本事,在直腸癌的篩查上,直腸指檢往往是首選方式。
那這么說來我們遇到腸道不舒服的時候去看病,就用指檢不就好了?為何還需要做既折騰患者又花銷較大的腸鏡呢?我們接下來再看看腸鏡的厲害之處。
貴有貴的道理,腸鏡才能出“真知”
腸鏡檢查與直腸指檢相比成本較高,但是它在檢查腸道疾病的能力上的優異表現讓醫生和患者都會覺得物有所值。
電子結腸鏡屬于電子內窺鏡,通常由物鏡系統、像陣面光電傳感器、A/D轉換集成模塊組成。將所要觀察的腔內物體通過微小的物鏡系統成像到像陣面光電傳感器上,然后將接收到的圖像信號送到圖像處理系統上,最后在監視器上輸出處理后的圖像。
腸鏡是直視下觀察腸道內部病變的最優秀的檢查方式,因為具有可視化的顯示屏,腸鏡所到之處,病變幾乎無法藏匿。在檢查和發現異常的同時,腸鏡還可以在鏡下做腸道息肉的切除和病變的組織活檢。而且腸鏡還有著指檢更望塵莫及的檢查范圍(可以觀察到從闌尾開口至直腸的全部大腸),可謂是腸道檢查的最優選方案。
腸鏡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搶了很多外科醫生的生意,曾幾何時下消化道的出血和早癌都必須要通過開刀手術才能治療,但現在僅憑腸鏡就可以解決問題,甚至更高效、更安全。因此,對于指檢來說,腸鏡檢查貴有貴的道理,既能直觀的觀察病變,還能夠對病變進行活檢和治療,腸鏡檢查已經成為腸道疾病檢查的首選。
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受檢查
在臨床上,有時候要說服患者做腸鏡或者指檢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在這一點上,腸鏡和直腸指檢在檢查體驗上是有一些相似之處的。因為這兩種檢查方式都是侵入性檢查,二者都會造成患者的腸道產生不適感:有一些有痔瘡的患者在接受腸鏡或指檢時,因為腸鏡前端和手指的刺激會產生劇烈地疼痛(我一般會涂一些局麻藥利多卡因在鏡身,能夠稍微緩解一下這種疼痛)。此外腸鏡在檢查時會向腸道注氣并牽拉腸管,會引起疼痛和脹氣的感覺,有一些忍受程度差的人甚至無法堅持完成檢查。
除了感官上對不適的恐懼以外,影響人們接受檢查的還有二者尷尬的體位和檢查過程,甚至有一些人只接受同性別的醫生給自己做檢查。
吳醫生在這里建議大家放下這些擔憂,不要給自己增加額外的心理負擔。首先對于檢查時帶來的不適感是因人而異的,接受腸鏡檢查全程舒舒服服、不疼不癢的患者也不在少數。況且有了無痛腸鏡,“睡一覺”就完成檢查,提高了就診體驗。而對于尷尬的檢查氛圍來說,在專業的醫生面前,性別只有在病情需要時才被賦予意義,否則你我在其眼里都是木頭人,不會被附加任何感情色彩。
總結
腸鏡檢查和直腸指檢都是我們常見的腸道檢查手段,都是不可或缺的:指檢經濟實惠,可以作為篩查項目,早期發現異常;而腸鏡則可以更全面的對整個大腸做出診斷和治療。
二者都是守護我們腸道健康的重要保障,根據病情的不同選擇合理的檢查方式并信任檢查醫生是我們對自身健康的負責和關愛。結腸鏡檢查和直腸指檢在診療過程中的體驗跟醫生的手法有很大關系,愿大家以后都能遇到一個手法輕柔、診斷準確的好醫生!
(End)
李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