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圖半島全媒體記者王媛毛梓權實習生丁浩種子是農業的靈魂,更是農業的“芯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打贏種業翻身仗”。一粒小小的種子,一頭牽著萬千農民的經濟收入,一頭牽著千家萬戶的米袋子、菜籃子。眼下正是秋播時節,在青島的蔬菜產業大鎮——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媛 毛梓權 實習生 丁浩
種子是農業的靈魂,更是農業的“芯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打贏種業翻身仗”。一粒小小的種子,一頭牽著萬千農民的經濟收入,一頭牽著千家萬戶的米袋子、菜籃子。眼下正是秋播時節,在青島的蔬菜產業大鎮——萊西市店埠鎮,種產正在悄然變革,將種子包衣成“丸”、編織成“帶”,打破蔬菜自動化播種的瓶頸,實現農業生產精細化的同時,帶動農機制造業“走出去”,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助力農業現代化升級。
給小種子“穿花衣”,
6年苦研配方,種子成“丸”實現自動化精播
在青島2021年農產品“產銷對接”會上,各地的特色農產品“群英薈萃”,其中有一個展位顯得“格格不入”——沒有任何農產品,一桌的塑料盒,盒子里盛著五顏六色、大小不一的“小珠子”。不論是參展的還是觀展的,甚至政府人士,但凡看見,無不好奇駐足打聽這究竟是何物。展位主張連華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回答,“這是丸粒化后的種子”。
種子為何要成丸?又如何成丸?半島全媒體記者驅車趕至萊西市店埠鎮工業園區青島潤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種子丸粒化生產線上,張連華打開了話匣子,“對于我們這里靠種植胡蘿卜為生的農戶來說,每一顆種子都十分金貴。”
張連華介紹,店埠鎮是遠近聞名蔬菜產業大鎮,出產的胡蘿卜不僅條形好、產量高,內在營養含量也十分豐富,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好的品質,源于好的種子。”張連華稱,目前鎮上的胡蘿卜種子多是進口,1000元一罐,一罐80克,一畝地大約需要120克,種子成本1500元/畝。
一邊是種子的金貴,一邊卻是無可避免的浪費。在張連華的丸粒化實驗室記者看到,胡蘿卜的種子形似稻殼,成片狀,又小又輕,邊緣還帶有細微絨毛,非常容易粘連,“這么小的種子,自動化播種機根本播不了,只能靠人工把種子下到坑里。人工的弊端是無法精準控制稀疏、株距,必須等到出苗后,再人工間苗、定苗,人工和種子都是成本啊。”
張連華在丸粒機生產車間
2011年,張連華得知在日本、荷蘭等國家有給花卉種子丸粒化的技術,但因技術壁壘,無法借鑒,“只能靠自己試”。丸粒粉配方是種子丸粒化的關鍵,“粉是有機質加礦物質的混合料,既要保證丸粒化后不破損,又要保證發芽時快速崩裂,有的種子萌芽期對水分要求高,丸衣要吸水性好,有的種子萌芽時不能水分過大,又要避水,所以對成分的配比要求極其嚴格,實驗了做了上千次。”苦研7年后,張連華研發出了5大類20個品種的丸粒化技術,涉及蔬菜、中藥材、生態修復等。
張連華攀上大型種子丸粒機查看設備。
在張連華的實驗室,陳列著近百份丸粒化前后的種子對比。其中,煙草的種子細小如沙,1克多達1.2萬粒;用于生態整治的草種輕如線頭;各類蔬菜種子或片狀、或條狀,形態不一,經過丸粒化后,不僅大小均勻,體積和重量也增大數倍至數十倍,不同的顏色區別不同的種子,防風防蟲防鳥防霉,完全實現自動化機械播種。
張連華用7年時間“試”出來的丸粒粉。
把種子織成“絲帶”,
85后“理工男”研創,沙漠改造節省種量90%
“85后”張彥欣出生在萊西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一輩子靠種植胡蘿卜為生,他從小癡迷于電和機械,一手傷疤全是小時候拆電器留下的。大學如愿以償學了自動化專業,畢業后進入品牌大廠成為一名電子工程師,2015年,張彥欣辭職創業,成立了自己的機械制造公司,創業第一件事,就是用自己所學,破解父輩在種子上的受限。
張彥欣和他的種子編織帶
2016年,張彥欣正式啟動了種子帶編織項目。種子編織成“帶”,即將種子編織到易降解的長條型紙帶中,播種時,直接將紙帶播進土壤之中,種子會在紙帶中發芽。由于種子被固定在帶子上,編織時即可精準控制株距,同時減少種量的浪費。
“項目最開始時,團隊只有我自己一個人,電子線路板設計圖是我自己畫的,代碼也是我自己敲的,整個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經過投產,張彥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團隊,在紙帶的選擇上,除了可降解的紙質材料外,張彥欣還選擇了更輕薄、對發芽率影響更小的水凝膜作為替代品。
張彥欣研發的種子帶編織機遠銷海外。
很快,張彥欣的種子編制帶技術很快被北京一所農業研究院注意到,并邀請他參與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進行的沙漠改造,改造項目是通過種植一種名為“食葉草”的植物來保持水土。
“‘食葉草’的種子小得像沙粒,很貴,4000元一斤,以前靠人工下種,一畝地需要250克,引入我們的種子帶編制技術后,實現沙漠自動化播種、自動化收割,在保證產量不變的前提下,一畝地只需要20克種子,種量節省了90%以上。”張彥欣介紹,目前這一項目工程還將繼續擴大范圍。
帶火農機業,
銷量年增40%,“中國智造”走出國門
除了蔬菜種植,農機制造業也是萊西市的重要產業之一,而種業“芯片”的改良,給農機銷售市場注入了催化劑。
8月10日,同樣在店埠鎮工業園,青島大順農業機械有限公司正用吊車起吊一臺價值11萬元的“氣吸式播種機”,這臺“大家伙”裝車后,將被運往陜西榆林,進行娃娃菜、青蘿卜等蔬菜的播種。“種子丸粒化后,也能用播種機實現自動化精播了,我們的年銷量增長在40%以上。”公司銷售經理曹艷輝介紹。
播種機訂單已經排到明年元旦。
曹艷輝告訴記者,之前由于種子不規則、質量輕,像胡蘿卜、油麥菜、生菜、茼蒿等大部分蔬菜種植無法實現自動化精量播種,而成“丸”之后,“氣吸”播種機可精準到一個坑播一粒種子。“根據丸粒的直徑,配置不同孔徑的吸盤,再設置好速度,在氣吸作用下,株距、稀疏可精準控制,免去人工間苗,避免種子浪費,達到農業生產精細化。”張連華透露,按照人工200元/畝的價格,自動化精良播種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種子成本。
曹艷輝正在進行蔬菜播種機測試。
每年的7、8月份,是秋播最繁忙的時節,7月開始,菠菜、香菜、油菜、上海青、菜心等大面積種植,入伏后,蘿卜、白菜也開始種了,這兩個月恰是農機銷售市場最熱鬧的時候。“今年格外忙,天天加班,大型播種機的工期都給客戶延長到35天了,訂單一直排到明年元旦。”曹艷輝透露,秋播市場占到全年銷售額的60%,受種子丸粒化技術的帶動,目前市場擴展到蔬菜、中藥材領域,地域上首次覆蓋至廣州、江蘇、湖北、四川等南方地區。
萊西的種業變革帶火了當地的農機制造業。
“以前做農機是賣鐵,現在是賣技術、賣科技。”花10年時間研究種子丸粒化的張連華并沒有丟掉農機制造的老本行,目前,他的生產線有各種型號的種子丸粒機,通過與濰坊、新疆等地的種植公司合作,將丸粒化機械設備、丸粒技術推廣至全國。
自動化的運用不僅縮減了人工成本,還幫助農民獲得高效增收。“我們做過客戶跟蹤統計,自動化精量播種的蔬菜至少快出三天,這三天對于農產品上市來說,價格可能會天翻地覆的,一個農戶的胡蘿卜如果早上市一個星期,可能市場上胡蘿卜還處于空白期,能賣個好價錢。”曹艷輝表示。
丸粒化后的種子(吸盤上的紅色顆粒)通過氣吸播種機實現自動化精量播種。
而張彥欣研發的農機設備,甚至走出了國門,出口海外。“我們很清楚對于農機產品而言,滿足不斷升級的精細化農業生產才是未來的方向,比如,在丸粒機投產之時,考慮到種子在丸粒過程中摩擦生熱,會導致一部分種子失去活性,我們特別加裝了冷卻裝置。”張彥欣研發的種子帶編織機、種子丸粒機已經出口到印度、俄羅斯等海外市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智造”。
種業變革帶火了農機制造業,圖為工人正在制造丸粒機。
勇當“捕風者”,
智慧農業助種植戶抓風口避風險
2017年以后,物聯網大數據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張彥欣以創業者的敏銳捕捉到了這一機會,憑借科班優勢,他在機器上加裝了物聯網數據系統,這樣一來,每一臺機器編織了多少顆種子,這些種子是何種作物,都可以通過服務器平臺得到直觀的量化。
“這就是寶貴的農業大數據。”透過這些數據,結合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可以預測出農產品市場的風口和風險,就這樣,張彥欣成了農業“捕風者”,他將預測信息分享給農資廠商、農業平臺甚至平臺商戶,達到對于行業下游的動態監測和預測,幫助農戶規避風險以及維系業態穩定。
2020年疫情期間,張彥欣在數據觀測中發現,當期胡蘿卜種植量走低,比往年同期減少了三分之二。他馬上把這一消息分享給了自己的種植業合作伙伴,不少農戶在供求關系的考量下,改種胡蘿卜。果不其然,這一年的胡蘿卜收購價攀升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不少種植公司也因這一成功案例選擇與他們合作,而數據量本身的增大,也讓數據參考更具指導價值。
何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