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篇主要在于講解終端產品的使用須知?作者:Tiberius來源:本站原創說明:本文原寫于2014年,限于當時條件沒有進一步說明實操,如今補齊一些具體操作建議。這年頭,越來越多的PC/PlateCarrier如雨后春筍一般席卷戰術產品市場。這
本篇主要在于講解終端產品的使用須知
?作者:Tiberius 來源: 本站原創
說明:本文原寫于2014年,限于當時條件沒有進一步說明實操,如今補齊一些具體操作建議。
這年頭,越來越多的PC/Plate Carrier如雨后春筍一般席卷戰術產品市場。這種風潮的背后,是在輕量化這個大背景下,傳統護甲背心/AC/Armor Carrier越來越不能滿足日常需要的結果。
這個日常需要是多方面的,比如特警特種PMC/PSD們因為各自任務需求、自身偏好、對機動性的執著和對重量的挑剔綜合作用選擇的結果,也包括廣大米帝真鐵黨“避重就輕”下場選擇抑或跟風版騷的影響。市面上出售的PC玲瑯滿目,但是絕大多數其本身并不具備防護屬性,實際上英語中對于PC的兩大核心部件的稱呼說明了一切“Front Pocket”和“Rear Pocket”。真正起到保護作用的,是前后各一的硬質防彈插板,已經屬于可選組件的軟質防彈內襯(常見插板形狀剪裁)。
關于什么是AC/PC,請戳:https://www.junpin360.com/html/2018-02-01/6518.html
本文的主旨,是怎么把有限的板子,運用到無限的保命中去。主要就是怎么調節插板位置,以及一些配套的注意事項。
正式開始之前我們聊一下急救入門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急救。
人的最優先生理指標,是醫學上成為生命體征的東西。生命體征在急救上的內容,是:呼吸、心跳/脈搏、血壓和體溫。全都是能用數字表述的東西。聰明的人已經能看出我的目的了,心肺保護。TCCC(戰傷救護)的重要內容,也就是心肺相關技能。
3.jpg
補充一點,醫學上有個黃金小時,專指傷患從現場到就醫的轉移時間在一個小時內的,存活概率最高,而后驟減。就算有CPR和AED,不能及時進手術室的病人依舊面臨重大生存危機,特別是腦缺氧。腦缺氧不是直接致死,而是會導致腦組織逐步壞死,時間短或許可逆,時間長則是永久傷害難以修復。這等危害是必須闡明的。
開放性氣胸原因及救治
是的,并沒有跑題。插板的目的,就是心肺防護,是用在軀干前后阻隔彈道傷害用的。一般的,我們把前后兩塊硬質插板(以及配套軟襯)定義為核心防護組件。其余的都算附件,附件有:硬質側插板,護領,護臂,護襠,后綴片,破片褲等。
6.jpg
一套MTV的全部組件
一般的,標準護甲(PC)穿戴參照如下。前板位置在鎖骨下,肚臍上。后板位置在大椎下,腰窩上。
QQ圖片20140610110237.jpg
第一代SPCS穿戴效果圖,前后左右四塊硬板為核心防護。
如果是AC,那么參照標準如下:
IOTV-in-OCP-with-TAP-mounted.jpg
基本上就是不能松垮,盡可能收緊提高——也就是前后之間的肩帶長度和腰封/側圍長度都要盡可能縮短。
然后因為大部分裝具沒有那么好的彈力適應性,所以為了方便呼吸,調節時候一定要按照吸氣時候的最大身體維度作為基準來調節裝具。(可以吸滿氣然后憋氣練肺活量2333)
大部分日字扣和魔術貼調節都是無極的,可以調的比較精細,而公發的很多是鉚釘孔和織帶插,這樣調節會比較繁瑣,而且粒度比較大。不同的設計,特別是快拆設計,直接影響組裝和調節復雜程度。一般來說,越難調節的結構就越可靠結實,越方便的結構也是越容易損壞的(比如純魔術貼調節)。
具體產品怎么操作,只能看說明書,實在不行就找視頻。只要不上刀剪,這些東西都徒手都弄不壞,隨便折騰,要是折騰壞了,那說明這玩意不值得買。(無誤)
現在硬質防護是核心,一切安裝都以硬質防護位置為準。不過不同的產品結構可能導致硬質插板的位置有偏差,還是那句話,舒適度優先。先舒服,再緊著調。不著急,調好了受用無窮。
正面插板位置:
4.jpg
上緣接鎖骨,底緣距離肚臍上方約三指。如上圖所示,這個位置能夠蓋住你全部的心臟,絕大部分的肺,以及肝。肝,作為解毒器官是能再生的,但是不要忘了它同時也是儲血造血器官,還連著碩大的動脈靜脈,大出血可不是鬧著玩的。
除了防止彈頭帶來的直接貫通、穿刺傷害以外,插板還可以減少肋骨骨折的幾率。肋骨骨折,也能導致心肺損傷、感染這些復雜狀況。在孤立無援的戰場條件下,此類傷患得不到救治的下場顯而易見。而美軍對于戰傷研究的結論也是心肺最優先。
常見錯誤高度
正確高度
背面插板位置:
5.jpg
上緣接第一胸椎T1,在大椎下;底緣當位于胸腔底邊(最下排肋骨最低處),大約在第二腰椎L2位置上。這里除了心肺肋骨之外,還直接保護了脊柱(主要是胸椎)。畢竟高位截癱不是鬧著玩的,能保護到的還是應當保護。插板實際還蓋住了兩個腎的上半部——蓋住半個總好過沒有....
細心的朋友大概發現了,前后插板的位置并不是水平一致的,而是前低后高。這是人體構造的特殊性使然,不是毛病。
JPC在當年是唯一考慮到前后板高度差并且留夠安裝冗余的插板攜行具設計。直至今天依然是少數人體工程學最好的產品之一。
對比6094就能明顯看出來,這玩意前后板基本在一個高度,所以并不是最優解
一般的,最舒服的位置,總是效果最好的位置,如果你覺得哪里別扭,特別是呼吸不暢或者操槍困難的時候,那就是該調整裝具了。
典型錯誤高度
正確高度
腰圍過100cm的朋友們就不要問怎么調整都不舒服怎么辦了,為了下半輩子好過,請君減肥。
關于側插板:
前面也說了,側插板并不是必選,而是可選。有些PC設計上使用窄窄的腰側帶收束,完全不具備防護性拓展。這樣的好處是不影響腰部攜行的拿取。
image.png
image.png
比如JPC附送的一條帶子,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干嘛的,其實這就是最簡單的cummerbund,方便你掏腰上東西的。
也有PC提供了帶插板口袋的腹帶(Cummerbund),便能夠添加側面插板防護組件。也有的通過織帶或者魔術貼固定結構來固定。
比如6094的腰封上就預留了側插板和防護軟襯的口袋,只需要拿著餡往里塞便是。
公發SAPI板組使用的側插板為6"X6",市面上也有6X8等等各種不同面積側板可選。側插板除了少數像FLPC這種能調節位置的設計之外,大多數插板攜行具設計都是前板錨定或者后板錨定,位置調節十分有限。
8x8側插板圖例
側板提供的防護也最有限,但是比軟襯的防護等級高得多——還是那句話,有比沒有強。
關于護甲攜行具
護甲攜行具是軟硬結合護甲,因為防護面積和雙料防護的設計特點,普遍結構臃腫厚度超標,而且舒適性和調節量也都不盡如人意。所以穿戴做法的重點是舒適性運動性,但是盡可能面積最優化,也就是讓硬質插板能夠蓋住上圖中的重點防護區。
建議穿戴效果
建議穿戴效果
穿這種護甲時,抵肩是一個問題。不過很多廠家都有抵肩解決方案,比如MTV的抵肩墊(rifle bolster)——
image.png
和ESKI給CTRU訂做的抵肩墊——
感謝hugo供圖
感謝藍鳥人供圖
以上這種做法并不能完全解決抵肩問題,但是可以大大降低抵肩操作的難度。
在穿著護甲攜行具時,過去的教條是前后軟襯必須要有5cm的交疊以確保不會因為運動而造成縫隙破壞防護。
但在實踐中,由于硬質插板和插板攜行具(PC)的大量普及,護甲攜行具的式微。以及真冰對于舒適度的追求,很少有人真的做到這5cm交疊,甚至都沒有廠家宣傳推薦這種設計了。
懶得調節了,湊合看看,就這意思
image.png
最后,是護心鏡話題
千百年來人類相愛相殺至今,機動能力與防護性依舊是不可調和的魚與熊掌。正所謂天下武功皆破,唯快不破。所以公認的SOF作法就是寧要舒服,不要防護。是的,與其關鍵時刻邁不開腿,倒不如舒舒服服逃命去也。固然犧牲防護的前提是藝高人膽大,不可否認的是不舒服的負重會白白消耗人的體能,而且精神負擔也更重。
故此,叢林戰時的特種不喜歡頭盔防彈衣,喜歡圓邊帽和胸掛。比如越戰,比如阿富汗。看那紅翼四人也全都是RRV,當然最后只逃掉一個。
image.png
另外,大凡干特戰的,多半是胳膊比大腿粗的主。中號尺碼的身型配中號板子放胸前,他會覺得使不開,扔掉板子又怕人品不夠好,于是索性改用小號插板的大有人在。當然也有些膽肥的家伙頂著XXL的身材,塞著S的插板。這種強烈的護心鏡既視感,就是這幫大胡子野人的瀟灑方式。w
——本站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