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子木今年上半年,號稱“全球第一房價”的香港,樓市又瘋了。而且漲勢兇猛,每個月成交量保持在7000宗左右。預計2021年上半年,香港住宅成交量將達到39840宗。劍指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最夸張的是有一個叫“柏傲莊III”的樓盤。3
文/子木
今年上半年,號稱“全球第一房價”的香港,樓市又瘋了。
而且漲勢兇猛,每個月成交量保持在7000宗左右。預計2021年上半年,香港住宅成交量將達到39840宗。
劍指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
最夸張的是有一個叫“柏傲莊III”的樓盤。
30500人認購173套房,相當于176個人搶1套房,中簽比例僅為0.56%,打破香港1997年“灝景灣”新盤“票王紀錄”。
真的比刮彩票都難。
我記得前幾年杭州有一個叫“遠洋西溪公館”的盤,6萬人“搶”900多套房,號稱創下世界紀錄,但算下來,中簽比例依舊沒法跟這個比。
而且,這個盤的價格并不低,折合人民幣大約18.65萬元/平米,總價在484萬~1753萬元左右。
按照當地人講,此盤戶型多樣,甚受歡迎,最大是94平米的四房豪宅,最小戶型是26平米的剛需住房。
26平米住宅在香港很常見,但我感覺在內地,要是有開發商敢造出26平米這玩意兒,不知道會被多少人指著鼻子罵死。
我前幾天跟一個香港讀者說,我們內地三四線城市隨隨便便就是150平米以上的房子,一個客廳頂香港一套房,他連著打了10個問號,驚訝地說:
這輩子都不敢想象住在這么大的房子里,在香港,即便是明星,都得乖乖蝸居在百來平的房子里。
其實看到“香港房價暴漲”這個數據后,周圍很多人臉上都表現出了“不可思議”。
因為2019年香港遭遇了“暗黑風暴”,2020年緊跟著是疫情,香港旅游、金融兩大支柱產業幾近崩盤。
尤其是消費,過去內地人喜歡去香港購物,每年長途跋涉貢獻天量GDP,然而這2年,香港相當于封了城,街邊旅行社、化妝品店、藥店、餐廳等大規模倒閉,很凄慘。
網上每天都有媒體預測,香港房價會暴跌腰斬,是剛需解放的好日子。
然而事實上,房價雷打不動,先是小幅下探,而后一路上揚,尤其2021年這半年,香港的房價漲得匪夷所思。
那么問題來了,都說經濟是房價基石,這又該如何解釋,這對我們又有什么啟示作用,接下來子木為你一一解答。
1
無地可容
大家都知道,影響房價的因素有很多,經濟、人口、政策、金融、土地等等。
但樓市之所以被稱為“樓市”,它終究是個市場,而市場的本質就是“供需”,這個概念是所有因素的底層邏輯。
香港樓市跟內地最大的不同是,是“非政策性”市場。
政府不會出臺什么限購限貸政策干預市場,相反,政策環境一向很自由,房貸利率很低,所以在買房這塊,根本沒什么限制。
但“非政策性”市場也會導致一個最大的弊病,“貧富鴻溝”。
香港人喜歡買房,尤其是富人配置資產,主要考慮的依然是房子。香港富人有多少?
引用花旗銀行的數據,2018年,香港千萬富豪有51.1萬人,占全港人口的9%,此外,這些富豪人均有3套房,最夸張的有上百套房。
按這個比例計算,富人群體的房源占有量大概在150萬套左右,占據非常大的份額。
這些富人持續將房價抬升,在香港,位置差不多點兒的房子,均價都得超過20萬一平米,讓普通人“無地可容”。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在750w的香港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根本買不起房,很多都住在“籠子”里。
整個香港樓市都彌漫著緊張的氣息,普通人拼命努力,追求房子,富人手握著房子,想方設法炒高割韭菜。
這種不健康的樓市讓市場處于長期的“供需矛盾”中,房價一點就“著”。
疫情后,全球貨幣大放水,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資金流動充沛。
為了避險,香港富人群體砸錢繼續買入房產,造成房產進一步稀缺,帶動了整個樓市行情。
前面講到的創了“新盤票王”紀錄的盤,剛需自住比例約6成,其余4成都是投資者。
2
根本矛盾
香港高房價問題可以解決嗎?
當然可以,站在市場的角度上,多蓋些房子就可以解決了。
但這么簡單的問題,誰都能想到,是因為沒有地嗎?
只要你去過香港,一定不會這么認為,香港有大量的郊野公園,地非常非常多,裝下香港750多萬人口綽綽有余。
其實不讓香港多建房子的,恰恰就是香港人自己,生怕房子多了會拉低房價,導致財富縮水。
在香港,但凡是上了車的人,無論是好幾套房的投資客,還是二十幾平住房的剛需業主,都“痛恨”房價跌,途徑就是反對政府多蓋房,多賣地。
房價跌了,之前高首付以及每個月好幾萬的月供,都將是壓垮神經的稻草。
如果香港政府敢這么做,那么這些人就敢舉著“民主”大旗,上街游行,說白了,就是屁股問題。如此看來,內地人還算文明,也就是砸個售樓處。
政府沒辦法,只能找土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填海造地”,解決居住問題,當時劉德華還為此站臺,呼吁香港市民一起解決高房價問題,然而最終被人們罵得夠慘。
所以香港房價無解,港人住房壓力無解。
3
一幕幕悲劇
香港高房價的壓力,對當地普通人來說,很絕望。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個港劇,叫《香港愛情故事》,評分很高,被當地人視為年度經典。
主角陳子朗普通家庭出生,三十多歲依舊是無房青年,和對象談了7年戀愛,而這7年時間,只能靠“開房”來維持二人世界。
香港酒店奇貴,不可思議的是,“開房”還得排隊……
女主忍無可忍對陳說,“我不想40歲的時候,咱們還靠開房維持感情。”
求婚后,陳用手上所有的儲蓄去買婚房,小兩口看了很多房,但便宜的房子,基本又爛又破,中介不耐煩,來了一句:
“再這么挑,你等她絕經了都買不到房。”
陳問中介,這套房有什么賣點,中介說,最大的賣點就是,“獨立廚衛”……
陳反映了香港底層群體的現狀,全家人住在一套十幾平米的劏房里,陳和兩個妹妹睡上下鋪,父母兩人睡1.2米的雙人床,無法翻身。
狹窄逼仄的空間,像牢籠一樣,捆綁著全家人。
最終忍無可忍,母親選擇離婚,大妹變得無情而陌生,二妹則成了純純的拜金女,“眼里只有錢”。
當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公司小汪聽的時候,她問我,為什么這么難,香港年輕人還不來內地發展,逃出香港?
這是個好問題。
4
香港化
為了得到答案,我問了很多對香港有研究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很深刻。
他給我舉了個例子。
如果你出生在北京的普通家庭,北京房價這些年水漲船高,你買不起房子,也不能把姑娘娶回60平的小房子里,把父母趕出去。
你怎么辦,離開北京嗎?
這個問題我問過十個北京本地小孩,回答基本都一樣“絕無可能”。
近幾年,因為高房價問題,“逃離北上廣深”的話題一直炒得火熱,但逃離的年輕人基本都是外地人,而對于當地土著來說,這不叫逃離,叫移民。
而移民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抵抗風險的不確定性。更何況自己所在的,還是頂級城市,又能逃到哪里呢?
我曾去香港考察,采訪過幾個香港人,為何不在內地買房生活?
A是一位當地的年輕人,對我說,想去但不敢去,也害怕改變,因為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在內地找到工作。
在香港,工資收入很高,餐廳里普普通通的服務員都可以月薪上萬,洗碗的都能上2萬,只要不是太懶,基本可以保障基本生活。
內地雖然房價便宜,但收入也低,有了房子失去工作,也不劃算。
B是一位香港在校大學生,讀的金融專業,跟我說,已經計劃未來在深圳或者上海發展了,結交了很多內地朋友,了解到內地這幾年發展不錯。
香港這些年產業單一,內卷太嚴重,大學生都在讀金融,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唯一買房的機會可能就是走出去。
但感覺深圳的房價也很高,學區房都跑到20萬一平了,稅高,生小孩也不減稅,收入也比香港低很多,所以未來更多考慮是去杭州或者成都、武漢試試。
有人問我,北上廣深的未來是否會“香港化”?
我的答案是,社會不會“香港化”,但房價卻擋不住“香港化”的趨勢。
香港的房價是由富人炒作,“有房一族”配合拒絕供應,而形成的畸形結構。
但北上廣深,則是經濟發展,大城市群紅利,全國貨幣流入,人們爭搶資源的結果。
好在我們是政策性市場,北上廣深這些城市的房價列車還會被強制剎車,讓剛需還有“緩和”的余地;
好在我們有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甚至十八線小縣城,年輕人在大城市實在買不起房,呆不下去了,還可以換種生活,退守“清凈之地”。
但香港年輕人,那可真是,無路可退。
金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