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上周,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公開宣稱,已經開始與中方就續簽《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展開磋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有幾十年歷史,是中美兩國合作當中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但在今年8月到期,有消息稱當時美國總統拜登曾尋求續簽6個月,然而最終沒能敵住來自美國國內“反華派”的壓力,于是這一已經生效幾十年的文件最終“歷史性”到期。
早在上個月中美舊金山會晤期間,中美雙方就有關《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展開磋商達成了共識。所以這次伯恩斯如此表態,也就并不意外了,不過伯恩斯也強調,續簽《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并非板上釘釘。
伯恩斯做出這樣的表態,我們并不奇怪,倒不是說中方不肯簽,其實中方對于和美方的合作一直都是秉持開放態度的。真正的問題始終是在美國,4個多月以前美國反華派能夠阻止拜登續簽6個月,那么問題來了,誰敢保證到今天,那些美國“反華派”不會再次冒頭,阻止這一切發生?
但是與美國政界不同,美國學術界對于續簽該協定的看法可謂是風起云涌,紛紛要求盡快續簽。理由無他,“科研脫鉤”引發巨大風險,所以美國國內很多聲音,尤其是來自學術界的,都在喊話續簽《中美科技合作協定》。
就在2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才刊載了一篇題為“中美(應進行)科學合作以解決全球重大挑戰”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科學家小組的成員。作者在文中呼吁,無論是氣候變化、糧食安全還是健康問題,這些都是無法由一個國家解決的挑戰。
歷史告訴我們,“科研脫鉤”容易引發巨大風險。這在歷史上是有著極其警示意義的教訓的。舉個例子,微積分是當代數學和科研非常重要的工具,但其第一發現人卻是一大歷史謎題。
17世紀末期,英國和歐洲大陸數學界曾就“微積分第一發現人”產生極大爭議,最后更直接導致英國和歐洲大陸數學家停止了交流。以今天的視角來講,歐洲大陸數學界的微積分方法更為合用,而英國因為長時間堅持使用其自己推崇的方法,直接后果就是在后面的一個多世紀里,英國數學發展大幅落后于歐洲大陸。
各位要知道,那時候還是17-18世紀,正是工業革命前夕,彼時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還沒有那么大。直到工業革命以后,科技關乎一國經濟、民生、國防的優勢才體現出來。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是對于大國而言,其實是經不起“科研脫鉤”的。哪怕美國的科學技術世界第一,也經不起,一旦脫鉤,美國被超越的速度必然更快,更不用提當下人類面對的諸如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美國自己應對起來,也倍感無力。合作解決這些重大議題,是擺在美國面前唯一的正確抉擇!
而且,美國也不是沒試過和中國“科技脫鉤”,結果如何呢?是美國的科技產業因為失去了中國龐大市場的耕耘,而損失慘重,經濟發展遭遇阻力,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半導體芯片領域。此外在航空航天領域,眼看著中國新空間站取得的成就,大量報道表明美方十分希望能夠和中方合作,但卻因為自己設下的“沃爾夫條款”限制了中美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合作,最終令美國束手束腳。
可以說,美國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了,“科技脫鉤”行不通,能不能遏制到中國另說,美國自己,其實是扛不住這一切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不奇怪為什么美國學術界有學者要發文呼吁合作了。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聯合主任羅斯高日前也公開表示,國際合作旨在推動解決我們自身無法應對的問題。言外之意很明確,哪怕沖著美國那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也絕對離不開來自中國的幫助。
只是,現在的問題在于,對于美國國內那些“反華派”而言,其已經將科學技術領域作為和中國對抗的主戰場。在這群除了針對中國和尸位素餐以外,什么都不會的美政客看來,既然主戰場已定在這個領域,那又怎么能夠和中國合作呢?
所以在這里,我們能夠看得出來,中美當下已經準備就此展開談判,拜登也正在等中方簽字,美國國內,也有學術界人才已經舉了“白旗”,深知不能夠再和中方對抗,必須合作。
但是,就因為美國國內反華政客聲音太大,以至于當下,是否續簽《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仍非定數,就看拜登自己,有沒有足夠的遠見卓識和魄力了!
路路觀察官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