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筆者有位大學同學,曾一直為自己天生的單眼皮而苦惱,覺得單眼皮顯得眼睛小而無神。不過這位同學最近去拉了雙眼皮,還發了朋友圈,照片中的她一改以前單眼皮小眼睛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雙拉過雙眼皮后炯炯有神的眼睛,她還自信配文“錢沒白花”。
相信除了筆者朋友之外,很多人都有過醫學美容的經歷。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更加在意和追求外表的美麗,甚至在電梯、餐廳等公眾場所,會經常有人開玩笑地講:“整形了嗎?變漂亮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市場需求,醫美行業得以快速發展,醫美企業也迎來了機遇。
5月2日,新氧上市,互聯網醫美平臺第一股是一家中國企業,這意味著國內醫美市場無論從規模,還是在規范方面,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醫美市場的成熟,社會對整形的偏見正在逐漸瓦解,公眾也開始逐漸建立對整形的客觀認知。
變化一:從不接受整形到關注整形
曾經在遼寧衛視的一檔節目上,當聊到整形相關話題時,大部分在場嘉賓表示不能接受整形,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沒有必要做后天整形。有的人說整形后笑起來會很僵硬,甚至睡覺都閉不上眼睛。大家普遍認為通過人工、藥物獲得的短期美貌不長久,并且日后還可能遭受反噬,得不償失。有這樣的擔憂,很大程度上是對醫學專業知識的不了解。
但如今,大家對整形的看法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關注整形相關內容。 筆者幾個女大學同學,就時不時會往閨蜜群里分享新氧微信公眾號的推文,文章主要都是一些關于美容整形的內容,然后幾個女孩一起聊得不亦樂乎,話題也基本都是“我就知道那個誰肯定整了”、“這個明星墊了下巴”、“要是我整形整哪里比較好”之類。
上大學的時候,這些女同學甚至還覺得整形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情,但現在也都開始關注整形內容了。在新氧的公眾號文章下方評論中,有的人還表示:“新氧是我堆成海的公眾號里,少數幾個日推總會看一篇的公眾號。”
新氧科技招股書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新氧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和特定的媒體平臺傳播的豐富媒體內容,平均每月有超過2.4億的觀看量,這類觀看用戶是對醫美有著廣泛興趣的人群。而新氧新媒體如此受歡迎的背后,一方面是因為廣大用戶能夠通過新氧的案例分析,認識到整形的基礎知識,并學會理性地選擇整形方案;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了大眾對于整形的認知在發生改變,至少說明了他們已經開始關注,甚至是分享整形信息。
變化二:從不理解整形到寬容整形
長期以來,不少用戶并不理解為什么有的人本身顏值就不低,但還是要冒著風險在臉上動刀,尤其是那些從事演藝事業的男女明星。更常見的是,不少用戶常常活動于微博等社交平臺,當看到微博上很多關于明星整形的帖子時,也會在帖子下方唏噓什么“網紅臉”“假臉”“人工臉”等等。
但現在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某些娛樂明星的熱搜下,我們會看到一些用戶認為“明星如果不能整形都顯得不專業”,這往往出于他們對明星顏值的高要求。這些聲音認為影視演員這個職業需要較高的顏值,如果先天性條件不那么好,選擇去整形優化自己的外貌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說某些情況下整容已經成為明星的必經之路。
的確,這其中的變化頗有意思,原來人們對于明星的整容嫌棄,甚至是鄙夷。但如今,當大眾將明星們的顏值設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時,卻開始對他們苛刻起來,不好看的人似乎不適合當明星,甚至有些用戶反而覺得明星應該整成他們喜歡的樣子。
變化三:從秘而不宣到分享整形過程
過去,在鄰里親友異樣眼光的壓力下,整形于大多數人而言還是一件秘而不宣的事情。很多人在接受整形手術之后,都不愿意承認,甚至是在整形之后的恢復期想方設法逃避周圍的人。長時間以來,在大家的潛意識里,整形就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
然而,現在情況不同了,越來越多的人對整形經歷持有公開和分享的態度。比如新氧平臺有一個功能是“美麗日記”,就是讓消費者記錄自己整形手術之后第一天、第十天……半年后的變化,以圖文的方式呈現。如此一來,有過同一部位相似整形經驗的人便能在別人的日記中找到共鳴。
這種變化不難理解。眾多小白消費者有欲望開啟醫美消費,但是醫美不同于普通美容,它會產生創口,術后會腫脹、滲血……。 什么樣的情況是正常的?什么樣的情況有毀容風險,需要及時修復?消費者在術前、中期,會有各種擔心、恐懼、疑問。而術后過了恢復期,多數消費者又有訴說和表現欲。于是,消費全程伴有內容交流的需求。
“用戶感興趣的是個體,是故事。”新氧創始人金星曾公開表示。
目前新氧上已經積累200萬篇由消費者撰寫的日記。經緯中國合伙人王華東表示:“新氧的核心邏輯是社區的價值,因為醫美消費是一個重度的決策的過程,社區的價值減少了消費者對陌生領域的認知難度,能夠讓消費者做消費決策的時候不要被誤導,真實性的點評和美麗日記可以給到用戶真實的建議和決策參考。”
觀念變遷背后,三重因素共同作用
從不接受到關注,從不理解到寬容,從秘而不宣到經驗分享,整形社會觀念變化背后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來,現在的醫學美容技術更加精湛成熟,后天變美成為可能。 明星和網紅成為醫美普及的代言人,「瘦臉針、玻尿酸、美白針、光子嫩膚」等詞語在2010年后從港臺,蔓延到大陸,醫美在百姓日常交流中出現頻次持續增加。
二來,醫學美容的運作更加市場化,價格更加親民; 1999年前后,中國醫美正式商業化和市場化,民間資本開始建設獨立醫美機構,而不再選擇承包醫院科室的方式。現在中國有近萬家醫美機構,其中絕大多數屬于民營。2013年,醫美平臺興起,后經逐鹿后,新氧成為其中的領軍企業。平臺上信息的全面、真實和多樣性,幫助優秀服務商脫穎而出,建立品牌,同時也給消費者提供了決策參考。
三來,中國人均GDP突破5000美金,老百姓手頭越發富余,90后成消費中堅力量、00后開始成年,獨生一代更為關注自我的內心宿求,微整形需求快速崛起。
正是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公眾逐漸瓦解對整形的偏見。不得不說,從業企業,既是這種改變的受益者,亦是推動者。
根據Frost & Sullivan2018年10月的市場報告,2018年中國醫美服務行業總收入規模達到1,217億元人民幣(約合177億美元),自2014年至2018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3.6%,預計行業收入規模到2023年將達到3,601億元人民幣(約合524億美元)。
“新氧上市可以加速醫美消費在中國市場的滲透。中國醫美市場滲透率比發達國家低很多,其中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新氧上市會讓新氧上積累的內容為更多人知道,從而讓更多了了解醫美這件事。” 聯合麗格集團董事、總經理慕安表示。
“如果再過十年,醫美市場規模也許會過萬億。要知道中國今天化妝品行業的產值每年也不過幾千億。如果醫美行業過萬億,就意味著中國的消費者在醫美上花的錢,比他們在化妝品和保養品上花的錢還要多。那個時候醫美行業的消費者也會進入到高度成熟的狀態,他們對醫美的了解會非常深了。”金星在近期的一次行業會議上表示。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
劉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