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些年,中美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關于兩國之間的競爭,不是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老大為了打壓老二采取的主動“進攻”。這種進攻,它不是直接的軍事進攻,卻又是全方位的進攻,從經濟上制裁中國,從政治上孤立中國。
關于中國和美國,新加坡人研究的比較多。
李光耀父子都曾評論過中國,認為中美之間的博弈,要持續二三十年,甚至更多。
前兩年,新加坡著名的外交官、學者、專家馬凱碩,寫了一本書,里面道出一個觀點,像提醒,又近似于警告:近些年,中國有一個最大的戰略失誤。
問題的一切,從特朗普上任時候開始說起。
很多人都說特朗普就是個“瘋可愛”,但是,此人手底下一點都不含糊,制裁的大棒揮舞的風風火火。
特朗普任上,提出一個觀點:要將中國當做戰略對手,要提高對中國的關稅,并對中國進行各種制裁和打擊。
特朗普上任之初,中國早已不是二三十年前的中國,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產品出口國,世界500強紛紛落腳中國,在中國忙著獲取大量的利潤。
別的不說,我們就說兩個典型的例子。
一是波音飛機。波音飛機從1993年開始到2017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從十幾億美元到了一百多億美元,賺得可謂是盆滿缽滿。因為中國和中國市場的存在,讓波音飛機免于大量裁員,解決了大量就業,還避免了被空中客車擠下賽道。
二是通用汽車。你可能不知道,美國通用飛機從九十年代末到如今,在中國大獲成功,他們和上海汽車集團合作,開發出了大量口碑和銷量都不錯的汽車。如果不是中國,通用汽車逃脫不了被日、德擠下賽道的命運。通用汽車近一半的利潤是中國市場創造的。
而微軟、蘋果、高通、特斯拉等美國著名企業在中國也是賺得嘴都笑不攏了。
在特朗普制裁中國的時候,沒有美國的跨國商業企業去反對美國政府,沒有哪家美國公司在實際上為中國辯護。而在 20 世紀 90 年代,當美國試圖取消給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時,卻有一些商界群體對此提出了抗議。
由此,新加坡著名的專家、前外交官員馬凱碩認為:近些年,中國最大的戰略失誤是未曾對潛在的后果深思熟慮,便疏遠了在美國的幾大支持者群體。
支持者群體中,最重要的一個群體就是:美國商界和美國公司。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呢?
馬凱碩的分析很細致,總結起來就是這么幾個觀點:
一是,中國發展壯大后,做事并不公平,特別是對西方國家的知識產權并不重視。
據分析,一些中國企業和歐美企業合作建廠時,往往有一個硬性的“技術轉讓”的協議。除此之外,中國企業的復制和模仿能力很強,卻得不到相關部門的嚴厲查處。就算打官司,都是歐美輸得多,贏得少。
二是,中央對地方放權過大,中國各省市的地方保護主義非常嚴重。雖然國家在主導大局,但地方保護主義太盛行,讓美國等西方企業受了不少傷。
為了保護地方企業,各省市甚至不履行簽訂好的協議,為地方企業大開綠燈,制造不公平競爭。
三是,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人非常膨脹,非常自大傲慢。
馬凱碩舉了一個例子,說一中國官員對一個英國官員說道:“你得記住,你來自一個弱小的、正在衰落的國家!”英國官員很郁悶,這是第一次被看不起,說英國是弱小的國家。
在馬凱碩看來,很多歐美人有一個觀點:從2008年以后,中國人變得傲慢.....
那么,中國出現這些問題后,西方企業為什么不及時離開呢?在外國人的觀點來看,主要是中國市場太大,為了利潤委曲求全留了下來。
馬凱碩認為,因為對中國市場非常認可,但又對中國的一些問題很有看法,所以,這些美國公司不再為中國說話,哪怕美國政府制裁中國。
問題是,這個觀點對嗎?
不得不說,新加坡專家馬凱碩的話讓人振聾發聵,好像非常有道理,讓很多人為中國的前途深深擔憂。
但是,這些觀點對嗎?如果我們一條一條來分析的話,發現,馬凱碩的觀點未必對,但也有可取之處。
我們先說說“美國企業沒有為我們說話”這事。
(1)、美國企業沒有為我們說話,不見得就是我們的戰略失誤。
其實,特朗普上任后對我國采取的制裁手段,并不是共和黨一黨的認可,民主黨人也是大量支持的。為何如此?因為中國的發展太快了,必須限制,這是兩黨政客的共識。
此時,美國的商界也明白四件事:
一是,中國已經成長為一個競爭對手,而不僅僅是可獲取利益的市場,不加限制,中國和中國的企業可能真的一飛沖天,超過美國和美國的企業。
二是,在中國的美資企業,隨著人工成本的提高,成本優勢在慢慢降低。
三是,在中國的外資企業,早些年有各種“政府的傾斜政策”,隨著時間的發展,那些傾斜政策到期了,改變了,外資擁有的好處變少了。
四是,美國商家為中國說話也沒啥用,這已經是美國競爭的大方向了。
因為這些原因,美國企業家們未曾為中國辯護。這才是真相。
那么,美國企業家們不為中國辯護,就是要放棄中國市場了嗎?
當然不是。
看起來,美國企業沒有在美國政府面前為中國辯護,實際上,很多美國企業在中國依然大賺特賺,他們和中國的互動還非常良好。
近幾年,對于摩根領導人、特斯拉的馬斯克、蘋果的庫克等人的接待情況看,中國對美國的企業家還是很重視的。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得到美國企業家的辯護”實在不算是中國的最大戰略決策失誤。這是一種正?,F象。
(2)、必須承認,地方保護主義是存在的。
地方保護主義是存在的,但是,這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操作,美國有沒有,歐洲有沒有?
當年日本汽車在美國橫行霸道的時候,美國有沒有將市場全部打開?那時,他們也采取過保護主義。如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美國根本不讓進入。這是不是地方保護主義?
華為的產品,為何從來都是被美國排斥?不僅如此,美國邀請它的伙伴們,在全球限制和制裁華為。這是不是國家保護主義?
誠然,我們各級政府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相比而言,我們沒有像美國一樣吞掉法國的阿爾斯通,沒有像美國一樣強制Tik Tok賣給美國。
相比而言,在華的美國企業要比在美的“中國企業”舒服許多。
競爭到了這個程度,“地方保護主義”實在不是什么大錯,只要提前寫好了合同,能夠按照協議執行,已經算是不錯了。
如果絲毫不搞保護主義,讓美國企業和美國資本橫行霸道,影響各行各業,那就對了嗎?不見得。
新加坡是個小國,百分之七八十的投資都是來自歐美,但我們可以嗎?不可以。如果那樣,我們距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3)、關于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度,中國是一直在進步的。
關于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中國確實有所不足,但一直是在進步的,也有相關方面的立法。
但你讓一個發展了幾十年的國家和歐美規范了幾百年的國家相比,是否公允?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差距多少是有的,但是,你要看一個問題:是不是比以前進步了?
這才是問題之所在。
對于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早先的技術當然是從發達國家轉讓過來的,早期的模仿性創新也是大量存在的。
無需質疑,中國一定是有違反知識產權法的企業。目前,這個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解決。
作為一個有責任的大國,不足避免不了,但一定會越來越少,違反知識產權法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少。
(4)說中國膨脹了,這個可能真有一點。
這點非常中肯,中國人可能真膨脹了,看網絡上的各種言論就可以知道。
看網絡上的一些觀點,很多人認為中國已經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了,軍事、經濟都能和美國平分秋色了,眼中除了美國這個對手,其他國家好像不放在眼里了。
客觀說,中國和美國還是有差距的,無論是從經濟實力看,還是從軍事實力看,或是從人民生活水平看,都和美國有差距,我們不能自己騙自己。
膨脹是不對的,自大也是不對的,位置越高風越大,風險也越大。
我們需要客觀看待自己的國家和別國,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明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就算有一天我們實現了偉大復興,我們也要銘記一點:刀槍不可入庫,馬不能放南山,不能睡在第一的功勞簿上躺平,我們還要記得“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詞,讓亞非拉的兄弟們,日子也好起來!#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藍風破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