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臨床上,各類致命性心腦血管事件,最高發的時間段就是清晨。這就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腦中風(腦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醫學專家們對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找到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一說,為什么
在臨床上,各類致命性心腦血管事件,最高發的時間段就是清晨。這就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腦中風(腦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醫學專家們對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找到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一說,為什么這些致命的心腦血管事件,都容易發生于清晨?哪些人群,尤其需要注意這種危險?以及,在平時,哪些醫生叮囑我們使用的藥物,一直在幫助我們降低風險?
致命性心腦血管事件,清晨高發
根據臨床統計,有約40%的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近30%的心源性猝死,都發生于清晨和上午時段。而在這一時間段,腦出血或腦梗塞等腦中風(腦卒中)的發生概率,是其他時間段的約3~4倍。大家一定覺得奇怪,為什么這些致命性的心腦血管事件,容易發生在清晨呢?
這里,給大家介紹三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首先,這與神經內分泌作用有關。我們人體當中,影響心血管的兩大神經內分泌系統是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清晨,從睡眠中醒來時,交感神經與腎素系統會變得明顯活躍,這可以直接引起兩個關鍵效應:第一,心率與血壓的快速上升。心率的快速上升,一方面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發生風險;另一方面,會讓心臟的需氧量增加,容易出現缺血、缺氧的表現。而血壓在清晨的快速上升,容易形成“血壓晨峰”現象,收縮壓的平均上升幅度可以達到14mmHg,最高可升高80mmHg,這是非常危險的。第二,血管收縮,冠狀動脈或腦動脈的收縮與痙攣,有可能引起心臟或腦組織的缺血。
其次,突發心腦血管事件容易發生于清晨,與血栓形成風險升高有關。可以影響血栓形成的一個關鍵要素,是血液中血小板的活性,血小板活性越高,越容易形成血栓。而在清晨的6~9點,血小板的活性會明顯升高。此外,在清晨,血液中的纖溶活性下降,血液粘稠度上升,這也都是促進血栓形成的因素。
最后,血管內皮穩定性,也與突發心腦血管事件高發于清晨有關。所謂“血管內皮”,大家可以理解為血管壁的最內層,是血管壁直接與血液接觸的部分。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都會直接作用于血管內皮;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于血管內皮;而當血管內皮破潰時,就很容易形成腔內血栓,堵塞血管。因此,血管內皮的穩定性與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而在清晨,血管內皮的穩定性會明顯下降。
綜上所述,清晨時,心率、血壓升高,血管收縮,血栓形成風險增大,血管內皮穩定性下降,這些重要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突發致命性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明顯升高。
哪些人,尤其要注意清晨的心血管風險?
說到這里,相信不少朋友都嚇了一跳,原來起個床,可能會這么危險……但事實上,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并不需要過于擔心。對于沒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而言,我們的身體當中存在足夠的自身保護機制,讓我們避免這些危險。但是,對于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而言,則需要警惕了。
首先,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主要有以下這些:
第一,性別與年齡,男性超過55歲,或女性超過65歲;
第二,遺傳風險。家中如果有一級親屬在50歲以前就患上心血管疾病,這就算存在早發的心血管病家族史;
第三,存在長期吸煙、大量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第四,高血壓、血脂異常或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前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高”;
第五,超重或肥胖;
第六,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僅存在單一或少數,上面提到的這些心血管危險因素,還算不上是心血管危險性很高的人群。但是,對于同時存在較多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或檢查發現,存在左心室肥厚、頸動脈斑塊、腎臟功能受損等問題的人群,則心血管危險性會大大升高。而對于那些已經確診過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嚴重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心血管危險性是極高的。
對于這些心腦血管危險性較高或極高的人群而言,如果以下這些征象,就需要警惕清晨心血管風險了:
第一,清晨起床時,靜息心率超過80次/分,這往往提示體內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很高;
第二,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發現清晨起床后3小時左右的平均血壓,明顯高于夜間平均血壓的“血壓晨峰”現象;
第三,抽血檢查當中,提示血液粘稠度升高、纖溶活性減弱等表現。
這些心血管保護藥物,不能隨便停
前面,我們分析了造成清晨心腦血管事件突發風險增高的幾項重要因素。其實,很多平時大家耳熟能詳的心血管藥物,恰好可以作用于這些因素,幫助我們降低風險,減少死亡。
首先,常用的降壓藥物也是心臟保護藥物,β-受體阻滯劑,比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這類藥物可以抑制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減緩心率,降低血壓。而我們前面提到了,清晨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興奮,就是導致心腦血管事件高發的因素之一。
而針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也有專門的藥物。比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普利類藥物;還有,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沙坦類藥物。它們都是降血壓的常用藥物,有明確的心臟和腎臟保護效應。
另一類常用降壓藥鈣離子拮抗劑,也叫地平類藥物,比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它們可以幫助舒張血管平滑肌,讓血管擴張,改善血管的過度收縮。此外,還可以用于控制“血壓晨峰”狀態。
而抗血小板治療的核心藥物,阿司匹林,一直是預防致命性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一環。這也就是為什么,對于已經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醫生大多會讓其服用阿司匹林的原因(心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目的就是為了預防更加嚴重的致命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
他汀類降血脂藥物,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他汀類藥物在體內可以發揮的價值,其實遠遠不止降低血脂這一項。他汀類藥物對心血管的保護效應是公認的,并且,它還能夠幫助改善我們的血管內皮功能。
除了藥物本身以外,選擇合適的服藥時間,也可以幫助我們降低心腦血管事件風險。比如說,對于清晨“血壓晨峰”效應特別明顯的高血壓患者,可以考慮將藥物調整到睡前服用,這樣是有助于控制清晨血壓波動的。
經常有患者提問,我的血壓正常了,降壓藥能停嗎?我的血脂不高了,還要吃他汀嗎?
絕大部分時候,醫生的回答都是:應該繼續堅持治療!
這是因為,降血壓也好,降血脂也好,并非治療的最終目的。控制這些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最終目的,其實都是預防這些致命性的嚴重心腦血管突發事件。這些一直都在保護著心血管的藥物,千萬不要隨便停!
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