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6年秋的藝術品拍賣行業可謂熱鬧不已,特別是中國書畫傲視全球,其中六件作品成交價過億,如元代畫家吳鎮的《山窗聽雨圖》以1.725億元成交;張大千的《瑞士雪山》以1.6445億元成交;齊白石的《咫尺天涯——山水12開冊頁》拍賣出了1.95
2016年秋的藝術品拍賣行業可謂熱鬧不已,特別是中國書畫傲視全球,其中六件作品成交價過億,如元代畫家吳鎮的《山窗聽雨圖》以1.725億元成交;張大千的《瑞士雪山》以1.6445億元成交;齊白石的《咫尺天涯——山水12開冊頁》拍賣出了1.955億元的高價。
《瑞士雪山》
其中最矚目耀眼的要數《五王醉歸圖卷》,拍賣出了3.036億元的高價,創下了2016年藝術品領域的最高價。這幅畫的作者為任仁發,似乎和張大千、齊白石等人名氣少了不少,為何這幅作品能拍出高價?
古董界撿漏神話
2016年12月4日,元代畫家任仁發的作品《五王醉歸圖》亮相北京保利拍賣市場,其起拍價為6800萬元,這幅作品剛展出就引來了各方的關注,大家躍躍欲試。隨著競拍開始,藏家紛紛舉牌競爭,整個過程緊張刺激,掌聲接連不斷。
隨著各大競拍者積極出價,《五王醉歸圖》的競拍價也在持續上漲,五十輪過后,只剩下最后三人激烈競爭,其價格更是水漲船高,經過一百四十七次的競價,耗時一個小時,最后這幅畫以3.036億元的高價成交,其買主為蘇寧集團,刷新了個人作品的最高紀錄,也是2016年拍賣最高的佳作。
對于《五王醉歸圖》,古書畫鑒定權威專家徐邦達對其各種贊美,他在《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中評價道:“《五王醉歸圖》是真跡,上上。”
當然,在當天夜間,隨著這幅佳品拍賣出了天價,其他藏品的競拍價也非常高,張大千、齊白石的佳作均拍賣出了過億元高價。
其實在這之前,我國藝術品市場已低迷數年之久,隨著《五王醉歸圖》的天價拍賣,整個書畫藝術市場再次點燃起了火爆場面。
那么,《五王醉歸圖》是如何現身的呢?原來,它曾被賣給美國人侯士泰,此人是德國裔收藏大師,一生精于各種收藏,其中最著名的收藏品有兩件,一件是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一件正是這幅作品。
然而,《朝元仙仗圖》卻被王季遷用上明清畫作給忽悠過去,當時侯士泰并沒有察覺什么,但后來他發現那些明清畫作是贗品,一怒之下當即起訴王季遷,其官司轟動一時,引來了文博界的廣泛關注。
在法庭上,法官問侯士泰:“你對中國書畫是否精通?”他聽了后一愣,隨即點頭同意,表示多有研究,比較精通。緊接著,法官又問了王季遷這個問題,但王季遷卻搖搖頭表示:“并不是太懂。”
正是兩個人不同的回答,決定了《朝元仙仗圖》的歸屬。法官表示,侯士泰既然懂中國古代書畫,那就不可能被不懂字畫的王季遷忽悠,因此侯士泰被判敗訴。
得知這個結果,侯士泰大病一場,這之后就此退出書畫圈,不再相信任何人,一直到他離世前,手里珍藏的《五王醉歸圖》也不給任何人欣賞,就連照片都沒流出。不少人在研究中國古代書畫時,都著錄這幅作品,但卻沒有照片。
2007年侯士泰離世后,他的家人才將這幅作品拿到香港佳士得寄拍,2009年時這幅作品第一次公開問世,眾人才知它的模樣。
因其價值頗高,又有名家著錄,因此其拍賣價比較高,達到了四千六百五十八萬元港幣,買主為收藏大師姜偉、林霄兩人。
沒想到短短七年時間,這幅作品就直接翻了七倍,從4658萬元漲至3.036億港幣,不得不說姜偉、林霄創下了文物界的撿漏神話。而拍下這個藏品后,蘇寧集團股價也為之上漲。
不過2020年10月,《五王醉歸圖》再次進入拍賣市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這幅作品預估價為8000萬到1.2億港幣,最終以2.8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相比4年前價格反而跌了不少,但能再次拍賣出如此天價,也證明了《五王醉歸圖》的價值。
《五王醉歸圖》的賞析和歷史淵源
這幅作品為宋代紙本,設色繪制,其長為212.5cm、寬為35.5cm,作者是元代畫家任仁發,不過在元代畫史類書籍上并沒有他的名字介紹,一直以來默默無聞,一直到1953年上海青浦縣北廟村南高家臺上出土了任氏家族的墓志銘,這才了解任仁發的生辰、籍貫、家庭等個人情況。
任仁發出生于公元1254年,和元代知名畫家趙孟頫同年,而在任的《二馬圖》上,元代最有名的鑒藏家柯九思更是在題跋上將其和趙孟頫相提并論,稱:“幾百年來沒有超越唐代韓干、曹霸的畫馬,只有宋代李公麟頗有神韻,而本朝趙孟頫得其風骨,任仁發神韻風骨皆得,這是如此不易啊。”
可見,任仁發本人繪畫能力一流,至于為何沒被記載元代畫史,或和他只是將畫畫作為興趣有關,他的主業是官場從政。
而目前已知的任仁發畫作有二十一件,均為海內外博物館或私人進行收藏,如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飲中八仙圖》、《橫琴高士圖》、《秋林訪友圖》等,北京故宮博物館的《二馬圖》、《出圉圖》等,美國福格藝術博物館的《神駿圖》等。
而《五王醉歸圖》描述的是唐明皇李隆基登基前和4個兄弟出去游玩、醉酒,酒后騎馬返回宮殿的場景。其他4個兄弟分別為宋王李憲、申王李撝、岐王李范、薛王李業。本卷沒有名款,卷尾有“月山道人”、“任子明氏”兩個印章。
這幅畫中除了5位王爺外,還包括4位侍從,一共有九匹馬,李隆基身穿著紅色的衣服,并由兩個隨從攙扶,他的坐騎是“照夜白”,不知是不勝酒力還是喝得太盡興,此時已是醉熏。
而在他的身后是宋王李憲,此人穿著淡黃色的長袍,且因喝酒的緣故面部微紅。其實他是睿宗嫡長子,按理說應該繼承王位,不過少年成名且聰慧的他,喜歡音樂作曲,對皇位并不感興趣,因此這才將太子一位讓給李隆基。
再然后是岐王李范和薛王李業。值得一提的是,杜甫詩里的“岐王宅里尋常見”,所說的正是此人,他擅長音律,為人博學愛才。同時,岐王和王維之間關系不錯,在王維的詩歌中有不少和岐王有關。
而薛王李業身體比較弱,經常生病,李隆基對這個弟弟十分喜歡。一次李業生病時,李隆基親自祭拜鬼神,希望能夠降福于李業,讓他趕快好起來。等李業病好了后,李隆基又親自來到李業府上,和其賦詩慶祝。
而最后一位是已經喝得不省人事,隨時就會吐出來的申王李撝,他身邊的侍從卷起袖子,呼朋引伴,又要照顧醉酒的王爺。而申王的母親是一個宮女,地位比較低,因此史料中對申王李撝沒有太多記載。
這幅畫不僅題材上和唐代有關,就連繪畫風格也是唐代的筆法以及用色。全畫平鋪式構圖,并不設背景陪襯,保留了唐人的遺骨,其線條工細圓勁,起筆收筆處全是骨法用筆。
同時,這幅作品中色彩比較統一,以淡色層層渲染,在同一色度中尋求漸變,讓這幅作品的運動感強烈,讓人感受馬兒在奔跑,其人物衣服、頭飾也在運動中飛揚,營造了“吳帶當風”的效果。
有人可能好奇,為何元代的畫家,卻采用唐人的筆法用色呢?原來,當時的畫家為了不觸碰蒙古人的敏感政治神經,因此盛行了復古思潮,舍棄南宋的畫作風格,選擇晉朝、唐朝繪畫風格。
任仁發就師承唐代韓干和宋代李公麟畫風,喜歡畫馬,其筆下的馬匹肥壯健碩,采取均細圓勁的鐵線進行勾勒,而整個畫面中除了馬匹、人物外沒有其他背景,這是典型的唐代畫馬風格。
明代禮部右侍郎程敏政曾為這幅作品賦詩,對其作品好評如潮,再現了畫卷中的美景,通過詩句和繪畫作品合而為一,展現了畫中的精妙歷史場景。
《五王醉歸圖》彰顯了玄宗和4兄弟之間的深切情義,據《明皇雜錄》記載,李隆基從小就和兄弟們一同宴飲、斗雞打球、外出打獵、或去往別墅游賞。
而睿宗李旦登基后,感慨5個孩子手足情深,依照傳嫡不傳賢的嫡長子繼承制,睿宗應該將皇位繼承給嫡長子宋王,然而李隆基四處殺敵,建功立業,反而宋王卻寄情于山水、音樂中,這讓睿宗感覺比較為難。
大臣多次上書表示繼承嫡長子的好處,不過好在宋王不鐘情于政治,也先后多次表示不想繼承皇位,有了宋王的表態后,大臣們也就不便再說什么,睿宗順利將皇位繼承于李隆基手里。
其實睿宗之所以更鐘情于三皇子李隆基,還因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發動了政變,從而助力父王李旦重新奪回了皇位,這讓李旦十分感動。
李隆基得知大哥李憲主動讓出皇位后,對其十分感激,也感慨兄弟們之間沒有勾心斗角。其實在唐朝,太子是一個高危職業,其他皇子為了得到權力明爭暗斗,李世民就曾發動“玄武門事變”,設計殺掉了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后世皇子紛紛效仿。
反而,李憲主動讓出皇位,其他三兄弟也沒有爭權,感動之下李隆基下令在興慶宮建造了花萼相輝樓,經常和諸王兄弟登樓暢飲,賞樂作詩。
當然,李隆基建造花萼相輝樓,也是為了體現出“兄弟和睦”、“手足情深”,彰顯儒家的孝悌文化,并實現自己“圣帝明王”的政治抱負,因而有了“五王醉歸圖”這一千古佳話。
在唐代,花萼樓和黃鶴樓、鶴雀樓、滕王閣、岳陽樓是5大著名城樓,也是長安的地標性建筑物,但因戰火緣故被摧毀,后人無法再見李隆基和諸兄弟登樓飲酒的景象。
到了元代,任仁發讀到了這段歷史后,從而有了創作的想法,并依托巧妙的場景構思,創作出著名的《五王醉歸圖》,再現五王間的手足情深,彰顯其高超的藝術造詣,也有著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借畫馬批判黑暗和腐朽的官場
任仁發出生于上海,少年時就因才華橫溢而被人稱贊,十八歲時考中舉人,一心專研水利。在元兵南下之時,任仁發向擔任浙西道宣慰使的游顯毛遂自薦,希望能夠謀求官職。
游顯見此人器宇不凡,小小年紀就高中舉人,自然是人才也,將其招納到幕府中,負責整理文書。當時的游顯是征戰四方的猛將,因戰功比較高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和信任,其官職逐步提升,任仁發也為此平步青云。
而后,任仁發因勸降反抗者,成功讓其歸降于元朝,立下了大功,從而被提拔為水陸巡警官。公元1303年開始,任仁發擔任都水監丞、都水庸田司副使等職位,一直參與浙西、黃河、通惠河等水域的治水工作。
晚年,任仁發依舊被朝廷委以重任,他曾主持吳淞江的疏導工作。作為太湖的主要泄水道,也是當時長江入海前的最后一個支流,其流經吳江、蘇州、昆山、嘉定、青浦、上海,也是當時蘇南上海一帶最大的支流,不過因年久失修,結果頻頻鬧水患,屢屢治理并沒有什么成效。
公元1304年,擔任海道千夫長的任仁發,聽聞吳淞江鬧出水患后,連忙上書朝廷,請求治理水患,并表示當地負責人對當地地理不熟悉,且克扣水利經費,因此水患才遲遲沒能治理。
任仁發認為“浚河港必深闊,筑圩岸必高厚,置閘竇必多廣”,也就是挖深河道、堤壩加厚、增設閥口,這樣就可治理水患。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任命其為蘇州水利局副局長,負責吳淞江的治理。
在此后2年里,任仁發將河道加深了1.5丈,加寬了25丈,還設置了多個閥口,并疏通了白鶴江、大盈浦、盤龍江等多個支流,從而讓禍害當地百姓多年的水患變成了惠及農民的水利工程。
2001年,考古學者發現,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就是任仁發的成果之一,距今七百余年,水閘面積為一千五百平方米,布局嚴謹、做工精細,保存良好。
這是考古發現的第一座水閘,同時也是發現的同類水閥中規模最大、最為精良、保存最好的水閥,在水利工程史上地位頗高,也彰顯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對研究太湖流域、吳淞江等水利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任仁發的一生致力于水利工程,負責過多項重要的治水任務,特別是在太湖的水利事業上可謂是立下了大功,也為后世治理太湖、長江提供理論基礎。直到離世前2年,任仁發依舊被委以重任,他還根據畢生的心血和經驗,寫下了《水利集》這本書,為研究我國的水利史有重要資料。
因任仁發恪盡職守,治水能力出色,得到了皇帝的信賴和蒙元高官的器重,其官職等同于今天的水利部長,可見他在仕途之路上還算風光。
任仁發才華橫溢,一直擔任要職,但他又不同流合污,一直憑著能力得到朝廷重用,其著書文獻十余卷,他渴望能盡到自己所能,消除水患,解決百姓的隱患,讓農作物順利生長下去。
然而,任仁發對元代官僚體系一直詬病,他長期飾演亦官亦吏的角色,就算是在水利事業上也多次遭到周文英等官員的抨擊,這讓他對官場的黑暗和腐敗很是痛恨。
因此閑暇之余,任仁發喜歡寫詩作畫,尤其擅長人物畫、馬畫,和其他畫家畫馬的情愫不同,任仁發卻是用馬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通過對馬的隱喻,從而揭露官場的臃腫腐朽。
特別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二馬圖》就是典型代表,這幅作品背景很簡單,只有一瘦一肥2匹馬立于中間,右邊棕白色的花馬膘肥肉厚,看上去神采飛揚,踏著輕快的步伐,尾巴自然飄動,凸顯其養尊處優、洋洋得意的樣子。
左邊的棕色瘦馬,看上去瘦骨如柴,其肋骨一目了然,低著頭、步履蹣跚、尾巴蜷縮,看上去疲憊不堪,受人冷落。
可能只看這幅畫,并沒有什么感慨,但任仁發對這兩匹馬寫了議論:“肥者骨骼權奇……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茍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淤濫之恥歟?”
在短短的一百四十多字自序中,任仁發的這番話諷刺了當時官場的黑暗和腐朽,而肥馬正是無惡不作的貪官,這些人吸食民脂民膏,因而又肥又壯;將瘦馬比喻為剛正不阿的清官,因忙著政務身材消瘦。
在畫中,肥馬馬首挽著籠頭,韁繩卻是松開的;瘦馬不僅有籠頭,且韁繩還套在馬脖子上。比喻沒有受到約束的脫韁之馬,必然會無法無天,必然會壓榨百姓。反而,有了約束的馬,才能盡心盡責,勤勞為民。
任仁發因才華出眾,得到了諸多藝術大家的贊美,同時他所畫的馬備受元代皇帝的喜愛,多次邀請他畫御園名馬,元代文學家楊維楨評價其:“任公一生多馬癖,松雪畫馬稱同時。已知筆意有獨得,天育萬騎皆吾師。”
元末明初詩人王逢更是著稱:“庸稱二道元吳,令也少臨稱京都。少監抱豈畫史,禹跡曾為帝親理。”
而《五王醉歸圖》表達的是儒家的孝悌思想,再現了李隆基“圣帝明王”的政治信念,希望統治者能像唐玄宗李隆基一樣重用賢臣,重視天下子民。
為何《五王醉歸圖》賣出天價?
不管是2016年的3億拍賣價還是2020年的2.8億,均是普通畫作難以媲美的天價,這也證明了《五王醉歸圖》的價值之高。
其實它的價值高,不僅因這幅畫取材好、寓意佳,還因此畫遞藏經歷比較明朗。在《石渠寶笈續編》中評價道:“宋箋本,蹤一尺一寸橫六尺六寸三分,畫五王伏鞍欹側而挾,且從者四人。”
從明朝起,這幅作品就先后被朱尚賓、王麟郭、王永吉、梁清標、耿昭忠、耿嘉祚等收藏大家進行收藏,到了乾隆時期,這幅畫被納入內務府,同時還被著錄于《石渠寶笈》中,乾隆皇帝、嘉慶、宣統皇帝等都印有收藏印,足以可見這些皇帝對此畫愛不釋手。
辛亥革命后,溥儀自知自己的皇位是很難繼續下去,機智的他將皇宮里所有名畫都蓋上了“宣統”印記,據資料顯示,他先后為一千兩百余幅名畫蓋章。
民國成立后,溥儀繼續享有小朝廷待遇,按理說故宮藏寶為公產,但溥儀仍然將其視為己有,并借各種名義打賞出去。同時,不少宮女、太監想盡辦法偷盜古董字畫。
1922年,溥儀發覺北京的戰火越來越頻繁,他自知不妙,自己的小朝廷可能待不下去,開始頻繁將古董字畫賜給弟弟溥杰,從而偷運出宮,從起初的一件、兩件,到后來一賞就是二十件、三十件,大量珍寶私運出去。
1922年11月4日,《五王醉歸圖》和另外二十件名畫一同被賞賜給溥杰,帶出紫禁城。后來幾經輾轉,這些名畫又被放到“偽滿洲國”的“小白樓”中。
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儀急急忙忙收拾兩個大箱子就此出逃,被蘇聯人抓個正著,大量文物被蘇聯方面占為己有。
而留在“小白樓”的大量文物遭到了哄搶,就此這些作品流入民間,《五王醉歸圖》也不例外,不久后流轉到北京琉璃廠,被古董商郝葆初收購。
之后,郝葆初又將這幅作品轉賣給了“民國最大文物大盜”盧芹齋。就這樣,1948年《五王醉歸圖》被流轉到美國,并轉賣給了侯士泰,一直收藏至2007年才寄賣給香港佳士得拍賣所。
2009年以4658萬元高價拍賣出去,就此這幅名畫歷經幾十年后重回故土。著名鑒定大師徐邦達表示,該作品超過了故宮博物院《二馬圖》水準,因此在拍賣場上拍賣出了3億元天價。
高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