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歡樂口腔集團,成立于2011年,目前形成了歡樂口腔、固瑞齒科雙品牌戰線(歡樂:中低端、固瑞:中高端),并在北上深等十幾個城市開了8家口腔醫院、近70家診所。2013年引入天使輪融資,五年后融到B輪,累計金額超過8億元。2015年起,歡樂口腔
歡樂口腔集團,成立于2011年,目前形成了歡樂口腔、固瑞齒科雙品牌戰線(歡樂:中低端、固瑞:中高端),并在北上深等十幾個城市開了8家口腔醫院、近70家診所。2013年引入天使輪融資,五年后融到B輪,累計金額超過8億元。2015年起,歡樂口腔開始從醫院管理公司轉為醫院服務公司,用創始人孫延的自定義,這個模式稱為:B2B2C。
今天內容量很大,預先申明:
主創們對歡樂口腔無偏見,且無任何利益往來。
這幾個月的停診期間,要說哪家齒科最趕“時髦”,歡樂口腔絕對是頭牌。在“線上教育”的風口上,瞄準“宅家待業”的齒科人,歡樂口腔IDSO商學院平臺累計直播50+場。我們組團全程看了周于翔老師的第51場直播,長達兩個小時,畫風如下:
目前歡樂的IDSO平臺技術服務商為“小鵝通”,銷售數據只可隱藏不可篡改。粗算下來,自正式運作以來(2019年3月上線),截止今天,線上課程總觀看/訂閱人次10w+,營收額500w+。詳細整理了平臺上的課程內容和價格清單:
?
歡樂IDSO行軍以來,內部稱自己是“醫生集團”+平臺,“醫生創業”也是公眾對其創始團隊到集團印象的關鍵標簽。這種商業模式類似“女團造星”的邏輯,明星經濟勝者通吃。 所以我們也將用專業度、資源力、造星力、粘性力(詳見下圖)四個相對“苛刻”的要求,分別考察歡樂的孵化器建設。
今天的幾個關鍵詞:“醫團經濟”|IDSO悖論 | 杠桿思維
- 從創業迷途到“醫團經濟” -
聊歡樂,還得從前身瑞邦說起。
瑞邦最初由馬春敏、孫延創辦于西安。2001年,尚在四軍醫念研一的孫,借錢和同窗馬在西安開了家叫“瑞邦”的齒科診所。之后,孫北上到北大口腔讀博士后,彼時馬也入了體制,就職于北大口腔醫院。有了前幾年的合作基礎,二人北京碰頭后,又開了家北京“瑞邦”,診所很快從19樓搬到1樓正街,隨后門診名也改為:歡樂口腔門診。
背靠北京的地緣優勢和人脈優勢,歡樂基本成了“北大口腔”的一個外部根據地。吸引了不少北大口腔的師生參與。一幫“學院派”創業者就這么風風火火干起來,從前的兼職創業醫生,慢慢變為全職,連資本也嗅到了歡樂增長的味道。
不過這時候的歡樂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幾位創始人都是清一色醫學科班出身,懂專業不懂管理。“我們當時害怕資本進來失去話語權”(摘自:孫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這話應該不假,畢竟當時歡樂口腔內部確實沒有明確的公司型組織架構,頂層設計的短板明顯:“權責利”沒有一體,加之創始團隊基因所致的知識庫不健全,很大概率會導致重大決策上的意見渙散。
通過高等教育做人生踏板的人,往往明白學習杠桿的重要性,這一點在孫的身上尤為明顯。2009年,“學術”孫做了個重要決定,要去通策醫療學·術。
通策醫療:
以股權改制收購杭州口腔醫院,借殼ST中燕上市,
到今天仍然是唯一一家主板上市的齒科機構。
孫進通策目的性明確:學習并實踐整套管理經驗。之后歡樂的核心層也相繼進入通策,參與了滄州、昆明、義烏、寧波等十幾家公立口腔醫院改制,這期間,孫還去了趟瑞典哥德堡大學做訪問學者。
2年“取經”,2011年孫從通策出來,正式創立歡樂口腔集團,這一次,孫等人梳理了公司型組織架構,正式向資本敞開了大門:2013年,世紀長河集團投了歡樂的天使輪。
盡管有了兩年的通策經歷,歡樂頂層與資本打交道的經驗還是略顯稚嫩。資本當時要求的加速度,讓歡樂的短板又一次赤裸暴露:從跨城市診所到大規模醫院,看上去門面做大了,內部管理團隊跟不上,歡樂財務報表反倒迅速惡化。
這段擴張中的迷失,歡樂意識到:體制內下海本來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在資本合伙人、事業合伙人、技術合伙人的三方做“權責利”逐步調試平衡點,或是新門路。 于是A輪融資再進來時,歡樂便明確了重點發力的兩塊業務:
1 | 建立課程培訓中心“歡樂大學”:
北大創始背景的優勢顯而易見,歡樂頻頻同高校聯動:和山東大學籌建口腔醫學院、和多個院校合建“歡樂大學”…并且,也帶牙醫們走出國門,到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訪學,陸續和哥倫比亞大學、哥德堡大學、國立臺灣陽明大學等建立學術交流/戰略合作關系。
2 | 推動醫生“合伙人制”:
歡樂“幫想開門診的牙醫辦牌照、降低供應鏈成本、協助出診等等,還可以比一般的財務投資者占股更少。”
就這樣,類“女團經濟”模式登上了歡樂的舞臺。幾年下來,歡樂在不知不覺間向牙醫界的SM公司發展了。
韓國 SM 娛樂有限公司(S.M.Entertainment)是韓國一家大型藝人企劃和經紀公司,憑借完善的“培訓+經紀+異地輸出”體系造星,很多全球火熱的“女團”“男團”都系SM一手打造,并于2000 年在韓上市。
從創始團隊的專業背景和資源狀況來說,歡樂這兩項技術得分,看上去還不錯。
- 歡樂的孵化力究竟如何? -
“我們希望是讓醫生的個人價值、品牌得到凸顯,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醫生同樣需要他的品牌...不能沒了醫院的帽子就失去市場,醫生通過微博、微信給自己做品牌營銷。”(孫受訪時說)
上面這張圖是我們在歡樂官微中截取的情況,專家團9人,精英團18人,互動寥寥,運營狀況也平平。這同歡樂多次公開披露的“有80多名集團層面的醫生合伙人”相較,“名醫天團”的IP打造似乎有些欠佳,不知道是不是認為名醫IP“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女團經濟”中,造出“平均人”一樣的明星團體是幾無勝算的,粉絲不會喜歡10個同樣類型的團員。所以不同的造星機構核心競爭力在于是否能夠發現個體差異,并極大程度放大優化差異,才能讓團隊組合變得老少通吃。但很遺憾,我們確實沒能在歡樂的“醫團經濟”IP打造中有太多發現。
我們再試圖考察,歡樂輔助牙醫創業的支持系統有沒有“造星力”:
歡樂引入美國DSO理念,2019年初單獨成立了IDSO口腔商學院。
我們前面講DSO在中國的拓荒者,提過歡樂口腔IDSO也在排頭兵前列。但細究歡樂的公關提法和各項操作,又發現不少“悖論”。比如,DSO底層邏輯是讓“醫療回歸本質,支持牙醫專注醫療本身”,而IDSO的底層邏輯卻是“讓牙醫成為綜合運營全才”。這一矛盾點,竟然在官方介紹,包括課程體系的設計都有比較直接體現:
“投資之前,歡樂口腔會對醫生進行培訓,前期先鍛煉醫生在人力、市場、財務、供應鏈等方面的基礎能力,比如帶一名護士或實習生,參與歡樂口腔的一些市場活動或員工薪酬定制。這些能力具備之后,他將升為某家分店的副院長,接受更高等級的試驗,最終,具備一家門診綜合經營能力的醫生,歡樂口腔將和他共建一家新店,由他擔任負責人,他亦被視作歡樂口腔的醫生合伙人。”(孫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
讓牙醫鍛煉成綜合經營能力的創業者 VS 讓牙醫專注本業,從全才到專才,差異還是很明顯的。
這樣看回來,歡樂的IDSO模式更像是一個齒科運營人的“知識付費”平臺。據知情人士透露,“保守謹慎”如孫,盡管2011年已經在齒科大教育試水,但直到2019年初才決定把“課程內容”搬到線上,開始做齒科領域的“知識付費”,而此前線下課程內容一概屬于“商業機密”,怕被同行剽竊。我們再一起看看IDSO線上平臺狀況:
先友好吐槽一下審美和版權意識:
IDSO線上課程標簽分類管理混亂,不利于分類查找。我們比對了一下IDSO公布出來的師資力量與線上課程的講師們,DSO管理、領導力培養等名師在線上課程中難覓蹤跡,常活躍的人士用紅線做了勾畫:
名師和名醫一樣都是吸引粉絲的重要品牌資源,這樣看起來,歡樂似乎沒有真實認知IP的號召力和深度價值。(當然也有可能是這個板塊的操盤手專業能力問題)
在造星路上,最大的風險在于粘性力。這也是行業醫生IP的投資難點,最怕的就是費了大價錢把醫生炒火了,結果明星醫生和公司解約單飛。歡樂沒有信任“人性本善”,而是采用了醫生合伙制來嘗試規避這個問題。
歡樂的醫生合伙人可以在新診所持有70%的股權:從制度設計上來,把封閉、控制變為開放、協同,通過平臺資源和既有經驗,來“賦能”新創業者,形成利益、事業的共同體。
我們隨意截取一份某新式茶飲的加盟商方案大綱,是不是有些神同步:
小結一下:
IDSO商學院固然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這都是能通過聘請專業人才和外包合作解決的。孫曾多次發布:醫生的價值=MK(獲客能力)×MD(醫療技術水平)×MG(客戶管理能力)的公式。就目前來看,歡樂IDSO的邏輯、體內牙醫創業培養邏輯相對DSO共識模式有多處底層的矛盾。主創們礙于知識限制,也確實費解。
- 在創始人故事之外:杠桿思維 -
在不少對“創始人的專業背景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中,幾乎一致認為創始人對于企業創新力影響頗深。但創始人的人格特質卻可能產生競爭性解釋,比如過度自信、風險偏好、成就動機等。
歡樂在講“醫生創業”這個故事的時候,最好的策略自然是選用創始團隊的進階史。歡樂對新生人才的培養,也幾乎是沿著歡樂(或者說孫)的樣版在走:每年選派牙醫團遠赴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交流學習;IDSO商學院也不例外,課程設計考慮到運營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等內容。
由于創始人的原始基因差異會影響創業路徑的偏差,加之“成功者偏見”效應,成功方法論的模版不一定具有普適性。所以在歡樂的“標準化”創業故事之外,我們更關注孫在自己的職業規劃中,體現的杠桿思維。這種思維或是給個體創業者更寶貴的借鑒。
杠桿的本質其實是個以小博大的模型。這個系統里有兩個關鍵的核心點:一個是木棒,也即是用以撬動的工具;另一個是支點,也即是自身獨特的價值點。有些遺憾的是,歡樂目前的培養體系,尚停留在“平均人”階段,沒能更好識別個體差異化價值。
若能把孫的杠桿方法論更好運用進IDSO的模式中,還需要實際落實導師(Mentor)、教練(Coach)、伯樂(Sponsor)這三類創業“支持人”:
而最后一個伯樂價值顯然比前兩者重要很多,也難得很多:畢竟人越往上走,知識、技能創造價值的權重反而會降低;伯樂的角色,是能助力你打入到更大的價值網絡中,也更有概率得到目前所處層面更多更好的機會。也可以反向提醒歡樂,該給自己的商學院體系細化級別了。不要簡單分為:免費-付費-Prime-線下高管課,伯樂或許也會因此,錯失很多識別“千里馬”的機會。
- 后言 -
今天,我們聊了歡樂的“醫團打造”路徑,提出了“IDSO悖論”,也引入“杠桿思維”,嘗試啟發個體透過現象看本質。
最后時刻,基本是懷著很復雜的心情發出本文的。坦誠說,歡樂牌面和商業判斷其實都不賴,當然也有需完善之處,這些問題大概率出在其內部沒有足夠專業團隊落實,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技術性”問題。
今天留給歡樂以及各位讀者們一個思考題:
商業模式不等于盈利模式
歡樂的 商業模式 選用了:B2B2C 。
但 盈利模式 是否可以:C2B2B ?
原文首發于【好的牙(ID:haodeya_DX)】公眾號
馬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