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天下網商記者黃天然6月11日,滴滴向美國證券交易所(SEC)遞交IPO招股書,開啟美股掛牌上市進程,股票代碼“DIDI”,計劃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掛牌上市。滴滴目前尚未透露IPO發行規模,但據路透社報道,本次IPO尋求估值至少為1000億美元
天下網商記者 黃天然
6月11日,滴滴向美國證券交易所(SEC)遞交IPO招股書,開啟美股掛牌上市進程,股票代碼“DIDI”,計劃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掛牌上市。
滴滴目前尚未透露IPO發行規模,但據路透社報道,本次IPO尋求估值至少為1000億美元,按此目標,滴滴如果出售10%的股票至少可以融資100億美元。
這將是繼阿里巴巴2014年IPO募集250億美元之后,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最大IPO。
如果進展順利,滴滴上市之后將給投資人帶來豐厚的回報。機構投資者中,軟銀愿景基金持股21.5%,Uber持有12.8%,騰訊持有6.8%。而個人持股方面,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持股7%,聯合創始人、現任總裁柳青持股1.7%。
從打車軟件到“超級戰艦”
“還記得2012年北京的那個冬夜,下著大雪。我的夾克難擋寒風凜冽,但與我一樣,在我前后排著一長隊凍僵的人,他們沮喪地等待出租車載他們回家……那一年,我們推出滴滴出行,目標很簡單,就是讓人們的出行更容易。”程維在招股書的開頭寫道。
依托著這樣的愿景,滴滴的業務從簡單到繁復,狂奔了8年。
2012年“滴滴打車”APP上線后迅速走紅,當年就完成了300萬美元的A輪融資。而后,滴滴在與30多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競爭對手展開燒錢大戰,并笑到了最后。2015到2016年,滴滴合并快的、收購Uber中國業務,奠定了行業一家獨大的地位。
如今,滴滴經歷21輪融資,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90%。全球年活躍用戶達4.93億,年活躍司機1500萬。其中,中國的年活躍用戶有3.77億,年活躍司機1300萬。自2018年到2021年第一季度,平臺司機的總收入為6000億元人民幣。
今年第一季度,滴滴在中國出行業務日均交易量為4100萬次,月活用戶是Uber的1.6倍之多。
除了共享出行業務,滴滴還發展了包括滴滴跑腿、同城貨運、共享單車、汽車后市場在內的多元業務,發布首款比亞迪定制網約車D1,試水無人駕駛……
近年來的滴滴,像一艘在互聯網科技界全面出擊的“超級戰艦”,不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更多場景攻城略地。
風光背后:盈利的難題
如今赴美上市在即,在看似風光無限的背后,滴滴甘苦自知。
盈利一直是共享出行市場的共性難題,而滴滴尚未給出完美答案。滴滴IPO招股書,披露了近年來的盈利狀況。自2012年創立以來直至去年,滴滴八年持續虧損,雖然最近一季度實現盈利,但狀況不容樂觀。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滴滴的凈虧損額分別為149.79億元、97.33億元和106.08億元人民幣,總計三年內虧損額超過353億元。2020年,網約車業務凈利潤僅為3.1%。僅在2021年第一季度,顯示扭虧為盈,實現了5.483億元人民幣的微利。
而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這次盈利一大部分要歸功于投資收益。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投資收益高達123.61億元,主要是由于拆分了社區團購業務“橙心優選”,而在近期“橙心優選”完成了A輪兩次融資,最新估值為18億美元,其中滴滴持股32.8%。
從主營業務收入來看,營收占比最大的國內出行市場收入,自2018-2020年來并沒有明顯的收益突破,收入分別為1332.07億元、1479.4億元和1336.45億元。在運營和支持、銷售和市場營銷、研究與開發等支出方面,三年來都呈逐漸攀升趨勢。這表明,至今滴滴尚未真正擺脫盈利問題。
下一仗:布局海外市場
對于尚未完全成功造血的滴滴,IPO能一定程度緩解資金壓力,支撐其不斷擴張的版圖。但更重要的在于找對下一個盈利增長點。
招股書披露,計劃將約30%的募資用于擴大中國以外國際市場的業務,約30%的募資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的技術能力。
這意味著,一方面將加強國際化,與Uber、Grab等海外網約車巨頭同臺競技,另一方面,發展電動出行與自動駕駛技術,是眼下滴滴最重視的兩步棋。
2020年,滴滴中國出行業務營收占94.3%,國際業務營收不到2%。據招股書介紹,滴滴已經在海外14個國家上線,主要業務包括出行和外賣,首先滴滴選定的戰場是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本土企業不那么強勢,且人口相對稠密的國家。
但從營收占比來看,目前海外業務依然處于萌芽狀態,無法實現向國內主場這樣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這意味著要實現盈利依然需要時間積累。
相對樂觀的是,2018到2020年,滴滴海外出行業務訂單成交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從2.83億單上升到了13.48億單,三年來發展速度非常可觀。但如何逐漸從對手林立的海外市場中脫穎而出,占據國外司機和消費者心智,對于滴滴來說也將是一個新的挑戰。
無人駕駛是燒錢還是蛋糕?
作為滴滴核心戰略板塊之一的滴滴自動駕駛,目前已經完成業務拆分后的A輪融資,由軟銀與滴滴等聯合向滴滴自動駕駛投資5.25億美元,組建超過500名成員的團隊,開發L4級自動駕駛技術與車隊操作系統,并與廣汽埃安、比亞迪等車企合作,推出可規模化應用的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
但這一場漫長的征途才剛剛起步。無人出租車從實驗成功到大規模落地,再到實現商業化,需要經歷漫長的道路,而這條道路又要靠大量燒錢鋪就。連CEO程維也曾表示,自動駕駛各方面成熟,至少還需要持續投入十年。
去年年底,Uber已經從這場燒錢且高風險的技術競賽中退圈,將自己的自動駕駛研究部門出售給了美國自動駕駛研發公司Aurora,減輕盈利包袱。
目前,全球無人駕駛出租車領域技術最為前沿的Waymo,擁有上千輛測試出租車隊,每年運營成本高達10億美元,它歷經10多年的技術積累和4年的獨立運營,才得以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130平方公里范圍的提供服務,將這一技術應用落地的難度可想而知。
當然,滴滴仍然堅持入局,是因為無人駕駛出行市場將是未來可以預見到的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由于面對高技術和資本壁壘,自動駕駛將是一個贏者通吃的賽道。據麥肯錫預測,基于自動駕駛的出行服務訂單金額在2030年有望達到2600億美元。
明天很美好,但滴滴首先要保證不在黎明到來之前跌倒。盡快赴美上市就顯得至關重要。依靠資本壁壘走到如今的滴滴,還需要尋覓全球更多的資本彈藥,希望滴滴真正穩步造血的那一天,不要來得太晚。
編輯 楊越欣
丁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