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門診坐診的時候,經常聽到患者訴苦:“我膝關節里面有骨刺,最近又疼上了,能手術把它摘除么?“我足跟里面長了骨刺,疼的不得了,會不會影響我以后走路?”“醫生這是我剛拍的片子,片子上看到好像骨頭上長了東西”骨刺,在骨科門診就診過程中,出現頻率最
在門診坐診的時候,經常聽到患者訴苦:
“我膝關節里面有骨刺,最近又疼上了,能手術把它摘除么?
“我足跟里面長了骨刺,疼的不得了,會不會影響我以后走路?”
“醫生這是我剛拍的片子,片子上看到好像骨頭上長了東西”
骨刺,在骨科門診就診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匯,一般患者被診斷為某個骨頭上長了“骨刺”,患者會從內心感覺一種疼痛感,就像皮膚扎刺或者吃魚扎刺的慘痛遭遇,那種疼痛感令人生厭、膽寒,因此骨刺的一個特點,是這個詞聽起來就讓人骨鯁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針氈。
那么,長骨刺真的這么可怕嗎?骨刺到底是不是關節疼痛的罪魁禍首?
其實長骨刺并沒有你們想象的那么可怕,我用膝關節和脊柱這兩個骨關節系統來幫助大家認識一下骨刺一說,你也就明白了!
我把老年人的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病理發展過程,用一個詞來描述,那就是“水落石出”。
年輕的時候,半月板、韌帶、關節軟骨水分和糖蛋白充分,彈性很強,關節很光滑,這時候膝關節可以承受身體的重力,并且可以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這時候膝關節好比一池清水,水深清澈見底;
隨著年齡的增長,軟骨開始出現退變,好比池里的水開始干枯,等到水位減少到一定程度,池底的鵝卵石便露出了水面,這些鵝卵石就好比膝關節內增生的骨刺,因此這個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的過程稱為“水落石出”。
由于膝關節內外側軟骨的退變速度不一樣,會導致膝關節內原本平衡的應力出現不合理的應力集中,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骨刺。
骨刺的出現本身是人類的一種保護機制,它的目的本來是幫助關節恢復不合理的應力集中,但是它的生長是不受控制的,往往呈現一種過度修復,過度修復的結果就是會產生新的應力集中現象,因此便惡性循環。
膝關節軟骨退變加上骨刺不斷形成,這個周期中膝關節內會產生很多垃圾,為了清理關節垃圾滑膜就會增生,關節滑膜帶了來更多的血液以圖運走這些垃圾,但是同時也產生大量的炎癥因子,這些炎癥因子反過來刺激滑膜就會產生惱人的疼痛感。
這時候人們往往會把這種來自于滑膜等軟組織的疼痛,歸咎于骨刺扎的,這實在是冤枉了骨刺啊。
再說脊柱,脊柱分為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骶骨5節、尾骨1節。
最常出現骨刺的是頸椎和腰椎,我們身邊罹患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人比比皆是,然而胸椎病或胸椎間盤突出在人們生活中則很少出現。
那么這里就有一個數學問題,頸椎加腰椎一共才12節,胸椎自己就有12節相當于頸椎腰椎的總和,而胸椎長骨刺的幾率卻遠遠低于頸椎和腰椎。數量越多發病率卻越低,這是為什么呢?
胸椎的前方是肋骨和胸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骨性的框架,因此胸椎非常穩定。而頸椎和腰椎活動性很大,他們的穩定性主要是靠小關節、韌帶、肌肉、椎間盤等組織進行連接,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組織發生蛻變后,頸椎和腰椎開始出現不穩,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為了維持穩定性便演變出了一種機制—骨刺。
骨刺出現的目的,就是為了恢復脊柱的穩定性,如果老年人脊柱不長骨刺,脊柱就會出現不穩定,在受到暴力時極容易損傷脊髓或神經。可見骨刺的出現幫了人們的大忙。
但是,骨刺的往往會出現過度的生長和無序的生長,一旦壓迫了神經根和脊髓,就可能需要手術清除他們。但是,手術時候不能把所有骨刺全部清除,倘若真的將所有骨刺消滅干凈,脊柱也就不穩定了。
所以說,要正確的認識骨刺的存在,有了它,才使得人們的生活“痛并快樂著”,不可以一概而論,錯誤的認為需要徹底的消滅它們。
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