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文為患者真實故事分享,以下內容為患者自述:一提起便秘,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不就是排不出大便嗎?身體的小毛病罷了,又不會要人命。”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對于很多人來說的小毛病,卻差點要了我的命。我二十歲出頭,當下人生的二分之一時間都在便秘的陰霾
本文為患者真實故事分享,以下內容為患者自述:
一提起便秘,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不就是排不出大便嗎?身體的小毛病罷了,又不會要人命。”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對于很多人來說的小毛病,卻差點要了我的命。
我二十歲出頭,當下人生的二分之一時間都在便秘的陰霾中度過。這段經歷對我而言,就像是經歷了一場長達十年的噩夢。
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我很清楚記得那是我人生當中的第一次轉學。就跟所有的農村留守兒童一樣,爸媽要出門賺錢,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照顧不了孩子,于是就把目光放在了吃住學一體的私立學校上。
對于當時一個十歲出頭的孩子來講,周圍環境的改變讓整個人的認知與情緒都變得動蕩不安。
陌生的如廁環境、緊張的坑位、嘈雜的廁所人群都能消磨掉一個小孩的上廁所欲望。
圖源:攝圖網
我清晰地記得,在轉校的第一個月,我整整17天沒有排便,卻絲毫沒有憋得慌這種感覺,只有在夜晚睡覺前,腹部會出現輕微的脹感,肚臍下方的位置,稍微有一點突出,按起來還有一點硬。
可起初誰也沒有把這個便秘當一回事。
我媽在得知我一個月才排了一次便后,給我準備帶去學校的行李中塞了五支開塞露和一盒蘆薈膠囊。
在學校的第二個月,我利用包裹里的這些通便藥“茍延殘喘”,每一次的排便都用這倆藥,藥效卻越用越差,到最后除了喝蘆薈膠囊會肚子疼之外,它的通便效果在我這里已經完全沒用了。
或許是因為長時間的大便難以排出,胃腸道像是在抗議一樣,不再接受從我嘴里吃進去的食物。
我出現了嘔吐癥狀,尤其是在吃過飯之后,胃里就一陣的翻江倒海,身體的消化系統像是終于找到了一個排泄口一樣,到后期幾乎就是吃什么吐什么。
為了讓周圍的同學少嘲笑我一點,我開始逃避去食堂吃飯,那幾天我就喝了一點水吃了幾 口干餅,但即便是這樣,我依然在數學課上不受控制地吐了。
也就是這一次,我出現了劇烈的腹痛,痛到臉色慘白,冷汗直流恨不得滿地打滾,好幾個同學都按不住我。
老師一邊給我爸媽打電話,一邊調車把我送去了縣醫院。
痛苦那么真,卻查不出病因
在縣醫院救治也并不順利,一開始懷疑我是急性腸胃炎。
然而在驗過血了解完癥狀之后,急性腸胃炎論被完全推翻。
醫生摸了摸我的腹部之后又懷疑是腸梗阻,讓我們先拍腹部ct拍完再說。
說起來也是奇怪,出了校門之后,我的腹痛狀況很快就有所減輕,于是我爸媽匆匆趕來也只看見了在醫院走廊等待檢查的我和陪同我做檢查的老師。
碰面后的我媽就震驚了:“兩個月不見,你怎么這么瘦了?!”
這時候我才反應過來,我竟然已經持續性嘔吐了將近三個月了,體重也從原來的83斤變成了現在的68斤。
按我媽的話來說,我已經瘦到脫形了。
醫院的檢查結果卻給人當頭棒喝,不存在腸梗阻狀況。
根據癥狀,醫生又開了幾個檢查單,但最終的結論都是“一切正常”。
一時間,我的爸媽也傻眼了,我不知所措的看向我媽時,她的眼睛也不經意的掃向我,我在她的神情中不僅看到了不可置信,還看到了對我的懷疑。
她懷疑我在裝病是不是......
那一瞬間被冤枉的屈辱、不被家人理解的痛苦壓得我快喘不過氣起來,窒息感像風一樣一陣又一陣地襲來,劇烈的腹痛又出現了,我捂著肚子哭的撕心裂肺,一邊哭一邊干嘔,嘔出來的都是胃里的酸水。
什么問題都沒查出,醫生也是一頭霧水,只能根據癥狀給我開了:止痛藥+抑制胃酸的藥+通便藥
但是后來我還是辦理了休學。
排不出便就吃通便藥,腹痛劇烈就吃止痛藥。出不下去飯,我媽就把飯做成糊糊,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塞進的嘴里。
后來,我又因便秘辭了職
這些年,我市區里的三甲醫院沒少跑,跟當初縣醫院的說辭幾乎如出一轍,依舊是查不到原因。
工作之后,我的便秘依然沒有多大好轉,有時候還是會在吃完飯之后嘔吐、腹脹,但是腹痛的次數確實減少了很多。
然而我前面好幾年粉飾好的太平,卻在一次情感挫折中徹底粉碎。
我開始出現了失眠,躺在床上直到一兩點都毫無睡意,入睡了也是淺眠,凌晨四五點就醒,然后在半夢半醒之間直到天亮。
白天經常性胸悶壓抑,讓我幾乎喘不上氣來,每天腹部脹到發痛。我感覺我的肚子就像是一個充滿氣體的氣球,隨時都可能炸開。
辭職的那天我回到家里沉沉地躺在床上就什么都不想做了,我不想吃飯,不想講話,想想自己的身體情況就非常焦慮煩躁,躺著床上望著天花板掉眼淚。
「為什么我這么倒霉,要被一個病糾纏十幾年之久?」
「為什么別的女孩就可以正常的上學工作,我就不行?」
「我已經很努力地吃藥調理了,是不是永遠好不了?!」
抑郁情緒仿佛是存在于現實中的攝魂怪,“當它靠近時,所有美好的感覺,所有快樂的回憶都會從你身上被吸走”。而患者就像是阿茲卡班的囚徒,被囚禁在自己的腦子里,無法喚起一絲快樂的念頭。
我躲在房間嚎啕大哭,門外的我媽焦急地拍著門,安慰的話她已經說了十年了,我想她也應該很累了。
那一刻,我真的想就這樣算了吧。
出門走走吧,可以看看春天
某一天我通過網絡看到了趙醫生發的關于軀體癥狀障礙的文章,我才突然反應過來,里面提及的癥狀和我多么相像,我開始認真考慮去西安的可行性。
這到底是能抓住的新希望還是更深的泥潭,我也不能確定。
終于在2020年9月,我提前掛好號,和我媽一起踏上了西行之路。
去之前,我心里打好了很多次腹稿,怎么跟趙醫生描述我的癥狀。但到我的那一刻,我腦袋一空,就坐在那里掉眼淚。演練了無數次的描述癥狀最終還是由我媽代替了。
根據我的情況,趙醫生給我開了抗抑郁藥氟西汀+聚乙二醇+益生菌,還加了醫生助理的微信服藥期間如果有什么重大癥狀,可以隨時聯系她。
起初的服藥并不順利,或許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喝了氟西汀的第二天我氣沖沖地在微信上質問醫生助理,為什么喝了藥后我的腹部依然非常脹,甚至比之前更嚴重。
醫生助理也是個二十多歲的護士姑娘,她耐心地告訴我服用抗抑郁藥后4~6周才會見效。
冷靜下來后,我才發覺趙醫生在開藥時已經把這件事告訴我了,我當心卻沒放在心上,一心只想趕緊拿藥,趕緊治好。
后面我發現,我對氟西汀挺敏感的。原本預計的4周見效,而我在服藥的第3周后藥物就逐漸發揮效力了。但也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立竿見影,而是仿佛一團長久以來盤旋在腦中的灰暗濃霧慢慢被風吹散,撐開肚子的“氣”也開始慢慢消散了,腹部沒有那么脹了。
服藥4周后,我發現我可以很容易地睡整晚覺了,困擾我好幾年的飯后嘔吐也沒有再發生過,腹痛也銷聲匿跡。
我甚至還長了點肉,體重從86斤漲到了90斤。很少會有年輕女孩因為長胖而開心,但我著實欣喜若狂。
最讓我驚喜的是,困擾我將近十年的便秘現在已經可以穩定在3天左右就能排一次便。
我也好像又開始熱愛這個世界,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慢慢停藥了呢?
我又跑去問在我服藥期間非常關心我情況的醫生助理姐姐,她還是那么的耐心:“停藥也是有講究的,得在醫生的幫助下,有計劃地慢慢減少用量,如果突然停藥,還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停藥反應。”
解釋完之后她說會把我的情況轉述給趙醫生,最后還問我最近心情有沒有好一點?
其實當時真的很難講心情到底是怎樣的,我想治好又無限恐懼會復發,我把這種心情歸為期待又焦慮,于是我謹慎的用手機鍵盤敲下了兩個字“還行。”
我發現,這種長期的治療和醫生的有效溝通非常重要,
趙醫生的建議下,后面我又堅持服藥服用了半年,排便已經可以1~2天一次,和一個健康人沒什么區別。
我不再把自己鎖在房間里流淚,偶爾還會愿意走出家門,也不再將親人拒之門外,像是從荒蕪島嶼中走出的求生者,有希望就等于獲得了快樂。
最后去復診時,趙醫生對我說了這樣一番話:
你還是要試著走出房門呀,可以去逛街,去運動,去玩,藥物只是一部分,軀體癥狀障礙還要配合其他一些手段會更好。
醫生團隊有話要講:
非常感謝作者撰文分享自己罹患軀體癥狀障礙的心路歷程,為戰勝這一病魔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祝賀作者康復的同時,我們也想就軀體癥狀障礙發表一些看法,希望對每一個受軀體癥狀障礙的人能有所裨益。
軀體癥狀障礙是一種以多種多樣、變化多端、涉及各個系統的不適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同時伴有情緒低落、興趣減退、過度擔心等心理問題。
它的癥狀可涉及身體的任何部分和器官。患者可能是因為不同的原因來醫院就醫,例如顳頜關節綜合癥、空鼻癥、咽部癔球癥、功能性燒心、功能性噯氣、功能性腹痛、盆底疼痛綜合癥、肛門墜脹等。但無一例外,患者們都對自己的病情十分關注,感到非常焦慮。
這種焦慮可能來自不被理解的苦悶:
患者痛得難以忍受,然而檢查結果卻顯示一切正常,甚至會被人誤解為“沒病裝病。”也可能來自對于疾病本身感到抑郁:
長時間檢查不出問題,疼痛得不到緩解,患者難免會因病情感到抑郁。
而軀體癥狀障礙就是一個與心理問題息息相關的疾病,它與抑郁癥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在軀體功能障礙這個疾病中,經常會伴隨著抑郁癥的影子。抑郁癥的核心特征是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失。
而抑郁癥焦慮癥的患者,也總有著心情低落、興趣減退,出現無緣無故的擔心等情緒。
除此之外,抑郁情緒與軀體功能障礙它們還會相互加重,互相作用,造成疾病愈加沉重的惡性循環。
用科學來解釋就是:
生活中的一些負面事件可能會影響人們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導致皮質醇水平降低,以及大腦皮層中功能區域的神經遞質減少。
這些改變反映在大腦中就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如果反映在軀體上,就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軀體不適。從而導致功能性癥狀(多由心理和精神問題引起的癥狀)的產生。
對此類患者開具抗抑郁藥物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消除焦慮和抑郁情緒,還通過調節大腦的神經遞質,幫助修復神經系統,從而緩解癥狀。
焦慮及抑郁情緒的消除,是神經系統修復后自然達到的結果。
所以,對軀體癥狀障礙的患者開具抗抑郁藥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從而達到治愈效果。
而對于藥物的不良反應,則無需太過擔心。在醫生指導下、遵循個體化用藥原則的治療方案,可有效避免大部分不良反應的發生。
而針對服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除了可以通過查閱藥物說明書了解情況,還要及時與醫生溝通,以更好地解答困惑并找到適當的解決辦法。切忌自行停藥或默默把藥物吃完,這些行為都可能影響療效甚至導致嚴重后果。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