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第一職場網文馨歡迎關注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規劃首創者,唯一入選《哈佛商業評論》職業規劃生涯機構。職業規劃、向上管理、轉行跳槽、升職加薪、面試寶典等更多干貨就在這里。這是一位粉絲講述了他的成長經歷。“在這個城市,每個人都跑得很快。我
文/第一職場網文馨
歡迎關注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規劃首創者,唯一入選《哈佛商業評論》職業規劃生涯機構。職業規劃、向上管理、轉行跳槽、升職加薪、面試寶典等更多干貨就在這里。
這是一位粉絲講述了他的成長經歷。
“在這個城市,每個人都跑得很快。我想逆風飛行,改寫自己的命運。”
下了火車站的那一刻,我覺得我好像打開了一扇曙光之門。
圖片源自網絡
孫玲的成長經歷,讓我心中點亮了燈塔,閃閃發光
孫玲,這是我在新聞報道中看到的一個人物。
19歲那年,孫玲她高考落榜,卻偶然她接觸到程序員職業,于是報名了IT培訓,獲得了成為程序員的入場券,再后來她便逆襲了。
通過自考獲得文憑,她不斷跳槽去更好的公司,學英語去美國念研究生,最終在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她用了10年時間,從深圳流水線上的流水作業的打工妹到坐到紐約大樓里的一名高薪光彩的程序員……”
孫玲是一個“神話”,但對于25歲的我來說,她就是一個坐標,一盞燈塔,就是希望。
我從22歲起,就開始在縣城一家雕刻廠做流水線工人,從廠房門口看過去,雕刻廠的一切都是灰色的,到處落滿花崗巖的灰屑。
一邊是師傅們趴在石料上無休止地勞作,一邊是新安裝的數控雕刻機發出尖刻的響聲,我是這個廠子里最年輕的雕工。
最初是做學徒,后來自己單獨做,我經常被這些老人們指派去買煙買酒買吃食,最初的興趣也被日復一日的枯燥,漸漸磨平了。
我厭倦了這樣的流水線,一片死氣沉沉。
我覺得再繼續待下去,人生好像就栽倒在花崗巖上。
我并不懂什么是IT,但于我,這個新名詞,就像救命稻草一樣,我緊緊地攥著,因為我不想在工廠里淹沒自己平平的一生。
那些老師傅們都嘲笑我、譏諷我,“什么不知天高地厚,什么出去闖吧闖吧,無非糟蹋錢,大城市哪有那么好混,多半腦子進水了!”我成了他們樂子的源泉。
但我無數次告訴自己、鼓勵自己,要像孫玲一樣,或許我也能逆襲。
從一個流水線到工人,到底層程序員,我要開啟嶄新的人生
人生是一本書,封面是父母給的,內容是自己寫的,厚度是本人決定,精彩程度可以自己創作。
在通往互聯網世界的入口,上一個IT培訓學校,可能是花費最少、門檻最低的方式。
走進這家已有10年歷史的培訓學校時,我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問老師:“我一點基礎都沒有,可行嗎?”
老師拍著胸脯說:“你只要會電腦開機、關機,就完全沒問題!”隨后,指著后面墻壁上,那一個個耀眼的人物時,說他們就是從這里走出來的就業明星們,很光彩。
我當時交了23000元的學費。
招生老師還承諾我,說未來工作“保底6K,多的話可以達到8K,選擇了IT就是選擇了成功!”
在試聽課上,老師教授用Ctrl+C和Ctrl+V的快捷鍵來復制粘貼,這是通往“專業程序員”第一步,老師還說“程序員就是有一些獨特的習慣,比如說會用很多的快捷鍵。 ”
當時教材發了6本,每本將近100頁,最開始教JAVA基礎課,集合、多線程、數組、IO流,這些概念很難懂,在云里霧里知道了HTML,明白CSS3。
老師填鴨式教學,進程很快,不過我也漸漸會了一點網上搜索的自學方式。
學校還有一些優秀畢業生回來演講、交流,很多人拿著15K月薪、20K月薪,讓我著實羨慕。我也憧憬著自己畢業后也可以有這樣的收入。
企業都在挖自己的護城河,護城河修好了,而普通人卻進不去了
這個護城河的核心是最優質的程序設計,它帶來學歷、經驗、出身構成的壁壘。而護城河修好了,普通人卻進不去了。
后來我才知道,培訓學校材料一年半更新一次,而那些大企業才是真正的日新月異,一個月不學,你就會被活活淘汰掉。
我也明白了,我當時所學的JAVA面向對象編程邏輯、JAVA高級實用開發技術和Web前端開發技術等等,也僅僅是一個名字。看著好像不錯,很專業,能滿足一個程序員的生產需求,但這個也僅僅是基礎中的基礎,知識過時而簡陋。
就好比,同樣是蓋樓,頭部互聯網公司要求員工蓋一座摩天大廈,培訓班只能教你如何蓋一間磚房。
盡管如此,我還是不會放棄。
我開始根據老師的操作,包裝自己的簡歷,比如從網上找個小公司寫個名字,比如寫上自己有3年的工作經驗,比如再自考,從文憑上提升一下。
前前后后投了有500份簡歷,終于接到了一個面試機會。面試官委婉地跟我說:“你的簡歷和經歷不太匹配啊!”很快,我被淘汰了。隨后,我又面試了2家小公司,最終一家銷售外包公司錄用了我,給我的工資是5K。
項目外包公司是乙方,負責從甲方承包項目,依據甲方的需求進行軟件開發,沒有自己的產品,工作內容和進度全依甲方而定。
如果在網上詢問要不要去軟件外包公司就職,得到的幾乎都是千萬別去的忠告。但我當時沒有選擇,一方面是經濟壓力,培訓費的錢還沒還清,另一方面想給家人給自己爭一口氣。
在工作上,我做得很吃力,有時時間很短,不得不加班到深夜,可第二天,收到信息,甲方又改要求了,我真的崩潰了。
從入職時的激情,到現在已經工作了4年,周圍的人換了一波又一波,我自己也覺得很累很累,右手的腱鞘炎也時時發作。工資沒有掙多少,倒是白白搭上了健康。
上個月,我辭職了。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或許,最初那個女孩的神話,只是極個別的孤例罷了,而我終究還是迷茫人。
路又在何方?
年輕人,該不該太拼?
這個問題,總有人問過。
以前,年輕人把工作稱為“干事業”“拼前程”,這些詞匯是一二十年前常見于網絡和媒體上的,但是這幾年,年輕人卻赤裸裸的把工作稱為“打工”,甚至自嘲為“社畜”,這就是在解構和矮化“工作”這種行為。
但社會很現實,35歲是人生的門檻。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后路,少干些自毀前程的事
從30歲到35歲:為你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
很多企業面試只招聘35歲以下員工,BAT互聯網公司的平均年齡可能還沒有30歲,健身房里幾乎很少有35歲以上的教練。
因為社會是分層的,而年齡不等人。
20歲到30歲你還努力往上爬,那什么時候努力呢?
越底層賺錢越難,而且越辛苦。越是高層賺錢越容易,而且不一定特別累。
(1)年輕時奮斗,是為了爬樓梯
你看吧,體制內的企業,晉升每一個崗位都是有一條年齡線,30歲升不上科長,40歲就一定升不了處長;35歲升的處長,40歲還可以爭取一下廳長。
民企和外企不一定也是這樣按照年齡劃線,但是同樣存在薪酬的階梯。
甚至咨詢、會計事務所等外企里,還有著“up or out”的企業文化,意味著你到了一定的年限,還沒有升上去,加班的節奏,自然而然地會逼你離開公司,誰叫你精力不如年輕人,工資還比年輕人高出一截呢?
(2)個人不斷蛻變,才能獲得真正的穩定
說說陀螺儀原理,高速旋轉的陀螺中可以豎直不倒,且與地面保持垂直。
也就是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擁抱變化才能適應!”
像上面這位粉絲的親身經歷,如果學習能力能趕得上淘汰的速度,也許他還可能會逆襲,但需要資本啊。
而且,不是每個人的職業生涯道路都適合走程序員之路,光看到程序員是賺錢,那得是高端的啊,得進大廠啊。所以,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比什么都強,至少在可以改變的年紀。
(3)這樣拼,是為了讓自己有選擇的自由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都跳出來了,也是因為年輕時的積累與拼搏。
這個時候,會有不錯的收入和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樣的高薪職位都是有門檻的。
比如,微軟的戰略合作總監劉潤老師,轉行咨詢后就擔任了海爾、百度等知名企業的顧問,也在得到上開了專欄,收獲了幾十萬的付費訂閱,堪稱名利雙收,但是一方面是有著名企職業背景加分,另一方面也和他極強的表達能力密不可分,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寫出廣為流傳的商業文章。
所以,作為年輕人,在我們的最佳年齡,有著一生中最富足的精力和最低的試錯成本。
在最好在最適合拼搏的年紀,不留余力地往上走,因為越往上會發現自己的視野越開闊,越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等到拼搏之后再選擇安逸也是安全可以的。
當然,前提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基礎上,職業生涯方向正確的基礎上。
而且,年齡永遠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刻度,只有責任的疊加,才會讓人逐漸成長。
歡迎關注第一職場網官方發布平臺,職業規劃、向上管理、升職加薪等更多職場干貨。
雕琢自我,普惠他人。我是文馨,10年知名地產企劃總監,第一職場網聯合創始人,向上管理金牌講師,多平臺簽約作者,職場路上,與你一起蛻變!
延伸閱讀:
1.從30歲到35歲:為你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
2.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后路,少干些自毀前程的事
3.一張圖看清窮人思維: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4.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5.怎樣進行職業規劃?有沒有系統可行的方法?
6.為什么你的人生總是陷入周期性的厭棄與迷茫?
7.越是實用的道理,越是簡單到讓你不肯相信,所以你今天迷茫
8.迷茫?困惑?如何職業規劃?解析數萬名咨詢案例,給你貨真價實!
9.殊不知中科院走紅博士,把自己活成光的背后,是天賦優勢到極致
10.越優秀的人,越容易職場倦怠,是什么帶走了我們的工作激情?
11.女孩畢業7年瞎折騰,涉獵5大行業,心酸之路望你引以為戒
12.致畢業12年:我踩過的坑,是你明天要走的路
丁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