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91年是著名愛國領張學良重獲自由的第二年,當時,他執意飛往紐約去見了一位女人。這個女人并非是張學良的妻子,但兩人見面后卻在一起住了90天。這個女人是誰?她究竟有何魅力,讓重獲自由的少帥如此迫不及待地想去見她呢?閨中少女一見傾心要說張學良
1991年是著名愛國領張學良重獲自由的第二年,當時,他執意飛往紐約去見了一位女人。
這個女人并非是張學良的妻子,但兩人見面后卻在一起住了90天。
這個女人是誰?她究竟有何魅力,讓重獲自由的少帥如此迫不及待地想去見她呢?
閨中少女一見傾心
要說張學良年輕時各種版本的“風流韻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據他本人后來回憶,年輕時,他的身邊從來不缺女人,只要他出現,總會有名門貴女傾慕而來。
據說,張學良一生有過十幾個紅顏知己,其中最有名氣的幾位——一是后來成為他的發妻于鳳至,一是他的第三任妻子趙一荻,還有一位便是他的心頭摯愛蔣士云。
蔣士云是30年代頗有名氣的江南名媛,她出生于江蘇吳縣的一個商宦世家,父親是當時中國駐外使節蔣履福。
蔣士云從小天生麗質,聰明伶俐,在蔣氏家族的女孩中,排行老四,所以當時人們都稱她為“蔣四小姐”。
年少時,蔣士云跟著父母赴京讀書,并在法國留學一年。
雖然生在顯赫之家,但蔣士云并沒有倚仗著家里的權勢,而是勤奮學習,立志高遠。
年僅16歲的她,便精通英語和法語,時常操著一口流利的外語,與一些權貴人士交流。
1927年夏天,父親蔣履福從法國歸來,蔣士云也跟隨著父親回到國內。
蔣士云從小家境優渥,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身邊自然不乏追求者,不少門當戶對的家族,更是早早就向她的父母拋出了橄欖枝。
對于那些富家公子哥,蔣士云完全不感興趣,她甚至覺得那些不思進取的凡夫俗子壓根就配不上自己。
情竇初開的女孩,總會在腦海里幻想自己未來的夫君,會是什么模樣,不過蔣士云自己也說不清,自己到底是喜歡什么樣的男子。
彼時的蔣士云還不知道,她即將認識一位英武帥氣的青年軍官,并與他互生情愫,一生難舍。
當年,張學良已經是東北軍第三軍團總司令,負責保衛東北地區。
張學良雖是一名軍人,可他并不喜歡刻板嚴肅、規規矩矩的生活,而是喜歡自由的氛圍、喜歡廣泛結交朋友,并經常在少帥府舉辦宴會。
當時中國駐外大使顧維鈞,就與他關系密切,兩人時常聚會。
在一次宴席上,顧維鈞將蔣履福引薦給張學良,張學良與蔣履福自此相識,與此同時,他也認識了蔣的女兒——同在席上的蔣士云。
張學良當時風華正茂,對于小橋流水的江南風光也曾有過留戀,按理說,蔣士云會是他喜歡的類型。
不過,當時張學良身邊的紅顏知己眾多,蔣士云只不過是一個青澀的小姑娘,梳著兩條長辮子,一副學生模樣,張學良也就沒把她放在心上。
流水無情,落花有意。一向的高傲的蔣士云,見慣了太多油頭粉面的富家公子哥,眼前這位英武帥氣的張少帥,讓她心里小鹿亂撞。
不過,蔣士云畢竟是大家閨秀,并未袒露心跡,二人也就沒有了后續聯系。
要說緣分,真是妙不可言,一面之緣的二人,本以為就是這樣的點頭之交,卻不曾想,三年后居然在他鄉邂逅。
1930年秋冬時節,張學良到上海出席一個重要宴會,再次與蔣士云偶然相逢,二人皆詫異這奇妙的緣分。
彼時的蔣士云早已褪去當年的青澀,出落成了亭亭玉立、風姿綽約的滬上名媛,一舉一動都撥動著張學良的心弦,加之三年未見卻偶然相逢的感嘆,張學良自然對蔣士云印象深刻。
不過,那時張學良已經成家,他的夫人正是于鳳至,這個于鳳至是父親張作霖給他指定的發妻。
雖然張學良對這門由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捆綁的婚事有些反感,但他并非無禮之人,對于鳳至并無苛待,二人一直相敬如賓。
與發妻于鳳至相比,蔣士云可謂是張學良心中的白月光,她集美貌、聰穎、自由、浪漫于一身,是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山巔雪蓮。
張學良不愧是縱橫情場多年,盡管自己已經成家,卻毫不掩飾對于蔣士云的欣賞。
舞會上,張學良邀請蔣士云跳舞,蔣士云欣然應邀,二人在舞池中翩翩起舞,郎才女貌,瞬間成為全場的焦點。
蔣士云從小接受的就是西式的教育,更是在國外見識了很多浪漫的愛情故事,所以,她也對張學良芳心暗許。
在舞池中央,二人愉快暢聊,蔣士云一改從前的羞澀,借用了莎士比亞的名言,大膽地向張學良表白了。
張學良先是一愣,而后亦用莎翁的名言回應。
天吶,這個一身戎裝的男子,非但不是沒文化大老粗,還如此文藝浪漫!蔣士云徹底淪陷。
于是,此后的幾天,二人進出相伴,一同出席各種宴會,蔣士云美美享受了幾天戀愛的浪漫與甜蜜,她以為自己得到了張學良的心,便完全沉浸在這幻想中。
幾天后,張學良離開,蔣士云則還在上海。
后來,蔣士云的父親得知了女兒與張學良的感情,他當然不能容忍自己的寶貝女兒去到張家做妾,于是,堅決反對二人繼續交往。
另一位四小姐出現
半年后,蔣士云無法再控制內心對于張學良的思念,于是決定沖破一切世俗觀念,去與張學良私定終身。
不過,她怎么也沒有想到,在這半年空窗的時間里,張學良并沒有站在原地等她,而另一位“四小姐”卻早已出現在了張學良的生命中。
這位“四小姐”,也是一位江南名媛,姓趙,甚至與她同歲,因為也同她一樣在家中排行第四,所以被人稱為“趙四小姐”——這個女孩就是趙一荻。
這位趙一荻從各方面條件來看,并不比她差,而且趙一荻更加大膽、熱烈,對方早已在這段時間俘獲了張學良的心。
這樣的戲劇場景,讓蔣士云心痛不已,她失戀了,但她不怪張學良。
因為她深知,像張學良這樣卓爾不群、英氣畢露的軍人,哪個女人見了,都會心生一分愛慕。
于是,蔣士云決定離開這個傷心地,遠赴歐洲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此后,張學良也會偶爾想起蔣士云,不過他也只能在一些報紙上,看到蔣士云異國求學、隨父親參加活動的消息。可見,張學良雖然沒能與蔣士云在一起,但他心里仍然留戀當時約會的美好場景,他并沒有忘記美麗動人的蔣士云。
張學良偶爾會寫信給蔣士云,不過蔣士云并不是一個潑辣糾纏的女子,縱使她投入的一顆真心被辜負,她也不曾責怪張學良,她更不愿再打擾張學良的生活。
蔣士云原本就是一朵清香美麗的花,沒有了張學良,自然還有其他惜花之人。
1931年9月,失戀的蔣士云在羅馬旅行,恰巧與貝祖貽相遇。貝祖貽與她是同鄉,因為發妻過世心中悲痛,前來歐洲散散心。
二人在國內早就認識,忽然在異國他鄉相遇,因此倍感親切,兩個失意的人互訴衷腸、相談甚歡。
那段時間,蔣士云與貝祖貽時常相約游玩,交談數日后,蔣士云發現貝祖貽亦是一位非常有內涵、有品位的男人,與他聊天非常愉快。
慢慢地,兩顆沉寂的心靈,在不經意間擦出了愛的火花,此后兩人迅速墜入愛河。
不同于張學良身邊的花團錦簇,貝祖貽對蔣士云情有獨鐘。
1932年春天,蔣士云接受了貝祖貽真誠地求婚,并決定嫁給他。
于是兩人在上海舉辦了隆重的婚禮,一代名媛“蔣四小姐”終于花落貝家。
而此時,她的初戀愛人張學良,正背負著“不抵抗將軍”的罵名,盡失人心,處在令人唏噓的境地。
盡管當時少帥自己已經焦頭爛額,當他得知蔣士云要與貝祖貽結婚時,還是早早為蔣士云準備了新婚賀禮,并派人送到了上海。
也許正是這一份情誼,讓蔣士云心底對張學良始終保有一份真情。
半生囚禁,佳人相伴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為了民族大義,逼迫蔣介石放棄“剿共”,與我黨一起聯手抗日,毅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這一壯舉促成了國共二次合作,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西安事變”后,蔣介石對張學良“犯上”的行為恨之入骨,決定要嚴懲這個“叛徒”。
張學良隨即被國民黨最高軍事法庭判刑,此后便開始了被囚禁的日子。
后來,蔣士云得知消息,十分佩服張學良的壯舉,但她同時也很擔心張學良入獄后,會想不開。
于是,蔣士云托了很多關系,走了特殊渠道,專程去探望了被囚禁的張學良。
再見之時,早已物是人非。蔣士云還是當年那個美麗動人的白月光,張學良卻已淪為國民黨的“階下囚”。
張學良是個很要強的人,他不想讓昔日的愛人看到自己如此狼狽,便告訴蔣士云,自己過得很好,閑來無事看看書、散散步,落得清靜自在。
不過蔣士云明白,失去自由的張學良,其實內心并不快活。
但當時的局勢緊張,蔣介石對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仍然耿耿于懷,誰也沒有能力改變張學良的境況。
彼時蔣士云對張學良的情誼,早已化作多年老友的相互惦記,畢竟,她還有自己的家庭和丈夫要顧及。
于是,她安慰了張學良一番后,當天便返回了上海,回歸到自己的家庭。
張學良被囚禁后,雖然開始過起了與當年叱咤風云截然相反的日子,盡管后來凄涼落寞,但身邊仍有美人相伴左右。
在張學良風光無限時,身心相許的“趙四小姐”并沒有因為他被囚禁而離開,而是默默陪伴照顧著他,陪他度過了那漫長的歲月。
重獲自由,再見摯愛
1946年11月2日,國民黨將張學良、趙一荻秘密轉移到了臺灣,繼續囚禁,從此張學良又開始了孤寂而又漫長的無趣人生。
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張學良與蔣士云曾經失去了聯絡,多年間音訊隔絕,但二人仍然彼此牽掛。
后來在一些機緣下,二人又有了書信上的往來,蔣士云深知張學良后半生的落寞與難捱,她時常寫信鼓勵開導張學良。
雖然有趙一荻相伴,但多年前的摯愛蔣士云來信,讓張學良倍感欣慰,受到了很大的鼓勵。
后來,蔣士云還專程到臺灣,探望了張學良。據她后來回憶,當時張學良過的很不好,到哪里都要受國民黨特務的監視。
1990年,張學良在被囚禁50多年后,終于重獲得自由。
1991年3月初,張學良申請前往美國探親,獲得了臺當局的批準。
當時,前往美國的路上,張學良心中有兩個愿望:
一個是能回祖國大陸東北看看,因為那里是生他養他、賦予他榮光的家鄉。
還有一個愿望,就是去美國見見闊別多年的“女朋友”蔣士云。張學良當時已近暮年,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不想自己帶著遺憾離開人世間。
當時,中央領導得知這一消息后,非常重視,鄧小平同志甚至親自指示,希望能促成愛國將領歸來一事。
不過因為一些原因,張學良最終錯失了回大陸的最佳時機,直到去世之前,都沒能回到他的故鄉沈陽,實在遺憾。
對于另一個愿望,張學良是十分糾結的,他有著多方面的顧慮,怕被人議論、怕趙一荻不同意。
不過,一位朋友得知他的真實想法后,對他坦言:你與那位女朋友,可以說是青梅竹馬,你們已經分離半生,如今大家都已經白發蒼蒼,去見一見也未嘗不可。
后來,在美國的張學良,果真實現了這一愿望。
而這一愿望的實現,得益于夫人趙一荻的開明大度,趙一荻陪伴張學良一生,對他與蔣士云的故事也有所耳聞。
人老了,總是會懷念過去,趙一荻也不愿張學良帶著遺憾離開,便同意了讓他去見蔣士云。
因為擔心張學良的身體,趙一荻甚至親自從舊金山送張學良飛往紐約,去見自己的“情敵”。
蔣士云得知張學良要來,也是十分激動,早早就做好了一切安排。
飛機落地,張學良終于見到了這個令他朝思暮想的女人,兩位少時分手的愛人,再聚首已經白頭,幾十年的相隔,讓二人一時間相顧無言,淚眼婆娑。
眼前蔣士云雖然已經老了,但仍然可見當年風姿,張學良感慨萬千,留戀著當年的青蔥歲月。
二人這次見面時,蔣士云已經孀居多年,張學良在她的家里,一下子住了三個多月。
在這段時間里,蔣士云為了彌補張學良心中的遺憾,盡力為他安排各種聚會活動,幫他聯絡舊部和好友,讓張學良每天都生活在熱鬧的氛圍中。
張學良在臺灣冷冷清清幾十年,在美國卻一下子見到了幾十年前的諸多好友,時光仿佛倒流,回到了他風華正茂的年紀。
不會客期間,蔣士云也時常陪著張學良散步、聊天、讀書、品茶,讓張學良度過了彌足珍貴的三個月時光。
張學良后來回憶說,在紐約的那三個月,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因為,他的“摯愛”在紐約。
1991年6月下旬,張學良與蔣士云分別,夫人趙一荻來接他,帶他離開了紐約。
此后,張學良便再也沒有見過蔣士云,二人彌補了那段遺憾后,就沒再打擾彼此的生活,之后也很少再來往了。
2001年北京時間10月15日,101歲的張學良在美國病逝,他的遺體被埋入了地下,但他的一生榮耀和風流韻事,卻仍被流傳。
結語
張學良將軍的一生,是壯烈的一生,他的英姿與氣魄,吸引了諸多傳奇女子,有人愿為他守護家園,有人愿為他褪去榮華。
張學良對她們有敬重、有感激、有憐惜,但唯有蔣士云,在他心中是最獨特的存在。
或許,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可能正是蔣士云當年經歷情殤后悄然離去的瀟灑,讓張學良回味一生,念念不忘!
丁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