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丨郭恩一米利暗編輯丨濃硫酸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熱播的電視劇和綜藝中,有一種“小零食”的蹤影越來越常見了。國民爆火的電視劇《掃黑風暴》里,張藝興飾演的角色用它來提神醒腦。《這,就是街舞!》里還為它排演了舞臺廣告,迫不及待地招呼年輕人“快給我
作者丨郭恩一 米利暗 編輯丨濃硫酸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熱播的電視劇和綜藝中,有一種“小零食”的蹤影越來越常見了。
國民爆火的電視劇《掃黑風暴》里,張藝興飾演的角色用它來提神醒腦。
《這,就是街舞!》里還為它排演了舞臺廣告,迫不及待地招呼年輕人“快給我來一顆提提神”。
某電視臺甚至公然在元宵晚會上介紹:這種零食讓你返老還童,精神抖擻。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在備受廣告吹捧的“小零食”,其實是一級致癌物,長期食用,會導致上癮、毀容,甚至誘發口腔癌。
這種致癌“小零食”,就是檳榔。
他們想把癌癥賣給你
早在2003年,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就已經把檳榔確立為一級致癌物。
檳榔中的檳榔堿與亞硝酸鈉反應會形成一類致癌物N-亞硝胺。同時,長期咀嚼檳榔會造成口腔潰瘍、牙齦退變、黏膜下纖維化,進而導度致口腔癌變。
但離譜的是,這種致癌物卻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我們的電視節目,甚至成為網絡綜藝的贊助商,廣告露出無處不在。
同為一級致癌物的香煙,尚且不能在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戶外發布廣告,但檳榔卻一直處在灰色地帶,暗滋生長。
檳榔的線下廣告泛濫,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如今,就連在傳統檳榔消費大省湖南、海南之外的很多地方,也隨處可見檳榔廣告。
我們往往每走進一家小賣部,就能看到專柜銷售的檳榔。
廣告鮮艷、奪目,擺在最明顯的區域,招攬著新一批對檳榔癡迷、上癮的年輕人。
用“邪惡”來形容目前檳榔各大廠家的廣告宣傳套路,并不為過。
——他們不僅對檳榔的危害只字不提,甚至還想打著“養生”的旗號洗白檳榔。
檳榔+咖啡、檳榔+枸杞、檳榔+石斛,把檳榔和有“養生”功效的產品搭配在一起銷售,廣告語美其名曰:
“有枸杞,更好一點”
“自然珍貴,枸杞之寶,添加益生菌”
一級致癌物,就這樣被理所當然地包裝成了養生上品,還有比這個更荒謬的事嗎?
在這樣的推廣力度和營銷環境下,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檳榔?
答案幾乎是肯定的。
第一次吃檳榔的人,往往體驗并不好,但商家們有的是辦法,慢慢培養你對它上癮。
其中最“好”的營銷方式,就是你每買一包檳榔,就有機會抽到“再來一包”。
有一位博主專門在市面上買回來7斤,40包檳榔,測試檳榔中獎率。
他買回來的兩種檳榔里,“再來一包”的比例甚至達到了70%—80%。
如果你吃第一包檳榔的時候覺得難受,多抽中幾次“再來一包”之后,就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它了。
前段時間的一則新聞,貴州一男子為了偷檳榔,一年作案21次,檳榔的上癮程度可謂瘋狂。
像檳榔這樣容易成癮的致癌物,難道不應該至少像香煙一樣受到管控嗎?
2019年湖南省的檳榔食品行業協會,下發了相關的文件《關于停止廣告宣傳的通知》,要求所有的企業馬上停止檳榔的國內廣告宣傳。
但兩年過去,相關的廣告卻越發泛濫成災,可見,這份“行業協會”發布的文件,基本沒有產生任何影響力。
目前,全國只有廣州明確對檳榔鋪天蓋地的戶外廣告出臺了禁令。
其他各個地方,無論線上線下,檳榔廣告依然肆無忌憚,等待著捕獲不知情的年輕人。
檳榔王國造就了多少“割臉人”?
好奇,是很多人開始吃檳榔的起因。
“甜甜的,臉一下就漲紅了,整個人有點暈暈乎乎的”, 這是一位檳榔愛好者對初嘗檳榔的回憶。
聽起來像醉酒一般美妙是吧?但其實,許多人的檳榔初體驗都不太好,會感覺“喉嚨像被人掐住一樣,胸悶氣短,心跳加快,非常難受。“
這么令人難受的東西,為什么這么多人在吃?
因為容易上癮,而且戒不掉。
檳榔中的生物堿成分,能在嚼食后引發身體反應。一顆檳榔下去,五分鐘之內就“提神醒腦”,持續 2~3 個小時,這樣難得的刺激,讓人忍不住吃完一顆再來一顆。
小小一顆黑色果子,卻像毒品一樣勾地人撓心抓肺,欲罷不能。
但它到底有多“毒”,只有陷進去的人才知道。
吃檳榔的惡果,來的快且猛。它不像香煙那樣“溫水煮青蛙”,畢竟在人們印象里,得肺癌的往往是那些幾十年煙齡的老煙鬼。
而人一旦迷戀上檳榔,只需幾年的時間,你的口腔就會發生明顯改變,然后癌變,觸目驚心。
長期嚼檳榔的人最先發生變化的是外貌。在湖南,檳榔“癮君子”很容易辨識:因為長期嚼檳榔導致咬肌發達,腮幫越來越大,臉越來越方,太陽穴鼓起,下顎突出明顯。
泛著深烏色的嘴角一咧開,露出被檳榔腐蝕的、黑黢黢的牙齒。
變丑根本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檳榔會逐漸擊潰你的口腔。“癮君子們”的口腔會出現灼燒感,牙齒變得極其敏感。
別提辣的、冰的這些刺激食物了,很多嚼檳榔的人就連水果都吃不了:“吃進去就牙酸,反胃,就連最軟的香蕉都不行。”
武漢某音樂學院的一學生,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嘴巴張不開了。檢查后發現,因為咀嚼檳榔,他的口腔黏膜幾乎全部纖維化。
小伙子拼命把嘴張到最大,卻發現連一根手指都放不進去。
而他吃檳榔的時間,還不到半年。
以上都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壞的結局是口腔癌。為了保命,患者唯有“切舌割臉”,才能求得一線生機。
早在2013年,《檳榔王國中的“割臉人”》一文中就報道了檳榔癡迷者劉桑果的遭遇——
得了口腔癌的他,通過手術切掉了大部分左臉,失去了左下頜、左牙床和淋巴。因為癌癥,他骨瘦如柴,萎縮的臉皮陷成拳頭大小的深坑。
而他的左眼神經也在術后受到壓迫,徹底瞎了。
但檳榔的詛咒并不會因為手術而停止。劉桑果在術后一年被查出癌癥復發,癌細胞轉移到了肺部和大腦。
即使有檳榔愛好者通過“割臉”僥幸活了下來,也毫無生活質量。那道猙獰的手術傷疤撕裂了他們的臉龐,一直延伸到胸口。
他們如同怪物一般注定被人圍觀,而且再也無法張大嘴巴說話和吃飯,連吐字都變得含糊。
比割臉還恐怖的,是切舌。
常德檳榔愛好者胡某某,查出舌癌后被割掉了一半舌頭。醫生從他的左臂取出組織來填補舌頭,從此,他味覺幾乎喪失,吞東西變得很困難,一張嘴便口水直流。
很多舌癌患者都需要從大腿、手臂或胸口切肉,來“補上”舌頭。
有人的腿毛從舌頭上長了出來,甚至還需要定期去醫院修剪。
這簡直是恐怖小說里才會出現的情景,光是想象一下就足夠令人毛骨悚然。
在檳榔的毒性面前,醫學有時甚至也無能為力。
有人一開始吃檳榔時,只是臉上出現一個小洞,后來越來越大,等到完全潰爛,半張臉都沒了。
這時候,無論是割臉還是切舌都沒用了,那顆曾讓人如癡如醉的黑色果實,以一種殘忍到變態的方式,將人徹底拉進了死亡的深淵。
一位被切除了軟腭與三分之二的舌頭的檳榔受害者,哭著在病床上寫下了“為了全民素質,政府必須嚴厲打擊”這句話。
但“割臉人”發出的警示,在鋪天蓋地的檳榔廣告面前,是如此微弱無力。
停止檳榔“洗腦”吧!
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有超過6000萬人嚼食檳榔。這個數字背后,是無數駭人的慘劇。
而這個數字還在逐年上漲,因為“檳榔文化”正在滲透進更多人的生活中。
在湖南海南等檳榔盛行的地方,檳榔是“社交必備品”。兩個熟人見面除了互相敬煙,還會掏出檳榔,給對方遞一顆,自己嘴里塞一顆。
對于這里的人來說,“檳榔社交”無處不在:和人打招呼也好,托人辦事也好,第一件事就是掏檳榔。就連街頭巷尾的麻將館靠發檳榔招攬生意。
“檳榔加煙,法力無邊”、“檳榔加酒,永垂不朽”......這些順口溜深入人心的同時,也讓人們潛意識里覺得嚼檳榔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甚至是一種風尚。
如今這股“風尚”,正在吹向全國各地,將饑渴的罪惡之口對準年輕人。檳榔帝國野心勃勃,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各種贊助和廣告,沖著500億,1000億的市值進軍。
某家檳榔企業甚至在報紙上登喜報,驕傲地宣布“總終端網點逾百萬個,銷售覆蓋城市多達415個,打破了很多人對于檳榔只有湖南人吃的認知局限。”
資本歡呼之時,沒有人看見血淋淋的事實:
短短10年時間,由于長期咀嚼檳榔導致的口腔癌患者數量,在中國翻了將近20倍。
再這樣繼續發展下去會迎來什么后果?
印度,檳榔消耗量全球第一,居民的口腔癌發病率也就位居世界第一。
島上小國巴布亞新幾內亞,超過60%的居民嚼食檳榔,每500個人里就有一人得口腔癌。
而在我國臺灣,每年有7000男性得口腔癌,死亡人數接近一半,其中90%都有嚼檳榔習慣。
這些慘痛的前例,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看見了檳榔泛濫的未來有多可怕。加拿大、澳洲等國禁止銷售檳榔,土耳其更是直接將其認定為毒品。
反觀中國,市面上仍充斥著“耐嚼不傷口”和“添加枸杞能養生”的虛假宣傳。各種商店、小賣部里都在入口顯眼處擺著檳榔兜售。
這些檳榔包裝精美誘人,沒有任何提示標識,和零食擺在一起的它們,常常讓人覺得這不過是一種零食。
但這哪里是零食,是被世衛組織認定為一類致癌物的“毒品”啊!
最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同樣容易上癮且有害的香煙,未成年禁止購買,而買檳榔卻不需要任何年齡資質。
于是這種被偽裝成零食的一類致癌物,輕輕松松就進到了孩子們的嘴中。
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我們的下一代也陷入了檳榔的詛咒中。
別說這是杞人憂天,一項對湘潭市1305名中小學生嚼食檳榔的調查顯示:湘潭市中小學生中,近7成人嘗試嚼食檳榔,每天都嚼食檳榔的規律嚼食者也占到了總人數的8.4%。
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長,孩子們的嚼食率還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多么恐怖而悲哀。
中國人用了幾十年,通過無數慘劇,才看清檳榔的真面目,奈何科普永遠跟不上廣告營銷。
檳榔整改道阻且長,也許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訴身邊更多的人:
別碰那顆檳榔。
參考資料:
《檳榔王國中的“割臉人”》
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