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增量到頂、存量時代日益坐實,與流量密切相關的內容賽道進入角逐的下半場,每個平臺都開始拉上背后的派系力量角斗賽場,這其中,又以BATT神仙打架最為激蕩。
最近,阿里生態的UC舉辦了一場名為“創勢而為”的內容生態大會,宣布2019年要投入10億現金、日20億流量、價值上百億的資源,扶持內容生態建設。
很顯然,UC此舉是用更大的數額來顯示更大的決心,不過更引起外界注意的是,UC表示“將實現一點接入,多點分發,賦予創作者多端內容渠道資源。”具體來說,大魚號內容分發將進一步覆蓋到淘寶、支付寶、天貓精靈、釘釘等10多個阿里旗下核心產品,與此同時,UC將利用到阿里生態的各項資源為創作者“提供更豐富的內容變現空間”。
如果說過去內容平臺是以單創作平臺、單分發渠道的話(例如頭條號對應今日頭條、一點號對應一點資訊)為主的話,現在,大魚號通過阿里生態正在實現內容分發與變現的“裂變”。
而隨著百度系、頭條系等的加入,多渠道創作、多渠道分發的內容創作分發模式逐步成為主流,只是大魚號與UC,走在了行業趨勢前列。
驀然回首,內容平臺都在往外“裂變”
幾乎所有的內容平臺都有某種往外裂變的意向,有些已經變成現實。
例如,百家號的主要分發和變現渠道都在百度APP(首頁及搜索結果),但事實上,包括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和愛奇藝等百度系產品,都已經成為百家號內容的分發渠道,用戶可以接收到來自百家號的推送內容。
而另一個近來折騰得很厲害的頭條號,除了大本營今日頭條,在悟空問答以及新開設的搜索產品里,都有大量來自頭條號的內容,從張一鳴的種種動作看,其搜索產品甚至要承接更重要的分發渠道職責。
而騰訊的企鵝號除了天天快報,其內容亦可以在微信、QQ、QQ瀏覽器、QQ空間、騰訊新聞等渠道上看到。
大魚號過去已經實現了阿里生態龐大產品矩陣的分發,現在升級“U創計劃”后,其分發渠道繼續擴寬,并在全面規模化的阿里生態內實現了分發,且進行了“精細化”規整。從已掌握的信息看,大魚號的內容可能有這幾種走向:
滿足用戶新聞、資訊需求的,有UC這個主體APP以其合作的大量權威機構媒體;
滿足用戶娛樂、消遣需求的,有優酷、書旗、蝦米等;
滿足用戶知識需求的,有天貓精靈內置的內容體系、還有智能移動搜索夸克和正在探索的新形式媒體社區等;
滿足用戶生活需求的,有淘寶、天貓、盒馬、餓了么等。
還有創新事業群的創新產品矩陣,大魚號試圖給創作者打通一條全新的內容創作賽道,原本大魚號就已經覆蓋淘寶、支付寶、釘釘等超級APP,有密集轟炸的數量優勢,現在升級“U創計劃”后,又開始強化精確制導能力,獲得全新的內容想象空間。
毫無疑問,過去大家紛紛聚焦于將內容創作者“聚攏”,現在賽道的重心又變為分發渠道的“裂變”,“渠道生態”成為競爭資本。
為什么裂變下的“渠道生態”這么吃香?
行業形成統一的風向、UC積極加碼的行動,都因為裂變下的“渠道生態”有著存量時代不容小覷的競爭價值。
1、用戶觸達是內容平臺的根本目的,產品矩陣是現成的價值金礦
內容生產的最終目的讓更多用戶看到、更長的用戶留存,再從這其中去挖掘商業價值。
從來沒有說一個內容生產平臺只能在某個APP上分發,只要是能利用到、能夠分發內容的渠道生態,都可以利用起來,它們成為內容平臺待開發的價值金礦。
對UC大魚號來說,阿里生態能夠承接內容分發的渠道很多,既有傳統強勢APP,也有諸多創新產品,創作者與其創作的內容可以有更多機會多路出擊觸達用戶。這也是一種整體“用戶時長”的提升策略。
2、商業變現不必冥思苦想,內容價值借力打力
內容平臺通過渠道生態觸達更多用戶,分發階段結束后,商業化與變現問題往往也能隨之一同解決。
以UC大魚號為例,從創新事業群矩陣(書旗、蝦米、夸克、天貓精靈……)再到阿里生態(優酷、影業、淘寶、天貓、盒馬、大麥……),龐大的渠道生態,無論是擴大內容曝光獲取廣告收入分成,還是直接帶貨的貨源,亦或是積累廣告主/品牌主資源,都可以在內容“裂變”分發的過程中解決。
而單個APP即便在領域內再強勢,也很難具備這樣的綜合優勢。
3、存量時代,多強格局對壘一超格局
存量時代,微信一家就占據了超11億的用戶量,其內容平臺也順勢打造成了巨無霸。
這實際上是一種流量中心化,憑借社交優勢吞食整個內容賽道的用戶存量時間。
不過渠道生態可以形成新的競爭力,“裂變”的本質可看做存量運營下的一種內容整合策略。UC與創新產品矩陣以及阿里生態生態融合,如果運營得當,內容渠道的多強格局獲得的實際用戶觸達和時長上會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對每一個手握渠道生態的內容玩家也是如此,存量時代,多強格局對一超格局有更大的競爭贏面。
只要“裂變”了就一定能取得領先優勢嗎?
渠道生態價值的體現,卻并非僅僅“裂變”就行,內容平臺既需要滿足硬性指標,也需要符合內容賽道的未來趨勢。
1、放大效應下,內容是否經過了更嚴格的質量控制?
這是第一個硬性指標。
多渠道分發如果內容本身不佳,反而會形成放大效應,讓更多用戶來體驗內容的“不堪”。
因此,選擇“裂變”的方式,就意味著內容平臺在內容把控上必須更為嚴苛,這關乎整個渠道生態是否良性發展。
自2018年9月UC發布“U創計劃”以來,UC通過低質內容處罰、原創排他性下發等調控手段,持續打擊低質、作弊、抄襲賬號,近一年的內容質量的提升是UC在此時敢于提出“一點接入,多點分發”的底氣所在。
2、“集團軍”渠道是否足夠充沛和多元?
這是第二個硬性指標。
渠道本身的豐富程度,大大影響內容價值的發揮,只有種類繁多又各有垂直領域適應性的分發渠道,才足夠形成“渠道生態”,否則只是拼湊罷了。
正如前文所言,UC圍繞用戶在新聞、娛樂、生活、知識等四類內容消費的新需求,創新業務事業群將通過旗下UC、書旗、夸克等產品,深度梳理整合,全面規模化聯動阿里生態核心產品,去打造新鮮的內容矩陣,其實就是從用戶角度構建的渠道維度,嘗試無縫覆蓋所有內容需求。
UC還稱,將推動創作者從好內容向新形式、新題材、新角度的新內容拓展,未來3年要培育5萬名優質內容創作者,這樣的優質作者體量,顯然也是建立在滿足用戶上述四大領域內容需求的基礎上,只有充沛和多元的渠道才能實現。
3、能否更好地適應新的商業化與變現趨勢?
這是第一個趨勢指標。
正如前文所言,內容賽道的商業化變現逐漸開始往帶貨(直接變現)以及廣告主/品牌主商業合作(營銷變現)兩大趨勢上走。
多渠道裂變必須與這樣的趨勢相結合,而渠道生態下,這又與內容平臺背后仰仗的生態本身的特質有關。UC背靠阿里生態電商生態,在迎合新的商業化變現趨勢上有先天的優勢。
先看帶貨。
UC作為“距離購物車最近的內容平臺”近水樓臺先得月,在為創作者提供貨源(選品)、帶貨運營(連接接入、跳轉、傭金結算等流程)方面有直接的優勢,例如在“天貓618”、“雙11”等電商購物節期間,大魚號聯合阿里媽媽,打通天貓、淘寶商品庫為創作者智能化選品,且綜合衡量內容數據,提供給開發者流量分成+獎金激勵+商品分傭三重收益。
顯然,除了電商節,日常與天貓、淘寶的海量選品庫資源打通,也是創作者實現帶貨的重要優勢。
再看商業合作。
大魚號能夠借助UC的智能營銷平臺的商業能力,大批量打通與廣告主或品牌主的聯系,對接智能營銷平臺萬級的廣告主資源,這無疑增加了內容創作者商業變現的更多可能。
在阿里生態體系產品矩陣中,大魚號幾乎與每個平臺都能講出商業合作的故事來,分發只是開始,與渠道生態中的每一個渠道講好商業化的故事,才是“裂變”下一步要做的。
4、能否發揮內容創作的橫行IP連接優勢?
這是第二個趨勢指標。
事實上,圖文、音視頻等內容與電影、電視、綜合節目IP是天然的近親,同屬內容領域,而內容創作也可以很好地承接IP宣發任務,例如電影或新劇的上映期,就需要大量圖文評價內容以及音視頻解說內容進行配合。
在如今影視綜IP大行其道、瘋狂吸取流量時,內容創作應該抓住這個風口。以UC為例,阿里影業、優酷、文學、音樂等具備豐富的IP資源,在IP宣發上與UC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一方面,大魚號的內容創作者可以使用IP及素材庫進行二次創作,獲得出產新穎和優質內容的便利,另一方面,創作者甚至可以以內容提供方的身份直接、深度參與到聯合宣發當中,常見的是基于熱門影視綜內容的分析,由平臺發起組織內容生產(征文、約稿、熱詞引導等),提升影視綜整體內容產量,實現消費量提升。
例如,在優酷重磅綜藝IP《這!就是街舞2》播出期間,大魚號上近1.8萬名創作者獲得了獨家的素材和信息,宣發內容出產量超過5萬篇,累積曝光率高達52億。
而影視綜IP是源源不斷涌現的,如此,UC也有了一個可以長期相互協作、不斷輸出商業化價值的“生態伙伴”。
正如UC大魚號總經理楊鋒所言,“大魚號在集團生態的賦能下,給創作者帶來了IP宣發、內容電商、商業化合作的多元變現空間。”在存量搏殺的年代,渠道生態的繁盛取代個體APP的強勢,決定著內容平臺最終的勝負,而UC已經先走一步。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高級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志撰稿人;
5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曾響鈴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