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佘凱文
來源|智能相對論
日前,華米在北京召開發布會,發布全新系列智能手表Amazfit GTR,發布會上除了基本產品介紹之外,還讓人感受了到了“濃濃”的火藥味。
“友商的日常手表使用時間來判定續航時間的話,華米可以達到74天,是友商的兩倍多”。
華米GTR從名字到外觀再到功能,與華為watch GT都十分相似。就目前全球智能手表市場來看,還是在以蘋果為首,其他品牌割據市場的體系之中,這與幾年前的智能手機市場基本一致。
而隨著華為、華米的陸續“出海”,能否像沖破智能手機市場一樣,國產智能手表或也將顛覆現有體系。
蘋果失位,國產上位
據之前Counterpoint發布全球2019年Q1智能手表統計數據顯示,榜單第一位的依然是蘋果,其市場占有率為35.8%,前六的位置共有三家中國企業,分別是排名第三,以兒童智能手表主的步步高;排名第五主的華米和第六位的華為。
但是對比近幾年的數據可以看到蘋果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出現了大幅下滑。在2015年蘋果剛剛推出智能手表產品時,其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70%以上。2016年-2018年,受市場影響蘋果智能手表的市場占有率有所波動,截止到2018年末,其占有率依然有50%左右。
反而在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銷量同比增長48%的大背景下, 其市場份額降到了35.8%,為同期以來最低點。
在國內市場蘋果的市場份額也被反超,IDC所公布的2019年Q1國內可穿戴設備-成人手表市場占比數據顯示,華為以44.3%的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而華米則超過蘋果以24.5%成為第二。
蘋果失位,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其中一個關鍵性原因是,蘋果的產品覆蓋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蘋果商店中只有四款產品,其中還包括了愛馬仕、耐克兩款聯名定制產品。并且在行業價格已出現向下趨勢后,蘋果依然固守價格“底線”,在缺乏多層級產品及目標人群覆蓋的情況下市場份額流失在所難免。
國產品牌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例如步步高,它只是深挖兒童智能手表市場,不做成人市場,通過精準的目標人群定位及長時間的口碑積累,讓他在這個領域少有對手;華為的產品線雖然也不多,但華為并未將自己的產品定型,主打商務型智能手表的同時又涵蓋健康和運動功能,且價格比起蘋果要親民很多。
華米是所有品牌中將這類問題規避得最徹底的品牌,華米在今年6月發布Q1財報時便宣布“接下來將發布超過十款Amazfit智能手表,價格區間將從299元到2000元不等”。華米目前在售的產品已經接近10個系列,而GTR已是華米近期推出的第三款智能手表。
據華米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2日包括米動手表青春版系列在內的基礎智能手表產品線出貨量超過300萬臺,智能運動手表產品線和智能手表產品線(華米產品線名稱)出貨量超過150萬臺。
華米這兩個產品線短期內很難再有爆發式提升,所以華米需要依靠多品類來覆蓋多元的消費市場,以吸引更不同需求的消費者,以GTR“入侵”華為的商務智能手表市場正是如此。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智能手表市場需求更加多樣化,而蘋果若不做出改變,其市場份額還將進一步被稀釋,以華為、華米為代表的國產品牌通過對泛市場的擴張,影響力將進一步擴大。
行業和品牌都急需突破“幽靈堵車”
所謂“幽靈堵車”是一種奇妙的交通現象,指前方道路明明沒有事故,沒有停頓車輛,也沒有封閉施工的車道,道路卻會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現堵塞,甚至會影響較長一段道路、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2018年全年智能手表出貨量約在4500萬左右,這一數字僅僅是智能手機出貨量的一個尾數。在經歷多年發展后,智能手表依然未能成為和手機一樣普及的消費電子設備。
明明有使用場景、也有目標人群、同時也具備實用價值,為什么智能手表就是爆?似乎行業發展也遭遇了一場莫名其妙的“幽靈堵車”。
“智能相對論”認為,智能手表發展至今所面臨的最大尷尬還是在于,智能手表并未被視為一款“獨立”的智能硬件,更多的還是被當成智能手機的延伸產品。
由于受設備大小限制,使得屏幕、內存、續航等各方面都未能達到“獨立”運行的條件,使得這些設備在運行時都無法離開“手機”這一控制中樞,在例如在信息接收方面,當智能手表提升有新信息時,大部分用戶還是會拿起手機進行查看和回復,智能手表的功能僅限于信息提示,像是手機的附屬,以至于脫離手機設備,智能手表的功能性將大打折扣。
智能手表現在急需尋找一些差異化的東西,是手表能完成而手機做不到的 ,目前各大廠商們寄希望在了運動和健康方面,但就目前來看這兩方面所帶來的體量仍然有限,還需要開發更多場景。
品牌方面,蘋果、華為、三星等因為業務鏈長,智能手表只是他們眾多業務部門中的一部分,并且都不是核心,在頭部企業中只有華米是專注于智能穿戴設備領域,華米也確實在擴展自己業務的覆蓋,但不巧的事,就目前來看華米同樣在遭遇“幽靈堵車”。
華米在圈內的知名度是已經具備,但對于更廣大的普通消費者而言,華米還沒有建立起品牌效應。
就像說起“小米手環”,很多消費者即便沒用過卻也知道,但基本很少人知道這是由華米制造的,相當于華米只是給小米手環做了ODM的“貼牌”業務,對于華米品牌和利潤增長基本沒有幫助。
華米到底是“靠自己”,還是靠“小米”?
華米想要“去小米化”,且一直都有嘗試,但收效卻不理想。例如上市前,小米手環一直都是華米營收的主力,在2015、2016、2017年分別帶來了8.7億、14.34億、19.27億的收入,占比達到97.1%、92.1%和82.4%。上市后這一占比降到了59.7%。
而華米Amazfit自主品牌業務增長60%以上,收入占比超過40%,但與此同時,華米在上市前估值達到10億美金,而目前市值僅有6.34億。
營收方面在2018年之前華米營收增長都在70%以上,而2019年Q1據華米公布的信息,營收同比增長僅為36.5%;華米預計,公司第二季度營收將在9.90億元至10.1億元,同比增長30.2%至32.9%。
華米市值不及預期、營收增長腰斬,且連續下滑,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去小米化”,在此期間華米的重心一直放在自主品牌華米Amazfit上,刻意弱化了身為“門面擔當”小米手環。從結果是市場并未就此買單,雖然對于華米而言略顯“不公”,但“小米生態企業”已被刻在華米身上,短時間內實難破除。
另外,在運營和渠道方面華米的“去小米化”也存在很多“限制”。華米基本繼承了小米絕大多數基因,特別在運營方面。華米之所以能迅速成長為銷量排名靠前的智能穿戴設備品牌,小米的渠道和“爆款策略”影響極大。
這就使得華米一方面想要依靠自主品牌來攻略市場,一方面又因為小米在品牌、渠道等方面為華米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使華米無法脫離小米體系。例如正是依靠小米的線下布局,才能使華米的產品從線上走入線下,實現快速且低成本的擴張,一旦脫離小米華米是否還具備現有影響力將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目前以“智能相對論”來看,華米正在以“曲線救國”的方式“去小米化” ,華米對于小米的依賴程度在歐美等海外市場還不嚴重,而華米采取快速國際化的策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華米Amazfit智能手表等產品已經進入包括美國、德國、日本在內的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2018年全年,海外版本出貨量占比高達44.2%。
華米打通海外市場之后,其退路將變得更多,一是可以先在海外打響知名度再回歸國內市場,像早年福耀等一批傳統企業都是如此;二是將自主品牌主要市場放在國外,國內市場就依靠小米的渠道和業務體系;三是,或者直接將重心轉移至國外,就像傳音、一加等手機品牌,當然傳音、一加們的出海更多是因為國內競爭環境太過激烈迫不得已,而在智能手表領域,華米已經成為頭部,重心轉移沒有必要。
小結
在除了華為、華米之外,還有包括VIVO、OPPO等國產品牌也紛紛切入智能手表賽道,就目前來看,華為、華米擁有較大優勢,但智能硬件產品在功能及使用場景方面的多變性,對于智能手表這一還遠未成熟的領域而言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不過,顯然一場全球性的繼智能手機市場之后智能手表格局正在被中國企業打破這是無疑了。
【完】
智能相對論AI新媒體,今日頭條青云計劃獲獎者TOP10,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智能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