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6日,東軟高級UI軟件設計師指出小米瀏覽器抄襲自己作品后,短短21天小米陸續被爆7起抄襲。近期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風波不斷。比如長年位于社交軟件排行前十的Soul,在下架期間卻陷入了“被抄襲”的風波。
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Soul積極采取各大措施,決心自糾自查,堅決杜絕灰色信息,截至目前,Soul在各大應用商店均已下架,唯一的下載渠道是Soul的官網,但是在應用商店搜索“Soul”時不難發現,一大批頂著Soul標簽、logo相仿、界面相似、內容高度重合的抄襲App如潮水洶涌,一波接一波。
(某仿冒軟件的界面)
據了解,Soul已通過官方渠道發布了《關于Soul App被惡意仿冒和抄襲的聲明》,聲稱已搜集相關證據,對此類侵權行為堅決、堅定地維權到底。
為什么強如Soul,小如個體,都無法徹底杜絕被抄襲呢?在國內,我國知識產權的保護有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有很大需要提升的空間。重溫從前的種種抄襲事件,能引起廣泛熱議的案例并不算多,進入司法訴訟、付出應有代價的更是屈指可數,更多的抄襲案例因為人微言輕消失在浩瀚的時代洪流中。
大量未得到審判的抄襲案例助長了抄襲者無恥囂張的氣焰,諸如Soul下架期間,Soul唯一的下載渠道僅剩Soul官網一家,但不少App渾水摸魚,通過低成本和低人力,隨意開設一個入口,架設一個App,大量抄襲沿用Soul的圖標、設計、操作界面,不顧用戶體驗,吃相難看地謀取暴利,嚴重侵犯Soul的切身權益,將骨子里的無恥與貪婪暴露無遺。
一方面,這些抄襲者不斷地打著擦邊球進行侵權行為,缺乏足夠證據,界定難度大,另一方面,國內對抄襲的懲罰力度不足以阻擋抄襲者貪婪的本性,久而久之,抄襲者頂著“借鑒”的無恥嘴臉,出現在了各行各業。類似Soul的抄襲事件無疑給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敲響了警鐘。
知識產權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保護知識產權有利于改善營商環境,促進企業間的公平競爭。國家知識產權副局長提出:“健全侵權懲罰性制度,大幅提高侵權成本”,這無疑給保護知識產權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也將推動經濟的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