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年來,教育迎來黃金時期。人人渴望知識,人人需求知識;每一位家長都在爭先恐后地將自己的孩子送進鱗次櫛比的培訓班進行大力熏陶,“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類標語一度大放異彩,傳進千家萬戶的耳中,如同警鐘,長鳴不止。
可是怎么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呢,一個勁兒地勤學苦練必然不會有錯。
但是各位家長不妨捫心自問,所謂的起跑線,究竟是三歲,還是八歲,還是十歲呢?想必讀者大多難以言明。
父母總是這樣:擁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卻沒有清晰明確的“造龍計劃”。
兩個媽媽的困惑:
一、樹樹媽媽的懊惱:我讓孩子自然成長,錯了嗎?
第一次跟樹樹認識時,他已經快6歲了。讓我們感到有點意外的是,樹樹還不能手口一致地從1數到10。手口一致點數,要求孩子不僅能夠嘴上從1數到10,還能對應數出10件物品;從而看出孩子是否理解了數與量的關系。
一個假期結束,樹樹終于可以手口一致地數出10個棋子,并且基本明白了加法和減法的意義,但卻還不能口算出3+1的結果。
整個假期,我們和樹樹媽媽經常交流,也知道了一些原委。
樹樹媽媽從小主張“自然習得”,不強調【教】與【學】,讓孩子隨便玩,她曾經堅信,孩子的理解力和學習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獲得相應的提升。
但眼前樹樹的表現,卻讓她十分懊惱。
在國內幼少兒教育發展的早期,由于受到國外開放式教育的影響,部分家長通常認為讓孩子無拘無束地釋放天性,毫無限制地玩耍,是對孩子非常有益的方式。
但事實并非如此,釋放天性是在保持學習的前提下,不要剝奪孩子的課余時間和戶外活動機會;讓孩子全面發展,自由健康成長。
而不是錯誤地理解為任其隨心所欲,玩樂不顧其極。
這樣的“放養式”培養,卻還期待“孩子歲數大了,理解力強了,以前的知識很容易就補上來了。”完全是耽誤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奧地利著名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博士,在1937通過觀察印隨行為,發現了日后引起教育界轟動的“關鍵期”現象;并憑此在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這一至高殊榮。
在洛倫茲博士對鳥類自然習性的觀察中,他發現剛孵出的幼鳥,如小雞、小鵝等,會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學會追逐自己的同類或非同類,過了這段時間便再也不能學會此類行為或印刻自己的母親,而這段時間是很短的,故稱為生物的關鍵期;又稱為最佳期、敏感期、臨界期、轉折期。
后來,心理學家將這類研究借用到兒童早期發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如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3~8歲是兒童培養思維能力的關鍵期等。
人的關鍵期,即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知識的掌握;在某個特定的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環境影響。而一旦錯過關鍵時期,就需要花費很大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有些再也無法彌補;因此,孩子的學習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關鍵期,在事半功倍的時候諄諄教導,孩子的學習才能水到渠成,有所精進。
二、天天媽媽的困惑:為什么孩子越教越笨呢?
天天5歲了,擁有超強的心算能力,二十以內的加減法能脫口而出;要知道,二十以內的減法,是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學期的教材內容。
幾乎所有見識過天天口算能力的爸爸媽媽,都會稱贊天天是個聰明的孩子。
但是有一次,天天遇到了一個難題,我們問天天:
“天天,假如你現在手里有六塊積木,我拿走兩塊,你還剩幾塊?”
天天回答:“不知道。”
我們接著問天天:“6-2等于多少?”
天天脫口而出:“4!”
站在一旁的天天媽媽疑惑了,問我:“這是怎么回事?”
天天確實擁有超強的心算能力。
直觀地提問孩子“6-2=?”諸如此類的算式,對天天來說小菜一碟;它可以張口便應,立即回答出來。
但是要他說清楚:“六塊積木,拿走兩塊,還剩下幾塊?”這樣的問題,他卻總是支支吾吾;問題的根由就在于天天還不具備六的分解能力,沒有真正理解加減的意義所在。
通過問詢了解和相關測試,我們得知了天天超強的計算能力只是一種記憶——在幼兒園里背下來的。媽媽在家教的也只是加減口訣;很少讓孩子真正去理解這些知識。
導致的結果就是,天天進入小學后,在大量的新知識面前束手無策,簡單的數學應用也只能干瞪眼;要不發呆,要不看著媽媽一臉茫然。
教孩子是一門學問,會教,孩子越教越活;不會教,孩子越教越死。知識要教,思維需要啟發,能力需要培養,這些東西相互作用,環環相扣,不可割裂。否則孩子便越教越笨,不教則會更笨。
經常有教育界的朋友說:“孩子,往往是被大人教笨的。”
死記硬背永遠會坐吃山空,離了那幾道算法,換個模樣的題目就能讓孩子不知所措;所以請記住:
培養孩子的任何學科能力,都要讓他融會貫通地理解,系統地去培養他的思維能力。
唯有如此,孩子的大腦方能得到快速地發育,擁有強大的“操作系統”。這即是幼少兒教育中的訣竅奧義!
總結方法固然簡單,但是實際運用才是重點難關,希望家長們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學習時要舍得功夫,肯花時間。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只要掌握文章內提到的兩招錦囊妙計,懂得在關鍵期去授之以漁,那就是懂教育,懂培養的幼少兒教育專家!
本文由“你拍一數學思維”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
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