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個歲月流逝的世界,總有想要留下的一刻!
相機的發明,化動為靜,留下一張張泛著記憶的照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靜態的照片顯得難免有些刻板,讓照片動起來成了一項用戶訴求。
前不久,美圖秀秀上線了一個全新的功能——“魔法照片”,這一項基于AI技術而誕生的“黑科技”讓原來靜態的照片動了起來。AI+修圖的應用在國外已經落地許久,國內鮮有動靜,美圖的上新或許會讓國內的市場激起一點水花。
畢竟早在2017年上線的Plotagraph就已經可以實現圖片由靜態到動態的轉化,而且以今天的水準來看,效果更顯自然,當然也需要更稍微專業復雜的操作才能實現。
近年來,“AI+”的熱潮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城市規劃,小到手機里一張幾MB的照片,科技和市場催促著產品的改革。
但是,最新上線的“魔法照片”似乎透露著美圖一股難言的焦躁,不太成熟的產品功能,倒顯得是個趕工而成的“半成品”。難道只是為了在用戶的朋友圈刷一波存在感?
技術發展在不斷提速,美圖們要掉隊了嗎?
玩爛的圖片處理技術,市場上多如牛毛
如今,和美圖同類型的無他、天天p圖,看似不相關的微信、QQ,甚至是手機自帶的相機功能,都在成為美圖的競爭對手。
“智能相對論”也了解到,類似的技術的進步也在幾何提速,AI+修圖玩法層出不窮,早在一兩年前就已經刷爆了朋友圈。
黑白照片彩色化
騰訊優圖實驗室推出的一款“修復老照片”功能,通過AI技術,為年代久遠的老照片上色,即黑白照片轉化為彩色照片。這一項技術目前通過微信小程序“多媒體AI平臺”對外開放,一鍵還原,簡單方便。
在過去,因為設備的限制,拍攝的照片一般為黑白的。優圖AI在經過大量的數據計算和訓練識別后,對照片中呈現的世界會形成一個具象化的認識,如樹葉是綠色的,襯衣是白色,頭發是黑色的等等。然后AI運用圖像分割技術,區分識別出照片中的標志物體,對其進行色彩填充,完成黑白到彩色的還原。
當然,目前而言這是無法做到十全十美的,因為對于照片場景中的色彩、光線無法百分百的確認,會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將黑白老照片還原為彩色照片,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或許,驚艷了時光的不僅僅是思念年少的佳人,也是留下佳人容顏的照片,更是煥活照片色彩的AI。
普通照片藝術化
谷歌(Google)團隊公布成果展示,在“深度卷積風格遷移網絡”上的技術突破,AI可以實現照片的藝術化加工。類似于梵高的《星空》、蒙克的《吶喊》,曾經充滿天馬行空想象的畫風都可以像“濾鏡”一般賦于普通照片,一鍵秒變藝術品。
不同于簡單的顏色濾鏡添加,這種被稱為“風格遷移”的程序更為復雜。簡單來說,是利用深度神經網絡對兩張圖片進行內容和風格上的確認后,再將兩者的內容和風格融為一體,生成第三張圖片,即為a(照片內容)+b(畫作風格)=c(藝術照片)。
這一項技術成果在前兩年上線的時候十分火爆,幾乎刷屏了一遍朋友圈。如今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很多的修圖或拍照App都支持,風格上添加了更多的濾鏡效果,極大滿足用戶需求。
當然,“風格遷移”只是AI對于人類大師作品的模仿和運用,并不算是真正的藝術創作。但是,AI進行藝術創作確實是當前人工智能的一個研究方向,法國的Obvious團隊就利用AI創作了一副Edmond Belamy肖像畫,拍賣以超過40萬美元的高價進行成交。
靜態照片動態化
基于美圖影像實驗室MTlab的實例分割、人像區域填充等人工智能技術,美圖推出的全新功能“魔法照片”實現了靜態圖片轉化為動態視頻,賦予照片全新的濾鏡效果。同類型的技術應用在早期上線的Plotagraph、Picsart等App都可以實現,當然仔細一想,這些都是國外的應用,國內的廠商確實落后了許多。
美圖影像實驗室的人像分割和區域填充技術與騰訊優圖AI的功能較為相似,對于照片的處理都是基于將人與背景的分離,然后再對人進行特效加持或背景調換,展現成用戶所看到的比較酷炫的動態視頻。
這一款應用介于靜態照片和動態視頻之間,局部的動態在讓照片炫酷起來的同時,也是突出人像主體的一種方式。畢竟不是每一個人的攝影技術都能達到攝影師的高度,拍出來的照片往往沒有重點,平淡無奇,通過局部的運動加工,讓人的位置更加凸顯,契合普通用戶的心理需求。
智能手機的出現讓拍照成為常態,照片充斥各種朋友圈,也失去了足夠的關注度和重點,AI改變局部效果,讓人這一表現主體在照片中表現更加突出。
跨領域扎堆智能修圖,為什么大家對此情有獨鐘?
自拍照成為常態,修圖類App的發展進入了爆發上升期。根據數據顯示,美圖秀秀的安卓下載量已經超過了20億次,日下載量近85萬次。僅是作為一個修圖工具App,下載量驚人。
不可否認,時代的發展讓人們越來越注重美的追求,社交網絡的普及和擴張更讓照片成為當下最為流行的一種分享方式。那么,修圖技術的提高和簡化成為了當前用戶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市場前景備受看好。
人們不僅需要好的修圖功能,更需要簡單快捷的修圖方式。AI技術的加持,很好的契合了當前市場的需要,促使越來越多的修圖App廠商把目光放在AI,希望通過技術來提供更好的修圖服務,抓住用戶需求。
智能修圖將是未來已成趨勢。市場的手機應用,甚至手機本身都在扎堆提供智能修圖的功能,站在美圖的對立面。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應用都紛紛上線智能修圖功能,扎堆這個細分模塊呢?“智能相對論”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智能修圖符合大多用戶的淺層行為需求。 一張優質的照片,不僅要拍的好,也要修的好。修圖近乎是用戶的剛性需求。但是,大多數的用戶沒有足夠的技術在ps等專業工具上修好一張圖片,這也是常態。那么,簡單易上手的智能修圖就成為了大多數用戶的首要選擇,畢竟更專業的修圖工具難以駕馭,即便是手機應用已經簡化了諸多復雜操作。
這也導致了更專業的手機修圖軟件反而有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指劃修圖 .千萬次,市場的占有率遠遠不及美圖秀秀。在手機修圖市場上,更專業的功能用戶使用頻率低,形成資源空置浪費,反而是簡單粗暴的智能修圖更符合大多數用戶的行為需求。
二,應用場景豐富讓越來越多非領域內的廠商重視智能修圖。 社交網絡的豐富讓用戶熱衷于在互聯網上分享自己的動態,照片作為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之一,備受青睞。不難想象,除了攝影領域內的同行,為什么連微信、QQ,甚至微博等等社交App都內置智能修圖、美化的功能?
首先,滿足用戶修圖的需求,不必切換退出社交頁面,提高用戶在社交平臺上的訪問停留時間。其次,修圖之后就是曬圖互動的時間,社交工具在幫助用戶修圖的同時也是潛在的鼓勵用戶曬圖發朋友圈,提高平臺的用戶活躍度。
所以,美圖上線社交功能也是有類似的考慮,社交網絡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分享場景,鼓勵用戶修圖互動,提高用戶活躍度和留存率,逐漸打造出一個生態圈。
三,智能修圖類市場同質化嚴重,鮮有核心技術突破。 在目前的國內市場而言,智能修圖的應用中基本上功能大同小異,濾鏡、美顏的效果不會相距太多。相比國外Plotagraph、Snapseed等軟件的技術創新,國內的存在明顯滯后。對于其他廠商而言,這便意味著在智能修圖方面的投入不需要太大,便能在自己的平臺上內置一個修圖功能,提高用戶的體驗感。
較小投入換得較好的收益,這樣的投入與產出的比例足以讓更多的廠商涉足于智能修圖。但對于美圖而言,這是一個危機,市場的消磨會使得其漸漸失去早期的競爭優勢。長期的處于“舒適圈”當中,也會讓公司失去技術創新的動力,這對于美圖來說,是需要尋求改變。
做有重點的美圖才有未來
修圖App的上線確實是解決了很多用戶的修圖問題,不管會不會用ps等專業的修圖工具,只要一鍵修圖,便能生成一張可以在朋友圈炫上一陣子的照片??梢钥隙ǖ氖?,智能修圖是有市場的,特別是國內。
只是美圖的使用者似乎不太清楚自己的定向需求。在做產品中,有個概念叫做,用戶驅動,即廠商根據用戶的特定需求對產品進行更新調整,讓這個產品越來越符合用戶的理想需求,趨于完美化。
很顯然,作為修圖功能的淺層使用者,美圖用戶的反饋建議十分有限。這其實又牽扯到一個關于攝影美學的問題,大多數的用戶不懂得攝影技術,如構圖、光影、調色等等。這個操作在過去,甚至現在都是由攝影師來完成。所以用戶一般很難專業的表達出修圖美化的重點,在智能修圖上也是根據App提供的濾鏡來做出喜好選擇。
總而言之,美圖會面臨一個問題,缺少用戶的定向反饋,在產品更新時缺乏方向指導,只能摸索、嘗試、試錯、再更正。在面臨技術全面提速的大環境下,這久而久之會成為公司的一種焦躁。
那么,AI的應用讓修圖更加智能化的同時,究竟什么樣的修圖才是符合現在用戶心理需求的呢?
其實,美圖的“魔法照片”已經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思路——人像主體的突出。
曾經,修圖是為了整張圖片看起來更加的美和鮮艷,于是推出了美化和濾鏡,一鍵讓圖片的色彩和亮度提高,照片看起來更加的驚艷。一鍵添加圖片的濾鏡,看起來充滿文藝氣息和朦朧感。
這是整體效果的修圖,也是當前最為常見的修圖效果。但是,越來越多修圖App的出現,這個功能已經沒有太多的優勢和亮點,局部突出或許才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攝影環境的復雜或攝影技術的不足,拍攝的照片大多存在主體不突出、沒有重心等等問題。那么如何突出局部?以彩色化為例,背景是黑白的,人是彩色的,強烈的對比突出照片的主體效果;以藝術化為例,背景是藝術的,人是現實的,前后的反差感來營造氛圍效果;以動態化為例,背景是動態的,人是靜止的,動靜結合來找到照片的重心。
對此,人工智能應用于圖片處理,應該是讓智能修圖更好識別照片的場景和主體,通過對色彩、光影的調節來突出用戶想要展示的重心。
在朋友圈中,展示的是照片,其實也是在曬自己。在心理學中,這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抓住這種心理,美圖等App要做通過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在幫助用戶修好他們想要的圖片,即人像主體的突顯。
在過去和現在,在照片中尋找重點由攝影師來完成,那么未來可以交由AI來識別突顯。
或許在整體的技術上已經有所落后,但選好一個明確的方向進行單點突破,形成自己的長板,依然可以留住自己用戶,形成抗衡力。
美圖,還是得做那個幫助用戶變美的美圖,而且是有重點的美!
文|陳選濱
來源|智能相對論
【完】
智能相對論:AI新媒體,今日頭條青云計劃獲獎者TOP10,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智能相對論